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明朝那些事兒   》 第十二章純屬偶然      當年明月 Dang Nianmingyue

    山東的叛亂是個麻煩事,但要看跟誰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個事。
    據說朱元璋當年建都的時候,曾經找人算過一卦,大致內容跟現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這筆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麽忌諱等等。
    據說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說了八個字:
    始於東南,終於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東南,按照這句話的指示,最後收拾他的人,是從西北過來的。
    這句話看起來很玄,實際上倒未必。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歷史的,自古以來,中原政權完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除外,大多數外來的什麽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帶。
    但就崇禎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為對明朝威脅最大的,是後金。而後金的位置是東北,就算是被滅了,也是始於東南,終於東北。
    但事實告訴我們,算卦這種事,有時是很準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鬧事了,但原先並不大,最多就是幾十個人,搶個商鋪,拿幾把菜刀,鬧完後上山當匪,殺掉的最高官員,也就是個知縣,如果混得好,沒准將來還能招安,當正規軍。
    到崇禎元年,事情鬧大了。
    整個陝西、甘肅一帶,民變四起,殺掉知縣,衹能算起步了。個別地方還幹掉了巡撫,而且殺完搶完且不散夥,經常到處流竄,到哪搶哪。
    這種團夥,史書上稱之為流賊。
    流賊的特點是,四處跑,搶完就走,打一槍換個地方。組織性不強。昨天搶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搶,今天加入搶別人,也可以。成員流動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領導團隊。
    當時的西北,類似這種團隊有很多,優秀的團隊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問題出現了,由於成員流動性太大,且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團夥成員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時間長了,很難分清誰是誰。
    為妥善解决這個問題,團隊首領們想出了一個絶招――取外號。
    所以在崇禎元年,陝西巡撫呈交皇帝的報告上,有如下稱呼:
    飛天虎、飛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殺神、大紅狼、小紅狼、一丈青、上天竜、過天星。
    全是外號。
    取這樣的外號,是很符合實際需要的。畢竟團隊成員文化比較低,你要取個左將軍、右都督之類的稱號,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這種外號,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來相當威風。
    至於這上面提到的諸位神魔到底是誰,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鑒於該行當風險很大,且從業者很多,要是運氣不好,剛入行,把外號取好就被幹掉,也很正常。而且許多外號由於過於響亮,使用率很高,經常是幾個人共用一個外號,要搞清楚誰是誰,實在很難。
    無論叫什麽,姓甚名誰,其實都無所謂,你衹需要知道,當時的西北,已經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書的說法,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經濟蕭條,貪官污吏,苛捐雜稅數不勝數,民不聊生,於是鋌而走險。
    這種說法,就是傳說中的套話,雖說不是廢話,也差不多。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並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間經濟並沒有蕭條,比如東南沿海,經濟實在太好,開生意做買賣,相當紅火,大傢齊心協力,正在搞資本主義萌芽,蕭什麽條?
    賦稅也沒多少,以往兩百多年,官田的賦稅,衹有百分之十,民間地主的賦稅,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後來開徵三餉也纔到百分之四十。當然,個把地主惡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這麽多英雄好漢,衹是因為崇禎運氣不好,遇到了一件東西。
    中庸有雲: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其實遇到妖孽,倒也沒什麽,畢竟還有實體,實在不行,找人滅了它。
    崇禎遇上的,叫做災荒。
    翻開史書,你會不禁感嘆,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
    崇禎元年,陝西旱災。崇禎二年,陝西旱災,崇禎三年,陝西旱災,崇禎四年,陝西旱災……
    災荒之後,沒有糧食吃,就是饑荒。
    沒有糧食吃,就吃人。
    對受災的人而言,吃人,並非童話。
    據說當時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處亂跑的,如果沒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沒了。
    註意,不是失蹤,是沒了。
    失蹤的意思,是被拐賣了,沒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據說,當時還有人肉市場,具體幹什麽買賣,看名字就知道。
    說這麽多,衹是想說,這並不是童話,也不是神話,而是真話。
    既然有災荒,朝廷為什麽不賑災呢?
    答案很簡單,沒錢。
    此前有個經濟學家對我說,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沒錢。
    我表示同意,財政赤字太多,掙得沒有花的多,最後垮臺。
    但他看了看我,說:我說的沒錢,不是沒有收入,是沒錢。
    有什麽區別嗎?
    然後,他講了一個小時,再然後,我翻了一個月的經濟學,明白了區別。
    我很想從頭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訴你們。但如果這樣做,我會很纍,你們也會很纍,所以我决定,用幾句話,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明朝滅亡,並非是簡單的政治問題,事實上,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例。
    所謂沒錢,是沒有白銀。
    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傢之一,到崇禎接班的時候,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發達,而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標志,就是貨幣。
    明朝的貨幣,是白銀。
    簡單地說,沒錢的意思,就是沒有白銀,沒有白銀,無論你有多少經濟計劃,有多少財政報表,都是鬍扯淡。
    舉個例子,陝西受災,朝廷估算,要賑災,必須一百萬兩白銀,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聖旨拿到陝西,也換不來一兩銀子,因為沒有白銀,所以無法賑災。
    好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麽沒有白銀。
    先糾正一下,不是沒有白銀,而是白銀不夠。
    為什麽白銀不夠?
    這是個很復雜的經濟學問題,我不太想講,估計人也不太想聽。但不講似乎也不行,簡單說兩句。
    用大傢都能明白的話說,就是白銀有限,朝廷用掉了一兩白銀,未必能掙回來一兩,加上我國人民,素來以勤儉節約聞名,許多人拿到真金白銀,不喜歡花,要麽存在傢裏,要麽溶掉,做幾個香爐、人像之類的,還能美化環境,所以市場的白銀越來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經濟實在太過發達,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白銀就越多,可是白銀就那麽多,所以到最後,白銀就不夠用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通稱――通貨緊縮。
    我知道,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麽不用紙幣?
    很好,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很聰明。
    但我要告訴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這個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開始發行紙幣。
    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句諺語:棍棒打不垮經濟理論。
    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無論你多牛,都要照規矩來。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規矩來。雖然他發行了紙幣,一千、一萬都印過,可惜的是,幾百年來,大傢還是認白銀,就不認紙幣,再牛都沒用。
    這個問題到此為止,多餘的話就不說了,你衹要知道,崇禎同志是想賑災的,之所以賑災不成,是因為沒有錢,之所以沒有錢,是因為沒有白銀,之所以沒有白銀……
    當然,之所以西北先鬧起來,除去天災、銀禍外,還有點地方特色。
    西北一帶,嚮來比較缺水,比較窮睏,比較沒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較扯淡,所以這個地方的人,過得比較苦。
    生活艱苦,飯都沒處吃,自然沒條件讀書。
    沒條件讀書,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沒官做。
    沒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帶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兵。
    生活艱苦,民風自然彪悍,當兵是最合適的工作。
    除了當兵之外,還有一份更為合適的工作――驛站。
    驛站雖說比較小,但好歹是官辦的,也算是吃皇糧的,而且各省都有撥款,搞點潛規則,多少能撈點油水,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
    據統計,光是甘肅陝西,就有幾萬人指着驛站過日子。
    崇禎二年(1629),驛站沒了。
    之前我說過,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個叫做劉懋的好人。
    崇禎同志的運氣實在太差,災荒、錢荒、又奪了人傢的飯碗,如果不鬧,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災荒,偶然裁掉驛站,偶然的地點。
    如果其中任意一個偶然沒有發生,也許就不會有最後的滅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認定,在這些偶然的背後,隱藏着一個必然,一個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我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這個最終的原因,四個字――氣數已盡。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個人能紅兩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紅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紅二十年,那是劉德華。
    公司也一樣,能開兩年,很正常,能開二十年,不太正常,能開兩百年的,自己去數。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衹開個幾年就捲鋪蓋的,也不少。最多也不過三百年,明朝開了二百多年,夠意思了。
    撫戰
    當然,崇禎是不會這樣想的,無論如何,他都要撐下去,否則將來到地下,沒臉見開鋪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楊鶴。
    楊鶴,湖廣武陵人(湖南常德),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經朝廷一致推薦,楊鶴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三邊總督,接替之前總督武之望的職務。
    工作交接十分簡單。應該說,基本不用交接,因為楊鶴到任的時候,武之望已經死了。
    不是他殺,是自殺。
    武總督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鑒於西北民變太多,估計回去也沒什麽好果子吃,索性自殺。
    而楊鶴之所以接替這個職務,是因為一次偶然的談話。
    楊鶴是一個進步比較慢的人,在朝廷裏混三十多年,纔當上僉都御史,混成這樣,全靠他那張嘴。
    皇帝喜歡魏忠賢,他駡魏忠賢;皇帝討厭熊廷弼,他為熊廷弼辯護。想什麽說什麽,幾起幾落,該怎麽來還怎麽來。
    崇禎元年,他被重新委任為御史,當時民變四起,大傢都在商議對策。
    有一次,幾個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個,楊鶴就在其中。
    楊鶴是都察院的,這事跟他本無關係,他之所以摻和進來,還是兩個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動真格的,就瞎聊。這個說要打,那麽說要殺,如此熱鬧,楊鶴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不能打,也不能殺。
    然後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元氣說。
    在他看來,造反的人,說到底,也還是老百姓。如果殺人太多,就是損傷元氣,國傢現在比較睏難,應該培養元氣,不能亂殺。
    幾句話,就把大傢徹底說懵了,對於他的觀點,大傢有着相同的評價――鬍說八道。
    不殺人,怎麽平亂?
    這是一個不為絶大多數人接受的理論,不要緊,有一個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後,崇禎知道了這個理論,十分高興,召見了楊鶴。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很快吏部主動提出,鑒於楊鶴同志的理論很有實用價值,正好前任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楊鶴同志升任該職務。
    楊鶴不想去。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是吹吹牛的,壓根不會打仗,去了幹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楊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省事。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志們都是見過世面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衹能忽悠人,為達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效果,讓後來的無數白癡書呆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黴,纔着力推薦他去。
    死在那邊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
    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陝西上任,至少在當時,他的自我感覺很好。
    楊鶴理論之中,最核心的一條,叫做和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殺人是傷和氣的。所以能救活一個,就是一個,畢竟參加民變的,原先就是民。
    這個理論,一年前,應該是對的。
    楊鶴同志到任後,就發現不對了。
    有一次,農民軍進攻縣城,被擊退,抓住了幾個俘虜,由楊鶴審問。
    但還沒問,楊鶴就發現一件極為詭異的事――他似乎見過這幾個人。
    確實見過,閱兵的時候見過。
    沒錯,這幾個人曾經站在閱兵的隊伍裏,曾經是他的部下。
    強,弱,之間
    農民軍的戰鬥力很強嗎?
    對於這個疑問,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個反問――農民軍的戰鬥力怎麽會強呢?
    在中國歷史上,造反這類活,從來都是被動式。閑着沒事幹,但凡有口飯吃,是不會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門檻也高。
    但遺憾的是,造反這份工作,除了成本、門檻高外,技術含量還高。
    要知道,明朝參加這項活動的,主要是農民。農民的基本工作,是種地,基本工具,是鋤頭。
    而阻止他們參與這項活動的,是明軍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殺人,基本工具,是刀劍。
    所以在明末大多數情況下,幾百個農民軍跟幾百個明軍對戰,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據史料記載,大部分情況,是幾萬農民軍,戰勝了幾百明軍,或是幾百農民軍,搞定十幾個看衙門的捕快。
    而更大多數情況,是幾千明軍追着幾萬、甚至十幾萬農民軍跑。
    沒辦法,畢竟打仗是個技術活。聖賢曾經說過,把武器交給沒有受過訓練的民衆,讓他們去打仗,就是讓他們送死。
    沒有訓練,沒有武器,沒有兵法,沒有指揮,就沒有勝利。
    但楊鶴先生驚奇地發現,他面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軍裏,除了業餘造反的以外,還有很多專業造反的人士――明軍,而且數量很多。
    他們精通戰術,作戰狡猾,懂得明軍的弱點,非常難以對付,且數量是越來越多,民變越來越大。
    出現此類情況,歸根結底,原因就兩個字――沒錢。
    之前我說過,朝廷沒有錢。沒有錢的結果,除了沒錢賑災外,還沒錢發軍餉。
    據統計,當時全國的部隊,大致有上百萬人,而能夠按時領軍餉的,衹有遼東軍區的十餘萬人。
    而且就連遼東軍,也不能保證按時發工資,拖幾個月,也是經常的事。袁崇煥同志就曾經處理過相關事務。
    遼東是前綫,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別提了。西北一帶,既然不是前綫,自然沒錢。有的人幾年都沒拿到工資,窮得叮當響,據說連武器都賣了,衹求換頓飯吃。
    沒錢賑災,老百姓吃苦,也沒轍,沒錢發餉,當兵的吃苦,就有轍了。
    兜裏沒錢,手裏有刀,怎麽辦?
    涼拌,搶!
    情況就是如此,官兵越來越少,民軍越來越多,局勢越來越撐不住。
    楊鶴面對的形勢大致如此,大傢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換個會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還能撐幾天,但楊鶴同志的主要特長,是招撫理論,這就比較麻煩了。據說當時朝廷裏,有些人開玩笑,說楊鶴如果能撐一年,就倒着爬出去。
    就當時的情況看,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楊鶴同志的下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後,楊鶴嚮崇禎呈交了名單,在這份名單上,有這樣十幾個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紅狼、小紅狼、點燈子、過天星、獨頭虎……(以下略去XX字)
    以上人等,全部歸降。
    這些人是幹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這些人有什麽分量,估計你就不知道了。
    在當時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體情況不詳,但應該受過軍事訓練,作戰十分強悍,屬於帶頭大哥級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對這二位兄弟,衹提幾句話就夠了:當時,在王左桂的手下,有個小頭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營門口站崗的,叫做張獻忠。
    至於後面那幾位,就不說了,說了也沒人知道,你衹要明白,他們都是當時一等一的牛人,隨便一個擺出來,都能攪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這些人之外,當時陝西、甘肅境內幾乎所有的農民軍,都投降了。
    他們投降的對象,就是那個一腦袋漿糊,啥也不懂,不會打仗的楊鶴。
    奇跡就這樣發生了,發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楊鶴不懂兵法,不熟軍事,但他有一樣別人沒有的武器――誠意。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楊先生很有誠意地尋找叛軍,很有誠意地進行談判,很有誠意地勸說投降,最後,他的誠意得到了回報。
    事實證明,農民軍之所以造反,並不是吃飽了撐的,衹是因為吃不飽。現在既然朝廷肯原諒他們,給他們飯吃,自然願意投降,畢竟造反這事,要經常出差,東跑西跑風險太大。
    而對於楊總督,他們也是很客氣的,很有點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約好地點,楊鶴打開城門,派出群衆代表,熱烈歡迎。衆多民軍頭目大部到場,在楊總督的率領下,前往關帝廟,在關老爺面前,宣誓投降(關老爺靠得住)。
    雖然此前雙方素未謀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時看過幾眼),但雙方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特別是楊總督,獲得了民軍的一致推崇,他們趕走了楊鶴的轎夫,堅持一定要親自把他擡到總督府,並以此為榮。
    一時間,西北喜訊接連,朝廷奔走相告,楊鶴跟各民軍領袖的關係也相當好,逢年過節,還互相送禮,緻以節日的問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楊鶴同志讀過很多書,幹過許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從招撫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因為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弄明白。
    正是這個問題,註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這個問題是,他們為什麽要造反?
    答案是:為了活下去。
    怎樣才能活下去呢?
    有錢,有糧食。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三段論:
    造反,是因為沒錢、沒糧食;投降,是因為有錢,有糧食。
    楊鶴有錢,有糧食嗎?
    沒有。
    所以停止投降,繼續造反。
    在招降之前,楊鶴曾經認為,衹要民軍肯投降,事情就結束了,可是投降之後,他纔明白,事情纔剛開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隊,就有三萬多人,這麽多人,怎麽安置?
    招來當兵,就別扯了,連自己手下那點人的軍餉都解决不了,招來這些人,喝西北風?
    趕回傢種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災荒,要能回傢種地,誰還造反?
    對於這個悖論,崇禎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辦法。
    他先找了幾萬兩銀子,安排發放。然後又從自己的私房錢(內庫)裏,拿出了十萬兩,交給楊鶴,讓他拿去花。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很有效果的,民軍們拿到錢,確實消停了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是多長呢?
    我前面說過了,半年。
    半年,把錢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該怎麽着還怎麽着,繼續反!
    為了活下去。
    猛人出場
    崇禎四年(1631),領了半年工資後,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響應,而且這次陣勢更大,合計有三十多萬人。
    搞到這個地步,朝廷極為不滿,許多大臣紛紛上告。
    楊鶴很委屈,他本來就不是武將。之所以跑來辦這事,實在是被人弄來的,原來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認真。來了之後,都沒閑着,天天忙活這事,錢花完了,人傢又反了,我有什麽辦法?
    崇禎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覺得你能辦事,纔把你派過去。這麽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馬就給你十幾萬兩銀子,連老子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你把錢花完了,這幫人又反了,十萬兩都打了水飄,你幹什麽吃的?
    楊鶴委屈,就寫信給崇禎,說我本不想幹,你硬要我幹,我要招撫,也是沒有辦法。
    崇禎委屈,就寫了封命令:錦衣衛,把楊鶴抓起來。
    崇禎四年(1631)九月,楊鶴被捕,後發配袁州。
    鑒於楊鶴的黑鍋實在太重,由始至終,朝廷沒人替他說話。
    例外總是有的。
    命令傳出後,一個山海關的參政主動上書,要求替楊鶴承擔處罰。
    如此黑鍋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這個人幫楊鶴背鍋,就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位參政,是楊鶴的兒子,叫做楊嗣昌。
    崇禎沒有理睬,楊鶴先生的命運未能改變,依然去了袁州。
    幫父親背鍋,看起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導致了兩個重大後果。
    從這份奏疏上,崇禎看到了一個忠於父親的人。按照當時的邏輯,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記住了楊嗣昌的名字。他認定,此人將來必可大用。
    而楊嗣昌背黑鍋不成,父親被發配了,對他而言,莫過於奇恥。從此,他牢牢記住了那些降而復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楊鶴離開了,但這場大戲剛剛開幕,真正的猛人,即將出場。
    一年前,招撫失敗後,民軍首領王左桂派出起義軍,進攻軍事重鎮韓城,韓城派人去找楊鶴,告急。
    楊鶴很急,因為他的政策是招撫,手中實在沒有兵,但到這節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
    但他終究沒有掌握菜刀技術,無奈,他想起了一個人。
    這個人的手上也沒有兵,但楊鶴相信,這個人是有辦法的。
    第一個猛人登場,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疇。
    洪承疇接到了求援的命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個相當扯淡的命令,你是總督都沒辦法,我怎麽辦?
    但他並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親兵,並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韓城的道路。
    這是文官、陝西參政洪承疇的第一次出徵,這年,他三十七歲。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
    根據記載,此人的傢世,可謂顯赫一時:
    曾祖父洪以詵,字德謙,中憲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師、武央殿大學士。
    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
    祖父洪有秩,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祖母戴氏,夫人。
    有這麽一份簡歷,基本就可以吃閑飯了。
    可惜,洪承疇沒能吃閑飯,事實上,他連飯都吃不上。
    因為所有的這些簡歷,都是後來封的,換句話說,是他掙回來的。
    洪承疇出生時,他的父親因為傢境貧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親雖然窮,卻比較有文化,從小就教他讀書寫字。
    洪承疇很聰明,據說7歲就能背三字經,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說我,27的時候,還衹能背人之初,性本善。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疇23歲,參加全省統考(鄉試),他的成績很好,全省第19名。
    第二年,他到北京參加全國統考,成績更好,全國第17名,二甲。
    然後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
    這個結果對他而言,是比較倒黴的。
    原因我說過,在明代,要想將來入閣當大學士,必須當庶吉士,進翰林院。以洪承疇的成績,應該能進,可是偏就沒進。
    此後的十幾年,洪承疇混得還可以,當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當了參政。
    參政這個官,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後,光榮地退休。
    從沒考上翰林的進士,混飯吃的小參政,到歷史留名,駡聲不絶,餘音繞柱的大人物,衹是因為,他外放的地方,是陝西。
    剛去陝西的時候,洪承疇帶了很多書。
    所以洪承疇帶兵去救韓城的時候,衹是一個書生,他沒有打過仗,也沒有殺過人。
    據說在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天生就會打仗,天生就會殺人。
    這是事實,不是據說。
    洪承疇是一個真正的天才,軍事天才,他帶着臨時拼起來的傢丁、僕人、夥夫,就這麽上了戰場,卻沒有絲毫的膽怯。
    面對優勢敵軍,他憑藉卓越的指揮,輕易擊敗了起義軍,斬殺五百餘人,解圍韓城。
    在洪承疇的人生中,有過無數次戰役,有過無數個強大的對手,最重要的,是這一次。
    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讓洪承疇明白,他是多麽的強大,強大到可以力輓狂瀾,可以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他要憑藉着自己的努力,輓救這個末落的王朝,創造太平的盛世。
    諷刺的是,他最終做到了,卻是以一種他做夢也未曾想到的方式。
    洪承疇是一個務實的人,具體表現在,他正確地意識到,楊鶴是一個蠢貨。
    招撫是沒有用的,錢是不夠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鎮壓。
    來陝西上任之前,洪承疇帶來了很多書。三十年以來,書,是他僅有的寄托。
    戰後,他丟掉了書,做出了一個新的抉擇――開戰。
    奇跡就是這樣發生的,此後的兩個月裏,洪承疇率領這支純粹的雜牌部隊,連戰連勝,民軍聞之色變,望風而逃。
    在歷史上,他的這支軍隊,有一個專門的稱呼――“洪兵”。
    洪承疇是文官,楊鶴也是文官,這是兩個人的共同點,也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
    對待民軍,楊鶴是很客氣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語招撫,投降後,他好吃好喝招待。
    而洪承疇的態度有點差別。投降前,他說,如果不投降,就殺掉你們;投降後,他說,你們投降了,所以殺掉你們。
    對於這件事情,我始終很疑惑,讀聖賢書,就讀出這麽個覺悟?
    自古以來,殺人放火之類的事,從來沒斷過,但公認最無恥的事,就是“殺降”,人傢都投降了,你還要幹掉他,太過缺德。
    但更讓我疑惑的是,這種缺德事,洪承疇同志非但幹了,還經常幹。
    比如那位曾經圍過韓城,被洪承疇打跑的王左桂,後來也投降了。洪承疇聽說後,决定請他吃飯。
    還沒吃完,一群人衝進來,把王左桂剁了。
    我始終覺得,這事幹得相當齷齪,就算動手,起碼也得等人傢吃完飯。
    落在他手上的民軍頭領,不是抵擋到底被殺,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殺。總之,無論抵抗到底,還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殺。
    但事實告訴我們,在某些時候,這種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對某些人很有效。
    這個某些人,是指張獻忠之類的人。
    關於張獻忠的具體情況,這裏先不講;關於他後來有沒有在四川幹過那些事,也不講;衹講一個問題――投降的次數。
    我曾經在圖書館翻過半個月的史料,查詢張獻忠先生投降的相關問題,我知道他是經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經常到這個份上。
    簡單地說,他的投降次數,用一隻手,是數不過來的,兩衹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頻率也很高。有一次,從投降到再反,衹用了十幾天。
    這是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投降之後,也得履行個程序,吃個飯,洗個澡,找個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個把月。但張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咂舌。
    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雖然他也投降,但還是很有幾分硬氣的,說不投降,就不投降,屬於硬漢型人物。
    大體而言,當時許多民軍的行為程序是,起兵、作戰、被官軍包圍,投降,走出包圍圈,拿起武器,繼續作戰。
    此類表演,基本都是固定節目,數不勝數。很快,你就會看到兩個典型案例。
    洪承疇跟楊鶴不同,他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他看來,要徹底扭轉形勢,不能招撫,不能受降,衹有一個辦法――趕盡殺絶。
    這種方式的效果相當明顯,短短幾個月內,西北局勢開始穩定,各路民軍紛紛受挫,首領被殺。
    他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很多人的關註,包括崇禎。對他而言,高升是遲早的事。
    但他畢竟太年輕,資歷太淺,還要繼續等。
    兩個月後,一件事情的發生,縮短了洪承疇的等待時間。
    崇禎四年(1631),估計是有心髒病,或是膽囊炎,起義軍進攻延綏巡撫鎮守城池的時候,這位巡撫大人竟然被活活嚇死。
    沒膽的人死了,就讓有膽的人上,洪承疇接替了他的位置。
    進步是沒有止境的,又過了兩個月,他的頂頭上司楊鶴被抓了,總督的位置空了出來。沒人能頂替,也沒人願意頂替,除了洪承疇。
    崇禎四年(1631)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
    噩夢開始了。
    當時的起義軍,已經遍布西北,人數有幾十萬。雖說其中許多都是湊人數的,某些部隊還攜傢帶口,什麽八十老母,幾歲小孩都帶上,但看起來,確實相當嚇人。
    比如寧夏總兵賀虎臣,有一次聽說起義軍到境內觀光,立即帶了兩千精兵,準備出戰。到地方後,他看到了起義軍的前鋒隊伍。
    然而他沒有動手,就在那裏看着,靜靜地看着,看了會,就走了。
    因為他始終沒有看到這支隊伍的尾巴。
    這是一列長隊,從前到後,長幾十裏。
    對這樣的起義軍,看看就行了,真要動手,就傻了。
    問題在於,當時的西北,到處都是這樣的隊伍,穿街過巷,比遊行還壯觀,見着就發怵。
    然後,洪承疇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洪承疇害怕的東西,大致還不多。
    在給朝廷的報告裏,他天才地解决了這個問題:
    西北民變,人數雖多,但大都是脅從,且老幼俱在,並無戰力,真正精壯之人,十之一二而已,擊其首,即可大破之。
    這意思是,雖然鬧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個人裏面,最多也就一兩個,把這幾個人幹掉,事情就結了。
    實踐證明,他的理論非常正確,所謂幾十萬義軍,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幾萬人而已。
    而這幾萬人中,最強悍的,是三個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
    衹要除掉這三個人,大局必定。
    這三個人中,王左桂已經被殺掉了,所以下一個目標,是王嘉胤。
    然而就在此時,洪承疇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
    王嘉胤是被殺的,殺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
    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殺他,實在是被人逼得沒辦法。
    逼他們的人,叫做曹文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引子第一章童年
第二章災難第三章踏上徵途第四章就從這裏起步
第五章儲蓄資本第六章霸業的開始第七章可怕的對手
第八章可怕的陳友諒第九章决戰不可避免第十章等待最好的時機
第十一章洪都的奇跡第十二章鄱陽湖!决死戰!第十三章下一個目標,張士誠!
第十四章復仇第十五章遠征沙漠第十六章建國
第十七章鬍惟庸案件第十八章掃除一切腐敗者第十九章冤案
第二十章最後的名將――藍玉第二十一章藍玉的覆滅第二十二章制度後的秘密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