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中國人的精神(貳) 》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
辜鴻銘 Gu Hongming
如此冒昧而公開地利用他們高貴的名字,我希望能夠得到沙皇陛下和海因裏希親王殿下的諒解,因為我是迫不得已這樣做的,在此我不僅代表中國和中國人民,也是在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真正文明而大聲呼籲。我知道,並且相信,這兩位高貴的人都是世界文明與和平最熱心的維護者——因為我曾聽到他們親口做過這樣的承諾。
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
辜鴻銘 於武昌
又及:我不得不極為悲痛地告訴讀者,正當我寫完上述文字的時候,卻傳來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一世不幸去世的消息,因此,實施我的第一個提議已不可能——女王陛下無法與中國的皇太後陛下進行心靈之對話了。我原本擬通過上述提議,以女王陛下的尊榮來幫助解决中國問題,並維護世界和平與真正的人類文明。如果我的提議變成現實的話,這一心靈對話足以成為女王陛下漫長的帝王生涯中最輝煌的頂峰,也能給她贏得更多的榮譽。但讓人難過的是,她剛剛離開了人世,這一提議已經無法實現了。因此,我現在對上述建議略作修改,伴隨着我所代表的中國人民的最崇高敬意,請俄國駐日本公使閣下再將我的提議呈獻給俄國的皇太後陛下——我認為,目前她是最有資格代替女王陛下將這一提議付諸實行的人。
為吾國吾民爭辯書
有關目前外國傳教士與近年教案之關係的結論
箴 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近日,鑒於中國底層民衆屢屢發起反對在華外國傳教士的騷亂,本人擬在此對他們的傳教事業、他們為之而做的實際工作以及其傳教目的予以檢視與調查。在進行這樣的檢視之後,為了中外雙方的共同利益,我想請求外國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即便不是將其全部撤走,至少也應該對目前在中國業已初步成型的整個基督教係統做出一些調整。至於將我這個建議付諸實施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下面我來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目前,在華外國傳教士們公開宣稱,他們傳教的目的——這正是我將專門提出來加以檢視的——我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提升中國國民之道德
坦白地說,最初中國政府被請求接受在華傳播基督教的行為,這一目的理應是合理且合法的。按照他們最初的設想,這樣的善行無疑應得到中國政府的全面支持:任何能夠提高人民道德水平,並使他們成為更加遵紀守法的百姓和具有高貴心智之公民的計劃,花費一切純粹世俗的東西都是值得的。因此,如果能夠證明西方的傳教士們以他們目前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手段與方式,將有實現這一目標的些許希望,那麽我絶對贊成讓他們得到全面的保護——如果必要,我們的政府甚至可以用槍炮和戰艦來鎮壓不服的民衆。但是,西方人能夠提出讓人心悅誠服的證明嗎?
如果衹是接受具備現代知識的傳教士們帶入中國的形式上的基督教便能有助於中國人提高其道德水平,使其變得更加善良、高尚,那麽人們一定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該民族的那些最優秀分子——即便中國現在很貧弱,西方人也不能否認,在中國仍然存在好人和高尚的人——他們將是最願意被吸納入教的人。但是,事情果真如此嗎?
我想請求每一位真正瞭解中國那些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所思所想的外國人坦誠直白地說,是否有可能將這些人吸納入教?他們關於本民族文化傳統的信仰,是否能夠自然而然地容忍傳教士們帶入中國的形式上的基督教這樣一種宗教信仰?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相反,一個公開而殘酷的事實是,在中國人之中,衹有那些人品最糟糕、為人最軟弱無知、最為貧賤墮落的人,纔會是第一批響應傳教士號召而皈依基督教的人。
我們再來審視一下,除了這些人之外,傳教士們還吸納了什麽樣的人?如果有人認為我這種觀點過於武斷而絶對,那麽我要求他嚮我證明,傳教士們所吸納的中國教民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不要說其道德水準較高了,即便他們能像那些沒有皈依基督教的中國人那樣受過教育,或者能像他們一樣善良或一樣對社會有用也可以。但是,事實是怎麽樣的呢?我再請求反對我的觀點的人嚮我證明,這些皈依者,這些丟棄了他們先輩信仰的中國人,是否確實聽從外國老師吩咐,對他們自己民族既往的歷史與傳統持既不蔑視也不同情的中立態度?總之,我仍然要堅持自己的觀點:這些孤立地生活在中國社會而為本民族的人所不容的棄民,一旦他們那種意在追求純粹的金錢利益的希望破滅和其他外在的道德、制度約束消除之後,這些人便會迅速墮落成比目前中國社會中最壞的人還要邪惡的惡棍。如果有任何人懷疑我在此所道出的事實,那麽我將請他老人傢去讀一讀太平天國叛亂的歷史——將來,這場叛亂會被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史傢稱為“加入基督教會的中國棄民之叛亂”。很明顯,無論是在道德上還是在智識上,太平天國的叛亂分子都屬於那種皈依基督教的中國人的典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 | 第2節:序言(1) | 第3節:序言(2) | 第4節:序言(3) | 第5節:序言(4) | 第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 | 第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2) | 第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3) | 第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4) | 第1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5) | 第1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6) | 第1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7) | 第1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8) | 第1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9) | 第15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0) | 第16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1) | 第17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2) | 第18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3) | 第19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4) | 第20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5) | 第21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6) | 第22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7) | 第23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8) | 第24節:總督衙門論文集(19)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