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152、寵物竜,拉車竜和肉竜
熊逸 Xiong Yi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竜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註之海,驅蛇竜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污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污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啓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跛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新人迭出,又來一個。這位仁兄叫做公都子,也是孟子的弟子。前人有考證說公都子可能是楚國貴公子,如果當真是這樣,那他可算是孟子門下的外國留學生了。我在前面將過,楚國和周朝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體的,不像魯國和齊國他們,追溯起來都是周天子分封下來的諸侯國。
公都子問的話很有意思:"老師啊,別人都說您好擡杠,是個杠頭,這是為什麽呢?"
孟老師被學生這麽一問,大概是觸到了傷心處了,觸到了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那個地方,於是委屈地說:"你以為我是喜歡擡杠嗎?我那是不得已啊!"
孟老師這個頭一開,話匣子就收不住了,一肚子的苦水"嘩嘩"地往外倒:"人類社會已經産生很長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歷史當中,時而太平,時而混亂。堯的時代,各地都發大洪水,把人全淹了,水裏邊到處都是蛇和竜,兇猛得很,老百姓流離失所,低地上的人在樹上搭巢,高地上的人打洞來住--"
"老師,您先等等,"公都子好奇地問,"您方纔說,水裏都是蛇和竜,難道這世上當真有竜麽?"
--公都子沒問這個問題,這是我替他問的。是啊,這世上當真有竜麽?
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相信竜的存在,我就聽過不少言之鑿鑿的見竜的經歷,有小時候見到竜的,有在五臺山見到竜的,都說得有鼻子有眼的,網上還曾經流傳過一張著名的照片,是從飛機上俯拍西藏雪山,在照片的左下角上蜿蜒着一條竜,和雪山一樣的白色,衹見身子不見頭。照片一出,有人就斥之為PS,後來澄清,根本就沒有PS過,當然那也不是竜,而是雪山積雪的山脊,那竜鱗的樣子是風吹積雪的痕跡。
但堅信有竜存在的人依然堅信,覺得老祖宗們不會騙我們的。我們看孟子說竜,原文是"蛇竜居之",也沒有解釋一下,公都子也沒有多問一句,仿佛竜這個東西並不神奇,平平常常罷了,隨口一提就帶過去了,誰也不會覺得還有追問的必要。
--從許多處典籍的記載裏看,竜這傢夥在古人的眼裏確實並不神奇,這倒使現在的我們覺得很神奇了。難道竜在古代真的衹是一種平常存在的物種嗎?
《左傳》裏有一段有趣的記載:
在魯昭公二十九年的秋天,在絳地的郊外出現了竜。
--誰還記得"絳"這個地方?前文介紹趙簡子的時候說過,這是當時晉國的首都,在現在的山西省侯馬市。五臺山每年都能見竜的傳聞看來還能從這裏找到歷史綫索哦,都在山西。
竜在當時到底也不多見,魏獻子就來請教蔡墨:"我聽說竜是動物裏邊最聰明的,因為從來沒有人能活捉住一條竜,你知道真是這樣嗎?"
這種問題為什麽要來問蔡墨呢?因為蔡墨是史官,當時的史官和算命先生是一類人,甚至常常是合二為一的。蔡墨果然很專業,對魏獻子說:"你說反了,不是竜聰明,而是人類不聰明,而且,'從沒有人捉住過竜'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你難道沒聽說過有豢竜氏和禦竜氏這兩大傢族嗎?"
魏獻子說:"這兩傢我倒是聽說過,衹是不知道他們姓氏的來歷,你知道嗎?"
蔡墨心說:"我知不知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知道!"蔡墨說:"你既然不知道,那我當然就知道啦!這兩傢人,在以前都是養竜的。過去有個人叫董父,很喜歡竜,把竜的生活習性研究得非常透徹,很清楚竜都喜歡什麽。所以,董父拿食物去喂竜的時候竜都會很高興地來吃,這就像二十一世紀城市小區裏的好心人喂養流浪貓似的,流浪貓們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貓都來好心人這裏吃飯,所以越來越多的竜都到董父那裏去吃飯。"
魏獻子心想:"開餐廳也是一樣的道理,先要摸清目標受衆的特徵,飯菜的口味、價格等等都有針對性地來製訂,不能想當然。還有,口碑也很重要。"
蔡墨接着說:"來董父那裏吃飯的竜越來越多,董父常跟它們玩,慢慢地就把他們馴服了。"
魏獻子心想:"這就是有意識地以小群體歸屬感來培養顧客的品牌忠誠度,嗯,很重要。"
蔡墨接着說:"這正是舜統治天下的時代,董父就把馴服過的竜帶到舜的那裏,讓竜來服侍舜。舜很高興,就賜給董父一個姓,讓他姓董--對了,他現在纔姓了董,前邊我說董父是為了稱呼方便,那時候他還沒姓呢。舜還賜給他一個氏,就是豢竜氏。"
--解釋一下:男人通常重視"氏",這個"氏"大致相當於後來的"姓",前兩本書裏都講過古人姓氏的一些問題。古人以官為氏,以職業為氏的很多,這就像閩粵一帶的習俗:黃飛鴻的弟子裏不是有個豬肉榮麽,職業是殺豬,"豬肉"就相當於他的"氏",稱呼的時候在"氏"的後邊加上"名",所以叫"豬肉榮"。
魏獻子心想:"要讓忠誠度強的那些客戶為我所用,利用他們獲得正常經營餐廳之外的更大的利益!"
要說竜拉車這回事,倒也不是全無現實依據,鄭康成註釋《禮記》,說:"馬八尺以上為竜。"何休註《公羊傳》,也持這個說法,不過把八尺變成了七尺。這種說法也不知是否可靠,我倒想起《三俠五義》裏白玉堂說過什麽"鯉魚不夠一尺叫尾子,夠了一尺纔叫鯉魚。"--大概是這樣的話,記不很清了。如果當真如此,那我們現在的竜也有不少啊。
蔡墨接着說:"於是,豢竜氏從舜的時代開始,子子孫孫都從事養竜的職業。後來,到了夏朝孔甲統治的時代,孔甲很聽上帝的話,上帝一高興,就送了四條竜給他拉車。這四條竜裏,有兩條是黃河竜,一公一母;有兩條是漢水竜,也是一公一母。可孔甲不會養,想找豢竜氏的後來又找不到,養竜到底不比養豬,會的人不多,這可真抓瞎了!"
魏獻子心想:"這都是因為出版業不發達,當時要是出版一本《家庭養竜一百問》就好了,或者由政府請豢竜氏的人去各地農村推廣一下養竜致富的經驗也好。"
蔡墨吸了口煙,不緊不慢地說:"天無絶人之路,有個叫劉纍的,曾經跟豢竜氏的人學過養竜技術,於是到孔甲這裏來應聘做養竜師傅,專門養這四條拉車的竜。孔甲很高興,給了他一項很高的榮譽:賜他一個'氏',這就是'禦竜氏'。可這位禦竜氏的技術可能到底不是嫡傳,結果把四條竜給養死了一條。哎,你猜猜,禦竜氏會把這條死竜怎麽樣?"
魏獻子想了想:"如果是我,我就偷偷把死竜埋了,然後報告孔甲說:上帝又發了話,說'四'這個數字不吉利,讓您以後改用三條竜拉車,所以收走了一條竜。"
蔡墨點了點頭:"不愧是官場中人,出了事很會推卸責任,還能把事故變成故事。"
魏獻子又說:"還有一招,可以對孔甲說:國傢在您的治理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但老百姓都很感動,就連動物也受了感動,一條竜飛上天空,化成一道絢麗的彩虹。這真是天大的祥瑞啊,昭示着我們偉大的孔甲王朝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蔡墨斜了他一眼:"星宿派的開山祖師不會就是你吧?真高,能這麽輕易地就把壞事變成好事,旁人即便知道是假的,也不好反駁你。嗯,你很有政治前途,我以後可得多巴結着你。"
魏獻子不好意思地笑笑:"過奬啦,其實沒什麽啦,你去問十個當官的,有九個半都能隨口說出我這個主意,不算什麽的,嘿嘿。對了,那禦竜氏到底是怎麽做的啊?"
蔡墨說:"我也不知道這位禦竜氏到底是怎麽想的,他這個做法恐怕旁人誰也想不到,他居然把死竜給下了廚房,做成竜肉醬了!"
"啊--?!"
"禦竜氏可能是想拍馬屁想昏了頭,把竜肉醬獻給孔甲吃。孔甲從沒吃過竜肉,這一吃,馬上贊不絶口。但是,孔甲可不知道他吃的這肉醬就是拿拉車的竜來做的啊。"
蔡墨接着說:"孔甲越吃越愛吃,吃完還想吃,可一條竜很快就被吃完了。那怎麽辦呢?難道還能再殺一條?禦竜氏可沒那麽大的膽子,知道自己這回把事鬧大了,一個不小心就得吃不了兜着走,咬咬牙,走為上吧!禦竜氏就這麽溜走了,逃到了河南省魯山縣一帶。"
--這在古代是個很著名的故事,可能不少人都讀過唐朝陸龜蒙的一篇名文,叫做《招野竜對》,就是對這個故事的再演繹。
魏獻子問:"看來以前的竜雖然矜貴,卻一直都有啊,還一直都和人類生活在一起。可現在怎麽不大見得着竜了呢?"
--這個問題恐怕誰都想問吧?
蔡墨的回答是:"萬事萬物都有管理它們的官吏,官吏們盡職盡責,管養豬的就得想辦法讓豬長得更肥,管種田的就得想辦法提高糧食産量,如果失了職,不是丟了俸祿就是丟了性命。就拿養豬來說吧,相關的官吏們世世代代做好工作,豬才能越來越多。如果官吏們不認真負責,或者全都失職丟官了,養豬場全都荒廢了,誰要是想吃豬肉,再找一頭豬可就難了。"
魏獻子搭話:"那可以來找我啊。"
"嗯--?!"
魏獻子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連忙解釋:"我是說,誰要是想吃豬肉了,可以來我傢,我傢不缺豬肉。"
"哦,"蔡墨點點頭,接着說,"養豬場都荒廢了,殘存的豬沒人管,都流落到偏僻的野地裏去了,人就不容易見到它們了。而竜是水生的動物,水官玩忽職守,最後官職沒有了,水裏的事情沒人管了,竜也就散了,沒人捉得到了。"
魏獻子有點兒不信:"你說的都是真的麽?"
蔡墨說:"不信你就看看《周易》,爻辭裏不是有什麽'潛竜勿用','見竜再田','飛竜在天','亢竜有悔','群竜無首','竜戰於野,其血玄黃',這不都是在描寫竜的活動姿態麽,你就算信不過《周易》,總信得過降竜十八掌吧?對竜的姿態如此豐富而傳神的描寫,如果古人不是時常都能看得到竜,能寫成這樣麽?"
--這段對話很神奇吧?不但有人見過竜,居然還有人養過竜、吃過竜。如果說的都是真的,那麽,竜這東西看來在上古時代是一種很常見的動物呢,不過到魏獻子和蔡墨的時代就已經不大見得到了。
這段對話發生在魯昭公二十九年的秋天,沒多久,就是在這一年的鼕天,趙簡子他們就去嚮晉國的老百姓徵收了四百八十斤的鐵,鑄造了那尊刑鼎,又引來了孔子的批評--這就是在趙簡子出場的時候介紹過的那些事情。
再來回顧一下幾個舊相識:刑鼎一事的若幹年後,陽虎已經了投靠了趙簡子,有一次鄭國挨宋國打,趙簡子拿不定主意是救鄭還是伐齊,就讓手下的巫師史官們來搞占卜。當時出馬的有三大巫,蔡墨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專業占卜師都是用龜甲和獸骨,別看蔡墨也懂《周易》,可時人都拿《周易》當簡便算法,是屬於業餘級別的,準確度不高。結果三大巫師拿甲骨一占,雖然各有各的理論,可結果都是認為應該伐齊而不該救鄭,最後陽虎過來,以玩票的姿態用《周易》占了一回,結果也是救鄭不利。趙簡子這纔放棄了救援鄭國的打算,準備對齊國開刀了。
蔡墨和陽虎他們究竟都是怎麽玩的,在《周易江湖》裏有詳細說明,現在衹是按照一貫的作風,把出場的人物和事件盡量關聯起來,好讓各位便於記憶罷了。看,趙簡子、陽虎和蔡墨,本來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還一起有過這樣一次共同占卜的經歷呢。
古籍當中關於竜的記載還有很多,我就不多作介紹了,不過衹是再來澄清一個普遍的誤解:竜在佛教裏有護法身份,這沒錯,可佛教裏的竜卻和中國傳統中的竜並不一樣,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單看相貌就知道了。還有人考證說:印度本來沒有竜這個東西,然後如何如何,這裏就不多談了,免得又扯遠了。
還得回到公都子關於老師好擡杠的這個問題。孟子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一下子就扯到堯舜那個洪水泛濫、蛇竜橫行的時代去了--這點好像和我很像哦,我不會也是孟老師教出來的吧?
孟老師接着講洪水:"《尚書》裏說:'洚水警告我們。'什麽叫'洚水'呢?就是'洪水'。"
--孟老師這點真不錯,遇到教學難點,知道給講解一下。
聽孟老師接着說:"大洪水的時代,好在出來個大禹,他疏通河道,讓水都流到大海裏去,把蛇和竜也都驅趕到草澤裏去。長江、淮河、黃河、漢水,都順着河道有序流動,不再泛濫成災了。艱難時事終於過去了,害人的鳥獸也沒有了,人類這才能來到平原居住。"
--大洪水的傳說到底是真是假,這可是個有趣的問題,很多古老民族都有大洪水的傳說,難道幾千年前真有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嗎?
這問題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古人都會選水邊生活,自然容易遭遇水患,如果有幾個古文明是發源於高山和沙漠,恐怕就不會留下什麽大洪水的傳說了。但是,就大禹治水來說,那時候中原一帶的水係確實比現在要發達許多,這已經是勿庸置疑的了。前文不是說過河南當初的氣候就像今天的南方熱帶一樣麽。
我先說一個比較近的水係變遷。我所在的北京現在據說是個缺水城市,其實以前北京的水是很多的。誰要是住過北京海澱區,可能知道這邊的水面稍微大一點兒的大概衹有個昆明湖,其實海澱之得名,又是"海"又是"澱",一看就是個水鄉,不應該是現在這副模樣。
至少在明朝,現在的海澱地區還是泊連泊、水連水,清華園就是那時候建的,所有者好像是叫李偉,是個皇親。明朝好治園子的還有一對人稱"大小米"的書法傢,這是祖孫倆,他們傢有三個好園子,記得其中有兩個是在海澱,其一直到現在還大大的有名,就是北京大學裏的那個勺園。為什麽叫勺園呢?據說本意是"取海澱之一勺",這也可見當時這一帶是以水為主的。現在的北京已經無法想見當初的樣子了,而這個"當初"還僅僅是在明朝,沒多久之前,要是把時間倒推到三皇五帝的時代,中原大地還真難想像是什麽樣子呢。
從一些不大可靠的古籍裏看,黃河流域當時到處是水,大多都是黃河的支流,遠較現在為多,而且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一年十二個月,哪個月下雨都不奇怪。
另外,除了支流衆多之外,湖泊也超級多。現在山東有個菏澤,這個地名可能由來很古,既然名字叫"澤",當初也少不了水,類似的可疑之地還有很多,就一地論一地或許有搞錯的時候,但普遍而言,湖泊遍地總是錯不了的。
還有一證是:古人多選擇在高坡居住,像丘、阜、京這類地名就都表示高坡。那,為什麽要住高坡呢?八成就是怕被水淹了。《孟子》後文還會出現一句名言,叫"得乎丘民為天子",什麽叫"丘民",從字面看,就是住在高坡上的老百姓,而"丘民"一詞自然是指稱全體老百姓的,猜一猜,也會想到古人大多都是住高坡的。
專傢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考證,有從古代動植物入手的,有從蠶桑業的發展入手的,有從青銅器的銘文入手的,也有從各類典籍入手的,反正綫索多多,證據多多。
我就捉摸過:當年我們老祖宗寫字用的是竹簡,可他們的根據地是黃河流域啊,是中原地區啊,哪裏來的竹子啊?李安拍《臥虎藏竜》竹林那場戲,好像沒聽說去河南選過外景地吧?所以呢,也許當時的中原遍地都是竹子,嗯,不知道是不是遍地都有大熊貓?
這個問題在書裏也是有綫索的,具體出處我就不說了,反正漢朝以前北京、山東、山西這些地方應該確實盛産過竹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