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二十二、陆游(2)      闵泽平 Min Zeping

  2.受挫于考场
  陆游字务观,传说他的母亲临产前夜梦见了北宋名诗人秦观(字少游),所以父亲陆宰把秦观的字拿来作为名,把秦观之名作为儿子的字。放翁是陆游入蜀以后的号,当时人家说他颓废,他索性自称放翁,早年他其实自称热瞒,与那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贼”的阿瞒(曹操)一字之差,里面是否隐藏着某种积极的信息,我们不得而知。
  陆游自称远祖是楚国狂人接舆陆通,即春秋时期那位“凤歌笑孔丘”的隐士先驱,近祖是大唐丞相陆贽,他的老师大诗人曾几又说他的远祖是晋代诗人陆机、陆云。这些“远祖”毕竟太遥远了,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虽然有扯大旗的嫌弃,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的人生规划。曾几老师满怀着期许,希望陆游能传承“江西诗派”的衣钵,做一名优秀的诗人;陆游自己则左右摇摆,一时想做名隐士,一时又想做伟大的政治家。对陆游产生过实实在在影响的,是他的祖父陆佃。陆佃曾经跟随王安石学经,是王氏新学人物,担任过礼部尚书、吏部侍郎等国家重要职务。在党争中,因受蔡京排挤,他很幸运地名列旧党之籍(这指后世的声名而言,在生前,仕途上自然是不幸的),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有著作二百四十二卷,有权威人士考证,它后来成为了陆氏家学。
  陆氏家学的受益者,首先陆游父亲陆宰,他做过淮西常平使者,宣和末为直秘阁、淮南计度转任副使。陆游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陆游的兄弟们也是家学的受益者,他们都做上了知州、通判一类的地方干部。不过,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家学局限的缘故,这三代似乎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样发展下去的官宦世家,最容易冒出一个大作家,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又据说他的祖父、父亲都长于诗文,尤其工于七律,这样看来,陆游不想成为诗人,都比较困难。
  陆游号称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实他出生在淮上的一条小船上。宣和七年(1125)十月十七日,他的父亲正奉上谕卸任进京,一家人由楚州至汴京,坐船经过淮上。出生的那天,风雨大作,小舟在湍急的河流中晃荡,这对陆游真不是一个好兆头。他的一生,大致说来,就像他出生时的情形一样,始终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陆游无比哀怨地说道:“我生学步逢丧乱。”这也是大实话,第二年他刚刚学走路时,一场“暴风雨”就来得更为猛烈,这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政府官员、士大夫们瑟瑟发抖,纷纷南窜。陆游的一家东奔西藏,在饥饿与惶恐中逃到寿春,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故乡山阴。
  陆游的记忆,就是从咬牙切齿的唾骂声中开始的。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伟大的爱国诗人这样说到:“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这是国仇,也是家恨,始终铭刻在他的心中。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抗战杀敌,“儿时祝身愿事立,谈笑可使中原清”。他的记忆,也是在期翼北伐中原、收复河山中结束的。所以,终其一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人振臂高呼“打倒金人”,陆游就会跳出来响应。
  绍兴十年(1140),陆游十六岁了,以荫补登仕郎的资格去临安参加吏部的考试。这种考试当时叫“春铨”,每年三月上旬举行,是为那些“高干子弟”专门设立,考试及格后就可放官,内容自然相当简单。出人意料的是,未来的大文豪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样的考试陆游居然没有考中。三年后,适逢科举之年,他换到礼部参加进士科试,又一次名落孙山。这让他很沮丧,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说什么“二十游名场 ,最号才智下”,他自己也觉得这是很丢人的事。
  相比于唐朝,宋代进士“扩招”,录取名额大量增加,稍有点名气的几乎都是进士出身。陆游为什么会考试失意、连续败北呢?陆游的追随者说,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可怜的陆游四处流浪,没有机会受到系统教育,导致基本功不扎实。他们似乎忘记了当时的读书人处境都不会太好,大家都像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中原的人向江南逃,城镇的人向乡下逃,乡下的人往山里逃,山里的人往海上逃,逃来逃去,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逃向何处,读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一、王维(1)一、王维(2)一、王维(3)一、王维(4)一、王维(5)一、王维(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