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皇傢醫事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屈維英 Qu Weiying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醫藥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不管是理論著述還是臨床實踐,都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這期間醫學的發展出現了三個特點:一是産生了多種有重大意義的醫學創造與發明,如治療熱性傳染病的溫病學說的創立,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的發明;二是許多醫傢通過對前人醫學成就的總結,並結合個人臨床經驗,編撰了大量醫書,如李時珍的中藥學巨著《本草綱目》、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和吳其瀎的《植物名實圖考》等,都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的藥物學寶庫。具有革新精神的名醫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糾正了前人關於人體髒腑記載中的一些錯誤,他所創立的一係列活血祛瘀方劑開創了中醫治療心血管係統疾病的新途徑;三是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對外交往的增加,中外醫藥交流即中西醫的相互交流空前頻繁。
在醫學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明清時期的太醫院開始重視醫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明代太醫院的醫學生由醫傢子弟選入,稱為“醫侗;同時還從各地的醫官、醫士中挑選保送到太醫院考試,合格者選為太醫院的醫官、醫生,各人選定專科學習,教科書主要為《黃帝內經》、《難經》、《本草》、《脈經》、《脈訣》及本專科的重要方書。每年分四季考試,三年大考一次。考試方式為筆寫與口答。考試成績一等者定為醫士,二等者定為醫生。不及格者可補考,如仍不及格,黜免為民。
清初,太醫院內設教習所教授學生。學生來源由醫官保送。學習課程主要為《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學製為三年,期滿經考試合格者錄取為醫士。可以說,太醫院的醫生的醫學理論水平相當高,他們對中醫經典大都能倒背如流。
太醫院禦醫除了為皇室的醫療保健服務外,還為整理和繼承祖國醫學遺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十一月中旬,乾隆帝諭旨太醫院:“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接到這一諭旨後,太醫院右院判王炳、禦醫吳謙遂會同太醫院院使錢鬥保、左院判陳止敬、禦醫劉裕鐸等,於當年十二月初二日嚮朝廷上疏陳述“纂修醫書之必要”,並提出具體的纂修內容和纂修方法。
朝廷準奏後,令太保議政大臣大學士三等伯總管醫書館事務鄂爾泰具體議定有關纂修事宜,並著總管考核。纂修醫書之醫書館設在太醫院內,以便禦醫們就近工作。令禦醫吳謙、劉裕鐸任總修官(總編),亦兼纂修工作。鑒於“前代醫書,詞議深奧,詮解不易”,故“令太醫院堂官並吳謙、劉裕鐸等,將平日具有真知灼見、精通醫學、兼通文理之人,保舉選派。如不足數,再於翰林院及院部官員內,有通曉醫學者,酌量查派。”由此,選錄纂修官(編輯)14人,副纂修官(副編輯)12人,校閱官(審校)10人。另設收掌官(收集保官稿件)2人,謄錄官(謄寫)23人。纂寫完成後之篆刻刊行工作,由武英殿監理照管醫書館事務和碩和親王弘晝負責。
一切準備就緒後,從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開始纂修。經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於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年底大功告成,乾隆帝賜名《醫宗金鑒》,又稱《御覽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全書共90捲,計:《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17捲,《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8捲,《刪補名醫方論》8捲,《四診心法要訣》1捲,《運氣要訣》1捲,《傷寒心法要訣》3捲,《雜病心法要訣》5捲,《婦科心法要訣》6捲,《幼科雜病心法要訣》6捲,《痘疹心法要訣》4捲,《幼科種痘心法要旨》1捲,《外科心法要訣》16捲,《眼科心法要訣》2捲,《刺灸心法要訣》8捲,《正骨心法要旨》4捲,共15門,包括醫學理論、診斷、各科證治、方劑、針灸與運氣等內容,是一部很切合臨床實用的大型醫書。這套醫學叢書的優點是取材適當,條理清淅,文字通俗,並附有插圖,便於閱讀和運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皇傢醫事》目錄 | 作者自序(1) | 作者自序(2) | 作者自序(3) |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 | 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 | 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 帝王也需用猛藥(2) | 醫療護理方法多(1) | 醫療護理方法多(2)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 | 藥材地道要講究 | 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 | 重視未病控病情(1) | 重視未病控病情(2) | 中醫治西人 | 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