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欧阳修集   》 卷一五○ 书简卷七      Ouyang Xiu

  【与谢舍人〈绛,字希深〉二通】
  △一〈宝元元年〉
  某顿首再拜兵部学士三丈。久以多故少便,不果拜状。春暄,尊候万福。省
  榜至,独遗圣俞,岂胜嗟惋。任适、吕澄,可过人邪?堪怪。圣俞失此虚名,虽
  不害为才士,奈何平昔并游之间有以处下者,今反得之,睹此何由不痛恨?欲作
  一书与胥亲及李舍人、宋学士论理之,又恐自有失误,不欲轻发。不尔,何故见
  遗?可骇可骇。由是而较,科场果得士乎?登进士第者果可贵乎?日日与师鲁相
  对,惊叹不已。伏承殿试考校,今必已了。某替人犹未至。拜见未间,伏惟保重。
  因人,谨附状。不宣。
  △二〈宝元二年〉
  某顿首百拜知府舍人三丈。三两日毒暑尤甚,不审尊候何似?某昨走铃下,
  久溷宾馆,旱暑交作,晏阴方兴,当君子定心静事休息之时,暑夕屡烦长者。其
  如乘余闲,奉尊俎,泛览水竹,登临高明,欢然之适无异京洛之旧。其小别者,
  圣俞差老而修为穷人,主人腰虽金鱼而鬓亦白矣。其清兴,则皆未减也。临别之
  际,感恋何胜,西禅竹林,又辱饯送。自夜出南城,凡再宿,始至敝邑。私门老
  幼,往往病暑,正如所虑,此所以眷眷门下而不候久留者也。自邓至汝阴,道出
  田间,由巨欣桥而西,秋稼甚盛,时雨已足,问之,乃览秀所望而脚正在陋邦。
  然邓州界莫及也,岂骑立之神憎家鸡而爱野雉乎?自还县,便苦俗事,书记未能
  详悉。谨拜此叙谢,伏惟幸察。不宣。从表侄欧阳修顿首再拜。
  【与王待制〈质,字子野〉一通〈庆历三年〉】
  某顿首再拜运使学士子野兄。春暄,伏惟尊候万福。自去年闰月来东郡以就
  禄养,幸如所欲。惟僻陋,日益愚鄙尔。在京下时,子野兄舟行,不克攀别。其
  后送者还,颇知留客甚欢,而饮酒差多,亲族皆以素羸奉忧。不知其后复饮否?
  子野善自摄,犹能绝荤血,甘淡薄,况于酒邪?一别顿尔南北,阙于候问,惟冀
  自重,以慰区区。不宣。某顿首。
  【与李贤良〈覯,字泰伯〉一通〈嘉祐初〉】
  某启。冗事牵迫,久疏奉长者之论。不知两辱过门,甚愧甚愧。某来日有少
  事须出,即今幸家居,可以拂席奉俟轩盖,颙企颙企。不然,当别拜闻,贵不失
  约也。某顿首贤良先生。
  【与曾舍人〈巩,字子固〉四通】
  △一〈庆历六年〉
  某启。虽久不相见,而屡辱书及示新文,甚慰瞻企。今岁科场,偶滞遐举。
  畜德养志,愈期远到,此鄙劣之望也。某此幸自如,山州少朋友之游,日逾昏塞,
  加之老退,于旧学已为废失,而韩子所谓终于小人之归乎?因风,不惜远垂见教。
  未良会间,自重自重。
  △二〈治平四年夏〉
  某启。奉别匆匆,暑候已深,不审动履何似?某昨假道于颍者,本以归休之
  计初未有涯,故须躬往。及至,则敝庐地势,喧静得中,仍不至狭隘,但易故而
  新,稍增广之,可以自足矣。以是功可速就,期年挂冠之约,必不愆期也。甚幸
  甚幸。昨在颍,无所营为,所以少留者,盖避五月上官,未能免俗尔。亳之佳处
  人所素称者,往往过实,其余不及陈、颍远甚。然俯仰年岁间,如传邮尔,初亦
  不以为佳,盖自便其近颍尔。至此,便值酷暑,未能多作书。相知或有见问者,
  幸略道此意。惟慎夏自爱。
  △三〈熙宁四年〉
  某自归里舍,以杜门罕接人事,少便奉书。中间尝见运盐王郎中,得问动静,
  兼承传诲。近又闻曾少违和。急足至,辱书,喜遂已康裕,甚慰甚慰。某秋冬来,
  目、足粗可勉强,第渴淋不少减,老年衰病,常理不足怪也。余在别纸。某白。
  见论乞颍且止,亦佳,此时尤宜安静为得理也。惠碑文,皆佳,多荷多荷。
  常笔百枚表信,不罪不罪。
  △四〈熙宁四年〉
  辱示《为人后议》,笔力雄赡,固不待称赞,而引经据古,明白详尽,虽使
  聋盲者得之,可以释然矣。父子三纲,人道之大,学者久废而不讲,缙绅士大夫
  安于习见,闾阎俚巷过房养子、乞丐异姓之类,遂欲讳其父母。方群口喧哗之际,
  虽有正论,人不暇听,非著之文章,以要于久远,谓难以口舌一日争也。斯文所
  期者远,而所补者大,固不当以示常人,皆如来谕也。某亦有一二论述,未能若
  斯文之曲尽,然亦非有识之士,未尝出也。闲居乏人写录,须相见,可扬榷而论
  也。自去年至蔡,遂绝不作诗,中间惟有答韩、邵二公应用之作,不足采。惟续
  思颍十余篇,是青州以前者,并传记,皆石本,今纳上。自归颍,他文字亦绝笔
  不作。恐知恐知。
  青州十余篇乱道,为说道上石,彼近必见矣。
  【与苏编礼〈洵,字明允〉五通】
  △一〈嘉祐二年〉
  某启。自足下西归,承有家问,匆遽而行。时一小子卧病,方忧闷中,不得
  相见。中间得还蜀后所惠书,及今者贤郎人至,得书,承尊履休康,并以为慰。
  足下文行见推于时,岂久穷居于远方者?未相会间,千万自爱。
  △二〈治平间〉
  某启。承示表本,甚佳。前所借《谥法》三卷,值公私多事,近方遍得披阅,
  文字更不待愚陋称述,第新法增损,令别为一书,则无不可矣。成一家之言,吾
  侪喜若己出尔。《谥录》卷秩既多,只欲借草本。
  △三〈治平三年〉
  某启。多日不奉见。承迁居不易,初闻风气不和,谓小小尔。昨日贤郎学士
  见过,始知尚未康平。旦夕来,体中何似?更冀调慎药食。无由驰候,专奉此。
  △四〈治平三年〉
  某启。自以拙疾数日,阙于致问。不审体中何如?必遂平愈。孙兆药多凉,
  古方难用于今,更且参以他医为善也。专此,不宣。
  △五〈治平三年〉
  某启。数日来,尊候必更痊安。单药得效,应且专服,千万精审,无求速功。
  不欲频去咨问,恐烦倦也。亦不烦答简,或贤郎批数字可矣。
  【与费县苏殿丞二通】
  △一〈皇祐年间〉
  某启。特承书问,兼惠篆碑。滁阳山泉,诚为胜绝,而率然之作,文鄙意近。
  乃烦隽笔以传于远,既喜斯亭之不朽,又愧陋文莫掩,感仰之抱,宁复宣陈。专
  人还,谨此叙谢。
  旧用龙尾砚一枚,凤茶一斤,聊表意。
  △二
  某启。前者辱见顾,属苦多事,不得少申款曲。比奉诇,则承已归县矣,
  但深怏怏也。辱惠书,窃审经春体气清裕。某衰病疲惫,日自强勉,未知报效,
  不敢言劳。咫尺阻阔,惟多爱。
  【与渑池徐宰〈无党〉六通】
  △一〈皇祐五年〉
  某启。久不得书,自闻省试,日望一信。人至,忽得所示,大慰鄙怀,兼喜
  春寒所履无恙。程试赋诗极工矣,策赡博而辩论伟然,皆当在高等。人力所可为
  者,止于如此耳,其他有命。然俗言运亨者临事不惑,挥翰之际能至此,其亦奋
  发于兹时乎!计此书至,已在高第,故不子细。不次。修书白。
  △二〈至和元年〉
  某启。真阳相别,忽以及兹。日月不居,大祥奄及,攀号擗踊,五内分崩,
  不孝罪逆,苍天莫诉,哀苦哀苦。久不得书,日与无逸弟想望。忽捧来示,承在
  道曾感疾,喜今复常。又知淮水浅涩,虽深欲相见,但恐阻滞,遂失赴官之期。
  若于事有妨,则不若且就汴流西上。如淮水可行,与汴不争远近,即兹来为善。
  贤弟在此,寂寞中相伴,大幸。某秋凉方卜离此,南北未知何适?《五代史》,
  昨见曾子固议,今却重头改换,未有了期。仍作注有难传之处,盖传本固未可,
  不传本则下注尤难,此须相见可论。改服哀苦中忙迫,偶奉接人行,聊此。
  △三〈至和二年〉
  某启。专人至,辱书,承官下无恙,深慰。示及志文,甚佳。无逸弟又有烦
  恼,可哀。适值有人在此,志文当附去。又知且权河南渑池,本邑自可读书为政,
  何必求来府中?所云冬末当至京师,暂来甚善。无欲弟居监中,时相见。焦秀才
  亦在太学补监生。恐知。某碌碌于此,士大夫有所论,当悉以见告,庶助其不及,
  实有望也。未相见,多爱。
  △四〈至和二年〉
  某启。人至,辱书,承官下无恙,深慰深慰。所云进取之道,能具达其如此,
  夫复何患?谕及富公言《范文正公神道碑》事,当时在颍,已共详定,如此为允。
  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
  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大抵某之碑,无情之语平;
  富之志,嫉恶之心胜。后世得此二文虽不同,以此推之,亦不足怪也。某官序非
  差,但略尔,其后已自解云“居官之次第不书”,则后人不于此求官次也。幸为
  一一白富公,如必要换,则请他别命人作尔。
  △五〈嘉祐元年〉
  某启。县人来,得书,承寒凝公外体气无恙,深慰深慰。所寄近著尤佳,论
  议正宜如此。然著撰苟多,他日更自精择,少去其繁,则峻洁矣。然不必勉强,
  勉强简节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之至,其如常宜在心也。《代天论》既各有篇
  目,不必谓之“代天”可也。某近权省得罢,稍闲,已有削乞洪井。若果得,则
  私便尤多。况非要任,求之必可得也。无欲弟在太学,见儿子云甚安。某一向多
  事少暇,他亦疏及门。恐知。铨中新制,破考之事稍缓。若在本州无妨,亦可已。
  新年,多爱。
  △六〈嘉祐二年〉
  某启。人至,辱书,承莅官进学无恙,甚以为慰。所寄文字,大佳。然作文
  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收节,使简重严正,或时肆放以自舒,勿为一体,则尽善
  矣。某此待罪,诚碌碌,然期必有为而自效。士大夫见责者深,是待我厚而爱之
  过尔,敢不佩服。冬寒,自爱。在致斋处草草。
  【与焦殿丞〈千之〉十六通】
  △一〈皇祐五年〉
  某启。自相别,无日不奉思。急足辱书,深所浣慰。然闻不遂解名,在于俗
  情,岂不怏怏。若足下素所自待,与某所以奉待者,岂在一得失之间?但以科场
  文字,不得专意经术,而某亦有人事。今足下三数年间,且可弃去科场文字,而
  仆亦端居无一事。惟于此时,可以讲训素所闻未举者,过此,恐彼此难得工夫也。
  足下为人明果,以此思之,亮可决然北首。深恨闲居无人,既不能专遣人去奉招,
  当正初南归,亦不为久别计,但仰首倾望也。某于哀苦中奉思诸君子,此又不可
  言。已寒,多爱。
  △二〈至和二年〉
  阴雨泥甚,不欲频奉邀,盖知请假甚艰也。某恐不久出疆,欲且奉托,与照
  管三数小子。某来日遂移过高桥宅中,俟稍定叠,便去般出学。恐先要知。仍请
  具此白胡先生知为妙,至时,恐要人般挈请示,及待令去。晚间可出,既见过闲
  话。某再拜。
  △三〈嘉祐元年〉
  某启。知昨日已差试官,庶事便当牵率。稍凉,体中佳否?近晚或能见过,
  闲话少时,恐遂难得暇也。粗细米各二斛,聊饲僮仆辈,必不以轻鲜为怪。有无
  相通,亦邻里之常事。惭仄惭仄。
  △四〈嘉祐元年〉
  某启。以数日斋祠,今早方归。知曾来取药,体中佳否?见解榜,张焘秀才
  已获荐,不知肯且来此过冬否?只恐他要冬课,嫌小儿喧聒,不然,蒙益则多矣。
  某今日在家,随早晚见过,闲话少时。
  △五〈嘉祐元年〉
  某启。今日见解榜,尚疑脱漏姓名。然初以得失委命而进,则临事自应不动
  于怀,此孟子之勇也。适归家偶早,幸略见过闲话。某顿首。
  △六〈嘉祐元年〉
  某启。数日大热,不审意思如何?适令发至群牧司,云已却归西冈,不审何
  谓?此中西位颇宽凉,多南风,甚可居。至于饮食,亦可取性。固无形迹矣,兼
  时得闲话,请更思之,勿以为疑也。谨此咨启,俟报。某启。
  △七〈嘉祐元年〉
  某启。见儿子,言尊候违和,岂非患腹脏邪?秋后,慎生冷为佳。以数日不
  相见,甚思渴。某一出参假,便有人事区区。加以两目复热,恐彼中窄狭,无事
  且来书院取凉,无形迹也。前时奉白,向有策题彼中收得者,幸为录示。或只检
  得本子,此中亦有人写。盖人事易因循也。
  △八〈嘉祐元年〉
  某数日不承问,不审体中如何?当渐平和。但怪不见过,故此奉问。凡疾病,
  不欲滞郁,颇须消息有以散释,其效多于服药。若能出入,幸相过。要人马,来
  取。至于药物,亦当商榷,乃尽其理。谨此咨启。某再拜。
  △九〈嘉祐元年〉
  某启。稍寒,想益佳裕。数日人事,忙迫非常。前夕至学舍中,见狼籍可憎,
  所以未敢便请他张秀才。更俟一二日,大太祝归,略令洒扫,兼庶事有所备。缘
  某多故,不能躬视也。两日欲去报此意,亦无暇作简。衮衮度日,公私不济一事,
  此京师之态也。某奉白。
  △十〈嘉祐二年〉
  某启。昨日以客多饥疲,风眩发作,卧不能起。承示简,不及时答。所张先
  辈,但怪其登第后绝不相过,余非所闻也。亦欲旦夕召渠相见,但以多事,匆匆
  未暇尔。今日知闻喜宴,来日约其见过也。
  △十一〈嘉祐六年〉
  某启。有无相通,盖为常理,更不存形迹也。船不必白省主,自遣人问,当
  亦可得。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姚辟《诗说》,请试看,有
  长处签出示及,为无工夫细看故也。
  △十二〈嘉祐六年〉
  承惠胡公铭,兹人美德固乐为之纪述,第以文字传远,须少储思。盖寻常意
  思未及,为人强作,多不佳也。自来日已往,并无假,故直至旬休。如所谕行期
  甚迫,当且前之,续可附致润州,谅不为晚也。人还,谨此白。知小儿不安,且
  慎调护。大热,难将息也。
  △十三〈嘉祐六年〉
  某启。自相别后,方欲作书,遽承不疑学士有来归之命。自后更欲附书,则
  思舟行必已在道,无处可附。亦以不久相见,不必为书也。适得信,喜来甚速,
  且承酷热中体气清安,其他皆可尽于相见也。某为今夏病暑,不可胜任,又得喘
  疾,遂且在告。盖衰老之态,自然如此也。略留来人,附此草草。
  △十四〈嘉祐六年〉
  某启。自相别,更不闻问。近得邵学士书,云已到家,方喜知动静。兼承所
  履安和,实以为慰。某病衰如昨,不惟任责愈难,常至于劳苦,亦筋骸不能支持
  为可责。惟早自知止,犹胜强颜以贪宠利。自计非不熟,但恐未得如志,遂为君
  子之弃而小人之归尔。南方宜多有闻见,不惜垂谕,犹胜不知也。有望有望。前
  者胡公墓表,误书陵州人,当问其家,为改正。岁晚寒凛,以时自爱。因人惠问。
  △十五〈嘉祐末〉
  遽尔大热,病躯殊不可当。数日不相见,体中佳否?知已授乐清,果如何?
  来日见过家飧,幸早枉步,乘午前稍凉,庶几可坐也。无他客,姚秘校、刘。
  △十六〈治平□年〉
  某启。范氏子书来,并获所寄书。自承赴乐清后,方拜此一书,审此居官下
  安和,稍释倾想。陋巷之士得以自高于王侯者,以道自贵也。一从吏事,便为礼
  法所绳。若居人下而欲有设施,则世事难如人意,更当屈申取舍,要于济务。此
  非独小官,自古圣贤尚以为难,所以前世一节之士以贫贱为易守也。自临县治,
  今将及期,谅深谙此态也。某尝再为县令,然遂得周达民事,兼知宦情,未必不
  为益。某愈觉衰残,齿牙摇动,饮食艰难,食物十常忌八九。情怀益萧索,物外
  浮荣,信乎不为吾侪得失也。有名即去矣。未相见间,公余慎爱。因人时惠问。
  不宣。某书白。
  【与王主簿〈回,字深甫〉三通】
  △一
  某启。向者深甫在京师,则以俗冗不常得相见。既去,又不时为信问。视其
  外,岂非疏且慢哉?然求诸中,则不然也。人至,惠问,承奉太夫人万福,下情
  瞻慰。某衰病日增,殊无世间意趣。近买田颍上,思幅巾与二三君往来田闾间,
  其乐尚可终此余年尔。而其势未能速去,非为之不果,犹须晚获也。深甫以谓如
  何?贤弟昨西,略见尔。祁寒,更乞自爱。
  △二
  某启。累日以圣节诸事,区区未得祗候。大热,不审体气如何?来日见过家
  飧,庶得接清论少时,幸早垂访也。专此咨启,不宣。某再拜深甫先辈。
  常君未及作书,续得驰问。因见,为申意,千万千万。
  △三
  某启。人至,辱示,借书并领。昨日少奉清论,开沃无限。嗽良减否?师鲁
  文,略读一二篇,令人感泣。碑并集录皆纳去。某又上。
  【与姚编礼〈辟,字子张〉二通】
  △一〈皇祐五年〉
  某顿首。闲居绝无人使,又不欲频烦郡中借人,所以久不作书上杜公,然哀
  苦中无限瞻依也。因请见,为多道哀恳。希文得美谥,虽无墓志,亦可。况是富
  公作,必不泯昧。修亦续后为他作神道碑,中怀亦自有千万端事待要舒写,极不
  惮作也。只是劣性刚褊,平生吃人一句言语不得,居丧犯礼,名教所重,况更有
  纤毫。譬如闲事,亦常不欲人拟议,况此乎!然而不失为他纪述,只是迟着十五
  个月尔。此文出来,任他奸邪谤议近我不得也。要得挺然自立,彻头须步步作把
  道理事,任人道过当,方得恰好。杜公爱贤乐善,急欲范公事迹彰著耳。因侍坐,
  亦略道其所以,但言所以迟作者,本要言语无屈,准备仇家争理尔。如此,须先
  自执道理也。余事不必云云。背碑子极奉烦,多荷多荷。因见杜赞善,托问实录,
  不必封,但只恁寄来,此中程判官亦为申谢。将书来后,信有书去。某再拜。
  △二
  某启。专人辱书,承守道为学自如,甚善。见谕绍岩事,止于如此,则又何
  言?君子之言必诚,诚久必见,凡有诸中,未有不形于外者,惟当以久见吾子之
  诚尔。《礼记》杂乱之书,能如此指擿其缪,其功施后世无穷,非止效俗儒著述,
  求一时之名也。然其中好语,合于圣人者多,但当去其泰甚者尔,更宜慎重。如
  《坊记》一篇,难破,请更思之。然遇所见,但且论次,不惜录示。
  【与王几道〈复〉一通〈景祐元年〉】
  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
  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
  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
  戒也。呵呵。闲别后事,自彦国去后,患一肿疽,二十余日不能步履,甚苦之,
  时惟圣俞一来相问。临清之欢,何可得邪?师鲁已有召,不宜更俟嫁女,几道与
  彦国宜督以来,走明日就试。恐要知之。惠诗未暇答,以此也。
  【答孔嗣宗〈字伯绍,河南人〉二通】
  △一〈皇祐元年〉
  某启。辱书,甚善。尹君志文,前所辨释详矣。某于师鲁,岂有所惜,而待
  门生、亲友勤勤然以书之邪?幸无他疑也。余俟他时相见可道,不欲忉忉于笔墨。
  加察加察。某再拜。
  △二〈皇祐元年〉
  东方学生皆自石守道诱倡,此人专以教学为己任,于东诸生有大功,与师鲁
  同时人也,亦负谤而死。若言师鲁倡道,则当举天下言之,石遂见掩,于义可乎?
  若分限方域而言之,则不可。故此事难言之也,察之。
  【与尹材一通〈庆历八年〉】
  墓铭刻石时,首尾更不要留官衔、题目及撰人、书人、刻字人等姓名,只依
  此写。晋以前碑,皆不著撰人姓名,此古人有深意,况久远自知。篆盖,只著
  “尹师鲁墓”四字。
  【与蔡交一通〈皇祐五年〉】
  某启。人至,辱书,感慰何已。且承春序履况清休。范公襄事,修以孤苦哀
  困中杜门郊外,殊不知端息,情礼都阙。但得淮西寄到志铭,岂任感涕。文正平
  生忠义道德之光见于志谥,为信万世,亦足慰也。神刻谨如所谕,敢不尽心。某
  忝以拙讷,获铭当世仁贤多矣,如此文,复何所让?但以礼制为重,亦不迟年岁
  中贵万全,无他议也。悉察悉察。《述梦后序》,更当勘寻史传续报,然亦当慎。
  文正所虑至深,某亦疑其有意不用此篇,果如所料矣。试期不远,伫奉贺,加爱
  加爱。某再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卷一 居士集卷一卷二 居士集卷二卷三 居士集卷三
卷四 居士集卷四卷五 居士集卷五卷六 居士集卷六
卷七 居士集卷七卷八 居士集卷八卷九 居士集卷九
卷十 居士集卷十卷十一 居士集卷十一卷十二 居士集卷十二
卷十三 居士集卷十三卷十四 居士集卷十四卷十五 居士集卷十五
卷十六 居士集卷十六卷十七 居士集卷十七卷十八 居士集卷十八
卷十九 居士集卷十九卷二十 居士集卷二十卷二十一 居士集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居士集卷二十二卷二十三 居士集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居士集卷二十四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