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兩晉南北朝的另類歷史:華麗血時代   》 “代國”時代的什翼犍      梅毅 Mei Yi

  言及中國的強盛,總會讓人脫口說出漢、唐兩朝。至於北魏,由於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那麽多以“魏”為國號的朝代和國傢,不少人常常不知所云。即使知道北魏的大概情況,也多是從歷史課本一類的書籍中從“北魏孝文帝改革”這麽一段一二百字的釋義中稍有印象。其實,北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國傢(朝代),沒有北魏,就沒有北周,就沒有北齊,也就沒有隋唐。而且,正是北魏這麽一個強盛王朝的包容性,造成了日後中華民族血脈大融合的根本範式,使得南北朝之後的中華王朝禁得住任何蹉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如果沒有北魏,漢人與“夷狄”的天壤懸隔概念就會永遠停滯不前,中華王朝“正朔”的狹隘理念也永遠得不到糾正,那樣的話,會日益走嚮民族萎縮的死鬍同。
  其實,屬於鮮卑族一支的拓跋部最早遠居漠北,是個逐水草而居過着遊牧生活的小部落。《資治通鑒》中,首先出現拓跋部記載的是曹魏元帝景元二年(四捲七十七):“是歲,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始遣其子沙漠汗入貢,因留為質。力微之先,世居北荒,罕交南夏。至可汗毛,始強大,據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也就是說,拓跋部最早是在今天的黑竜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一帶活動的。後來,拓跋部離開此地,南出後又進行部落重組,基本上就與嫩江流域的“祖地”沒有什麽關係了。
  公元338年,什翼犍自稱代王,建都盛樂(現內蒙托剋托),加速了拓跋部立國的步伐。而真正使北魏成為一個雄踞中國北方的王朝,則陸續是由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和世祖太武帝拓跋燾來完成的。
  先表一下拓跋部的什翼犍。此人生而奇偉,寬仁大度,身長八尺,隆準竜顔,長發委地,相貌英偉,經過三十多年苦心經營,兼併鄰近諸部,擊高車,破沒歌部,攻伐劉衛辰部,節節勝利。
  眼見開國有望,他自稱代王,並與同屬鮮卑族的前燕慕容氏廣結姻親,大具開國氣象。可惜什翼犍生不逢時,恰值比他更英武豪雄的前秦苻堅大帝弒苻生自立。苻堅先是滅前燕慕容氏,而後就把目光投嚮什翼犍的代國。被什翼犍打敗的劉衛辰往南跑到苻堅處求救,正給了苻堅大帝攻伐代國的最佳藉口。
  公元376年,前秦大司馬苻洛率朱彤、張蚝、鄧羌等一幫虎將,統衆二十萬勁卒進攻代國,獨孤部、白部紛紛敗退,什翼犍屬下的南部大人劉庫仁也在雲中倉皇敗逃。
  惶懼之下什翼犍忙撥十萬兵馬給劉庫仁回擊前秦軍,可惜當時天道皇皇,苻傢軍隊勢不可當,石子嶺一戰代國軍隊大敗。關鍵時刻,什翼犍又身患重病,自己不能統兵打仗,就帶着一幫人馬竄逃到陰山之北。其時諸部離散,高車等部落全都反叛,四面侵逼,攪得拓跋部落惶惶不可終日。
  過了月餘,前秦兵因搶掠甚多,帶着無數的戰利品慢慢後撤。什翼犍稍稍喘了口氣,回到雲中安頓。什翼犍的親侄拓跋斤對自己在父親死後不得重任而一直懷恨在心,就勸什翼犍的庶長子寔君說:“王爺寵愛慕容妃,她生的兒子個個都已長大,王爺想立他們為後,準備先把你這個長子殺掉。如果現在不動手,大禍馬上就要降臨。”
  什翼犍的世子拓跋寔五年前因救父親傷肋而死,故而身為庶長子的拓跋寔君一直覬覦王位。聽堂兄挑撥,他也就信以為真,趁着敗亡荒忽之際,他和拓跋斤帶人殺掉慕容妃所生的六個異母弟,衝入帳中,順便把什翼犍也一刀結果。可憐老英雄徵戰一生,最終死於逆子之手。
  由此,國中大亂,部落逃潰,已經回撤的前秦大軍回師雲中,一舉滅代。深受儒傢父子君臣大倫影響的苻堅大帝知道了拓跋寔君弒父的事,恨得咬牙切齒:“天下善惡的道理到哪裏也是一樣啊1派人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長安,宣佈罪行,車裂了兩人。
  當然,歷史也有貓膩,現代有學者研究,其實什翼犍是被兒子拓跋寔君出賣被俘,在苻堅帝垂憐下苟活了幾年纔死。但北魏的史官為尊者諱,麯筆、隱筆什麽的,“編造”了這麽一個故事,渲染事跡,因為“先帝”被人抓住實在是件很丟臉的事情。所以,讀歷史書,還是應該註意版本,往往“本朝”實錄隱諱甚多。要清醒地閱讀,腦中事先一定要具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讀懂歷史。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華盛事的胎動期(1)中華盛事的胎動期(2)三分一統晉業興
大好江山誰承繼(1)大好江山誰承繼(2)大好江山誰承繼(3)
“牝雞司晨”朝綱紊(1)“牝雞司晨”朝綱紊(2)“牝雞司晨”朝綱紊(3)
樹欲靜而風不止(1)樹欲靜而風不止(2)樹欲靜而風不止(3)
血肉橫飛殺戮始(1)血肉橫飛殺戮始(2)血肉橫飛殺戮始(3)
血肉橫飛殺戮始(4)攻伐大亂滿京城(1)攻伐大亂滿京城(2)
攻伐大亂滿京城(3)你方唱罷我登場(1)你方唱罷我登場(2)
你方唱罷我登場(3)你方唱罷我登場(4)你方唱罷我登場(5)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