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講義   》 學而第一(9)      李裏 Li Li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人生命的結束,追懷先祖,民風就會歸於淳厚。儒傢講“小人之死曰死,君子之死曰終”,“終”指人生命的結束。人們對已過去的久遠的東西往往容易忽視,如果能對死去的人或遠祖都慎重追懷,那麽對活着的人自然能更關愛。對死去的人和遠祖的慎重追懷,實際是培養人們反哺報恩的觀念,讓人們懂得感恩。人人都知感恩,那麽民風自然淳厚,這也是儒傢何以重視喪葬之原因。而重視喪葬之根本目的是在教化活人。所以教化纔是儒傢聖人一刻不離的核心。
  再來看儒傢的厚葬之風。儒傢是很重禮的,禮就是形式。因為重視禮,所以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形式。形式和內容是分不開的,有內容就有形式,形式體現的是相應的內容。喪葬這種形式代表的是什麽內容呢?喪葬是形式,其內容一是寄托哀思,表達活人對死者的悲傷、思念;二是通過這個禮儀來教化人心,這就是喪葬之禮。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孔子稱它是文質彬彬,在今天叫做最大的和諧。但是發展到現在,喪葬的形式保留了,內容卻變味了。有些人辦喪事又請和尚,又請道士,不僅吹拉彈唱,還放流行歌麯,還有敲鑼打鼓的儀仗隊,花幾萬塊錢,一幫人坐在那裏打麻將,沒有了悲傷的內容,衹剩下形式了。衹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就叫形式主義。孔子的偉大正是在於他在那些機械的、枯燥的禮儀之中灌註了人心、人性、人情,使每一個禮儀都具備了人性的意義。從人出發,以人為本,這是儒傢的偉大之處。
  李老師穿的長袍,很多人不理解。長袍是服裝,屬於形式的範疇。很多人說這個人嘩衆取寵,標新立異,這個人穿得怪模怪樣的,道貌岸然,其實不然。我十二三歲就開始這樣穿着,這麽多年了,讀書時是這樣子,教書時還是這樣子,平時是這樣子,走到大街上還是這樣子,一直都是這樣。目的在哪裏呢?不是要嘩衆取寵,不是要故弄玄虛,使人莫測高深,都不是。我也不是道貌岸然,我是很平易很溫和的。為什麽要穿長袍呢?是在於形式的重要性。“文革”期間,儒釋道三傢全被打倒了,當時的和尚人都被迫還俗,即使不還俗的也強迫你穿中山服,不準你穿袈裟,不準你穿袍。竺霞法師,中國十大高之一,重慶羅漢寺的第十八代方丈。我有一張他的照片,是在1978年“文革”剛結束時,他和當時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的正果法師的合影。兩位法師穿的都是中山服。兩個高穿中山服,袍都不準穿,這就是沒有了形式。但是“文革”結束以後,落實宗教政策,佛教也恢復了,道教也恢復了,衣也穿上了,道袍也穿上了,寺廟也恢復了,宮觀也建立起來了,這時老百姓心中都知道又有佛教、道教了。因為有和尚、道士,有廟子、宮觀,民衆就知道了。雖然他不一定知道佛教、道教的教義,或許以為那是封建迷信,但至少他知道有和尚、道士,有佛教、道教這種形式存在。但是說到儒傢,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化,卻連形式都沒有。以前是縣縣都有孔廟,經過五四以後到“文革”,孔廟都毀得差不多了。成都的文廟被毀了,根本沒有了,重慶也沒有了,大城市的文廟基本上都毀得差不多了,形式沒有了。佛教、道教有侶、道士,儒傢的代表是誰?沒有。儒傢的服裝是什麽呢?沒有。所以在一般人心裏邊,儒傢是什麽呀,都搞不清楚。對儒傢根本不瞭解,因為它的形式都消失了,沒有一個代表。你說你的形式在哪裏?沒有道場,那你的人員呢?又沒有人。更不要說服裝了。我穿長衫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個形式,喚醒人們對儒傢的意識,進而喚起人們對其內容的探討。佛教有了這個形式存在,就有很多人通過這個形式來進入內容,來親近,親近以後就慢慢瞭解了佛法的高深偉大。你連形式都沒有,誰會來瞭解你的內容呢?所以要先有形式,再有內容。通過穿長衫這個形式,使人想知道這是個什麽人啊,去瞭解瞭解,去打聽打聽,一打聽,這個人還講得有點道理啊。他講的什麽?他講的孔子之道,原來孔子說的還有點道理,慢慢就聽進去了。他在講四書,聽一聽,還有點意思,我們也去學一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式在特定的時空是有特定的意義的。但是如果以後大傢認為長衫穿起來好看,成為一種潮流,都穿長衫,然後街上的癟三啊、二流子啊、帥哥啊,都穿上長衫了,你一問他,像草包一樣,什麽都不知道,這樣又成了形式主義了——衹有形式,而內容喪失了。所以孔子說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纔叫做君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一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序三 讀《〈論語〉講義》
序論(1)序論(2)序論(3)學而第一(1)
學而第一(2)學而第一(3)學而第一(4)學而第一(5)
學而第一(6)學而第一(7)學而第一(8)學而第一(9)
學而第一(10)學而第一(11)學而第一(12)學而第一(13)
學而第一(14)為政第二(1)為政第二(2)為政第二(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