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犹太人的复仇情绪依然没有得到充足的宣泄,在践踏巴勒斯坦人权的同时,还在掀起更大的风波。
2002年5月,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美国最大的犹太人组织,"美国犹太人大会"在报纸上刊登抵制电影节的广告,号召美国电影界集体参与抵制。这个广告一经刊登就在演艺界引起了一阵骚动。"美国犹太人大会"细数着法国如何欺凌犹太人,烧毁犹太人教堂和学校,掘毁犹太人墓地,对犹太人言语轻薄。
"美国犹太人大会"成功地将一次演艺圈的盛事与政治扯上了关系,这个组织成立于1918年,创建者是当时著名的犹太教领袖怀斯和法官布兰戴斯等人。这个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反犹太主义,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个民间组织,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成员一度多达500万名,遍布世界各地。"美国犹太人大会"倡导的是复兴犹太教、捍卫犹太人利益,是以色列最忠实的支持者,也是联系美以关系的重要纽带。
幸运的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将娱乐同政治挂钩,演艺界的人更执着地认为他们应该远离政治。因此,"美国犹太人大会"的抵制并没有起到他们理想中的效果,很多人选择了冷静。如今毕竟不能等同于过去,二战时期,为了对希特勒蔑视人权的行为表示抗议,大家是抵制过德国奥运会,但如今的法国是个民主国家,这种抵制毫无意义。就连犹太裔导演伍迪·艾伦都认为这种抵制实在是无理取闹,依然携带夫人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在他看来法国并没有反犹太,法国犹太人生活得十分安乐。
不得不承认,在法国内部是有一股反犹太的势力,但那并不足以构成一种威胁。大多数法国人能理性地看犹太民族对本国作出的贡献,也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对待法国犹太裔。相比二战时期,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民族性毁灭,法国那一小撮反犹势力根本不值一提。正如法国犹太裔导演兰茨曼所说,如果将法国近几年出现的反犹现象与二战时期的屠杀相提并论的话,那么就是对在纳粹集中营中犹太受害者的亵渎。犹太人的愤怒恐怕会一直传承下去,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倘若犹太人不懂得如何融进这个世界,而是一味地以报复心态示人,很快就会遭到淘汰。
的确,无论是政界、艺术界、科学界、文学界、思想界,到处都有犹太人的影子。人们提到犹太人就会想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共产主义领袖马克思、美国著名国务卿基辛格、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及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这些成果让犹太人戴上了智慧民族的帽子,也正是因为优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而在当今,美国变成了这个民族最大的保护者和支持者,文艺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站在犹太人立场的影片,最早的《最后一班地铁》、近现代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罗巴图贝尼尼的《快乐的传说》以及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美国给了犹太人一个厚实的肩膀,每当有一些反犹太的言论或是行为,反正是一点风吹草动,美国犹太人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来与之抵抗。对犹太人的支持几乎成为美国政界一种必备品质,如果想在政界走得长远就必须对犹太人做点表示。
从"美国犹太人大会"的此次抵制也不难看出,美国对犹太人的尊重基本上变成了放纵。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攻击其他国家,可以肆无忌惮地谴责某个国家对他们做得不够好。而美国国内,在舆论引导下,几乎没人认为犹太复国主义有什么问题,美国人对犹太人的同情依然停滞在二战时期。
当然,这些同情对美国来说都具有利用价值,犹太人身上有他们需要的智慧和财富。在文艺界,依然具有浓重的利益取向。很多评论家都说美国有种变态的集体自恋情结,认为美国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自我反省。的确,美国是个骄傲得不需要自我反省的国家,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合乎规则,当然是美利坚的规则。直到越南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美国文艺界才慢慢展现出一批类似《现代启示录》《猎鹿人》这些敢于自我反省的影视作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