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大智大愚一代名臣:原來曾國藩   》 立志(1)      張研 Zhang Yan

  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寒士躋身於翰林院,實現了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書生變蛟竜”理想。進入京師後,曾國藩並未如常人般沾沾自喜,內心深處充滿着宏遠抱負。他所立定的是君子之志,即“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曾國藩認為,志嚮的高遠對個人來講至關重要。“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劍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傢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
  外感,必不至於內傷”。曾國藩意識到,自身修養同內聖外王的心靈終極尚有很大距離,因此初涉京畿就將“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作為座右銘,時時以“君子當以不如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考中進士是曾國藩政治生涯的起點,同時也是他新生活的開端。他甚至將自己的名號都改換門庭。曾國藩本名子城,到京城後,先改號滌生,取蕩滌舊事,告別昨天之意。後得益於名師勸導,改名國藩,以示做國之藩籬,為朝廷棟梁。
  曾國藩立定君子之志,投身於京師求學交友的廣阔天地。他在緻諸弟的書信中表露了開闢新生活之意,全然否定過去偏居湖南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後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到京師後纔發現“鄉間無朋友,實為第一恨事”。衡陽同學均為“庸鄙無志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他勸說弟弟們不要和這些人密切接觸,他們“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他甚至認為,“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為損友太多故也”。
  曾國藩當時衹不過是三十左右的青年,卻以達到千百年來文人追尋的理想境界為目標,身心疲纍程度可想而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曾國藩製定了嚴格的修身計劃,曰“日課十二條”。內容有:
  一、主靜:無事時整齊嚴肅,心如止水;應事時專一不雜,心無旁物。
  二、靜坐:每日須靜坐,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絶不戀床。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絶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八、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隨時將自己當作養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談一篇,分為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不可一味耽擱,否則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皆作為功課看待,絶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門:臨功疲神,切戒切戒!
  年輕的曾國藩樂觀地相信,所謂本性不能移完全是虛妄之語,人的品行可以改變,就如同流水一般,導之嚮下則無孔而不入;人的情趣就像禾苗一樣,加之陽光雨露則能健康成長。然而說易行難,諸多今人眼中逆性而為的舉動在躬身實踐中又是何等艱難!曾國藩亦不例外。
  兒時的曾國藩本性並非寬容達觀。九歲時,曾國藩寄居於桂花塘歐陽先生傢中讀書。一次,他與歐陽先生的兒子發生口角。主人偏襢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紅皂白,便批評曾國藩。曾國藩將此事暗藏心底,離別時偷偷地把歐陽傢的金魚缸打破,弄得水幹魚死,纔興高采烈地隨父親回傢。十二歲時,曾國藩與夥伴在神王廟玩耍,不小心將神王像碰倒在地。父親得知後狠狠地將他訓斥一番,還給神王重塑了金身。父親怕曾國藩再闖下更大的禍,决定讓他到離傢六裏的古羅坪讀書。曾國藩為此和神王像結了仇。每逢路過神王廟,他就把係繩子的竹棍放在神王肩上,氣憤地說:“我去讀書,你要好好地替我看馬。如果馬跑了,定不饒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引子評說曾國藩(1)引子評說曾國藩(2)引子評說曾國藩(3)引子評說曾國藩(4)
傢情(1)傢情(2)父母(1)父母(2)
手足(1)手足(2)手足(3)妻兒(1)
妻兒(2)妻兒(3)立志(1)立志(2)
立志(3)傢訓(1)傢訓(2)傢訓(3)
開軍閥之先例(1)開軍閥之先例(2)開軍閥之先例(3)開軍閥之先例(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