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   》 玉泉山關公顯聖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 玉泉山关公显圣
  卻說吳侯求計於呂蒙,蒙曰:“麥城四門皆有大路,吾料關公兵少,必不從此路而逃。正北有險峻小路,必從此路而去也。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於麥城之北二十裏;但有敵軍至,不可與敵,衹可隨後掩殺。敵軍定無戰心,必奔臨沮地名。卻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於臨沮山僻小路,可成事矣。其餘大路已遣將士把守,惟北門衹用弱兵守之,關公走北門無疑矣。”權又令呂範卜之。範復卜一卦,乃告權曰:“此卦中主敵人投西北而走,今夜亥時必然擒矣。”權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領兩枝精兵,各依軍令埋伏去訖。
  且說關公在麥城,計點馬步軍兵止有三百餘人,糧草缺少。是夜,城外吳兵招喚各軍姓名,越城而去者數多。不見救兵到來,心中無計,遂與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遭此危急,將復如何?”甫哭而告曰:“今日之事,雖有子牙復生,亦無計可施也。”趙纍曰:“救兵不至者,乃劉封、孟達按兵不發也。何不棄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來收復漢上,未為晚矣。”公曰:“吾亦欲如此。”遂上城觀之,見北門外小路,旌旗不整,隊伍交雜,乃問曰:“此去往北,地勢若何?”一人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諫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公曰:“雖有埋伏,吾何懼哉!”即下令馬步官軍,嚴整軍裝,準備出城。甫痛哭曰:“君侯於路,小心保重!某與手下百餘人,死據此城;城雖粉碎,身亦不降也。專望君侯速來救援!”
  公痛哭而別,與子關平、都督趙纍引手下二百餘人,開放北門,奮然突出。比及天晚,吳軍見之,不敢阻當,四下逃竄。關公橫刀前進,行至初更,約走三十餘裏,衹見下凹處,火鼓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出,為首大將乃丹陽故鄣人也,姓朱,名然,字義封,驟馬挺槍大叫曰:“關公休走!趁早下馬受降!”公大怒,拍馬輪刀來戰。未及三合,朱然便走。公乘勢追殺,忽然一棒鼓響,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戀戰,望臨沮小路而走。朱然回兵掩殺,行不動者,折傷五六十人。走不到四五裏,前面喊聲大震,一彪軍出,為首大將乃東郡發幹人也,姓潘,名璋,字文珪,驟馬舞刀,嚮火光裏殺來。關公怒激,揮刀相迎。戰不三合,潘璋敗走。公縱馬追殺,忽四下喊聲大震,伏兵皆起。公不與交戰,急回山路而走。背後關平也到,說趙纍已死於亂軍中。公不勝悲惶,遂令關平斷後,公自當先,隨行止剩十餘人。行至决石地名,兩下是山,山邊皆蘆葦敗草叢雜。時五更將盡,正走之間,喊聲舉處,伏兵又起。背後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與潘璋部將馬忠相遇,忽聞空中有人叫曰:“雲長久住下方也,茲玉帝有詔,勿與凡夫較勝負矣。”關公聞言頓悟,遂不戀戰,棄卻刀馬,父子歸神。史官有詩贊曰:
  壯哉熊虎將,赳赳漢雲長。功績過韓、耿,聲名重馬、張。
  恩酬曹孟德,死報漢中王。大義參天地,英風播四方。
  又宋賢作詩以輓關公曰:
  少年為客離蒲東,濟睏扶危立大功。赳赳漢朝熊虎將,巍巍當世美髯公。
  時來官渡驚曹操,數盡臨沮遇馬忠。大義古今誰可及?令人哀怨淚痕紅!
  又史官廟贊關平曰:
  烈烈三分將,堂堂百戰身。金戈衝殺氣,鐵馬截徵塵。
  報國忠心壯,隨親孝義淳。臨沮天數盡,父子共歸神。
  又贊美關公父子之德,仍哭其忠雲:
  當年父子鎮荊、襄,吳、魏何人敢跳梁?權欲連和求配偶,操將遷國避鋒芒。
  子憑膽勇寧三國,父仗神威定八荒。不意呂蒙施詭計,可憐忠義一時亡。
  又贊雲長父子忠義詩曰:
  天生虎將佐炎劉,父子鬍為一旦休?千載令人思慕處,巍巍功業等伊、周!
  自關公父子歸神之後,坐下赤兔馬被馬忠所獲,獻與孫權。權就賜與馬忠騎坐,刀賜與潘璋。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吾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污,立於其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公吉兇如何?”正說間,人報吳兵在城下,將君侯父子刀馬前來招安。王甫大驚,與周倉登城視之,果然。王甫仰天大叫一聲:“君侯英靈知之乎?吾無計可支也!”言訖,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於是麥城盡屬東吳。
  且說關公一魂不散,悠悠蕩蕩,乘雲而飛。忽至一處,地名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一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長老。是時雲遊天下,來到此山,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止有一小行者,時常下山化飯度日。當夜月白風清,正值三更時分,淨禪師在庵中坐禪,忽聞空中有人大呼:“主人何在?”禪師命行者觀之,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竜刀,左右隨從二將,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者回報禪師,禪師知是關公與關平、周倉也。待雲頭飛至庵前,禪師以手中麈尾擊其座曰:“顔良安在?”關公聞言,英魂頓悟,即落雲下馬,叉手立於庵前曰:“吾師何人?願求清號。”禪師曰:“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何不識普淨也?”公曰:“某雖愚魯,願聽清誨。”禪師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衹以公所行言之:嚮日白馬隘口,顔良並不待與公相鬥,忽然刺之,此人於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呂蒙以詭計害公,安足較也?公何必疑惑於是?”公遂從其言,入庵講佛法,即拜普淨禪師為師。後往往顯聖,鄉人纍感其應,因此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後《傳燈錄》記雲:
  大唐高宗儀鳳年間,開封府尉氏縣有一秀纔,纍舉不第,三上萬言策,皆不中選,遂乃出傢,法名神秀,拜蘄州黃梅山黃梅寺五祖弘恩禪師為師,學大小乘之法。後雲遊至玉泉山,坐於怪樹之下,見一大蟒,風簇而至。神秀端然不動。次日,於樹下得金一藏,就於玉泉山創建道場。因問鄉人:“此何廟宇?”鄉人答曰:“乃三分時,關公顯聖之祠也。”神秀拆毀其祠,忽然陰雲四合,見關公提刀躍馬于云霧之中,往來馳驟。神秀仰面問之,公具言前事。神秀即破土建寺,遂安享關公為本寺伽藍。至今古跡尚在。神秀即六祖也。
  傳曰:
  關公在生之時,敬重士大夫,撫恤下人,有互相毆駡者,告於公前,公以酒和之。後人爭鬧,不忍告理,常曰:“恐犯爺爺也!”時人為此,不忍繁瀆焉。故自古迄今,皆稱曰“關爺爺”也。張益德平素性躁,雖敬上士,而不恤下人。凡有士卒爭鬥者,告於益德前,不問屈直,並皆殺之。後人因此不敢告理,但恐斬之。所以關公為人,民不忍犯;益德為人,民不敢犯:其貴重如此也。後宋朝崇寧年間,關公出現顯聖,故封為崇寧真君。因解州????池蚩尤神作耗,乃公神力破之。後纍代加封義勇武安王、崇寧真君。至今顯聖,護國佑民。
  贊曰:
  憶昔將軍起解良,虎軀九尺有餘長。眼如丹鳳朝天柱,眉若臥蠶侵鬢傍。
  髯拂烏雲吞曉日,面如重棗輕秋霜。馬騎赤兔追電影,刀偃青竜噴雪光。
  桃園結義過山嶽,世同生死共劉、張。開基剿滅黃巾寇,勇烈英名播四方。
  酒尚溫時華雄喪,馬恰到處車胄亡。不降曹公衹降漢,一宅分為兩院墻。
  曾於官渡施神勇,立誅文醜刺顔良。千裏獨行世莫比,五關斬將誰敢當?
  古城重會表忠節,撾鼓之中斬蔡陽。華容道上酬恩德,荊州城內鎮邊疆。
  單刀赴會真豪傑,水淹七軍妙度量。操欲遷都避銳氣,吳欲求親寧荊、襄。
  呂蒙一旦施詭計,白衣搖櫓渡關防。麥城守睏軍旅散,臨沮父子魂渺茫。
  玉泉山頭夜顯聖,解州城內神昭彰。歷代加封贈尊號,崇寧年間朝宋皇。
  生作三分熊虎將,死為義勇武安王。
  自關公歸神之後,孫權盡收荊、襄之兵,將公父子信息招安各處人民。忽報張昭自建業而來,權召入問之。昭曰:“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矣!昔日,此人與劉、張在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備若知損其父子,必起傾國之兵,與彼報仇矣。備奮力死戰,東吳何可當也?”權聞之大驚,乃跌足曰:“孤失其計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憂。某有一計,令西蜀之兵不犯東吳,荊州如磐石之安也。”權問:“有何妙計?可速教之,以安傢國。”試看張昭道出甚計來,畢竟如何,下回便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話說三國
前言三國志宗僚
捲之一: 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安喜張飛鞭督郵何進謀殺十常侍
董卓議立陳留王呂布刺殺丁建陽廢漢君董卓弄權曹孟德謀殺董卓
曹操起兵伐董卓虎牢關三戰呂布捲之二: 董卓火燒長樂宮袁紹孫堅奪玉璽
趙子竜磐河大戰孫堅跨江戰劉表司徒王允說貂蟬鳳儀亭布戲貂蟬
王允授計誅董卓李傕郭汜寇長安李傕郭汜殺樊稠曹操興兵報父仇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