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貼近中國人的教養:教養可以這麽浪漫 Close to the Chinese people's education: education can be so romantic   》 第16節:英文愈早學愈好嗎(1)      李偉文 Li Weiwen

  語言發展
  ●英文愈早學愈好嗎?
  哲學家維根斯坦說:「學一種語言,是在學一種生活方式。」也因為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惟模式,所以人最後也衹會選擇一種語言,一種文化來當作母語,否則就無法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
  雖然臺灣的政治人物常會說:「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可是每個父母親衹要聽到商人恐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馬上嚇得乖乖就範,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門的語言或纔藝或潛能創意的補習班,於是父母親的功能變成「出租車司機」,每天為了接送孩子穿梭大街小巷,在不同的上課地點間奔波着。
  提早學習一些屬於認知方面的課程,其實衹會短暫地滿足父母親的虛榮感,以長期表現來說是沒有差異的,更危險的是會排擠孩子隨着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予的正常發展,如人格養成與情緒發展等等。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比適應力的馬拉鬆長跑,當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時,反而會讓孩子纍死在起跑點上。
  母語優勢衹有一種
  談到提早學習,最明顯的該是已經算全民運動的英語學習狂潮。連學校正規 課程也從我們當年的國中,往下延伸到從小學三年級,現在更是有不少學校從小 學一年級就開始上英文課了。
  的確有很多傢長看到非常多發生在周邊或報導中的實例:生長在多種語言環 境下的孩子,可以非常自然地以多種語言同時交替着講話,而且語調語音也非常 純正,不由得以為衹要創造適當的環境,以及投入金錢送去面對老外,那麽孩子 就可以有多種母語,長大後的競爭力豈不是大大提升了嗎?
  很可惜的,若抱着這樣期待的傢長,在孩子上了高年級或國中,會感覺到他們的英文程度似乎沒有更好,反而退步了!
  有不少研究指出,衹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可以同時擁有兩種以上的母語,絶 大多數的人,在大腦發育到十歲以後,就會強迫我們選擇一種母語,因為大腦的 空間與運作,必須留給人類其它更多且更復雜的學習之用,因此在十歲以前原本 可以很自然切換不同語言模式交談的孩子,就逐漸喪失了這種能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節:推薦序 老師也驚奇第2節:作者序(1)第3節:作者序(2)
第4節:媽媽的心聲第5節:孩子的心聲第6節:臺灣囝仔未來競爭力(1)
第7節:臺灣囝仔未來競爭力(2)第8節:舒壓 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1)第9節:舒壓 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2)
第10節:音樂欣賞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1)第11節:音樂欣賞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2)第12節:衹有片段知識,沒有邏輯思索(1)
第13節:衹有片段知識,沒有邏輯思索(2)第14節:主動探索 科學與創意(1)第15節:主動探索 科學與創意(2)
第16節:英文愈早學愈好嗎(1)第17節:英文愈早學愈好嗎(2)第18節:讓孩子出國值得嗎?(1)
第19節:讓孩子出國值得嗎?(2)第20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1)第21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2)
第22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3)第23節:哭與笑,痛苦與承擔(1)第24節:哭與笑,痛苦與承擔(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