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遍红楼   》 究根求源终虚话      Hu Wenbin

  究根求源终虚话
  ——“曹雪芹小像”真伪三谈
  从去年十月上海红学会上再度提起河南省博藏陆厚信绘“曹雪芹小像”真伪问题以来,几家报纸颇用力刊载了一些
  讨论文章,真真吸引了不少关心此事的读者。
  近几个月,读了几篇专论,思索了几个小问题,觉得可以“抛”出来,倘或“引”出几块“玉”来,还是有益的。
  (1)关于尹曹“通家之谊”说。陆绘“小像”的“题记”中说“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将曹雪芹“罗致幕府”。据考证,时在清乾隆二十四、五年。有的研究者对这“通家之谊”四个字作了这样解释:当年雍正帝曾下令将曹頫交给怡亲王看管,尹继善此时年仅二十余岁,正在怡亲王府作记室,是怡亲王的亲信。既然将曹頫交怡亲王看管,那个记室尹继善就可能见过曹頫,谈过话。所以到了尹公作两江总督时,曹雪芹入了尹幕不仅可能,而且也可说是有“通家之谊”的。我至今还没有查到尹曹两家直接往还或是祖上有过什么瓜葛的旁证材料,由此对“通家之谊”有了一点怀疑。因为,当年怡亲王看管的曹頫,是小有罪名的,处在被“看管”的地位,如果不是祖辈有什么交情的话,那个王府记室虽不象今天要讲划清阶级界限,也恐怕难于愿意“攀”曹家的这个“高枝儿”。
  (2)关于尹诗集中的诗题问题。陆绘“小像”左面一页是尹继善的诗,全文是:
  万里天空气泬寥,白门雪树望中遥。
  风流谁似题诗客,坐对青山想六朝。
  久住江城别亦难,秋风送我整归鞍。
  他时光景如相忆,好把新图一借看。
  下书《望山尹继善》,钤两颗方印,一为白文“继善”,一为“敬事慎言”。
  这诗收在《伊文端公诗集》中,题为《题俞楚江小照》。有的研究者认为,这诗题原应为“题曹雪芹小照”,是袁子才编《尹文端公诗集》时,张冠李戴,胡乱加上的。因此,《尹文端公诗集》中的“诗题”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论者的根据是,尹集中有错编之例。尹诗集有没有或有多少错编的文章,或是乱加题目的事,我没作过考证,不敢遽下结论。但我想,上述推理之法颇难于令人信服。因为,即使袁子才确是老糊涂,将别人诗文编进了尹集,又有乱加诗文题目的事,恐怕不一定把“题曹雪芹小照”错成了“题俞楚江小照”,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道理,我想是无须多说的。
  (3)关于五行题记的内容问题。陆绘“小像”左上方有五行“题记”,原文是:
  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犊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爰作小照。绘其风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云尔。
  云间艮生陆厚信并识。
  下钤有阳文“艮生”印,阴文“陆氏厚信”印两方。
  无庸讳言,我个人也认为这五行“题记”写得颇有文采,也与曹雪芹的为人、才艺挺相合,所以深得某些红学家的击节叹赏,是有道理的。但有人据此说,这五行“题记”非曹雪芹不配,非陆厚信写不出来,恐怕说得有点过于武断了。记得几年前在北京流传了两首“曹雪芹写的诗”,一首是被查明出处的“题画石”诗,一首是“题琵琶记传奇”诗。单说那“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两句,当时就有人说,非曹雪芹不配,非曹雪芹经历写不出来。而如今呢?当不会再说这样的话罢!至于那首补配的“题琵琶记传奇”诗,也曾瞒过一些学者和专家。这两件轰动海内外的诗案,倒可以帮助我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既然当世
  高手可以把曹雪芹的诗补得“天衣无缝”,既然可以把一首近世的诗拿来充作曹雪芹的“佚诗”而广为介绍,那就不能说“五行题记”无人造得出来,非曹雪芹不配此赞。这也是推理之言。不过,相同的是也有人出来承认是自己写的五行“题记”。
  总之,围绕陆绘“小像”是不是“曹雪芹的小像”问题,辩论了这么久,种种理由摆了一箩筐.但还缺少“硬通货”,所以本文也只好就此打住。因此文之前写了两篇小文,故此日为“三谈”。
  1983年3月2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红楼一春梦
卷首絮语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此书系自愧而成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智而通则悟
难得糊涂宁荣二公的嘱托与宁国府的祭宗祠实非别书之可比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尤氏心内有什么“病”?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裙钗一二可齐家
万不可奢华过费敏探春“兴利除弊”三人成众,众志成城(1)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2)不过实录其事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娶妻当如薛宝钗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1)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2)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