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二、陸遊(1)      閔澤平 Min Zeping

  1.抗戰就是愛國
  在一個沉滓泛起的時代,許多塵封已久的往事都會被有心人撿抄出來,拿在烈日下暴曬。這些抄抄撿撿,不僅吵鬧得許多英靈難以安息,而且弄得塵土漫天飛舞,使很多光彩奪目的形象沾染上了灰塵,逐漸黯淡起來。對於陸遊,我們已經景仰了很長時間。在那些呼喚抗戰愛國的洪鐘巨呂般的詩篇面前,我們肅然起敬——這是對一個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戰士的尊重。但標新立異者說,陸遊不是愛國人士,他是一個姦佞之徒,證據就是他曾給大姦佞韓侂胄寫過兩篇文章,即《南園記》、《閱古泉記》。
  《宋史》說,韓侂胄在權勢赫赫、如日中天之時,想網羅天下的知名人士為他的羽翼。有次,韓侂胄修築了南園,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裏為他寫篇文章,以志紀念,並許諾將以掖垣(中書省官員)為報酬。楊萬裏一口回絶,悠然說道:“官可棄,記不可作也。”韓侂胄很生氣,於是改命他人。這個“他人”是誰呢,那就是與楊萬裏齊名、同為中興大詩人的陸遊。
  楊萬裏毅然回絶,陸遊欣然援筆,同一件事情上的不同態度最耐人尋味。有心人就聲稱他從中發現了楊萬裏與陸遊對權利、對富貴不同的態度,從中看到了兩人思想境界及人格的差異。朱熹首先跳了出來,說陸遊才能是很高,事情卻沒有做出多少,與權貴走得太近,為他們相中提攜,會導致晚節不保。朱熹的意思其實是說陸遊盛名之下難符,有點志大才疏,結果會受到功名富貴的誘惑,喪失了士大夫的原則與立場,衹不過因為他與陸遊是老熟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兩人之間有着深厚情誼,所有他說得相當的含蓄與委婉,原話是“其(陸遊)能太高,而跡太近,易為有力者所牽輓,恐終不能全其晚節”,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元、明以來,朱子的地位扶搖直上三萬裏,他的評價也成為權威,漸漸深入人心,《宋史》在給陸遊立傳時,就引用了朱熹的這段話作為蓋棺論定之語。近代以來,敦厚之風漸漸熄滅,評人論事以尖算刻薄為能事,以聳人聽聞為鵠的,於是就有人撕破情面,直斥陸遊為姦佞了。
  給大姦佞寫文章歌功頌德,就是小姦佞,這道理似乎不容置疑。韓侂胄是不是大姦佞,這個問題很復雜,三言兩語說不清楚,長篇大論也並不就能令人信服。朱熹不顧多年建立起來的深厚友情,態度嚴肅地批評陸遊,也不能因此說明朱熹這位偉大的理學家鐵面無私。在朱熹看來,他與陸遊有交誼,但與韓侂胄卻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韓侂胄上臺,為打擊政敵趙汝愚,對朱熹一派全面清算,將其學說禁為偽學,朱熹成為“偽學魁首”,在“慶元黨禁”的黑名單中名列第五位,列罪行達十多項。《詩經》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朱熹的怨氣我們也應該能夠諒解。
  陸遊也是有怨氣的。後來韓侂胄抗戰失敗,腦袋被自己的政府割下來,送到一千一百公裏外的金國首都,懸挂在中都(北京)街頭,韓派徹底倒塌。這時的陸遊年紀一大把,早已退居二綫,不過可能是名氣太大,總讓人傢惦記着,作為韓派人士,他也受到了一些懲處,比如退休工資被沒收之類。陸遊很不服氣,說自己不就是寫了點實事求是的文字,裏面又沒有阿諛奉承之辭,為什麽也會受到牽連,這不是“肅反擴大化”嗎?幾百年過去了,有位名叫唐錦的學者,在他的《竜江夢餘錄》裏面振振有辭地說,陸放翁你稱頌韓侂胄“勤勞王傢,勳在社稷,復如忠獻之盛,而又謙恭抑畏,拳拳志忠獻之志不忘”,這難道不是阿諛之辭、誇飾之侈語嗎?你還是應該安心服罪,老老實實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唐錦這樣的學者,也真讓我們“敬畏”。開會的時候,我們經常也稱頌一些人,萬一哪天有不測風雲,我們不也成了姦佞之徒?如此一來,豈非溥天之下,莫非姦佞,率土之濱,莫非幸臣?
  其實,有一句話陸遊埋藏在心底,想說而又不敢說,尤其是在韓侂胄身首異處之後。這句話就是,他與韓侂胄是同一壕溝裏的戰友,如果上天給他第二次機會讓他重新選擇,他可能還是會“親近”韓侂胄。因為陸遊最大的心願就是北伐抗戰、收復中原,不管這個人出身如何,有什麽樣的動機,來自哪裏,衹要他奮勇殺敵,衹要他堅持抗戰,那就是可以團结的對象。陸遊最大的敵人就是金國人,金人的敵人就是他的戰友。飛揚跋扈又如何,不可一世又如何,比起那些奴顔婢膝的諂媚者,韓侂胄至少還有一戰的勇氣,至少“寧願站着死”。這樣的“姦佞”,在陸遊的眼中,比起那些投降派着實要可愛許多。陸遊一生都在為抗戰愛國大聲疾呼,韓侂胄沒有滿足他這個心願,但至少他曾經努力過,或者說曾經嘗試過。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