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中国社会现状:大危机   》 第153节:能源危机,临近十字路口(4)      Li Tao

  一方面,它会将各个产油国对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的担心消除,并加大其投资的力度,为国际上能源的稳定供应提供市场需求保障。另一个方面,它对于在海外有着巨大能源投资的西方消费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跨国石油巨头们的投资积极性,都是空前的高涨,他们将目标统一锁定在中国这个不断扩大的能源市场上。
  接触派认为,在能源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之间存有误解,认为其他国家在能源市场上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败,相互之间处于猜忌和担忧之中。可是实际上,中国和美国在这些被误解了的担忧中都是相互获利的。如果中国能投资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那么结果将会增加世界能源市场的供应。
  从未来角度来看,如果中国能从新渠道进口能源,中国就会相应减少从其他能源供应渠道的进口,反过来就使美国、日本和印度等能源进口国受益。
  他们认为:“中国开发出更多的能源供给,对世界市场会更好,对价格稳定就越有利。”
  托马斯?巴奈特是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教授,他曾经说:“美国为什么要堵截中国的石油通道呢?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是美国跨国公司最重要的劳力资源。虽然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未来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能通过军事对立来解决。”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能源项目的罗伯特?艾贝尔表示:“美国对中国石油禁运是不可能的,因为美国没有能力影响中东和中亚的石油天然气生产。”
  另外,一位编辑彼得?凡多兰说:“美国没有能力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要实施大规模的石油禁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派遣极其庞大的海军到漫长的中国海岸。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接触派觉得:“在能源运输方面,中国和美国还是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的。中美两国都是海上能源运输的大国,作为两大能源消费国,它们都希望有安全的海上运输线,为了维护安全畅通的海上运输线,双方需要在海上反恐、反海盗等方面进行合作,以保证海上运输线特别是关键国际水道的安全。”
  最近几年来,接触派的政策主张在美国的政界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上的合作开始起步。在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访华期间,双方就美国向中国出售核电站设备达成了协议。
  5月23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美国能源部签署谅解备忘录,同意加强双边能源政策对话。备忘录中显示:中美双方还会成立一个能源政策工作组,并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进行一系列的对话与合作。这些领域包括:能源安全方面的信息交流、能源政策与战略、能效与节能、能源技术的使用和选择及技术合作等。
  这个备忘录对中美两国加深在能源问题和能源政策上的相互了解是十分有利的,它促进了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并推动双方在一些能源项目方面进行了合作。
  不过在化解中美之间的能源危机方面,其中的主导力量还是在美国这面,美国无论是从能源的消耗量、国际海上运输通道的控制,还是世界大型能源跨国公司的数量上来看,都无疑是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美国对于中国的能源外交,不应该过于敏感,并总是认为中国能源之所得必是美国能源之所失,这种“零和博弈”的理念是极其错误的。目前世界上的能源还远未达到枯竭的状态,作为世界主导能源,木材被煤炭、煤炭被石油取代,这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资源的枯竭,而是因为需求不足。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世界石油工业的长远发展也许将更多受制于需求不足,到21世纪中叶,因为需求的萎缩,一些石油储量可能留在地底下无人开发或推迟开发。而只有中美之间加强合作,能源需求安全才能够得到保证,需求安全促进供应安全,只有能源生产国的需求安全和能源消费国的供应安全都得到保证,整个国际能源市场才能维持稳定。”依照发展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的关系来讲,中美两国都不能因为各自国家的一己私利,而放弃本应该尽到的国际义务。
  曾经在毛里塔尼亚发生的政变及其后冷淡的国际反应,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2005年8月的时候,毛里塔尼亚发生的政变,在国际社会上只是受到了轻描淡写的指责,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国家的地下,蕴藏着将会在2007年开始开采的几亿桶石油。
  最近一年来,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中国在国际上,展示作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又一重大突破。而在核不扩散的问题上,中国也正在认真的履行作为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应该承担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
  从1970年时的美国直到现在,创造价值或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的能源量,每年都逐渐减少。参考美国的经验做法,提高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无论是对于缓解紧张的国际能源市场形势,还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1节:前言(1)第2节:前言(2)第3节:“Made in China”的忧伤(1)
第4节:“Made in China”的忧伤(2)第5节:“Made in China”的忧伤(3)第6节:“Made in China”的忧伤(4)
第7节:当爱情爱上品牌(1)第8节:当爱情爱上品牌(2)第9节:中国品牌需要一把“倚天剑”(1)
第10节:中国品牌需要一把倚天剑(2)第11节:想创品牌,不懂品牌(1)第12节:想创品牌,不懂品牌(2)
第13节:想创品牌,不懂品牌(3)第14节:危机时代第15节:地板丑闻(1)
第16节:地板丑闻(2)第17节:地板丑闻(3)第18节:地板丑闻(4)
第19节:区域制造:辉煌背后的悲泣(1)第20节:区域制造:辉煌背后的悲泣(2)第21节:区域制造:辉煌背后的悲泣(3)
第22节:区域制造:辉煌背后的悲泣(4)第23节:虎狼环视下的艰难(1)第24节:虎狼环视下的艰难(2)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