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二、陸遊(2)      閔澤平 Min Zeping

  2.受挫於考場
  陸遊字務觀,傳說他的母親臨産前夜夢見了北宋名詩人秦觀(字少遊),所以父親陸宰把秦觀的字拿來作為名,把秦觀之名作為兒子的字。放翁是陸遊入蜀以後的號,當時人傢說他頽廢,他索性自稱放翁,早年他其實自稱熱瞞,與那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賊”的阿瞞(曹操)一字之差,裏面是否隱藏着某種積極的信息,我們不得而知。
  陸遊自稱遠祖是楚國狂人接輿陸通,即春秋時期那位“鳳歌笑孔丘”的隱士先驅,近祖是大唐丞相陸贄,他的老師大詩人曾幾又說他的遠祖是晉代詩人陸機、陸雲。這些“遠祖”畢竟太遙遠了,到底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楚,雖然有扯大旗的嫌棄,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他的人生規劃。曾幾老師滿懷着期許,希望陸遊能傳承“江西詩派”的衣鉢,做一名優秀的詩人;陸遊自己則左右搖擺,一時想做名隱士,一時又想做偉大的政治傢。對陸遊産生過實實在在影響的,是他的祖父陸佃。陸佃曾經跟隨王安石學經,是王氏新學人物,擔任過禮部尚書、吏部侍郎等國傢重要職務。在黨爭中,因受蔡京排擠,他很幸運地名列舊黨之籍(這指後世的聲名而言,在生前,仕途上自然是不幸的),罷為中大夫知亳州,有著作二百四十二捲,有權威人士考證,它後來成為了陸氏傢學。
  陸氏傢學的受益者,首先陸遊父親陸宰,他做過淮西常平使者,宣和末為直秘閣、淮南計度轉任副使。陸遊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陸遊的兄弟們也是傢學的受益者,他們都做上了知州、通判一類的地方幹部。不過,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傢學局限的緣故,這三代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發展下去的官宦世傢,最容易冒出一個大作傢,無數的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又據說他的祖父、父親都長於詩文,尤其工於七律,這樣看來,陸遊不想成為詩人,都比較睏難。
  陸遊號稱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實他出生在淮上的一條小船上。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他的父親正奉上諭卸任進京,一傢人由楚州至汴京,坐船經過淮上。出生的那天,風雨大作,小舟在湍急的河流中晃蕩,這對陸遊真不是一個好兆頭。他的一生,大致說來,就像他出生時的情形一樣,始終生活在風雨飄搖之中。陸遊無比哀怨地說道:“我生學步逢喪亂。”這也是大實話,第二年他剛剛學走路時,一場“暴風雨”就來得更為猛烈,這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政府官員、士大夫們瑟瑟發抖,紛紛南竄。陸遊的一傢東奔西藏,在饑餓與惶恐中逃到壽春,歷經千辛萬苦纔回到故鄉山陰。
  陸遊的記憶,就是從咬牙切齒的唾駡聲中開始的。在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時,偉大的愛國詩人這樣說到:“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醜裔方張,視之衊如也。”(《跋傅給事帖》)這是國仇,也是傢恨,始終銘刻在他的心中。他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樹立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抗戰殺敵,“兒時祝身願事立,談笑可使中原清”。他的記憶,也是在期翼北伐中原、收復河山中結束的。所以,終其一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衹要有人振臂高呼“打倒金人”,陸遊就會跳出來響應。
  紹興十年(1140),陸遊十六歲了,以蔭補登仕郎的資格去臨安參加吏部的考試。這種考試當時叫“春銓”,每年三月上旬舉行,是為那些“高幹子弟”專門設立,考試及格後就可放官,內容自然相當簡單。出人意料的是,未來的大文豪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這樣的考試陸遊居然沒有考中。三年後,適逢科舉之年,他換到禮部參加進士科試,又一次名落孫山。這讓他很沮喪,甚至有些懷疑自己的能力了,說什麽“二十遊名場 ,最號才智下”,他自己也覺得這是很丟人的事。
  相比於唐朝,宋代進士“擴招”,錄取名額大量增加,稍有點名氣的幾乎都是進士出身。陸遊為什麽會考試失意、連續敗北呢?陸遊的追隨者說,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歲月,可憐的陸遊四處流浪,沒有機會受到係統教育,導致基本功不紮實。他們似乎忘記了當時的讀書人處境都不會太好,大傢都像沒頭的蒼蠅四處亂竄,中原的人嚮江南逃,城鎮的人嚮鄉下逃,鄉下的人往山裏逃,山裏的人往海上逃,逃來逃去,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應該逃嚮何處,讀書就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