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谴责 大馬扁   》 第十四回 陷同黨衹身逃險地 救危機義士入京津      黃小配 Huang Xiaopei

  話說袁世凱聽了康有為之語,懼遭禍及,即往求見榮祿。原來榮祿與清太後本有姑侄情分,那時正由兵部尚書調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兼協辦大學士。又因當時清東戰後,清國已為日本所大敗,故在北洋練了幾萬洋操陸軍,所以兵權又在榮祿之手。且正在掌執政權,勢焰薫天,那袁世凱安得不懼?因此叩見榮祿。那時已是入夜,榮祿聽得袁世凱有緊要機密來報,便不敢怠慢。即延至內裏,讓袁世凱坐下,即問有何要事?袁世凱道:“事關社稷大計,及兩宮安危,卑職本該早日來報,不過恐事有疑誤,故遲至今夜,望中堂恕罪。”榮祿道:“倘所報屬實,有何罪過?速請明說。”袁世凱道:“康有為托名變政,惟屢次請求卑職預備兵力,卑職正不知其意,及第二次他說是太後阻撓新政,謀不利於皇上,請卑職合力除去太後,方能保全皇上,及使新政有成這等說。那時卑職猶道他衹能言及,未必能實行,卑職便不忍遽發其覆,緻傷皇上勤求新政之心。及今天來說,竟稱奉有皇上密旨,着卑職領本部兵入圍頤和園,謀劫太後。卑職聽他所言,不覺手足慌張,不知所對。忖思卑職雖不為他所用,但康有為一班兒心懷狡詐,不知有另行唆使別營沒有?又不知有否勾通外人?他並說準明天行事,因此卑職恐有遲誤,故夤夜求見。現事情急了,還請中堂定奪。”當下榮祿聽得,好似頭上響了一個霹靂,膽子幾乎嚇破,半響纔道:“此事可是你親聽他說來的?”袁世凱道:“正是卑職親聽他說來的。”榮祿不禁大怒道:“竪儒安敢如此!明天當面奏太後,看他逃哪裏去?”袁世凱道:“不知他還有唆使別營沒有?明天想趕不及了。”榮祿聽罷,點頭稱是,想了想,即把直督關防交袁世凱暫攝,並囑道:“倘有要事,祈代行一天,某當乘夜,單車入京,叩見太後,首告禍事。”袁世凱領諾,榮祿卻自攜了北洋大臣的關防,微服乘了單車,直進京城而來。
  一來那些守城將弁沒一個不認得是榮祿,且榮祿又攜帶緊急報告機密的憑證,因此並無阻擋。那輕車又行得快,便乘夜已到了頤和園。口稱有機密求見太後,那些守門官監認得是北洋大臣榮祿,要來報告機密,更不敢怠慢,即報知清太後。這時清太後已經解衣就寢,聽得榮祿由直督本任夜抵京門,奏告大事,定知有大大的原故,立即起來傳榮祿至裏面,問以何事?榮祿便把袁世凱之言說了一遍,衹有加多,並無減少。清太後大怒,急令榮祿道:“康賊還不知另有別謀否?北洋重地,不能輕托他人,你快回任罷,這裏我自有主意。”榮祿謝過太後,即便出來,乘夜回署去了。
  且說康有為那日自最後一次見過袁世凱之後,即回南海館,洋洋得意,衹道袁世凱已為自己所用。恰可前一天已令梁啓超往了上海,因梁啓超是得個六品小銜頭,飭往上海辦譯書局的,故已令他起程去了。康有為心中猶自懊悔,以為若未遣去梁啓超,盡多一個幫手,今惟有高坐聽袁世凱消息。恰至夜分,衹見譚嗣同扶病到來,分坐後,譚嗣同先問他見了袁世凱有何話說?康有為以為舉事在即,不妨實說,便把袁世凱應允明天圍頤和園的事說知。譚嗣同一聽,面色已青一回,黑一回,駡道:“你好不知死活,你曾寫信往日本,怎地不候孫某回信,直如此妄動?我也曾對你說來,道此事若未對袁氏說的,此後且不可妄言。你卻事事瞞我。你試想,袁世凱因何要替你做這等事?你好沒想像,把天大禍事亂對政界人說來。你無纔無學,這等愚昧,死不足惜,今番卻陷了我了,更陷同志了!”康有為聽了這一席說話,目定口呆,直說不得。這時譚嗣同適身子有恙,及聽了康有為言語,正是病中生怒火,更加大病起來。卻行坐不得,就躺在南海館床子裏。康有為是個沒頭腦的混帳東西,聽那譚嗣同說後,連自己也覺此事很險,便托稱有事,出門去了。直往李端芬衙門來歇宿,更不敢回南海館去。他意本欲告知各人躲避,又恐此事驚揚出來,實是不好。自念自己最密切的衹有門生梁啓超及親弟康廣仁。此時梁啓超已往上海,欲尋廣仁,適又已往相公處鬧花酒去了,故單身往尋李端芬。時譚嗣同久知不是頭路,滿意出京,偏又染疾頭暈,不能步履,加以抑屈憂慮,更成咯血,因此臥病南海館中,衹是憤恨康有為。奈有為先避到李端芬那裏,因康廣仁既往飲花酒,難以通知,因此對着人更不敢說出驚疑兩字,惟仍欲靜聽袁世凱消息。
  到次日不見動靜,早聽人說道:“聞榮祿昨夜乘單車入京,不知報告何事?聞說是報機密的。”這風聲別人聽了猶自可,康有為聽得,自然料袁世凱必泄露了事情了,急打一張電報往上海,報知梁啓超,着他逃走。正欲通康廣仁,忽又報稱要拿變政的,康有為到此時把親弟及同志的人就統通陷了,也不暇通報,即獨自走出京門去了。原來榮祿報告了清太後之後,次早清太後即傳光緒帝責道:“你親政沒多時,幹得好事,要來殺我。”光緒帝驚得手足無措,自稱並無此事。清太後道:“你把密旨給康有為,要謀圍頤和園劫我,你還說不知?”光緒帝道:“哪有此事?不知太後從哪裏聽得來?”當下清太後不便說是榮祿報告的。衹說:“多人說得來,你若沒有密旨給他,你肯拿康有為不肯?”光緒帝道:“他若有罪,哪有不肯?”清太後道:“他謀圍頤和園,力請袁世凱舉兵,若不是袁世凱首告,我喪在他手了。”光緒帝這時纔知道是袁世凱說將來的,便道:“既有此事,定當急切拿他。”說罷,清太後怒猶未息。急密令步軍統領衙門先捉拿康有為、梁啓超、楊銳、林旭、楊深秀等。更電令即停火車,並閉城門搜拿。步軍統領衙門得令,即起兵分頭拿捕。先往圍南海館,早拿住了譚嗣同、康廣仁及楊深秀、劉光第。繼又分頭拿着林旭、楊銳到來。單不見了康有為、梁啓超、王照、宋伯魯諸人。清太後大怒,疑是清帝先通消息,別責問清帝,清帝道:“我並未知有袁世凱首告之事,從哪裏通消息於他?他鬍說承朕密詔。還陷了朕躬,朕若見他,當生吃他肉,哪肯把消息報他呢?”清帝說罷,大怒,立揮了一道諭旨,要拿康有為的,那諭旨道:
  前因工部主事康有為好談時事,特令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行走,並其徒舉人梁啓超賞給六品銜,辦理上海譯書局事務。乃忘恩負國,首倡邪說,誣世惑民。更包藏禍心,圖謀不軌。日前竟欲謀圍頤和園,謀劫太後及朕躬等事。似此罪大惡極,實神人所共憤,斷不能稍事姑容。現康有為、梁啓超在逃,着各省督撫飭關卡嚴密查拿,就地正法,毋任漏網,以肅綱紀而正人心。
  這道諭旨一出,京裏凡與康、梁一面的,無不驚惶。時戶部侍郎張蔭桓本與康有為有書信來往,那時自然慮到株連自己,還虧他侄子機警,早把他與康有為來往的書信統通焚燒去了。衹有翁同龢、李端芬、徐緻靖是專函奏保康有為的,都因濫保匪人,先行革職。徐緻靖更聽候查辦。更一面構辦王照、宋伯魯等,整整京城鬧了一日一夜,方開城門。那時直隸總督榮祿更搜辦得緊,那些屬下文武官員更不敢怠慢,幾於沿街挨戶查搜,弄得風聲鶴唳。惟康有為自走出了京城,回忖道:“若早聽譚嗣同之言,當不至有今日,因此且行且慌,且慌且悔。慢說康有為自己悔恨。且說康有為自當嗣同面前通信孫文之後,孫文接了他的函,這時不免以他為真有意革命,但天天看日本報紙,見康某如此行動,就料他必要取禍。因當時北京裏頭官員沒一個是開通的,聞得新政兩字,早已反對,況康有為又如此操切,那有不取禍的道理?繼想他既認自己是同志氣的,若因此取禍,損了性命,不免可惜。
  想到這裏,自然要設法救他,就喚了一位同志的日本人來,打發他入京,好為康某救應。你道孫某打發入京的是誰人?原來那人喚做宮崎寅藏,是日本的一個俠士。他嚮來本有些傢當,衹因性情豪俠,若有親朋戚友嚮他藉貸,沒有不應手的。他平日宗旨,最好開通社會,故他雖是一個上流之人,凡有什麽新聞,就印成傳單沿街走派,故凡在日本的人,沒有一個不識他的。還有一宗奇性,最望我中國復興,他嘗說道:“中國土地許多,人民許衆,原沒有不興的。惟那些滿人盤踞中國,無知無識,衹知道壓製人民,若談實行革命,哪裏使得?”所以他懷了這個宗旨,就結識了孫文。那孫文又素知他性情豪直,志氣高尚,在日本上中下社會都能交結,又精劍術,有中國戰國時俠士之風,故孫文更敬重他。這會喚他到來,與商議預備救出康某之事,宮崎寅藏道:“那康某正拿變法兩個字,與北京官場趁得打火般熱,你救他則甚?”孫文道:“老兄有所不知,他雖然現入官場,但他嚮來曾與我們相通,這回又有信來約我行事,衹是弟見他如此行動,恐緻取禍,就可惜了。”宮崎寅藏道:“原來如此。先生所使,弟斷不敢辭,但如何救法,亦須打算。”孫文道:“你先到京津尋地方歇下了,即把住址告知他。弟素知足下與貴國領事相識,倘有緊急,即帶他到領事署暫避,然後見機行事,引他出關便是。”宮崎聽了,一一允諾。孫文便替他打算定了費用,宮崎即束裝起程,離了日本,直望天津而來。
  到時托稱是個遊歷員,直到日領事署住下。那領事官又是宮崎平日相得的,自然款接。當下宮崎甫卸下行李,即依孫文吩咐,先把住址函北京南海館,說明倘有緊急,即來領事署相見,又說明是得孫某君之意而來。康有為接得了消息,先記在心裏,恰先時禍未發作,康某先已出京到日領事館會過宮崎。那宮崎把孫文恐他取禍的見地先告訴了他。時康某心上正捋上捋下,聽得宮崎言語,呆了半響,心裏已服孫文先見,唯口裏仍硬說道:“料弟身上必無他故,但得老兄如此義氣,小弟倘有不妥,定來相投。”說了便去。恰那日禍事發作,並不通報同志各人,先自走了出京。覺這回已閉京門,更停火車,欲搭船回上海,是斷不能的,欲投宮崎,又憶起從前自己說過,道自己身上必無他故,今番若投他,怎好相見?想了又覺這一條生命是很緊要的,若不投他,還走哪裏去?便直走日領事署來尋着宮崎。這時宮崎聽得清廷閉城停車,要捉拿首犯康有為,風聲已十分緊要,今忽然見康某逃出來,反覺心安,就先將康有為收留了。繼忖捉拿康某如此緊急,雖然收留了,究難救他出關。若出門去被人拿着了,不特千山萬水到來救他,固已前功盡廢,反連自己也有些不便。左思右想,計不如告知領事官,商量個善法。便即進見日領事,說道:“現清國康有為是弟舊交,今他逃難投到弟處,弟見他所犯不是私罪,又念昔日之情,自當以義救他,總望老兄賜教一個善法。”日領事聽得他收留了康某在自己署內,早大驚起來。正是:
  為愛朋友須救死,聞留欽犯已膽驚。
  要知康有為如何逃出,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康無賴館堂出奇醜 繆文豪京邸著新書
第二回 遇棍徒繆寄萍失書 爭山長康有為喪氣第三回 熱名場偽聖掇鄉科 落孫山公車陳腐策
第四回 餘御史割席拒狂生 黠娘兒登輪追蕩子第五回 康學究避債吟劣詩 安御史據情參偽聖
第六回 朱一新論學究淵源 陳千秋夭壽歸泉壤第七回 變宗旨遺書通革黨 詐傳道踏月涉荒山
第八回 談聖道即景觸風情 為金錢榮歸爭局董第九回 據局戳計打康舉人 謀官階巧騙翁師傅
第十回 請舉賢翁同龢中計 聞變政清太後驚心第十一回 革禮垣天子信讒言 亂宮闈妖人陳奏摺
第十二回 康長素挾仇謀國後 譚嗣同被騙入京師第十三回 托革命當面寫書函 賺舉兵瞞心稱密詔
第十四回 陷同黨衹身逃險地 救危機義士入京津第十五回 釀黨獄陷入罹死罪 赴筵會懼友泄真情
第十六回 戲雛姬失禮相臣傢 索密詔逐出東洋境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