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   》 法供养品第十三      南怀瑾 Na Huaijin

  自在神通绝对实相
  天帝的愿心──供养修行
  供养如来与修行的福德
  转轮圣王及其千子
  佛说法供养
  也是法供养──修行
  四不依随顺法相
  王子月盖守护正法
  贤劫中的千佛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旛、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住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干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盘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现在是第十三品,法供养品。《维摩诘经》到这里,等于是作总结论了。法供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大家观念中的供养,多半是出些钱,做些功德之类的事。不错,这些也是供养,是培养自己的功德,但是真正的供养是法供养,就是这一品所要讲的。
  自在神通 绝对实相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释提桓因依中国人的观念,是玉皇大帝,是欲界忉利天的天主。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他早已成佛,为了辅佐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成佛,他化身成菩萨来护法的。护法是护持正法,使正法住世。因此庙子也称作常住,是法常住的意思,代表佛的正法常住。一般显教所塑造文殊师利菩萨的像,是一手持经典,座骑是狮子,代表百兽之王,作狮子吼。普贤菩萨坐的是莲花高台,骑的是六牙白象,代表大愿力,负担众生。在密教,文殊师利菩萨的像,往往是一手拿经典,代表智慧,一手拿金刚宝剑,斩断一切烦恼。
  玉皇大帝向佛说,我虽然从您和文殊师利菩萨那儿,听讲过无数次的佛法传授(佛传法被纪录下来的,就是后来的经典),可是从没听过像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讲自在神通。自在神通不是修出来的,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但是要明心见性以后才发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得到自在神通的境界,就不能算是真悟道了。一般认为,神通是能够看见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听到耳朵听不见的,但这些现象很多是精神病态,不是神通,要分辨清楚。
  唐代禅宗有名的庞居士庞蕴,学问很好,一辈子不出来作官。他住在湖北重镇襄阳。襄阳在唐代是中国文化财富集中区域,《三国演义》讲刘关张诸葛亮等人,一辈子闹来闹去就在那一带,就是那么重要的地区。庞居士家中富有,中国人喜欢把富贵连起来,有钱就贵。如果只是贵,地位高,可是不富,就不算福气。过年常在门上贴「五福临门」,五福不包括贵的。贵不一定就富,庞居士全家四口,他和妻子和一儿一女,都是悟道的人,是非常特殊的家庭。
  庞居士跟马祖学禅,他的修行功夫很好,什么白骨观、数息观、念佛都会,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此心不安。不知道你们诸位学了半天,心安了没有。学佛的人就算什么都会,有个还没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学佛学了半天,成佛是成个什么东西?我们所有怀疑的问题都在内。
  庞居士最后去找马祖,就问一个问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是问达摩祖师来中国传佛的心法是什么。他问佛的心要,心中心。密宗有心中心法门,有心中心咒。佛过世后,这个心法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到达摩祖师,他也是太子出家的。他发现佛法在印度已经要衰微了,看见东方的震旦(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因此渡海来中国,在广州上岸。当时是中国的南北朝,南方是梁武帝,北方是北魏(云岗石窟、嵩山少林寺都是北魏建立的)。
  达摩祖师大概先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因为后来他和梁武帝对话,他回答「不识」。在我没去广东之前,一直就把这回答理解成「不认识」,等到学会了一点广东话,才回头想起,原来达摩祖师的意思是「不知道」。好,先交待了祖师西来。
  回到庞居士问马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问得非常简单,单刀直入,哪像你们学禅,连问个问题都拖泥带水。马祖怎么回答呢?「等到你一口把整条西江的水喝下去了,我才告诉你。」这就是禅,问的是什么话,答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换了你们,一定要骂格老子,这马祖简直是疯子!可是庞居士一听就悟了。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有人乱加解释,说坐禅坐到气住脉停,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真是不知所云。
  庞居士悟道后,把全部家财用船载到江心沉掉。这又是为什么?别的地方有记载,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布施?他说人没有钱不会做坏事,把钱给人了,这人会去做坏事,就是帮人造恶业,所以宁可把财产沉到江中。还好他们一家人都悟道了,否则这还得了,太太不跟他闹才怪。
  这一下,他们家徒四壁,就靠编织篮子过日子,靠自己劳力吃饭,不是过不劳而获的日子。这也是庞居士同门师兄弟百丈禅师的教训,百丈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己到了七八十岁还是照样耕作。有一日,庞居士叹一口气说:「难!难!难!」他是讲悟道难,「十石油麻树上摊。」好像想把十担麻油摊在树上,麻油当然不会停在树上,一定流下去了,这个同一口吞下西江水一样地难。他的太太在旁听见了,就回答他:「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到处都是道,也不是一定要研究什么《维摩诘经》。他夫妻俩好像为了菩提在斗嘴,他女儿庞灵照听到了,就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佛法就只是如此,没什么难和易的。
  庞居士说过,神通与妙用如运水和担柴。什么是神通啊?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茶来了能喝,这都是神通!是自在神通。除此神通,都是鬼通。你怎么长大的?你怎么会说话?你怎么会记住东西?你怎么会听懂《维摩诘经》?是什么东西让你能做到的?你找也找不到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自在神通,每个人都是现成的,还要去哪里学?
  作人平凡就是佛。一般人学佛学成了疯子,不肯平凡。佛在悟道之后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个个是佛,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为什么不能悟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你只要不妄想不执着就好了嘛,是不是很简单?你说,是啊,所以我天天在除妄想。唉,你那个除妄想的念头不又是妄想执着吗?所以你连一缸水也喝不完,更不必说一江水了。
  佛十九岁出家,苦行求道十二年,肚子都饿扁了。后来明白这不是道,就出来接受人家的供养。一直跟他一同修道的几个人,就离他而去,认为佛犯戒了。佛得到补充营养,才有在菩提树下一坐七天而悟道的结果。所以悟道之后就大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本来佛在悟道后就要入涅槃了,释提桓因等天人,恳请他留下来教化众生。佛说「止!止!」你们不要劝了,「我法妙难思。」佛法是不可思议的,而凡夫偏喜欢在思议上搞,要怎么讲呢?后来天人再三恳求,就先为世人说小乘法,比较简单明了,最后才说大乘法。这一说就说了四十九年,到了八十一岁才走。
  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啊,就在吃饭喝茶中,你们很多年轻人何苦来这里听经?我看你眼睛都张不开了,累了就睡就是佛法嘛!还在那里打坐,不敢睡。觉都不敢睡,哪有本事一口喝尽西江水?
  后来庞居士要走了,他有个好朋友位居藩镇,是唐代的地方大员,等于是军阀。庞居士知道要走了,就通知这个好朋友,要他来。你看,庞居士生死自在,可以预知自己什么时候走。朋友来了,庞居士告诉他两句很重要的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就是说,宁可把什么都放下都丢掉,不可以把没有的硬抓进来。讲完了,他把头在朋友身上一靠,就走了。其实庞居士告诉他朋友这两句话,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讲佛法,另一方面是暗示他,不要野心太大想作皇帝,他没有这么大的福报。
  还有个说法,庞居士宣布他第二天中午要走了,到了第二天差不多是时候了,他就叫女儿出房间,看看太阳当顶了没有。灵照出去看了,回来说,当顶是当顶了,不过太阳周围多了一圈。庞居士觉得奇怪,就下座自己去看,那知道灵照竟然自己坐上去,抢先一步走了。你说庞居士没神通,他怎么可以预知死期?你说庞居士有神通,他居然还上女儿这个当!等庞居士回房间一看,女儿已经走了,他自己只好迟一步走。他儿子当时在田里工作,妻跑去告诉他儿子,说老头子走了,儿子听了,站着拿个锄头就走了。老太太看这情景,一家四口一下子走了三口,气得「不知所终」。我推测庞婆可能一气之下,去了寒山寺,因为文献上记载,当时在寒山寺常有个老婆子出现,所以我作这样的联想。他们一家人对生死都有把握,有自在神通。
  讲回《维摩诘经》,释提桓因称这本经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决定就是绝对,实相是道之体。
  要讲禅宗就离不开这本经,《楞严经》是后来才加入的。禅是没办法教的,不是建立在言语文字上的,一用言语文字表达,就已经不是它了,不是实相了。实相无相,无相的东西要怎么讲?你说空,空也是相。所以真正佛法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我们现在是在不可说,不可思议中,勉强表达出来。
  天帝的愿心──供养修行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释提桓因继续说,照我所理解佛所说的道理和旨趣,如果有人听了这部经,能深信、理解、领受、保持、读、背诵这本经,一定真正懂了《维摩诘经》所讲的佛法。懂了不算,还要照着修行求证。
  这里提到读经,小时候长辈就说读书要入藏。后来学佛了才理解到,是要读入阿赖耶识,藏识。你能入藏的话,不但一辈子不忘记,下辈子也不会忘记。苏东坡的名言「书到今生读已迟」是真话,有些古书我拿来一翻,内容就了解,也都记得住,就好像以前读过的,可是我知道自己这一生中,确实没有读过。
  有些同学说记忆力不好,这多半是你读书方式不对,所以要用读诵念出声才容易真读进去。你在这里听了《维摩诘经》,回去有读诵吗?没有读怎么能「得是法无疑」?很多东西要先记住,以后机缘到了,就会恍然大悟。
  「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能读诵本经,依法修持的人,就可以避开一切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道),打开一切善门。我们常常不小心发了兽心,就是畜生道的行为。那一脸凶恶怨恨的样子,就是饿鬼道的行为。这样不能避开恶趣,怎么能去开善门呢?学佛只要常拿这「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八个字提醒自己,就是学佛。能做到了,自然能「常为诸佛之所护念」。诸佛菩萨要加被你,你就先要有个基础,你本钱都没有,他怎么能加被你呢?
  我看年轻人学佛,乃至学其它宗教,会很替他担心。很多年轻人后来学成了神经,因为没有从作人的基本学起,人都作不好,怎么学佛?现在也有提倡人间佛教的,佛教本来就在人间的嘛,不在天上。这么提倡好像自打嘴巴,如果要讲人间佛教,也就先从学作人做起,才算人间。
  「降伏外学,摧灭魔怨。」能做到避恶开善,就可以「降伏外学,摧灭魔怨」。魔也好,鬼也好,都是怕善人的,做了善事,你的阳刚之气就大了。我有个老朋友,专去传说中闹鬼的地方,甚至还烧香请鬼现身给他看一看,可是个一辈子就没碰见过鬼。因为他的阳气太强,是常常行善之故。你行恶,阴气就重,那魔就会被你所吸引。一个不打牌的人会有人常来兜他打牌吗?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在找趣味相投的。
  「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菩提是觉悟,所有的地方都是道场。很多人埋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修行环境,告诉你,我刚刚来台湾时先到基隆,作点生意,一个晚上一万两黄金没有了。我只有去租个小房间住,一家四口挤在里面,还要放一张公事桌写文章,吃饭也在上面。打坐时把桌面一清,就爬上去打坐,那就是我的道场、饭厅、办公室、书房。富贵贫贱都一样能过。有时知道明天没有米了,今天晚上到明天还有六七个钟头,先睡觉再说,不管明天的米!它自然会来的,算不定半夜一场大地震什么都下去了,急什么呢?这就是「安处道场」。如果要环境对了才学道,我们这里的环境很好,怎么也没有几个人真在学道啊?
  所以修行不要挑时间和地方,不管在哪里,你心一安定,就对了,就「安处道场」,不用外求。能做到这样了,才是跟着佛的脚印走,才是学佛。如果不能「履践如来所行之迹」,照着佛走过的路线前进,你再怎么听经也没有用。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这是释提桓因对着佛所发的愿,假使将来有人受持读诵这部经,照着修行的人,我会带领天兵天将,供养他,为他服务。不论是在城市、乡村、山林、旷野,只要有这部经的所在,我们都会去听法。
  我们这课室中有这么多本《维摩诘经》,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们呢?你小心,说不定就在你身后!所以你的心念不要乱。现在的科学已经可以把你的心念照出来,如果你动恶念或者起善心,照出来光的颜色就不同,你打起坐来,就有不同的颜色,一看就知道。
  「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天帝继续说,这部经所在之处,如果有不太信的人,我们会影响他,使他起信心;对于已经起了信心的人,我们会保护他。
  供养如来与修行的福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佛听了释提桓因所发的愿,对他赞许有加,替他高兴,就是随喜功德。所以佛仍然在修功德。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本经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想要大彻大悟的不可思议法门。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刚才讲要从作人学起,要学习行善,才能够称得上是善男子善女人,人道才有基础,才够资格学佛。大家不要轻易放过佛经上的用语,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从人道做起。所以,假使将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读诵供养这部经的,就等于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旙、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佛又对天帝说,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一劫那么长的时间,供养了满布三千大千世界数不尽的如来,乃至在如来过世之后,又为所有如来全身每一颗舍利子,都造一个如天下那么高大的宝塔,又用一劫的时间,用一切一切最上乘的东西,供养舍利塔,你说,这人的功德多不多?
  这里提到许多供养的物品,包括用妓乐供养,就是又唱歌又跳舞的。现在很多女士以为去道场不好穿得花花绿绿,我说有什么不好?还要擦口红擦粉呢!诸佛菩萨的像,哪个不穿戴得珠光宝气的?庄严不是在外表,是在心。你心不干净就不庄严了,那道场也不庄严了。所以有人要点香,我说香有八种,你在室内烧香只是一种香,会污染空气,所以最好不提倡。要点香也最好能用卧香炉,直插的香不小心倒了,会引起火灾。这些都是常识。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释提桓因答,真有这样的人,他的福德大到说不完了。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你们诸位的福德,比那个人还要大。因为佛说,只要听听这部经,生起信心,能读诵依照修行,福报就更大了。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什么原因呢?有钱固然可以做功德得福报,但是有钱可以买智慧吗?再多也买不到的!佛法是智慧之学,真正的智慧才是大福报。你懂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说听听经哪有那么大的福了。你能听进去了,必须照着去做才会生智慧,那才是最大的福报。
  要学佛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啊!要成佛非要懂得这部经的道理不可,这部经所讲大彻大悟之相,是不可限量的,能懂了这部经的话,那福报是不得了的。
  转轮圣王及其千子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很快地解释几个名词。「应供」,是应受供养。「正徧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明行足」,一切修行的法门具足。「善逝」,过去了就放下了,丢得开,就是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世间解」,解决一切世间困难。「无上士」,真正大丈夫,最有智慧的人。「调御丈夫」,最能训练众生的人。「天人师」,天上和人间的老师。你真懂了这十个名号代表的意义,你就懂佛法了。
  这里讲的是佛的十个名号,其实佛不止十个名号,读《华严经》就知道了,佛又叫神、主、上帝、金仙等等,你不要胸襟太狭隘了,佛没有说信我的才得救,他是信的要救,不信的很可怜更要救。如果学佛还分宗派,还分入世出世,那你不如去学睡觉好了。佛的这些名号,是适用于所有一切佛的,在中国,通常只用佛或如来这两个名号作代表。
  「劫」是表示世界从成就到毁灭所经过的时间,依中国观念,我们这个世界从存在到毁灭有十二万亿年。今日的科学认为,地球存在至少已有四十六亿年。
  依照佛教的观念,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合起来也称为一大劫,每一阶段分二十小劫。从人的平均寿命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到人寿十岁,又每百年增一岁,到八万四千岁,这样算一小劫。
  在世界住的阶段,住劫的最后一小劫开始,战争、瘟疫、饥荒等小三灾频繁发生。然后到了世界坏的阶段,坏劫前十九小劫内,有情世间逐渐毁灭,当然人类也消失了。最后一小劫,轮次发生大三灾,火灾从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天,水灾从地狱淹到二禅天,风灾从地狱一直毁到三禅天,彻底毁掉这个物质世界。然后是空劫二十小劫,什么都没有。
  再形成这个世界也要二十小劫,是成劫,第一小劫先形成物质世界,此后有情世界,包括人类,渐渐形成。
  那么,人种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是个宗教问题。西方宗教认为,最初的人是上帝照他的样子所造,现在科学对这个说法是怀疑的。佛家的说法,世界到了住劫的二十劫开始,色界天的光音天天人,到这个世界来玩,因为贪着这世界的「地味」,久了就飞升不回去了,所以成了我们的祖先。这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光音天天人又从哪里来的?这样一直推下去,就是哲学原人论的问题。你们写论文的同学,这里头随便一抓就有很多数据,很多题目可以写。本经所讲的无量阿僧祇劫,是个不可说不可数的久远概念。
  佛告诉天帝,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的时代,有个佛,名叫药王如来。
  「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那时有一个世界叫做大庄严,劫数叫作庄严劫。那位佛的寿命有二十小劫,他的出家弟子中,声闻众有三十六亿那由他之多,大乘菩萨众有十二亿那由他之多。
  我们这个世界在佛学中叫作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意思,也是有缺陷不圆满的意思。正因为不圆满,所以众生会愿意学佛,如果太圆满了,就成了八难之一的灾难,众生反而容易堕落。我们这娑婆世界的劫数叫贤圣劫,有一千个佛会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所以我们不用担心世界马上会坏,因为还有很多佛要出世,慢慢等吧。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转轮圣王就是不世出的贤明圣王。转轮圣王也分四等,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铁轮圣王、铜轮圣王。金轮圣王出世的时候,世界绝对太平,几乎没有坏人。我在本经开头时,讲过一个很好的对子「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这就是写转轮圣王的时代。这个愿很大,是真正的大愿。中国历史上的明君,算是哪一等的圣王,那是历史哲学的问题。
  佛经说有转轮圣王出世,必定有七宝呈现,就是七个条件:轮宝(圣王拿在手中的金轮)、玉女宝(贤惠的皇后)、象宝、马宝(好的交通工具,高明的战争工具)、摩尼珠宝、主藏宝(能干的财务大臣)、主兵宝(有计谋的臣子、武将)。用这种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三千年历史中,好皇帝不多,算得上轮王的恐怕不到十个。好的皇后倒有好几个,像明朝朱元璋的马皇后就是一位,当时的人称她是马如来。提倡妇女运动的人,可以选这种例子来宣扬一下,对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四天下是包括了四大洲的全部天下,四大洲是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佛告诉天帝,那个世界中有一位治世的圣王,叫做宝盖,当时有七宝呈现,他统治四天下。
  「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这圣王有一千个儿子,每个都很端正,又勇敢又身体强健,无人能敌。
  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周文王有一百子,当然这是封神榜小说这么写,不是正史。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那时宝盖圣王和他的家属,供养药王如来。这又同东方有关,很少人注意这个问题,大乘佛法最后都提到东方的诸佛。为什么轮王出世的时候,也都会有教主出世?这点佛学不提的。
  在中国,人类文化分成三道:君道,是统御者,如转轮圣王;师道,例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这些教主;臣道,能够造福社会的将相。每一部佛经中写君道时代时,师道和臣道一定同样昌明;轮王衰落时,师道也会衰落。
  「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药王如来和弟子的一切,都是由宝盖圣王所供养,使他们能安心修道。而且不是只供养一百年,是供养了五劫那么长的时间。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过了五劫,宝盖圣王吩咐他一千个儿子,我死后你们要学我,以深心,至诚恭敬供养人天师表。这一千个儿子就照着父王的命令,又供养了药王如来五劫,一切如同父王在世一般。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一千个儿子当中,有一个叫作月盖,他独自思索,还有什么样更超越的方式来供养佛?
  佛说法供养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此时空中有天人告诉他,真正的供养是法供养,胜过任何一切的供养。用普通的话讲,就是精神的供养胜过物质的供养。当然,我这是简单地讲,法供养不能解释成是精神的供养,下面解释什么是法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天人告诉月盖王子,去找药王如来,他会详细为你解说什么是法供养。
  「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月盖王子就依言去向药王如来请示。「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这都是传统的礼法,表示对佛的恭敬。我年轻时候在家乡,还是要向父母亲行跪拜礼的,现在的年轻人当然没这一套规矩了。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药王如来告诉他,法供养就是智慧的成就。从教育的观点来说,老师教学生,最高兴的是,学生的成就能超过老师。所以孟子说,人生三乐之一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另二乐是:父母在,兄弟无故)。
  诸佛所传的法就是经,经是传法的记录。深经不是一般的经,像《维摩诘经》就是深经,我们看文字,觉得懂了,实际上能否真懂还是问题。药王如来说诸佛所传的深经,世间众生是难以相信,难以接受的。这话我们可能听了不服气,会说,我可是所有佛经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吗?如果自己没有能修证到经典所讲的境界,还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为没有证得,所以叫「微妙难见」。能证得了就能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别心来思惟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别心来思惟研究,只是个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们不要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佛所传的深经,是大乘菩萨道的法藏,是陀罗尼(藏是仓库的意思。陀罗尼是总持,最精要的意思,不只是指咒语),可以使人到达菩萨第八不退转地,成就六度法门。
  「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为什么上面刚说不可以分别,这里又说善分别?其实并不矛盾的。本经开头时就讲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修证到了的人,并不是不可以用分别思想,因为他的分别思想念念皆空,不会停留,不会染污的。第一义是无义,实相之义。
  所以到了这个境界的人,能「善分别义」,顺菩提正法,超越了一切经典。真学到了佛法最高处,是没有法的。
  当年我们学密宗,在西宁见过一个悟了道的喇嘛,他在康藏一带很有名,大家只叫他疯喇嘛。这疯喇嘛住在一个小破庙中,外界把很多发了疯的女人送到庙子里,疯喇嘛就对着他们弹汉人的琵琶,他弹得也不是很好听,可是这些疯女人听了却好了,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回家了。我们去看他,最好是带茶叶,要不然是带破烂的古董,他都很喜欢。他有一个钵,奇脏无比,洗也不洗,他就在这钵里面泡茶给人喝,我们可是跪着接这个钵来喝的。很多人嫌脏不敢喝,他就再也不会理你了。他很多举动很怪的,我们在庙中拜佛,他就跑到后面去推佛桌,还喊「唉哟,唉哟」,意思好像是说你们很行,佛都被你拜得动了。就这样,他已经在传法了,你们能懂吗?他也是众经之上,一字都无。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这段是大法,你不要把它当经或当佛学看,实际上它把佛法都传完了。能够懂得一字皆无的清净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离开魔事及诸邪见,能顺缘起性空的因缘法。什么是顺因缘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业报,能痛痛快快地还债,就是顺因缘法的表现。所以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总归是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顺因缘法到底,就是上面说的顺菩提法,就悟了。
  顺因缘法的起修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干闼婆等所共叹誉。」什么是道场?不是山林庙子,讲法供养,心地就是道场。有一首很好的偈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家道家和其它外道,都很看重这个偈子,它把身心双方面都讲完了,这就是道场的意义。再举个例子,道家的张紫阳也有个偈子: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
  这就是讲本地风光,平常心就是道。真达到法供养的境界,就可使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不用另外找个道场的,天龙八部也都会来给你护法。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可以加被众生,让他们进入佛法,得一切智慧。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能真正解说各个菩萨的法门。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真正的法供养就是真修持,能够见到性空,依诸法实相无相的义理,弘扬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法门。但是我们要注意,无常、苦、空、无我,只是佛法的一半,是小乘证入涅槃之道。佛他老人家自己要涅槃时,说了另外一半:常、乐、我、净,正好是相反的。佛这个时候说的是得道的本体,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虽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无常、苦、空、无我为根基,连这个都没做到,也不用自我标榜是什么大乘。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可以拯救一切犯戒违禁的众生了。这里讲的犯戒是指遮戒,因时因地可以有所不同的,是遮戒。性戒是不限时空的,例如人类共同认为杀生是恶的,就是性戒。如果犯了性戒,就要自度,自见自性空,罪福皆空,才能够超度。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行法供养可以使魔外道和贪着的人,生怖畏心,为圣贤所称叹。
  什么是魔外道?你们不要随便说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没有什么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还是在心外求法,那我们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禅师说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捣鬼,哪有真魔外道?
  其实经文也告诉你了,贪著者就是诸魔外道。一切不贪着才是究竟。你说自己学佛,已经放下了,不贪了,真的吗?你贪着清净不是贪吗?所以佛在《楞严经》中,把声闻缘觉都骂成是外道,因为贪着个空。
  「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可以了生死,真正得涅槃。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佛所说深经」的道理,是一切佛都这么说的,不只是我药王如来说的。真理只有一个,不这么说的,就不是佛了。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这里总结什么是法供养。如果听到了这样的深经,要信解受持读诵,为众生分析解说,这样的人才是护法,能如此才叫作法供养。这是第一层法供养的意义,下面讲第二层法供养。
  也是法供养——修行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依据佛的教导确实修行。下面列出佛所教导的主要法门。
  「随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声闻缘觉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无明起,所以入胎转生;无明不是没有光明,是没有智慧。小乘法门是要切断无明,至于无明是怎么起的就不说了。无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动力,所以行阴最难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静,就算做到心宁静了,身体的行阴像血液循环呼吸往来,都没办法停下来,这还是一念,没有空,尽管意识没感觉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
  因为行就生出识,识就是心意识,就会有了别知觉。然后一连串下去,缘就是挂钩,十二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一个钩住一个。假使能解开其中一个环,其它十一个环就都好办了。
  佛告诉我们,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无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会有光明出现,不过不是有相之光,是无相光,佛学上叫常寂光。佛永远都在常寂光中。我们这里不能详细讲十二因缘,否则要拖得很长了。
  所谓因缘是一个前因搭住了后果。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这一念来的,是连锁关系。有人常喜欢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样的,来生又变成什么样。你不用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的。你这一生种种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种的因。你来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么事,种什么因了。所以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这就是因缘关系。
  所有因缘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间,五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缘本性也是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缘的作用。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注意!这是说宇宙的现象,不是本体。《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觉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缘,为什么说不是?问题是《楞严经》那句话讲的是本体,本体是空性。至于宇宙万有的现象,才是因缘所生。因缘纵使过了几亿万年都不会消失的,不受时空阻碍,所以佛教导我们慎莫造因,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中间的道理是非常复杂奇妙的。
  因此佛经还有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共有四难,说明佛法菩提因缘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缘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种一点善根,等他生来世因缘成熟时再说。所以一个人的悟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学名称是时节因缘,就是时间。时节因缘不成熟,还是不可能,因为时间是心不相应行法。
  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也是很奇妙的,有时与某人只有一面因缘,再想过去打个招呼就没有机会了,从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间,永远隔开了。所以佛法和中国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缘。
  「离诸邪见,得无生忍。」讲起邪见,其它的宗教多认为宇宙中有个主宰。在座很多人,虽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见,还是认为有个菩萨在管着的。今天下午才和一位年轻同学谈起,他去菩萨前问卦,菩萨告诉他可以交某某朋友。我说,这个话你也可以信吗?一个真学佛的人,又是个知识分子,要信自心。我就写了孔子的话给他「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是反对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离。这东西不能玩的,玩起来,人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些就算是邪见。
  唯识般若中观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所以诸法无自性,都是因缘,谁也主宰不了谁。
  邪见是我们要远离的,纵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见地不清,还是难有成就的。见地就是观念,有所谓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纵然你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这五见就还是外道法门,因为没有般若正知见。我在《禅海蠡测》这本书中,就评论了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统统都是落在这五见上。
  修道上的邪见太多了,稍微差一点就是邪见,换句话说,落入五见之中的邪见。邪就是歪,所以认为有主宰的,就是邪见。
  《般若经》上有六十二见,六十二种见解,六十二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障碍了成道。实际上不管它有六十二还是一百八,就是一念之间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有主观。
  药王如来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法供养要「离诸邪见」,能离得开,就得道了,因此,「得无生忍」一念不生。所以我常引用「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如果考试问你:菩萨如何得无生法忍?你可以用上《维摩诘经》这一段「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来答就对了。甚至再简化一点,只要答「离诸邪见」,也是正确的。
  「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证到了无生法忍就绝对无我相,无众生相,对因缘果报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点不敢偏差,不敢争论。若说空了就没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见。
  当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给我一个帖子,请我这晚辈吃素斋。这很严重,我就赶快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说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审问你!听说你年轻悟道了,要公审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吗?我说,当然要去了,充其量杀头,何况和尚是不开杀戒的。
  到那一天吃饭时,都没事,方丈很客气,让我坐最高位,连我的老师都坐在下座。饭吃完了,老和尚让我讲话,这一下开始了,所有在座的都可以提问,还好,我都能应付。最后老和尚问了个问题:
  「证无生法忍是不是证得空性?」我答,是的。
  「那空了还有没有因果?」我说当然有。
  「空怎么有因果?」我说空是因,涅槃是果。
  老和尚听了就坐下来,不再说话了。这才终于通过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拨无因果」,那是很严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却更明显了。为什么?你真空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众生因为不空,对因缘果报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挡住了。所以古人说,学般若的空宗菩萨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在冰冻的山棱上走,以及踏着刀锋走,都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间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学得是什么菩萨境界,照样是六道轮回。
  「离诸我所。」问题来了,一个人真达到无我,是什么无我?你们要把《维摩诘经》这一句参进去,好好修行,是「离诸我所」,我所属的肉体,我所属的的思想妄念都空了。我常提醒大家,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之所属的,是我有使用权,但不是我。你住的房子是你的,你有权使用,但你不是房子,你死了房子不跟着你的。所以你就算得到空,这个空也是我所。真正的无我就是离诸我所。那个能知我与非我的,动也没有动过,不需要离,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能懂进去了就恭喜了。
  四不依 随顺法相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这是有名的「四不依」,学佛的人都要知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下来,走了七步路,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正好走七步,不是六步,不是八步?你们参参看,这才是真大话头。
  学佛是要完成自我,用现代哲学语言说,是要找到真正自我。真找到了,是顶天立地的,也没有什么上帝佛菩萨,三界之间只有我,其它一切皆空。你懂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为什么学佛有四不依。
  「依义不依语」,是说纵使你能把佛经倒过来背,如果没有搞清楚经文的道理,也是没有用的。你要把经文的义理,像吸收营养似的吸收,不死守经文的文字语言作标准。
  「依智不依识」,是说不能依我们的心意识,不能用习惯的思想推理来解释佛经,而是要用般若智慧。你们将来出去讲经弘法,要像岩头禅师说的「语语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不然你一字不漏地讲,于众生无益。智慧不是聪明,更不是学位,生活中处处是佛法,不用言语文字表达,要靠智能去理悟。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三藏十二部当中很多是不了义经,就是义理不透彻的,很多小乘的经典是如此。学习佛法就要依了义经,义理彻底,透顶透底。譬如《楞严经》的经题是《大佛顶了义首楞严经》,已经告诉了你是了义经。不过老实讲,依我看《楞严经》还不是尽然了义的,还挂着点尾巴。真正彻底了义就只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诸位的了义经在哪里?都在你家里,你没有出门来这里听经之前,你已经念完《维摩诘经》了,你来这里听我讲的是不了义。你懂了这个意思可以学佛了。
  什么是佛?禅宗祖师答:「佛是无事的闲人。」这很难,闲也不容易的,我看你们当中有几位很闲的,但是闲得很烦恼。古人诗曰:「人非有品不能闲」,这个品不是人品,是说没有超越「了脱」境界的话,是闲不下来的,闲下来会痛苦的。孔子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闲居久了不是好事。所以有时我会劝一些年纪大的朋友,不要退休,能够赖就赖,多拖一下。我看有的人做了几十年事,一退休下来就垮了,开始生病,精神不好,很快就真退休了。为什么?就是「人非有品不能闲」。
  还有禅宗祖师说:「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学佛要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你也不要执着于佛经上所有的话,一执着了,对不起,虽然不是邪见,但是成了边见,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见。宗教的偏见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个宗教都一样,因为基本上都是教人为善的,这总没有错吧!不必说你是那个教,我是这个教。你睡午觉,我睡晚觉。宗教的最高处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来看人家,要从平等线来看。所以有的朋友对我说,想找个宗教归宿,又不知道选那个教,我就叫他去街上逛,看见那个教堂庙子,觉得看着舒服就进去坐坐听听。我不是哪个教的推销员,这是要看个人因缘如何,不是我不肯推荐。
  第四个不依是「依法不依人」,我每次进教室你们就站起来,我只好合个掌,我实在很烦,很怕敬礼。我常骂你们,只会「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都是假话!其实老师样样都不了。老师好不好不要管,要依法不依人,以老师所讲的法好不好为主,不是看老师这个人好不好。如果因为是某某讲的我不能不信,那你是大迷信!有时我问同学为什么要如此如此,他说因为是老师你昨天这么讲的。这就是没有智慧,昨天某一个环境所以这么说,今天的环境不同,你怎么不晓得变呢?昨天下雨我叫你带伞,今天不下雨你为什为还要带伞呢?
  学佛一定要把四不依搞清楚。像现在好多人跟着去学密宗,我就问他们到底学了什么东西,讲给我听听。一听之下,都是没有搞清楚就胡跟着学,不管你跟着再有名的喇嘛还是麻辣,都没用的,弄个手印就叫传法,曼达还不如馒头好。曼达是代表一切供养,曼达拉就是道场,曼达拉的手印就是说要尽自己一切所有供养。你又不懂这意思,也做不到这样的供养,只会结印,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
  现在回到本题,本题是法供养。你真做到四不依,才是如法修行的人,才真对得起佛菩萨,才是法供养。不是你搞什么曼达拉才是供养。学佛在心在念,心念搞不清楚都是在自欺欺人。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这是大乘十二因缘,一直连到这里。能够做到四不依,才能随顺法相,是真正学佛的教导。也无所谓证入了什么境界,也无所谓归入何处,也就是不着相。人到了不着相就解脱了,就达到学佛的目的。这时候就没有无明起来,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最后到生、老死也空了。讲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家常常读的一本了义经,连题目共二百六十八个字(加了摩诃就成二百七十个字),就是《心经》。其中所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与这里讲的是一样的。
  能够这样去观,就无所谓灭无明,也无所谓不灭无明。灭与不灭都是两头的不了义教。就像空,也是不了义;有,也是不了义。不了怎么得了?学佛就是求了的。药王如来说,这就是最上等的法供养。
  我小的时候帮妈妈去街上打油,端着个碗,愈小心愈泼出来,结果把碗打破了。我头也不回,赶忙去家里再拿个碗出来。人家问我,打破碗怎么也不停下来?我说为什么要停下来?妈妈等着油烧菜,碗破了就破了嘛,我就算停下来,它还是个破碗啊!天下就有很多不了的人,打破了还待在那里看,还要叹气,真可惜啊!好名贵的碗啊!然后还要气得睡不着,吃亏了还要生气,那简直是笨蛋,这就是不了。
  所以当初很多同学问我怎么学佛,我就叫他拿个好碗好杯子来摔,他们都上当。而且他愈生气我愈笑,你们这样子怎么学佛?这个都舍不得!现在我年纪大了,这个方法不用了。
  佛说到这里,经文顿一下,然后再为天帝说下去。
  王子月盖守护正法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月盖王子听到药王如来这个法门,还不用证到,能听懂了就得「柔顺忍」的境界。心平气和是柔顺,由心平气和进到万念皆空就是忍,万缘放下。不是表面忍住故作心平气和状的意思,那会得癌症的,会把肝弄坏了。本经在前面也讲过,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忄+龙]唳不调,又倔强又坏,很难调伏,能调伏就是柔顺。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月盖王子得了柔顺忍,就立即把身上穿的宝衣脱下来,供养药王如来。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接受了弟子迦叶尊者供养的一件袈裟,迦叶尊者没出家之前,是当时印度的首富。这件衣服叫天衣,就一块块布披着,也不用缝的,所以后来的成语说「天衣无缝」。天衣,不是说是天上的衣服,是因为印度在唐朝叫天竺(在汉代叫作身毒)。迦叶尊者供养的这件天衣,是他的传家之宝。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月盖王子向佛发愿,等药王如来涅槃了,我一定依佛的教导来做法供养,保护正法住世。请佛给我加被,给我力量,使我在修行过程中能降伏魔怨,修菩萨道。
  这个在佛学上叫作祝愿,其它宗教叫祈祷。出家同学要注意,即使受了人家一粒沙的供养,也要合掌向人家祝愿,祝他修道早成,或是菩萨加被,万事如意。
  讲到魔怨,这是修行上最难降伏的障碍。受佛法的影响,中国也有句老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像魔的力量比佛大。基督教也是如此,上帝全能,但是没有办法降伏魔鬼。佛与魔是平等的,佛的神通有多大,魔的魔力也有多大,这个道理要参透。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无量无边,对不对?一切众生的业力烦恼也同样地无量无边。这两个是相等的,你不要以为佛的威力大,其实众生的业力也很大。如果众生的业力不大,我们这社会哪来这么多烦恼?所以都在魔怨中。众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的种类就不再重复了。魔就是业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
  没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为处处有魔怨障碍,你刚刚进一步,障碍就来了,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才清净了几天,别的烦恼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进步一尺,魔怨进步十尺。但是我告诉你,真修菩萨道不怕魔怨,还希望有魔怨,所谓「欲坚道力凭魔力」,这个坚就是忍辱、坚忍。你每打赢一次,你的功夫就跃进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月盖王子发的愿,就是修行人应该走的路子,不怕魔怨,不怕磨难,努力向前。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药王如来明白月盖王子的心念,就为他授记。授记就是灌顶,是要入定,然后把法界的智慧光明,灌输给被受记的人。药王如来作预言说,你在末法时代还要来的,会当个大护法。在末法时代保护正法是非常难的。正法时代弘法容易,修持也容易成就,看经典的记载,古人成就又多又快。现在好像都没什么人成就,就因为障碍愈来愈多。药王如来交待给月盖王子的,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释迦牟尼佛继续对天帝说,当时月盖王子因为受了加被,得清净心,再听佛为他授记,因此得了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不是一出家就成道了,出家修习一切善法,昼夜精进,不久后得了五种神通(还没有得第六通的漏尽通),修成了菩萨道,得陀罗尼总持法门,学问高,辩才无碍。在药王如来涅槃之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维持正法经过十小劫。因此药王如来的佛法,因他而能够留传世间,这是他的功劳。
  这句话要注意「见法清净」,真正学佛,不管你学哪一种法门,是以见地为最难。禅宗祖师选弟子,首先注重「具见」,具备远大的眼光,高深的见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见地不真的话,修持就很难了,什么是见?等于去到一个地方,一见很危险就走了;或者一见很适合自己就留住。这个见地是在自己,很要紧的,不要靠老师还是靠别人。见地是智慧来的,我常常大声疾呼,学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这个见地就是智慧之见。
  能「见法清净」就是认清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净,才有资格算是佛弟子,才会听见佛为你授记。虽然释迦牟尼佛不在世间了,你能见法清净,就会明白十方三世佛都还在,没有涅槃,就会晓得佛在给你授记。为什么你见不到佛?因为你不能见法清净。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这就是月盖王子一个人的作用,所以人才之重要,像这样的人,在中国古文来讲是「不世而出」,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的,也许几千年只出一个。
  月盖王子比丘住世,毫不懈怠地守护正法,他教化了无数的人,每一个都得到了大彻大悟,永不动摇。还有无数的人,虽然没有大彻大悟,也证了小乘罗汉果。再其次也有无数人,因而在肉身结束时能够升天。他的功德实在太大了。
  各位从事教育的人要小心,好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像月盖王子一样的功德;不好的,真是误人子弟啊!罪过大于抢匪。很多资质很好的年轻人,就是被教育耽误了。教育失败,对国家社会都有很严重的后果,是很令人痛心的。当然,今天的教育不行,不能只怪学校,也不能只怪老师。老师也是人家的儿女,都是家里没教好。所以现在从家长起就要再教育,他们才能教好后一代。但是有谁能来教呢?除非能找到月盖王子。
  贤劫中的千佛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现在释迦牟尼佛把故事说完了,他就问天帝,你知不知道月盖王子的父亲宝盖圣王是谁?他现在在另外一个世界成佛,叫宝焰如来。我们念千佛名号中,就有他。
  「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他有一千个儿子也都成了佛,就是要在我们这个劫数(贤圣劫)中出世的一千个佛。
  「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迦罗鸠孙驮在别的经上,翻成拘留孙佛,都是译音,是这个劫数的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是弥勒佛,千佛中最后一位成佛的,是韦驮菩萨,佛号是楼至佛,因为他发愿为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
  「月盖比丘则我身是。」那个月盖王子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那维摩居士呢?他是第几位?其实他在古老劫数早已成佛,只是来这里凑凑热闹。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释迦牟尼佛最后告诉天帝,要知道佛法的要点,依佛的教导去修持就是法供养,而法供养是所有供养中最高的,所以你要以法供养来供养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网上录入缘起出版说明开场白佛国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观众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养品第十三嘱累品第十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