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四 长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從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直到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結束分裂局面,405年間雖然也有東漢、西晉短暫的、名義上的統一,但絶大多數年代是處於分裂狀態。
  1三國鼎立的形成黃巾起義剛被鎮壓下去,東漢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奪就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靈帝死後,董卓率部進入洛陽,立劉協(漢獻帝)為帝,自任相國,掌握了朝廷大權。關東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洛陽及周圍200裏內被徹底破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殺董卓,但不久董卓的部將攻入長安殺了王允。到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部將自相衝突,長安城內成為戰場,加上饑荒,關中百姓或死或逃,二三年內不見人跡。獻帝好不容易逃出長安,但洛陽已成廢墟,無法安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出兵將獻帝迎至許縣(今河南許昌縣東),許縣(公元221年魏改名許昌)成為東漢最後20幾年間的首都。但朝廷大權已在曹操掌握之中,而從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起曹操以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為據點,被封為魏王後又以鄴為王都,所以鄴是實際上的政治中心。經過多年的激烈爭戰,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個政權鼎立的形勢逐漸明朗。
  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建國號魏,定都洛陽。第二年,劉備在成都即帝位,繼續稱漢朝,後世稱為蜀漢或蜀。孫權接受魏的封號稱吳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為都,實際並不受魏的控製,到公元229年也即皇帝位,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三國之間雖不時發生戰爭,但疆域大致穩定:魏與吳、蜀間的界綫是長江與淮河之間、今大別山、湖北漢川至興山一綫、大巴山、秦嶺,而吳、蜀之間以今湖北的西界、貴州務川至臺江一綫、廣西西界和中越邊界為界。在曹操平定烏桓以後,東北的疆域基本已恢復到東漢中期的範圍,但鮮卑人已大量進入緣邊地區,魏國的實際控製範圍縮小了。
  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魏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代魏,建晉朝,史稱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暫時結束了分裂局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種種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2 商朝3 西周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漢初的睏境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5 東漢的疆域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4 邊疆政權的消長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