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與百姓生活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田玉川 Tian Yuchuan
這樣的悲劇,嚮前推若幹年,就是我們今天一些地方的現狀;嚮後推若幹年,就是孟子時代牛山悲劇的重現。
我們為何總要一次次重複犯前人的錯誤,而不從中吸取教訓呢?
在走上工業化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種種生態問題,諸如可耕地減少,森林銳減,不少魚種瀕臨滅絶,動物慘遭濫捕濫殺,環境污染,水資源枯竭,“氣候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加快等,很多在孟子時代已經出現了,很多孟子都提出來了,但為何幾千年愈演愈烈呢?為何幾千年對大自然的索取不知還是不願有度呢?
“欲貴之,人之同心也”
如果說,儒傢學說也認為人欲是合情合理的,滿足人欲也是應該的,那很多人可能以為是聽錯了。為何?
宋明理學歪麯了儒傢聖賢孔孟的本義。
理學分為“關學”和“洛學”。所謂“關學”,是指以張載為代表的“關中學派”(張載為陝西關中眉縣橫渠人);所謂“洛學”,是指以程頤、程灝為代表的“河洛學派”(二程為洛陽人)。
“關學”的代表人物張載認為:“氣”為宇宙的本源,“兩”為天道原則。“兩”即為兩端,即事物的兩面,一分為二,互生互動,發展變化。
“洛學”的代表人物二程認為:“理”為宇宙的本源和主體,天地萬物,社會萬象,無所不包,是唯一的,是絶對的。二程把所謂的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看:“人於天理昏者,是衹為嗜欲……惟蔽於人欲,則亡天理也。甚矣,欲之害人也。人為不善,欲誘之也。誘之而不知,則至於滅天理而不知返,故目則欲色,耳則欲聲,鼻則欲香,口則欲味,體則欲安。”(《粹言心性》)大儒朱熹則更是如此認為:“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於身為心,其實一也。”(朱熹《遺書》)把所謂的“理”“性”“心”都看成同一個“理”,完全麯解了孔孟聖賢關於“心”“性”的本義。
不僅如此,理學還把所謂的天理與人欲完全對立起來,並互不相容。“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朱子集成·語類》捲四)這就是對中國人心理和中華民族精神影響至深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論斷。
理學的思維是單一的,極端的,即認定天理包羅一切。一個人,若心中存有天理,那就容不了人欲;如果心存人欲,那就難容天理。天理與人欲不能並存。
這種悖論的提出,並占思想的主民地位,極大地影響了宋代及以後中國社會格局和中國人的心理,至今,我們仍不能說已完全不受其影響。
曾幾何時,為了維護所謂的天理,連基本的人欲都滅絶了。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實就是把人的一切基本權利都剝奪了。
一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連苟且活着,也似乎有了難以贖的“原罪”。
而一旦失去了欲望,生命就失去了動力,不僅個體生命沒有活力和創造力,由這種生命所組成的社會,不也是一個停滯的超穩定的社會嗎?這樣的社會,除了持續貧窮,在同一個低水平上徘徊,往復循環,周期性改朝換代外,還有什麽特徵呢?
其實,儒傢聖賢孔孟並未提出什麽“滅人欲”,而是對合情合理的人欲,加以提倡和保護。
亞聖孟子認為:“欲貴者,人之同心也。”(告子章句上)人人都有想變得尊貴的願望,就是明確肯定人欲的合理性。一個人的各種欲望,既是變化的,又是長久的。“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萬章章句上)這種“慕”,就是人欲。“慕”父母,是依戀之欲;“慕”美女,是情之欲;“慕”妻子,是愛之欲;“慕”君王,是權之欲。種種人欲,不僅存在,而且根本是滅不了的。所謂的天理,並不因為有了這種種人欲而難以存在。
不衹普通人有難以滅絶的人欲,帝王的人欲更是極度膨脹。齊宣王問政於孟子時,就直言不諱地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梁惠王章句下)孟子的回答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梁惠王章句下)他不僅肯定了其人欲的合理性,而且說衹要能讓老百姓與其一樣,滿足人欲又有什麽睏難呢?關鍵看是否符合仁義,衹要合乎仁義,還有什麽欲望不能滿足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孟子思想與我們的生活 | 第2節:生於亂世 | 第3節:師於儒門 | 第4節:遊於列國 | 第5節:授於故裏 聖於著作 | 第6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1) | 第7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2) | 第8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3) | 第9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4) | 第10節:獨尊儒術:三角版塊中的一角(5) | 第11節:“親親”:孝為德之本(1) | 第12節:“親親”:孝為德之本(2) | 第13節:“親親”:孝為德之本(3) | 第14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1) | 第15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2) | 第16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3) | 第17節:“仁民”:博施愛於衆 “愛物”:“無物不長”(4) | 第18節:養欲:即養禮 | 第19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1) | 第20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2) | 第21節:養心寡欲:心理減負(3) | 第22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1) | 第23節:良心:中國人特有的品性(2) | 第24節:從小抓起:“易子而教”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