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山海经校注   》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      Yi Ming    Yuan Ke

  山海经第十六 大荒西经
  
  1、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①,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②。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③。有禹攻共工国山④。
  ① 郭璞曰:“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坏不周□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今本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今作“天柱折,地维绝”(论衡谈天篇、列子汤问篇并同)为异。楚辞天问云:“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王逸注云:“康回,共工名也。”又引淮南子,与此注同。盖各所见本异也。经文“不周负子”,文选甘泉赋、思玄赋注及太平御览卷五九引并无“负子”二字,郭注亦祗释“不周”,“负子”二字盖衍文。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郭璞注云:“此山形有缺坏不周□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即此。
  ② 珂案:三余帖(见百二十卷本说郛)云:“半阳泉。世传织女送董子(董永)经此,董子思饮,扬北水与之,曰:‘寒。’织女因祝水令暖,又曰:‘热。’乃拨六英宝钗,祝而画之,于是半寒半热,相和与饮。”经文寒暑之水,亦斯之类与?
  ③ 郭璞云:“音莫。”
  ④ 郭璞云:“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柳于此山。(归藏)启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珂案:此经所记,盖有二事,均共工神话之零片散见于此者。一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是以山名不周,郭注引淮南子天文篇文是已。一曰禹治洪水,逐共工,郭引海外北经禹杀相柳(大荒北经作‘相繇’)事是已。然细按之,共工与颛顼争及共工与禹争,要无非黄炎斗争神话之余绪而已。以其所争之对象不同,而其人亦或为正面,或为反面,盖皆神话流传之演变,非可以一概而论也,说已详海外北经“禹杀相柳”节注中。郭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神异经亦引述之,而云“贪恶愚顽”,则亦诋毁之甚矣。
  2、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①。
  ① 郭璞云:“言亦出自高阳氏也。”
  3、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②,横道而处③。
  ① 郭璞云:“或作女娲之腹。”
  ② 郭璞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栗广,野名。娲,音瓜。”珂案:郭注“其腹化为此神”,藏经本腹作肠,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同。
  ③ 郭璞云:“言断道也。”
  珂案:女娲之名,首见于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案王之意或谓天问此语当因女娲造人神话而设问,意谓女娲造就他人身体,其“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之“体”又是谁所创造乎?女娲造人神话有二,一则风俗通所记者,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贫富贵贱之别,乃阶级社会阶级烙印,非神话本旨,置勿论可也。此女娲造人神话之彰明显著者也。一则见诸淮南子说林篇,较隐晦,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云:“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则是以女娲为主之诸神造人神话也。“黄帝生阴阳”,疑阴阳即阴阳性性器官。“女娲七十化”,“化”当作“化育”解。说文十二云:“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即此“化育”之意也。郭此注本诸淮南子,而以“变”释“化”,谓“七十化”为“七十变”,失本旨矣。此写女娲在多次诞育人类之过程中,诸神俱同参加造人工作,有助其生阴阳性性器官者,有助其生耳目臂手者。惜词旨隐晦,竟沈堙不传。女娲功烈,非仅造人,又兼补天。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是女娲者,诚天地初辟摩肩盘古之大神矣。宜此经记女娲之肠化为十神而处栗广之野,盖犹盘古垂死化身而为四极五岳、日月星辰也。然古籍记女娲补天,或又牵连于共工神话中。论衡谈天篇云:“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其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因之,亦说女娲补天,是因共工触山而使天地残毁之故,不过易共工所与争之对象颛顼为祝融而已。二文若非讹传,即系误记,实未得古神话本貌。古神话盖以女娲补天为一事,共工触山又为一事,二者并不相涉也。女娲所补之“天”,乃洪古时代,由于今已不能详悉之某种原因——自然界大变动或神国大扰乱——所导致之“四极废、九州裂”之天地大残毁之“天”,故有“断鳌足以立四极”等语。而共工触山所造成之毁坏,则局面较小,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且毁坏以后,至今未闻修复,故始日月西移,百川东注,不周坏而不□。且不周,天柱也,共工触山“折天柱”者,折天之一柱也,又何用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为?则触山与补天之不相涉也明矣。补天神话自应在触山神话之前。又女娲神话,稍后又与伏羲神话相结合,谓女娲、伏羲兄妹缔婚而繁衍人类。通志卷一三皇纪第一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而汉代石刻画象与砖画中,恒有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象。文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知女娲兄妹结婚之说由来亦古矣。唐李冗独异志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除“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仍是封建社会产物外,余则此一神话之概略也。此一神话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犹传有之,其内容则更近原始,云,伏羲女娲兄妹入葫芦逃避洪水而结婚而再造人类,则是已兼古神话中女娲造人、补天(女娲补天亦有“水浩洋而不息”、“积芦灰以止淫水”语)之部分情节矣。
  4、有人名曰石夷①,来风曰韦②,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③。
  ① 珂案:据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及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文例,此经“有人名曰石夷”句下,疑脱“西方曰夷”四字。
  ② 郭璞云:“来或作本也。”
  ③ 郭璞云:“言察日月晷度之节。”郝懿行云:“大荒东经既有□处东极(极应为北,见大荒东经‘女和月母国’节注④——珂)以止日月,司其短长,此又云‘司日月之长短’者,西北隅为日月所不到,然其流光余景,亦有晷度短长,故应有主司者也。”珂案:经文司日月之长短藏经本作司日月短长。
  5、有五采之鸟,有冠,名曰狂鸟①。
  ① 郭璞云:“尔雅(释鸟)云:‘狂,梦(今本作□——珂)鸟。’即此也。”珂案:郭注尔雅释鸟,亦引此经文。狂,玉篇作鵟,疑即凤凰之属,已见海外西经“灭蒙鸟”节注。
  6、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①。
  ① 珂案:白氏之国,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吴任臣本氏均作民,作民是也。白民国已见海外西经。
  7、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①。
  ① 郭璞云:“脚长三丈。”郝懿行云:“长胫即长股也,见海外西经。郭云脚长三丈,正与彼注同。一本作三尺,误也。藏经本作脚步五尺,亦与前注不合。”
  8、有西周之国,姬姓①,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②,稷降以百谷③。稷之弟曰台玺④,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⑤。有赤国妻氏。有双山⑥。
  ① 郝懿行云:“说文(十二)云:‘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史记周本纪云:‘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汉书)地理志云:‘右扶风斄,后稷所封。’然则经言西周之国,盖谓此。”
  ② 郭璞云:“俊宜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郝懿行云:“帝喾名□,□、俊疑古今字,不须依郭改俊为喾也。然经中帝俊屡见,似非一人,未闻其审。大戴礼帝系篇云:‘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史记周本纪同。郭云喾第二妃,误也。”珂案:经言“帝俊生后稷”,亦帝喾生后稷也。后稷本西方民族所奉祀之农神,而又附会于东方民族神话中,故言“帝俊生”也。实则后稷之生,与俊喾俱无关系,乃出于原始母权制社会时期“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商君书开塞篇语)之“感天而生”之神话也。诗生民首咏其事,其后史记周本纪又从而记之,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置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长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除“姜原为帝喾元妃”一语为神话牵合于历史不可信外,余均得其□略矣。楚辞天问记后稷之神话亦云:“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冰上,鸟何燠之?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激切,何逢昌之?”从“冯弓挟矢”句观,似后稷亦如羿之以善射闻,以典籍散亡,其详不可知矣。
  ③ 珂案:经文“稷降以百谷”者,谓稷自天降嘉谷之种以为农殖之需,稷之神性于此可见。书吕刑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此之谓也。
  ④ 郭璞云:“音胎。”
  ⑤ 珂案: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即此。叔均或为后稷弟子,或又为其孙者,以传闻不同而记载小有歧异也。孟子滕文公上篇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淮南子泛论篇云:“周弃作稼穑,死而为稷。”后稷在古神话传说中为农事之创制发明者。此经云“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者,盖叔均又继承后稷之业而发扬光大者也。
  ⑥ 珂案:海内经“巧倕、叔均”节“大比赤阴”句下郝懿行注云:“‘大比赤阴’四字难晓,推寻文义,当是地名。大荒西经说叔均始作耕,又云,有赤国妻氏,然则大比赤阴岂谓是与?”郝说大比赤阴即赤国妻氏,是也,然谓是地名则非,疑均是人名。“大比”之“比”,或即“妣”之坏文,大妣与妻氏义正相应,或指后稷之母姜原乎?未可遽定也。
  9、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①,名曰柜格之松②,日月所出入也③。
  ① 珂案:初学记卷一引此作青松。
  ② 郭璞云:“木名,音矩。”
  ③ 珂案:此方山为日月所出入唯一之山也,然而地在西荒,何可云“出”,此神话之山,诚如郭璞所云:“不可以常理推”(海内西经“贰负”节郭注)矣。
  10、西北海之外①,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②,食谷,使四鸟。
  ① 郝懿行云:“初学记十卷引此经无北字,明藏本亦同。”
  ② 郝懿行云:“先当为天,字之讹也。淮南墬形训海外三十六国中有天民,天古作(上一下先),或作(上兀下兀),字形相近,以此致讹。”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
  11、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12、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①。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②,老童生祝融③,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④。
  ① 郭璞云:“此山多桂及榣木,因名云耳。”
  ② 郭璞云:“世本云:‘颛顼娶于滕(王贲)氏,谓之女禄,产老童也。’”珂案:滕(王贲),宋本、藏经本作滕坟,大戴礼帝系篇作滕奔。云“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西次三经云:“騩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即此老童也。
  ③ 郭璞云:“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号曰祝融也。”珂案:据海内经,祝融乃炎帝之裔,据此经则又为黄帝之裔(此经祝融为颛顼孙,海内经颛顼为黄帝曾孙,故云),亦传闻不同而各异其辞也。
  ④ 郭璞云:“创制乐风曲也。”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五百六十五卷引此经无风字。西次三经騩山云:‘老童发音常如锺磬。’故知长琴解作乐风,其道亦有所受也。”
  13、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①。
  ① 珂案:经内五采鸟凡数见,均凤凰、鸾鸟之属也。明藏本皇鸟作凤鸟,凤鸟作凤皇,与此异。
  14、有虫状如菟①,以后者裸不见②,青如猿状③。
  ① 郝懿行云:“菟、兔通。此兽也,谓之虫者,自人及鸟兽之属,通谓之虫,见大戴礼易本命篇。”
  ② 郭璞云:“言皮色青,故不见其裸露处。”
  ③ 郭璞云:“状又似猿。”郝懿行云:“此兽即毚(去掉免)也。说文(十)云:‘毚(去掉免),兽也,似兔,青色而大。’此经云‘状如菟’是也。又云如猿者,言其色,非谓状似兔,又似猿也。猿,明藏本作蝯,是。”
  1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①。
  ① 珂案:此丰沮玉门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一也。
  16、有灵山①,巫咸、巫即、巫□②、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③。
  ① 珂案:灵山,疑即巫山。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皎服。”王逸注:“巫也。”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王逸复注:“楚人名巫为灵子。”是灵、巫古本一字,而此山复有诸巫采药往来,“百药爰在”,与大荒南经巫山“帝药,八斋”之情景相类,因疑此灵山即彼巫山也。
  ② 珂案:经文“巫□”,宋本作“巫昐”。
  ③ 郭璞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珂案:经言“十巫从此升降”,即从此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之意。灵山盖山中天梯也。诸巫所操之主业,实巫而非医也。郭云“群巫上下此山采之(药)”者,特其余业耳,非可以因有“百药爰在”语遂以医职替巫职也。说已见海内西经“开明东诸巫疗窫窳”节注,并参见海内经“九丘建木”节注。
  17、西有王母之山①、壑山、海山②。有沃之国③,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④,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⑤。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⑥、白木⑦、琅玕、白丹、青丹⑧,多银铁。鸾凤⑨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⑩。
  ① 郝懿行云:“西有当为有西,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八卷引此经作西王母山可证。”珂案:郝说是也,藏经本正作“有西王母之山”。王念孙、孙星衍校同。下文有为西王母取食之三青鸟,可证经文确应作“有西王母之山”。
  ② 郭璞云:“皆群大灵之山。”
  ③ 郭璞云:“言其土饶沃(藏经本作沃饶——珂)也。”王念孙云:“类聚木部下(卷八九)沃(指经文——珂)下有民字,文选十九之十三(洛神赋注——珂)同,御览居处六(卷一七八)同,珍宝八(卷八0九)同,羽族十五(卷九二八)同,木部六(卷九五七)同。”珂案:郝懿行校文选洛神赋注引此经作“沃人之国”,疑避唐(李世民)讳改耳。经文“沃之国”正应作“沃民之国”,“沃之野”即海外西经诸夭之野也,已见该经“诸夭之野”节注。
  ④ 珂案:吕氏春秋本味篇云:“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高诱注云:“丸,古卵字也。”
  ⑤ 郭璞云:“言其所愿滋味,此无所不备。”珂案:郭注海外西经与此略同。
  ⑥ 郭璞云:“璇瑰亦玉名,穆天子传(卷四)曰:‘枝斯璇瑰。’枚、回二音。”郝懿行云:“璇当为璇,本或作琁,误也。琁与琼同,见说文(一)。郭音此为枚,则当为玫字,亦误也。晋灼注汉书云:‘玫瑰,火齐珠也。’若经文为玫瑰,郭又不得云亦玉名矣。李善注江赋及洛神赋引此经并作璇瑰,又引郭注云:‘璇瑰亦玉名也,琁回两音。’是知经文‘璇瑰’,注文‘枚回’,并今本之讹矣。大荒北经(首节——珂)正作璇瑰瑶碧,可证。又玉篇广韵引此经并作璇瑰瑙碧,瑶作瑙字,形虽异,音义当同。”珂案:郝说是也。郭注枚回,宋本作旋回,王念孙校同。穆天子传“枝斯璇瑰”句,郭璞注:“璇瑰玉名。旋回两音。”知郭注本不作枚音,枚实今本讹字。
  ⑦ 郭璞云:“树色正白。今南方有文木,亦黑木也。”郝懿行云:“文木即今乌木也。刘逵注吴都赋云:‘文木材密致,无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
  ⑧ 郭璞云:“又有黑丹也。孝经援神契云:‘王者德至山陵而黑丹出。’然则丹者别是彩名,亦犹黑白黄皆云丹也。”郝懿行云:“黑丹即下文玄丹是也。白丹者,鹖冠子度万篇云:‘膏露降,白丹发。’是其事也。”
  ⑨ 珂案:鸾凤,藏经本作鸾鸟,吴任臣本、汪绂本、毕沅本同,作鸾鸟是也;兹经各卷所记均作鸾鸟,无作鸾凤者,凤字讹。
  ⑩珂案:经文沃之野,藏经本沃下多民字。
  18、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①,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鸟②。
  ① 郭璞云:“音黎。”
  ② 郭璞云:“皆西王母所使也。”珂案:三青鸟已见海内北经“西王母”节。
  19、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①,畏轩辕之台②。
  ① 郝懿行云:“艺文类聚六十二卷引此经无射字,藏经本亦无射字,向作乡,是也。”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毕沅均校衍射,孙星衍校向作乡。大荒北经云:“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文例与此经同,可证此经下射字实衍,向应作乡。
  ② 郭璞云:“敬难黄帝之神。”郝懿行云:“台亦丘也。海外西经云:‘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
  20、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①。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②。
  ① 珂案:此龙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二也。
  ② 郭璞云:“穆天子传(卷四)曰:‘滔水,浊繇氏之所食。’亦此类也。”珂案:郭注穆天子传引经文此二语原作“山海经曰:‘有川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亦此类。”与此经略异,或省言之也。郝懿行云:“食谓食其国邑。(国语)郑语云:‘主芣騩而食溱洧。’是也。”
  21、有人衣青,以袂蔽面①,名曰女丑之尸②。
  ① 郭璞云:“袂,袖。”
  ② 珂案:女丑之尸已见海外西经,彼云“以右手鄣其面”,盖亦图象之不同也。
  22、有女子之国①。
  ① 郭璞云:“王颀至沃沮国,尽东界,问其耆老,云:‘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一国,在大海中,纯女无男。’即此国也。”珂案:女子国已见海外西经。郭注本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23、有桃山。有□山。有桂山①。有于土山。
  ① 郝懿行云:“上文已有芒山、桂山。芒、□声同也。”
  24、有丈夫之国①。
  ① 郭璞云:“其国无妇人也。”珂案:丈夫国已见海外西经。
  25、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①,名曰鸣鸟②。爰有百乐歌之风③。
  ① 郭璞云:“张口嘘天。”
  ② 郝懿行云:“鸣鸟盖凤属也。周书君奭云:‘我则鸣鸟不闻。’国语(周语)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珂案:郝说是也。鸣鸟即海内西经之孟鸟,亦即尔雅释鸟之寝(侵改梦)鸟,均凤类也。见海外西经“灭蒙鸟”节注。
  ③ 郭璞云:“爰有百种伎乐歌风曲。”郝懿行云:“文选注王融曲水诗序引此经作舞,余同。注爰字,明藏本作言,是也。”珂案:王念孙亦校爰作言。
  26、有轩辕之国①。江山之南栖为吉②。不寿者乃八百岁③。
  ① 郭璞云:“其人人面蛇身。”珂案: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见海外西经。又郭此注六字明藏本作经文。
  ② 郭璞云:“即穷山之际也。山居为栖。吉者言无凶夭。”
  ③ 郭璞云:“寿者数千岁。”珂案:轩辕国在穷山之际,不寿者八百岁,已见海外西经。
  27、西海陼①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②,名曰弇兹。
  ① 郝懿行云:“尔雅(释地)云:‘小洲曰陼。’陼与渚同。”
  ② 郝懿行云:“此神形状,全似北方神禺强,唯彼作践两青蛇为异,见海外北经。”珂案:此神与北方神禺强、东方神禺(豸虎)(大荒东经)似均同属海神而兼风神。”
  28、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①天门,日月所入②。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③,名曰嘘④。颛顼生老童⑤,老童生重及黎⑥,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⑦,下地是生噎⑧,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⑨。
  ① 郝懿行云:“姖字说文玉篇所无,藏经本作姬。”
  ② 珂案:此日月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三也。
  ③ 珂案:山当为上字之讹,宋本、吴宽抄本、藏经本作上。王念孙、毕沅、邵恩多校同。
  ④ 郭璞云:“言嘘啼也。”珂案:此四字王念孙校作音唏。
  ⑤ 郝懿行云:“史记楚世家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谯周云:‘老童即卷章。’”珂案:老童、卷章并字形相似。
  ⑥ 郭璞云:“世本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郝懿行云:“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娶于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卷章生重黎。’徐广注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与帝系同。是皆以重黎为一人也。此经又以重、黎为二人,郭引世本又与徐广异,并所未详。”珂案:书吕刑云:“(皇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亦云:“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则重、黎古传实二人也,至于后来又以为一人者,则是神话传说之演变,错综纷歧无定,不足异也。
  ⑦ 郭璞云:“古者人神杂扰无别,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重寔上天,黎寔下地。献、邛,义未详也。”珂案:郭注此语,本于国语楚语。楚语下云:“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此社会发展,第一次阶级大划分在神话上之反映也。“古者民神不杂”,历史家之饰词也;“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原始时代人类群居之真实写照也:故昭王乃有“民能登天”之问。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一(见龚自珍全集)云:“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斯可以解答昭王之问矣。至于“使复旧常、无相侵渎”云云,则无非“绝地天通”后统治者建立之“新秩序”,非可以语于“旧”与“常”也。此经“帝(颛顼)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即国语之所谓“绝地天通”也;而郭璞注□云:“献、邛,义未详。”韦昭注国语“重實上天、黎實下地”二语云:“言重能举上天,黎能抑下地。”似即本此经“献、邛”义为说。则“献、邛”之义殆即“举、抑”乎?重举黎抑,而天地远睽,正神话中“绝地天通”之形象描写也。“献”有“举”义,固易晓也;然“邛”何以有“抑”义,则难知矣。疑“邛”初本作“印”,印,甲骨文作□,象以手抑人而使之□,义即训抑训按,此印之本义也。后假借为印信之印,渐成专用词,又造“□”字以替之,谓之为“抑”,云:“按也,从反印。”(见说文九)其实抑、印古本一字,印即抑也。“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印下地”,韦昭所见山海经或即如此,义固朗如也。殆后“印”字一讹而为“卬”,再讹而为“邛”、“邛”,则晦昧难晓矣。今山海经各本有作“卬”、有作“邛”、亦有作“邛”者,书各不一。余所据郝懿行笺疏本作“邛”,未知郭璞当时所见何如?云“义未详”。则字已有讹误,又可知也。
  ⑧ 郝懿行云:“此语难晓。海内经云:‘后土生噎鸣。’此经与相涉,而文有阙脱,遂不复可读。”珂案:此噎即上文之嘘,亦即海内经之噎鸣。海内经云:“后土生噎鸣。”而“黎邛下地”,是黎即后土也;黎所生之噎亦即后土所生之噎鸣也。
  ⑨ 郭璞云:“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数次舍也。”珂案:国语楚语云:“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即此经噎处西极以行日月星辰行次之历史化也。
  29、有人反臂,名曰天虞①。
  ① 郭璞云:“即尸虞也。”郝懿行云:“尸虞未见所出,据郭注当有成文,疑在经内,今逸。”珂案:郭注“即尸虞也”,宋本、毛扆本“即”作“亦”。
  30、有女子方浴月①。帝俊妻常羲②,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③。
  ① 郝懿行云:“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卷引浴上有澄字。”
  ② 珂案:世本帝系篇(张澍□辑补注本)云:“帝喾下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是生帝挚。”羲、仪声近,常羲即常仪也,帝俊亦即帝喾也。吕氏春秋勿躬篇云:“尚仪作占月。”毕沅注云:“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鄙言”与否姑无论矣,然其说则诚不可磨也。是“生月十二”之月神常羲神话,乃又逐渐演变而为奔月之嫦娥神话;常羲本为天帝帝俊之妻,又一变而为其属神羿之妻:神话传说之演变无定,多如是也。
  ③ 郭璞云:“义与羲和浴日同。”
  31、有玄丹之山①。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②。爰有青□③、黄□④,青鸟、黄鸟⑤,其所集者其国亡⑥。
  ① 郭璞云:“出黑丹也。”郝懿行云:“上文沃民国有青丹,郭云‘又有黑丹也’,谓此。”珂案:藏经本经文“玄丹之山”下有“者”字。
  ② 珂案:此“人面有发”之五色鸟,即下文“青□、黄□”之类,说详后。
  ③ 郭璞云:“音文。”
  ④ 郭璞云:“音敖。”
  ⑤ 珂案:经文“青鸟、黄鸟”,大约即释上“青□、黄□”者,说详后。
  ⑥ 珂案:海外西经云:“(上次下鸟)鸟、(詹鸟)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又云:“青鸟、黄鸟所集。”即此是也。其云“其色青黄”,可知彼经下文“青鸟、黄鸟”即上文“(上次下鸟)鸟、(詹鸟)鸟”,此经之下文“青鸟、黄鸟”亦即上文“青□、黄□”矣。海外西经又云:“(上次下鸟)鸟人面居山上”,可知此经所记“人面有发”之五色鸟即“(上次下鸟)鸟、(詹鸟)鸟”,亦即“青□、黄□”矣。古文朴陋,故记之凌杂也。
  32、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①。
  ① 郭璞云:“孟翼,人姓名。”珂案: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者,盖犹此经上文禹攻共工国山,皆因事以名地也。孟翼或亦共工之类,其攻颛顼者,亦黄炎斗争之余绪也。
  3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巨①,日月所入者②。
  ① 郭璞云:“鏊音如敖。”
  ② 珂案:此鏖鏊巨山为日月所入山之四也。
  34、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①。
  ① 郭璞云:“即并封也,语有轻重耳。”郝懿行云:“海外西经云:并封前后有首,此云左右有首,又似非一物也。”珂案:郭说屏蓬即并封,是也;或前后、或左右有首者,皆兽牝牡相合之象,郝云“似非一物”,其说泥矣。已见海外西经“并封”节注。
  35、有巫山者①。有壑山者②。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③之尸。有比翼之鸟④。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⑤。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⑥。
  ① 珂案:巫山已见大荒南经。
  ② 珂案:上文已有壑山、海山。
  ③ 珂案:姖,藏经本作姬。
  ④ 珂案:比翼鸟已见海外南经。
  ⑤ 郭璞云:“奇鸟。”
  ⑥ 郭璞云:“周书云:‘天狗所止地尽倾,余光烛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其声如雷,其光如电。’吴楚七国反时吠过梁国者是也。”王念孙云:“开元占经妖异占篇引郭注云:‘周书云:“天狗所止地盖倾,余光飞天为流星,长数十丈,其疾如风,声如雷,走如电。”吴楚七国反时过梁野。’”郝懿行云:“赤犬名天犬,此自兽名,亦如西次三经阴山有兽名天狗耳,郭注以天狗星当之,似误也。其引周书,逸周书无之。”
  36、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①。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②,皆白——处之③。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④,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⑤。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⑥。此山万物尽有⑦。
  ① 珂案:昆仑之丘已见西次三经、海内西经。海内西经丘作虚。
  ② 珂案:太平御览卷三八引此经无两有字,两有字疑衍。
  ③ 郭璞云:“言其尾以白为点驳。”珂案: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即此神。
  ④ 郭璞云:“其水不胜鸿毛。”珂案:弱水已见海内西经。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说与此同。史记大宛传索隐引舆地图云:“昆仑弱水,非乘龙不至。”则尤见其难渡也。郭氏图赞云:“弱出昆山,鸿毛是沉;北沦流沙,南映火林;惟水之奇,莫测其深。”火林,即下文炎火之山也。
  ⑤ 郭璞云:“今去扶南东万里,有耆薄国;东复五千里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然。火中有白鼠,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今之火澣布是也。即此山之类。”珂案:神异经南荒经云:“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尽之木,昼夜火然,得暴风不猛,猛雨不灭。不尽木中有鼠,重千斤,毛长二尺余,细如丝。但居火中洞赤,时时出外而毛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取其毛绩纺,织以为布用之;若有垢涴,以火烧之则净。”即郭氏所说也。而搜神记火澣布则是昆仑炎火之山所有,云:“昆仑之墟,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渊,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草木鸟兽,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鸟兽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则又传说之发展也,可径以之释经矣。
  ⑥ 王念孙云:“(文选)思玄赋注引此经豹尾上无有字,西山经(西次三经——珂)亦无,(后汉书)张衡传作有尾,无豹字。”珂案:经文有豹尾之有字实衍。
  ⑦ 郭璞云:“河图玉版亦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西山经(西次三经——珂)曰:‘西王母居玉山。’穆天子传(卷五)曰‘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曰西王母之山’也。然则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故记事者各举所见而言之。”郝懿行云:“今本穆天子传作‘纪丌迹于弇山之石’,丌即其之假借字也。郭云‘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以当为居。以,古字作□;居,古文作□,皆形近而讹也。藏经本作‘虽以昆仑为宫’,其义亦通也。经言西王母穴处者,庄子大宗师篇云:‘西王母坐乎少广。’释文引司马彪云:‘少广,穴名。’是知此人在所,乃以窟穴为居。故穆天子传(卷三)载:‘为天子吟曰:“虎豹为群,鸟兽与处(今本作于鹊与处——珂)。”’盖自道其实也。它书或说西王母所居玉阙金堂,徒为虚语耳。”珂案:郭注“虽以昆仑之宫”,王念孙亦校以作居。
  37、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①,日月所入②。
  ① 郝懿行云:“或说(毕沅说——珂)海外西经形天葬常羊之山即此,非也;常羊之山见下文。”珂案:此常阳山与下文“偏句、常羊之山”(二山名)之常羊山,疑均海外西经刑天所葬之常羊山;荒经地名多复沓重出,记非一手,不足异也。
  ② 珂案:此常阳之山为日月所入山之五也。
  38、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①。
  ① 郭璞云:“或持觯,或持俎。”珂案:女祭、女薎,即海外西经之女祭、女戚,盖祀神之女巫也,说详该节注。
  39、有寿麻之国①。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②。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③。爰有大暑,不可以往④。
  ① 郭璞云:“吕氏春秋曰:‘南服寿麻,北怀阘耳。’”郝懿行云:“郭引吕氏春秋任数篇文也,南当为西,字之讹。寿麻,彼作寿靡。高诱注云:‘西极之国,靡亦作麻。’今案麻、靡古字通。(汉书)地理志云:‘益州郡收靡。’李奇云:‘靡音麻,即升麻也。’”珂案:藏经本郭注南服寿麻南正作西。
  ② 吴任臣云:“冠篇:‘黄帝鸿初为南岳之官,故名南岳。’女虔学海作女(鬼友)。又路史(后纪六)曰:‘帝鸿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注云:‘嘻其南岳也。’未审孰是。”珂案:吴所引冠编及路史虽均后起臆说,未足为据,然此南岳疑实亦当为黄帝系人物也。经又云:“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并疑与大荒北经黄帝女魃之神话有关,寿麻其黄帝女魃之转化乎?
  ③ 郭璞云:“言其禀形气有异于人也。列仙传曰:‘玄俗无景。’”郝懿行云:“淮南墬形训言‘建木日中无景,呼而无响’也。拾遗记(卷一)云:‘勃鞮之国,人皆日中无景。’列仙传云:‘玄俗者,自言河闲人也,饵巴豆云英,卖药于市,七凡(丸)一钱,治百病。王病瘕,服药,用下蛇十余头。王家老舍人自言父世见俗,俗行无景,王呼俗着日中,实无景。’案此据刘逵注魏都赋所引,与今列仙传本不同。”
  ④ 郭璞云:“言热炙杀人也。”珂案: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王逸注云:“言西方之土温暑而热,燋烂人肉,渴欲求水,无有源泉,不可得之。”亦此类也。
  40、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①。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②,斩耕厥前③。耕既立,无首,走④厥咎⑤,乃降于巫山⑥。
  ① 郭璞云:“亦形天尸之类。”
  ② 郭璞云:“于章,山名。”珂案:郭以“于章”为山名,盖误也。章山始是山名,于乃介词,犹下文“乃降于巫山”之于也。
  ③ 郭璞云:“头亦在前者。”
  ④ 珂案:“宋本、毛扆本均作走。”
  ⑤ 郭璞云:“逃避罪也。”珂案:藏经本立字在无首字下。
  ⑥ 郭璞云:“自窜于巫山,巫山今在建平巫县。”郝懿行云:“(汉书)地理志云:‘南郡巫。’应劭注云:‘巫山在西南。’郭云‘今在建平巫县’者,见晋书地理志。”
  珂案:夏耕断首神话,充分表现成汤亦是具有神性之英雄人物,故其伐夏也,亦得神助。墨子非攻下云:“沓至乎,天有酷命,五谷焦死,鬼呼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鏕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城之闲,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是其征也。虽然,已带宿命论之色彩。楚辞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夏殷之事,概括于此数语矣。
  41、有人名曰吴回,奇左①,是无右臂②。
  ① 珂案:王念孙校改经文“奇左”为“奇□”,恐非。
  ② 郭璞云:“即奇肱也。吴回,祝融弟,亦为火正也。”郝懿行云:“此非奇肱国也。说文(十四)云:‘孑,无右臂也。’即此之类。吴回者,大戴礼帝系篇云:‘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是皆以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世本亦同。此经上文则以重黎为二人,似黎即吴回。故潜夫论志氏姓云:‘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高诱注淮南(时则篇)亦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其注吕氏春秋(孟夏篇)又云:‘吴国回禄之神托于□。’与注淮南异也。王符、高诱并以黎即吴回,与此经义合。重、黎相继为火官,故皆名祝融矣。”
  42、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①。
  ① 郭璞云:“或作朱威木也。”珂案:朱木已见大荒南经,青叶作青华,是也,此盖字形之讹。
  43、有一臂民①。
  ① 郭璞云:“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珂案:一臂民即一臂国,已见海外西经。
  4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①。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②,三面之人不死③,是谓大荒之野。
  ① 珂案:此大荒之山,盖日月所入山之六也。
  ② 郭璞云:“无左臂也。”郝懿行云:“说文(十四)云:‘孓,无左臂也。’即此。”
  ③ 郭璞云:“言人头三边各有面也。玄菟太守王颀至沃沮国,问其耆老,云‘复有一破船,随波出在海岸边,上有一人,顶中复有面,与语不解,了不食而死’。此是两面人也。吕氏春秋曰‘一臂三面之乡’也。”珂案:郭说本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所引吕氏春秋求人篇文,云“禹西至三面一臂之乡”。注文“顶中复有面”句,宋本、明藏本、毛扆本、吴任臣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顶均作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亦作项,作项是也,顶字讹。
  45、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①。开上三嫔于天②,得九辩与九歌以下③。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④,开焉得始歌九招⑤。
  ① 珂案:开即启也,汉人避景帝(刘启)讳改。
  ② 郭璞云:“嫔,妇也,言献美女(宋本作人——珂)于天帝。”郝懿行云:“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天问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是宾、嫔古字通。棘与亟同。盖谓启三度宾于天帝,而得九奏之乐也。故归藏郑母经云:‘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正谓此事。周书王子晋篇云:‘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亦其证也。郭注大误。”珂案:郝说甚是。天问“启棘宾商”,据近人研究,商乃帝之形讹,“启棘宾商”者,即“启亟宾帝”也,是知郭注所云为“大误”也。
  ③ 郭璞云:“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开筮(启筮——珂)曰:‘昔彼九冥,是与帝辩同宫之序,是谓九歌。’又曰:‘不得窃辩与九歌以国于下。’义具见于归藏。”
  ④ 郭璞曰:“竹书曰‘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也。”珂案:经文天穆之野,王念孙校改作大穆之野,然“天穆”、“大穆”,古书并见,天、大古本一字,不必改也。
  ⑤ 郭璞云:“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珂案:经文及郭注九招,明藏本字均作韶。经文“开焉得始歌九招”,王念孙校改“得始”为“始得”,固于今文法为顺,然未可以律古文法,亦不必改也。关于夏后开(启)乘龙宾天神话,详海外西经“夏后启”节。
  46、有互人之国①。炎帝之孙②名曰灵恝③,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④。
  ① 郭璞云:“人面鱼身。”珂案:经文互人之国,王念孙校改互作氐,是也,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郭注“人面鱼身”四字,毕沅校本以作经文,云藏经本作经文。郝懿行云乃郭本海内南经之文。今案宋本此四字仍作郭注,则郝说是也。
  ② 郭璞云:“炎帝,神农。”珂案:汉书人表“炎帝神农氏”张晏注曰:“以火德王,故号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然炎帝与神农在先秦古籍本不相谋,至汉以后始合而为一也。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衰。”又云:“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是以炎帝为神农矣。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鉏鎒,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拾遗记卷一亦云:“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此炎帝神农之所以号为“神农”也。有关炎帝神农之神话,其最著者厥为尝药与鞭药。淮南子修务篇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卷一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因谓“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神话而又加以遗迹之指证焉。而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且云:“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肝肺五脏,此實事也。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但传炎帝尝诸药,中毒者能解,至尝百足虫入腹,一足成一虫,遂致千变万化,炎帝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万无是理,此讹传耳。”无论“實事”或“讹传”,要为后世神农尝药之民间传说,可无疑问。则炎帝之德施亦溥,爱念亦坚矣。西次三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其坚志乃甚有父风而令人向慕无穷焉。
  ③ 郭璞云:“音如券契之契。”
  ④ 郭璞云:“言能乘云雨也。”珂案:此经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已见海内南经“氐人国”节注。
  47、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①。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②,蛇乃化为鱼,是为③鱼妇。颛顼死即复苏④。
  ① 郭璞云:“言其人能变化也。”
  ② 郭璞云:“言泉水得风暴溢出。道,犹从也;韩非(十过篇)曰:‘玄鹤二八,道南方而来。’”
  ③ 珂案:宋本作谓。
  ④ 郭璞曰:“淮南子曰:‘后稷龙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中为鱼。’盖谓此也。”珂案:郭注引淮南子墬形篇文,今本云:“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闲。”故郭注龙当为垄,中当为半,并字形之讹也。宋本、明藏本中正作半。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之所化。其所以称为“鱼妇”者,或以其因风起泉涌、蛇化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躯,半体已化为鱼,故称“鱼妇”也。后稷死复苏,亦称“其半鱼在其闲”,知古固有此类奇闻异说流播民间也。
  48、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鸟蜀)鸟①。
  ① 郭璞云:“音触。”珂案:海内西经云:“开明南有树鸟,六首。”疑即此。
  49、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①,有偏句、常羊之山②。
  ① 珂案:藏经本隅上无中字。
  ② 郝懿行云:“海外西经云:‘帝断形天之首,葬之常羊之山。’淮南墬形训云:‘西南方曰编驹之山。’编驹疑即偏句。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地大则有常祥不庭。’疑常祥即常羊也。不庭已见大荒南经。”
  按:夏后开即启,避汉景帝讳云。(珂案:此按语为原书所有,未详作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一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卷三(山海经第三)山海经山经柬释卷四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一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三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四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五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六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七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八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九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一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十三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东晋记室参军郭璞注山海经叙
旧本山海经目录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附录附录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