|
四书类 》 尋求圓融周至的生活原則:傅佩榮《四書》心得 》
良知良能
傅佩榮 Fu Peirong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這段話談到了"良知良能",就是人類出自本性的自發知識與自發行為。其中表現了儒傢對人性的基本觀點,值得特別留意。我們願引申如下。
首先,良知與良能不能分開來看,知與行是一件事。譬如,小孩子孝愛父母與尊敬兄長,並不是先知後行,也不是先行後知,而是且知且行或即知即行。那麽,是否所有的小孩子皆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何在?
理由在於:孝愛父母與尊敬兄長,對小孩子來說,是最自然、最正常不過的事了。所謂小孩子,他的生命經驗極為單純,完全是在接受父母的養育照顧,以及兄長的從旁呵護。這種生理上的長期依賴,必然在心理上形成影響,對於父母兄長産生自然的關懷與情感。等到年齡稍長,表現出來的就是"愛其親"與"敬其兄"。
因此,儒傢首先肯定的是,人與人之間必有某種適當的關係,然後再由此界定倫理上的道理規範。那麽,人與人之間最原始、最直接的適當關係是什麽?當然是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了。這兩種關係正是"孝"與"悌"的基礎。因此,孔子的學生有子會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一方面,如果不孝不悌,一個人無法立身處世,另一方面,孝悌又是每一個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經學習就能行,不經思慮就能知的。人的倫理要求並非憑空而來的,卻合乎人類生命經驗的發展過程,在"生理上"需要有人長期照顧,在"心理上"需要與那些照顧他的人互相關懷,然後等到一定的年齡,可以自由行動時,就會表現為"倫理上"的道德要求,對父母孝敬,對兄長尊敬了。
如果人人都可以擴充這種良知良能,社會的和諧安樂是可以預期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上海三聯書店 |
|
|
序 | 立志學習 | 學習的樂趣 | 專心是學習要領 | 學習的環境 | 知識與真誠 | 溫故知新 | 真正的好學 | 束修不是學費 | 教育的方法 | 開花結果 | 大學之道 | 易子而教 | 文質彬彬 | 內在的趨力 | 良知良能 | 去除茅塞 | 登高望遠 | 以仁存心 | 誠意與慎獨 | 正心的方法 | 修身的原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