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帝國的正午 》
不光榮的“革命”(10)
梅毅 Mei Yi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春,回鶻烏介可汗率兵侵逼振武軍,劉沔遣豐州刺史石雄與沙陀、党項兵合軍,準備先發製人出擊回鶻。
石雄至振武城,遠望烏介可汗大兵還未齊結,又見有氈車數乘,出入其間的皆衣朱碧,很像唐人服色。派出間諜偵探,纔知是太和公主營帳。於是,石雄派人密報公主:“現將迎公主歸國,突戰之時,請駐車勿動。”當夜,石雄率兵從城下鑿洞潛出,直擊烏介可汗主帳。大驚之下,烏介跳上馬就跑,盡弃輜重,餘衆也趁亂哄逃,石雄派人連夜追擊,在殺鬍山(黑山)大敗回鶻殘兵,烏介可汗衹與數百騎逃走。輾轉辛苦多年,太和公主這位皇姑終於得返長安。
此次奇襲戰,唐軍斬首一萬多,俘兩萬多帳數萬回鶻餘衆。為了斬草除根,李德裕還親自為武宗起草詔書,賜黠戛斯可汗,稱:“回鶻凌虐諸蕃,可汗能復仇雪怨,茂功壯節,近古無儔。今回鶻殘兵不滿千人,散投山𠔌,可汗即與之為怨,須盡夷滅,倘留餘燼,必生後患1黠戛斯可汗見唐朝册封自己,又稱親族又賜金寶,更加賣力地四處剿殺回紇殘兵。
不久,本來已經嚮唐軍投降的三千多回鶻人及四十多酋長在被遣散時,大呼不從,在滹沱河紮營不走,皆被劉沔派兵包圍,殺個一幹二淨。雖然烏介可汗本人在三年後纔被部下所殺,但至此回鶻已經衰散四迸,再也不成氣候。可笑的是,如今“東突”分子自稱為“大突厥”的一部分,殊不知,二族源屬不同,且還在古代世為仇敵,惟一的聯繫是文字、語言相近,別的方面根本是生拉硬扯。
會昌三年夏天,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臨終,他以弟弟劉從素之子劉稹為已子,囑其妻裴氏要保全藩鎮。劉從諫一直因“甘露之變”上表索殺仇士良等人,與唐廷不睦,怕自己死後朝廷秋後算帳。因此,劉從諫死後,劉稹自稱留後。
消息傳來,武宗皇帝令群臣廷議,多數人認為回鶻餘敵未滅,再興兵討伐澤潞,軍力耗費不起,應該下詔讓劉稹代理節度使。
李德裕力排衆議,認為:“澤潞藩鎮與河朔藩鎮不同,地處心腹要地,一直為朝廷平亂滅害,敬宗時沒有遠見,允許劉悟死後讓其子劉從諫承襲。假如劉稹又能父死子襲造成既成事實,四方藩鎮有樣學樣,天子威令肯定無人稟遵1
武宗皇帝沉吟,問李德裕是否有把握平滅劉穡
李德裕知道武宗憂慮主因在於河朔藩鎮對劉稹的聲援,便開導說:“現在應派遣重臣去鎮冀王元逵和魏博何弘敬兩處藩鎮曉以利害,告訴他們河朔藩鎮的父死子襲已成定例,但對澤潞藩鎮朝廷絶不會放任。同時,詔命兩鎮出兵,事平之後,不僅有重賞,還能彰顯尊榮朝廷的忠心。”於是,李德裕代唐武宗草詔,詞語直率、懇切,“王(元逵)、(何)弘敬得詔,悚息聽命。”
同時,唐廷宣佈削奪劉從諫、劉稹的官爵,並以王元逵為澤潞北面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面招討使,與河東節度使劉沔、忠武節度使王茂元一起攻討劉稹,並嚴令諸道不許接受劉稹投降。同時,唐武宗又遣宗室、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鎮,何弘敬、王元逵、張仲武三人皆戎服郊迎,站立於道左恭侯,“不敢令人控馬,讓製使先行”。李回也挺能幹,“明辯有膽氣,三鎮無不奉詔”。
不久,見何弘敬出兵遲緩,李德裕就勸武宗詔命忠武軍王茂元嚮魏博方向移動。見朝廷軍隊嚮自己地盤滲透,何弘敬大驚,怕引起內部軍變,蒼惶出師,進逼劉稹,並上表討好朝廷說自己已經渡過漳水,直殺磁州。很快,魏博軍攻拔肥鄉和平恩兩縣,與劉稹真正撕破臉皮。
為了使戰事更加順利,唐廷又在關鍵時刻撤換文官出身不大懂打仗又有病在身的王茂元,以王宰代領其職。
其間,曾大敗官軍的劉稹軍將薛茂卿因不獲升遷産生怨恨,暗中投降王宰,並約唐軍裏應外合進攻澤州。王宰不敢相信對方是真投降,錯失一次絶好機會。劉稹知道消息後,把薛茂卿騙至潞州,整族殺個幹淨。
因虧欠軍餉,屬於河東軍鎮的太原發生兵變,唐廷陷入兩難境地。
猶豫之際,又是李德裕為武宗皇帝分析形勢,指出太原叛兵人數少,兵變不久就會平定;劉稹本來要支持不住,萬不可給機會讓他絶處逢生,自損朝廷威命。果然,河東軍鎮戌守榆社的將士聽聞朝廷要命令其他藩鎮的軍隊去太平討滅叛軍,很怕這些“客軍”趁機會屠殺自己在太原城內的親屬,便自告奮勇,擁監軍呂義忠返軍回城,攻入太原,盡殺叛亂的兵卒。不用唐廷出兵出餉,太原兵變就如此輕易得以解决。
枝節問題得以解决,唐軍諸路軍兵專心討戰劉穡劉稹心腹大將高文端又嚮唐軍投降,盡言賊中虛實,並出了一個又一個“好主意“,拿下不少澤潞地盤,步步逼近劉穡很快,澤潞邢州有“夜飛”之稱的精銳守軍因主將貪殘,軍士嘩變,殺掉主將嚮王元逵投降;洺州守將王釗嚮何弘敬投降;磁州、堯山兩處賊將也嚮唐軍投降。
李德裕得報後,對武宗說:“昭義軍的根本盡在山東,現在磁、邢、洺三州降服,其老巢上黨很快就會有變故發生。”
為了防止魏博、鎮冀兩個藩鎮把三州當成自己地盤,李德裕又勸武宗立刻詔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盧弘兼任昭義節度使,“乘驛赴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黃金時代的凋零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2)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3)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4)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5)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6)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7)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8)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9)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0) | 那個姓“普六茹”的漢人(1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1)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2)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3)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4)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5)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6) | 寒鴉飛數點 流水繞孤村(7) | 時來天地皆同力(1) | 時來天地皆同力(2) | 時來天地皆同力(3) | 時來天地皆同力(4) | 時來天地皆同力(5)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