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初學記   》 捲十五 樂部上      徐堅 Xu Jian

  ○雅樂第一
  §敘事
  《左傳》曰:天子省風以作樂。(《世本》曰:夔作樂。又,《禮記》曰:夔始製樂,以賞諸侯。)《禮記》曰:夫樂,青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白虎通》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聲者,鳴也。音者,飲也,剛柔清濁,和而相飲。《漢書》曰:五聲者,宮商角徵羽。商,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則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爾雅·釋樂》曰: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郭璞註:皆五音之別名,其義未詳。)《五經通義》曰:八音者,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也。金為鐘,石為磬,絲為弦,竹為管,匏為笙,土為塤,皮為鼓,木為柷敔。(《釋智匠樂錄》曰:金為鐘鎛鐲鐃,石為磬,絲為琴瑟箜篌箏築琵琶,竹為篪笛龠簫管,匏為笙簧竽,土為塤缶,革為鼓,木為柷敔也。)《國語》曰:金尚羽,石尚角,竹尚商,絲尚宮,匏土尚徵。呂以和樂,律以平聲,金石以動之,絲竹以行之,歌以詠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物得其常曰樂,樂之所集曰聲,相保曰和,細大不逾曰平。《樂緯》曰:六律,黃鐘、(十一月。)大簇、(正月。)姑洗、(三月。)蕤賓、(五月。)夷則、(七月。)無射、(九月。)六呂大呂、(十二月。)夾鐘、(二月。)仲呂、(四月。)林鐘、(六月。)南呂、(八月。)應鐘,(十一月。)陽為律,陰為呂,總謂之十二月律。黃帝之樂曰鹹池,(池音施。道施於民,故曰鹹池。)顓頊曰五莖,(道有根莖,故曰五莖。)帝嚳曰六英,(道有英華,故曰六英。)堯曰大章,(堯時仁義大行,法度章明,故曰大章。)舜曰簫韶,(韶,繼也。舜繼堯之後,循行其道,故曰簫韶。)禹曰大夏,(禹承二帝之後,道重太平,故曰大夏。)殷曰大濩,(湯承衰而起,濩先王之道,故曰大濩。)周曰勺,又曰大武。(周承衰而起,斟酌文武之道,故曰勺。)《周禮》:奏大樂皆以鐘鼓。奏九夏,(夏樂章名,若今之奏鼓吹。)一曰王夏,(天子出入奏之。)二曰肆夏,(祭祀屍出入奏之,亦王賓入門奏之,享四方奏之。)三曰昭夏,(牲出入奏之。)四曰納夏,(享四方奏之。)五曰章夏,(納有功奏之。)六曰齊夏,(大夫祭奏之。)七曰族夏,(族人侍奏之。)八曰祴夏,(賓醉出奏之。)九曰驁夏。(公出入奏之。)天子祭祀用六代之樂。(一曰雲門,二曰鹹池,三曰簫韶,四曰大夏,五曰大濩,六曰大武。)瀋約《宋書》曰:秦樂曰五行,(始皇所改。)漢樂曰文始、(高祖改韶舞為之。)武德、(高祖造,舞人執幹戚,以象天下樂已行武以除亂。)安世、(舊曰房中。秦改為壽人,孝惠改為安世。)昭容、(高祖造,生於武德。)禮容、(高祖造,生於文始五行。)嘉至、(叔孫通造,以迎神。)四時、(文帝所造。)昭德、(孝武帝造,薦之太宗廟。)盛德、(孝宣造,薦之太宗廟。)雲翹、育命、(並漢樂,以祀天地。)巴渝,(漢初巴渝助漢有功,作此舞。)魏樂曰昭武、(改漢巴渝。)正世、(改漢安世,又為享神歌。)迎靈、(改漢嘉至。)武頌、(改漢武德。)昭業、(改秦昭容。)鳳翔、(改漢雲翔。)靈應、(改漢育命。)大韶、(改漢文始。)大武。(改秦五行。)《周禮》曰:天子宮懸,(四面如宮。)諸侯軒懸,(去南面,餘三面,其形如軒。亦曰麯懸。)大夫判懸,(又去其北面。)士特懸。凡樂作謂之奏,九奏乃終,謂之九成。樂終謂之闋。凡懸鐘磬之半為堵,全為肆。(半謂鐘磬各八,共十六枚而在一虡。)
  §事對
  【省風 考俗】《左傳》曰:伶州鳩曰:夫鼓音之輿也,鐘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樂葉圖徵》曰:樂聽其聲,和以音,考以俗,驗以物類。
  【滌邪
  蕩穢】《五經通義》曰:功成作樂,治定製禮,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史記》曰:凡作樂者,使萬民鹹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合愛 定和】《禮記》曰:樂者,異文合愛者也。《孫卿子》曰:夫樂者,審一以定和,率一以定理。
  【昭德
  表功】瀋約《宋書》曰:魏公卿奏曰:烈祖未製樂舞,非所以昭德著功。夫歌以詠德,舞以象事,於文。文武為斌,兼秉文武,聖德所以彰明也。臣等謹製樂,名曰章斌文武之舞。《五經通義》曰:樂者,所以象德表功,因事之宜。
  【同和 交泰】《禮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阮籍論》曰:樂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氣不入,天地交泰,百物來集。
  【五節
  四會】許慎《五經異義》曰: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漢書·禮樂志》曰:有鄭四會、楚四會。宋玉《高唐賦》亦云:聲似竽籟,五變四會。
  【升歌 列舞】《儀禮》曰:主人升受爵,樂闋,升歌鹿鳴。張衡《東京賦》曰:雷鼓奱々,六變既畢;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崇德
  導志】《周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五經析疑》曰:先王之製禮樂也。製禮以節事,修樂以導志,故觀其禮樂,理亂自知也。
  【通神 全性】《史記·太史公》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液精神,而和正心也。《漢書》曰:聲樂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
  【飾節 成文】《公孫尼子論》曰: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禮記》曰: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鄭舞 齊謳】張衡《南都賦》曰:齊童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崔琦《七蠲》曰:暫唱卻轉,時吟齊謳;窮樂極歡,濡首相煦。
  【六成
  五降】《史記》曰:六成復綴,以崇天子。鄭玄註曰:六奏象兵還振旅也;復綴,反位止也。王肅註曰:以象尊崇天地也。許慎《五經異義》曰: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
  【燕竽
  趙瑟】袁安《夜酣賦》曰:拊燕竽,調齊笙;引宮徵,唱清平。《史記》曰:秦王飲酣曰:“寡人切聞趙王好音,請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某月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秦王令趙王鼓瑟。鮑昭《白紵詞》曰:秦箏趙瑟挾笙竽。
  【羌笛
  鬍笳】許慎《說文》曰:笛七孔龠也。羌笛三孔。瀋約《宋書》曰:應劭《漢鹵簿》雲:騎執菰。晉《先蠶儀註》曰:車駕住吹小菰,發改大菰。菰即葭也。又,鬍笳,漢錄有其麯,不記所出本末。
  【五莖
  六瑩】《樂葉圖徵》曰:帝顓頊樂曰五莖。宋均註曰:能為五行之道立根莖也。《列子》曰:周穆王時有化人來,穆王敬之若神,奏承雲、六瑩、九招、晨露,以樂之。張湛註曰:承雲,黃帝樂;六瑩,帝嚳樂;九招,舜樂;晨露,湯樂。
  【鈞天
  調露】《史記》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鵲曰:“昔繆公嘗如此,五日不知人,七日乃寤。”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樂葉圖徵》曰:時元日,受氣於天,布之於地,以時出萬物者也。四時之節,動及各有分次,不得相逾,常以度行也。謂調露之樂。宋均註曰:以時出入,月令十二月政是也,從其入則無災祅也。調露,調和致于甘露也。
  【大夏 成周】《樂葉圖徵》曰:禹樂曰大夏。宋均註曰:其德能大諸夏也。《晏子春秋》曰:齊太師曰:“成周之樂,天子樂,臣不敢為之。”
  【歌鐘
  舞龠】《左傳》曰:鄭賂魯侯歌鐘二肆。社預註:肆,列也。《周禮》:龠師掌教,國子舞羽吹龠。鄭玄註:文舞有持羽吹龠者,所謂龠舞也。《左傳》曰:吳季札見舞南龠者。
  【感天地
  通鬼神】《漢書》曰: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鬼神,安萬民;故聽者無不虛己竦神,悅而承流。於是海內被服其風,光輝日新;而不知所以然。《禮記》曰:夫禮樂之行乎陰陽,通乎鬼神。
  【燭日月
  風山川】《莊子》曰:黃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奏以陰陽之和,燭以日月之明。《國語》曰:晉平公既作新聲,師曠曰:“夫樂,風德以廣之,山川以達之。”賈逵註曰:樂所以通山川之風類,以達其德。
  【節八風
  成萬物】《國語》曰:金摩之,石擊之,絲木越之,匏竹節之,鼓而行之,以節八風。賈逵註曰:八風,八卦之風也。阮籍《樂論》曰:聖人之作樂,將以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
  【天地順
  陰陽和】《漢書》曰: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舉,故《詩》曰:“鐘鼓鍠鍠,磬管鏘鏘,降福禳禳。”《禮記》曰: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也。
  【和邦國 化黎庶】《周禮》曰:大合樂以和邦國。《史記》曰:樂所以上事宗廟,下以變化黎民。
  【暢於中
  動於外】《漢書》曰:樂者,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此先王立樂之方也。《春秋元命苞》曰:樂者,和盈於內,動發於外。應其發時,製禮作樂以成之。宋均註曰:和盈於內,鄉人邦國鹹歌之;動發於外,形四方之風也。
  【本在心
  象其性】《禮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五經通義》曰:受命而王者有六樂焉。必象其性而為之製,以樂其見祖也。
  【聞韶樂 奏新聲】《論語》曰:子在齊聞韶,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韓子》曰:衛靈公於濮水上聞新聲,召師涓撫瑟寫之。
  【角惻隱 宮寬大】邯鄲綽《五經析疑》曰:聞角聲無不惻隱而慈者。《韓詩外傳》曰:湯作大濩,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也。
  【通八風 定萬物】《淮南子》曰:夔作樂,合六律,調五音,所以通八風。《阮籍論》曰:先王之為樂,將以定萬物之情也。
  【道施民
  德潤物】《五經通義》曰:黃帝樂所以為鹹池者何?鹹,皆也,施也。黃帝時道皆施於民。《樂葉圖徵》曰:黃帝樂曰鹹池。宋均註曰:鹹,皆也;池,取無所不浸,德潤萬物,故定以為樂名也。
  【天地和
  陰陽順】《呂氏春秋》曰: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悅之。《詩記歷樞》曰:樂者,非謂金石之聲,管弦之鳴,謂陰陽和順也。
  【薦上帝 下太一】《周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以配祖考。《樂葉圖徵》曰:鼓和樂於東郊,緻魂靈,下太一之神。
  【緻神祗
  薦郊廟】《周禮》曰:大合樂以致鬼神祗,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悅遠人,以作動物。《漢書》曰:樂者歌九德,誦六詩,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享之。
  【商斷割 宮溫雅】邯鄲綽《五經析疑》曰:聞商聲無不斷割而亡事也。《五經通義》曰:聞宮聲無不溫雅而和之。
  【緻鱗羽
  動風雲】《周禮》曰: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三變而致鱗物。鄭玄註:變,更也。樂成則更奏也。《夏仲禦別傳》曰:激南楚,吹鬍笳。風雲為之搖動,星辰為之變度。
  【徵善良 商好義】《五經通義》曰:聞徵聲無不善養而好施者也。《韓詩外傳》曰:聞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
  【教胄子
  掌成均】《尚書》曰: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王肅註曰:胄子,國子也。《周禮》曰: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鄭玄註曰:均,調也。樂師主調其音,大司樂主受此成事已謂之樂。
  【事宗廟 安賓客】上見《史記》雲雲。下見《周禮》雲雲。
  【通神明
  和人理】《漢書》曰:夫樂者,聖人所以感天地,通神明。《魏志》曰:文帝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於樂。”兼侍中鮑勳抗辭曰:“夫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崇政緻化,萬邦鹹乂。”
  【虛己竦神
  洞心駭耳】《漢書》曰:夫樂通神明,安民庶,故聽者無不虛己竦神。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族君遞奏,金鼓迭起,鏗鏘間<革豈>,洞心駭耳。
  【英英鼓腹
  洋洋盈耳】《呂氏春秋》曰:帝顓頊俞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論語》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註曰:魯大師摯識關雎之聲,而首理其亂者,洋洋乎盈耳,聽而美之。
  【功成乃作
  教尊後賞】《禮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也。《白虎通》曰:太平乃作樂,所以防淫佚。《禮記》曰: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也。
  【鄭聲亂雅
  齊音害德】《論語》曰: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包曰:“鄭聲,淫聲之哀者。”《禮記》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傲僻驕志。此四者,淫於色而害於德。
  【鐘鼓俱震 塤篪和鳴】曹植《七啓》曰:鐘鼓俱震,簫管齊鳴。陸機《七徵》曰:金石諧而齊響,塤篪合而和鳴。
  【八音剋諧 五色不亂】《尚書》曰:八音剋諧,無相奪倫。《禮記》曰: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
  【移風易俗 播德通靈】《孝經》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魏名臣奏事》曰:夫樂所以播德通靈。
  【號鐘之琴 空桑之瑟】《楚辭》曰:破伯牙之號鐘。王逸註曰:號鐘,琴名。又《傅玄琴賦》曰: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鐘。《周禮》曰:空桑之琴瑟。
  【鳳歌鸞舞
  玉管朱弦】庾闡詩曰:蕭史吹鳴管,王子吐鳳歌。《抱樸子》曰:鸞鳥聞樂而舞,則主國安。應劭《風俗通》曰:章帝時,零陵太守舜祠下得笙、白玉管。《尚書大傳》曰:大琴朱弦而達越。
  【寶瑟綺琴
  赤簫紫笛】《漢書》曰:莽何羅行觸寶瑟。張衡《擬四愁詩》曰:佳人遺我緑綺琴。又傅玄《琴賦》曰:蔡邕有琴曰緑綺。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涼州人發涼王張駿墓,得赤玉簫、紫玉笛。
  【天籟地籟
  南音北音】《莊子》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既聞地籟而未聞天籟。郭象註曰:簫管參差,雖萬殊而不異也。《呂氏春秋》曰:塗山女令其女往侯禹。女作歌,始作南音。有娀氏二女候帝,令鸞遺二卵,北飛不還。二女作歌,始作北音。
  【雲和之琴
  霜條之篪】《周禮》曰: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鼕曰至,於地上圜丘奏之。鄭玄註:雲和,空桑、竜門,皆山也。郭子橫《洞冥記》曰:建元二年,帝起騰光臺以望四遠。於臺上橫碧玉之鐘,挂懸黎之磬,吹霜條之篪唱來雲往日之麯。
  §詩
  【唐太宗皇帝《三層閣上置音聲詩》】綺筵移暮景,紫商引宵前;南陳歌塵合,分階舞影連。聲流三處管,響匝一重弦;不似秦樓上,吹簫空學仙。
  【梁王東《觀樂應詔詩》】趙瑟含清音,秦箏凝逸響,參差陳九夏,依遲紛四上。從風繞金梁,含雲映珠網;遞奏豈二八,繁弦非一兩。幸叨東郭吹,厠陪南風賞;忘味信鏗鏘,餐和終俯仰。輕塵已飛散,遊魚亦翻蕩;恩光實難遇,詠言寧易放。
  【隋何妥《奉敕於太常寺修正古樂詩》】大樂遺鐘鼓,至樂貴忘情;俗久淳和變,年深禮教生。嶰𠔌調孤管,侖山學鳳鳴;浮雲成舞麯,白雪作歌名。聞詩六義辦,觀樂八風平;肅穆皇威暢,淪連河水清。鈞天動絲竹,括地響錞鉦;盡美兼韶濩,威德總鹹英。寥亮鳧鐘徹。飄揚翟羽輕;小臣屬千載,時幸預簪纓。行欣負蒼璧,衢壇聽九成。
  【又樂部曹《觀樂詩》】東海餘大風,陶唐遺思深;何如觀遍舞,奏鼓間摐金。清管調絲竹,朱弦韻雅琴;八行陳樹羽,六德審知音。至道兼韶濩,充庭總韎任;高天度流火,落日廣城陰。百神諧景福,萬國仰君臨;天樂非城鼓,且用戒民心。
  【薛道衡《奉和月夜聽軍樂應詔詩》】旋門臨古堞,徼道度深隍;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遙空澄暮色,清景散餘光;笳聲喧隴水,鼓麯噪漁陽。沉鬱興神思,眺聽發天章;嵩岱終難學,邱陵徒自強。
  【隋孔德紹《觀太常奏新樂詩》】大君膺寶歷,出豫表成功;鈞天金石響,洞庭弦管清。八音動繁會,九變葉希聲;和雲留睿賞,薫風悅聖情。盛烈光韶濩,易俗邁鹹英;切吹良無取,率舞抃輕生。
  【隋卞斌《觀太常奏》】昔人夢黃帝,尚喜頌鈞天;況茲開景業,作樂武功宣。大雅發還理,乘風毀更懸;中和誠易擬,韶夏詎相沿。犍為磬響徹,嶰𠔌管聲傳;小臣濫清耳,長奉南風弦。
  【隋許善心《於太常寺聽陳國蔡子元所校正聲樂詩》】維陽成禮樂,治定昔君臨;虞庭觀樹羽,漢帝仰摐金。既因鐘石變,將隨河海沉;湛露廢還序,承風絶復尋。袞章無舊跡,韶夏有餘音;澤竭英莖散,人遺憂思深。悲來未減瑟,淚下正聞琴;詎似文侯睡,聊同微子吟。鐘奏殊南北,商聲異古今;獨有延州聽,應知亡國音。
  §詔
  【梁武帝《問群臣音樂詔》】夫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所以移風易俗,明貴下賤,而韶濩之稱空傳,鹹英之實靡記。漢魏已來,陵替滋甚,遂使雅鄭混淆,鐘石斯謬。天人缺九變之節,朝宴失四懸之儀。歷年永久,將墮於地;朕昧爽坐朝,思求厥旨。而舊章匪存,未獲釐正,寤寐有懷,所為嘆息。卿學術通明,可陳所見。
  ○雜樂第二
  §敘事
  《左傳》曰: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和平,謂之鄭聲。(許慎《五經通義》曰:鄭國有溱洧之水,男女聚會,謳歌相感。今鄭詩二十一篇,說婦人者十九,故鄭聲淫也。又云:鄭衛之音,使人淫逸也。)梁元帝《纂要》曰:古豔麯有北裏,靡靡,激楚結風,陽阿之麯。又有百戲,起於秦漢,有魚竜蔓延,(假作獸以戲。)高縆鳳皇,安息五案,(並石季竜所作。見《鄴中記》。)都盧尋橦,(今之緣竿。見《西京記》。)丸劍,(丸一名鈴。見《西京記》。)戲車,山車,興雲,動雷,(見李尤《長樂觀賦》。)跟挂,腹旋,(並緣竿所作。見傅玄《西都賦》。)吞刀,履索,吐火,(見《西京賦》。)激水,轉石,嗽霧,扛鼎,(並見李尤《長樂觀》及傅玄《西都賦》。)象人,(見《漢書》。韋昭曰:今之假面。)怪獸,含利之戲。(並見《西京賦》。)
  §事對
  【流鄭
  激楚】《桓譚新論》曰:夫不剪之屋,不如阿房之宮;不琢之椽,不如磨礱之桷。玄酒不如蒼吾之醇,控揭不如流鄭之樂。《淮南子》曰:揚鄭衛之淫樂,結激楚之遺風,此齊人之所以淫泆流湎也。
  【楚巫 宋溺】《呂氏春秋》曰:楚之衰也,作為巫音。高誘註曰:男曰覡,女曰巫。《禮記》曰:宋音燕女溺志。
  【好俗
  聽新】《孟子》曰:莊暴見齊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耳。”《禮記》曰: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以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東舞 南歌】魏文帝詩曰:齊倡發東舞,秦箏奏西音。張衡《南都賦》曰: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
  【麗妙
  奇偉】劉慎《魯都賦》曰:竜燭九枝,逸稻壽陽;賦湛露以留客,召麗妙之新倡。劉嚮《列女傳》曰:夏桀求四方美人,積之後宮,狀俳優侏儒狎徒,而為奇偉之戲。
  【魯幕
  秦帷】《穀梁傳》曰:定公十一年,夾𠔌會,齊人使優施舞於魯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當死,使司馬行法焉。”劉嚮《說苑》曰:秦始皇既兼天下,興驪山之役,錮三泉之底,關中建離宮四百所,皆有鐘磬帷帳,婦人倡優。
  【歌容
  舞態】《漢書》曰:哀有哭踴之節,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邊讓《章華賦》曰:舞無常態,鼓無定節;尋聲響應,修短靡跌。
  【趙舞
  燕歌】張華《上巳篇》曰:妙舞起齊趙,悲歌出三秦。魏文帝《燕歌行》曰: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浮漫漫;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清歌 妙舞】《夏仲禦別傳》曰:仲禦從父傢女巫章舟、陳殊二人,妍姿洽媚,清歌妙舞,狀若飛仙。
  【東山妓
  西巴唱】《郭子》曰:謝公在東山畜妓。簡文曰:“安石必出,與人同樂,亦不得不與人同憂。”張華《輕薄篇》曰:美女興齊趙,妍唱出西巴;一顧城國傾,千金寧足多。
  【侏儒戲
  爛熳樂】《傢語》曰:魯定公與齊侯會於夾𠔌,孔子攝行相事,齊宮中之樂俳優、侏儒戲於前。《列女傳》曰:夏桀既棄禮儀,淫於婦人,求四方美人,積之後宮,造爛熳之樂。
  §詩
  【梁孝元帝《夕出通波閣下觀妓詩》】娥眉漸成光,燕姬戲小堂;鬍舞開齊閣,鈴盤出步廊。起竜調節鼓,卻鳳點笙簧;樹交臨舞席,何生夾妓航。竹密無分影,花疏生異香;捉杯時笑語,歡茲樂未央。
  【又《和林下作妓應令詩》】日斜下北閣,高宴出南榮;歌清隨澗響,舞影嚮池生。輕花亂粉色,風筿雜弦聲;獨念陽臺下,願待洛川生。
  【梁昭明太子《林下作妓詩》】炎光嚮夕斂,徙宴臨前池;泉將影相得,花與面相宜。篪聲如鳥哢,舞袖寫風枝;歡樂不知醉,千秋長若斯。
  【梁瀋約《樂將殫恩未已應詔詩》】凄鏘笙管遒,參差舞行亂;輕肩既屢舉,長巾亦徐換。雲鬢垂寶花,輕妝染微汗;群臣醉又飽,聖恩猶未半。
  【梁劉孝綽《同武陵王看妓詩》】燕姬奏妙舞,鄭女發清歌;回羞出慢臉,送態表頻蛾。寧殊遏行雨,詎減見凌波;想君愁日落,應羨魯陽戈。
  【北齊蕭放《鼕夜對妓詩》】佳麗盡時年,合暝不能眠;銀竜銜燭燼,金鳳起爐煙。吹篪先弄麯,調箏更撮弦;歌還團扇後,舞出妓行前。絶代終難及,誰復數神仙。
  【後梁瀋君攸《待夜出妓詩》】簾間月色度,燭定妓成行;回身釧玉動,頓履珮珠鳴。低衫拂鬟影,舉扇起歌聲;匣中麯猶奏,掌上體應輕。
  【陳陰鏗《侯司空宅詠妓詩》】隹人遍綺席,妙麯動鵾弦;樓似陽臺上,池如洛浦邊。鶯啼歌扇後,花落舞衫前;翠柳將斜日,偏是晚妝鮮。
  【陳劉刪《侯司空宅詠妓詩》】石傢金𠔌妓,妝罷出蘭閨;看花爭欲笑,聞瑟不勝啼。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將人當桃李,何處不成蹊。
  【周庾信《和趙王看妓詩》】緑珠歌扇薄,飛燕舞衫長;琴麯隨流水,簫聲逐鳳皇。細縷纏鐘格,圓花釘鼓床;懸知麯不誤,無事顧周郎。
  【又《看妓詩》】長思浣沙石,空憶搗衣砧;臨邛若有便,為說解琴心。
  【隋江總《和衡陽殿下高樓看妓詩》】起樓侵碧漢,初日照紅妝;弦心豔卓女,麯誤動周郎。並歌時轉黛,息舞暫分香;挂纓銀燭下,莫笑玉釵長。
  【隋盧思道《夜聞鄰妓詩》】倡樓對三道,吹臺臨九重;笙隨山上鶴,笛奏水中竜。怨歌聲易斷,妙舞態難逢;誰能暫留客,解珮一相從。
  【隋虞茂《衡陽王齋閣奏妓詩》】金溝低禦道,玉管正吟風;拾翠天津上,回鸞鳥路中。鏡前看月近,歌處覺塵空;今宵織女見,言是望仙宮。
  【隋薛道衡《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京洛重新年,復屬月輪圓;雲間璧獨轉,空裏鏡孤懸。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臨衢車不絶,夾道閣相連。驚鴻出洛水,翔鶴下伊川;豔質回風雪,笙歌韻管弦。隹麗儼成行,相攜入戲場;衣類何平叔,人同張子房。高高城裏髻,峨峨樓上妝;羅裙飛孔雀,綺席垂鴛鴦。日映班姬扇,風飄韓壽香。竟夕魚負燈,徹夜竜銜燭;戲笑無窮已,歌詠還相續。羌笛隴頭吟,鬍舞龜茲麯;假面飾金銀,盛服搖珠玉。霄深戲未闌,竟為人所難;臥驅飛玉勒,立騎轉銀鞍。縱橫既躍劍,揮霍復跳丸。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狻猊弄班足,巨象垂長鼻。青羊跪復跳,白馬迴旋騎;忽睹羅浮起,俄看鬱昌至。峰嶺既崔嵬,林叢亦青翠;麋鹿下騰倚,猴猿或蹲跋。金徒列舊刻,玉律動新灰;甲荑垂陌柳,殘花散苑梅。繁星漸寥落,斜月尚徘徊。王孫猶勞戲,公子未歸來;共酌瓊酥酒,同傾鸚鵡杯。普天逢聖日,兆庶喜康哉。
  【陳李元操《酬蕭侍中春園聽妓詩》】微雨散芳菲,中圜照落暉。紅樹搖歌扇,緑珠飄舞衣;繁弦調對酒,雜引動思歸。愁人當此夕,羞見落花飛。
  【陳子良《賦得妓詩》】金𠔌多歡宴,嘉麗盡芳菲;流雲席上轉,回雪掌中飛。明月臨歌扇,行去接舞衣;何必桃將李,別有代春暉。
  【弘執恭《和平涼公觀趙郡王妓詩》】小堂羅薦陳,妙妓命燕秦;翠質疑假黛,紅臉自含春。合舞俱回雪,分歌共落塵;齊竽不可厠,空願上竜津。
  【釋法宣《和趙郡王觀妓應教詩》】桂山留上客,蘭室命媱妖;城中畫眉黛,宮內束纖腰。舞袖風前舉,歌聲扇後驕;周郎不相顧,今日管弦調。
  【王勣《詠妓詩》】妖姬飾淨妝,窈窕出蘭房;日照當軒影,風吹滿路香。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不應令麯誤,持此試周郎。
  ○四夷樂第三
  §敘事
  《周禮·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樂。(鄭玄註曰:東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離,北方曰禁。)《禮記》曰:昧,東夷之樂;任,南蠻之樂。
  §事對
  【德及 澤被】班固《東都賦》曰:四夷間奏,德廣所及;禁侏兜離,罔不具集。《五經通義》曰:舞四夷之樂,明德澤廣被四表也。
  【納魯廟
  獻漢庭】《禮記》曰:納夷蠻之樂於太廟,廣魯於天下也。《後漢書》曰: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月樂及伶人。明年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群臣共觀,大奇之。
  【狄鞮倡
  扶婁伎】司馬相如《上林賦》曰:俳優侏儒狄鞮之倡。郭璞註曰:狄鞮,西方之樂名也。王子年《拾遺記》曰:成王之時,南垂之南有扶婁國。或於掌中備百獸之樂,婉轉屈麯於指間,人形或長數分,神怪歙忽。樂府傳此伎,末代猶學焉。
  【被四表 穆八荒】上見《五經通義》。左思《魏都賦》曰:鞮鞻所掌之音,韎任昧禁之麯,以娛四夷之君,以穆八荒之俗。
  §詩
  【後漢《遠夷慕德歌詩》】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嚮化,歸自明主。聖德恩深,與人富厚。鼕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歷險,不遠萬裏;夷俗歸德,心歸慈母。
  【又《遠夷懷德歌詩》】荒服之外,土地墝埆;食肉衣皮,不見????𠔌。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長願臣僕。
  ○歌第四
  §敘事
  《尚書》曰:詩言志,歌永言。(永,長也,長言之。)蔡邕《月令章句》曰:歌者,樂之聲也。《毛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山海經》曰:帝俊八子,是始為歌。《爾雅》曰:聲比於琴瑟曰歌,徒歌曰謠,亦謂之咢。(謂無絲竹之類,獨歌之。)《韓詩章句》曰:有章麯曰歌,無章麯曰謠。梁元帝《纂要》曰: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淫歌曰哇。又有清歌、高歌、安歌、緩歌、長歌、浩歌、雅歌、酣歌、怨歌、勞歌。(《韓詩》曰:饑者歌食,勞者歌事。)振旅而歌曰凱歌,堂上奏樂而歌曰登歌,亦曰升歌。古之善歌者有鹹黑、(帝嚳歌者。見《呂氏春秋》。)秦青、薛談、(秦青弟子。)韓娥、齊人。(三人見《列子》。)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高唐而齊右善歌。)瓠梁,(見《淮南子》。)魯人虞公、(見《劉嚮別錄》。)李延年。(見《漢書》。)古歌麯有陽陵、白露、朝日、魚麗、白水、白雲、江南、陽春、淮南、駕辨、淥水、陽阿、采菱、下裏巴人、(並見《襄陽耆舊傳》及梁元帝《纂要》。)八闋、(葛天氏之歌。見《呂氏春秋》。)唐歌、(帝嚳之歌。)南風、卿雲、(並虞舜歌。)晨露。(湯歌。並見《呂氏春秋》。)漢歌麯有大風、(高祖所作。)芝房、白麟、朱雁、交門、天馬、房中、(已上並郊居歌。)盛唐、樅陽、(武帝歌。)瓠子、(武帝觀决河所作。並見《漢書》。)玄雲、步雲。(西王母歌。見《武帝內傳》。)古樂府有燕歌行、豔歌行、長歌行、(魏武帝作。)朝歌行、怨歌行、前緩聲歌行、棹歌行、鞠歌行、放歌行、短歌行、蔡歌行、陳歌行,又古今樂錄。晉末已後,歌麯有淫豫歌、楊叛兒歌、(南齊有楊旻母為師入宮,童婦呼為楊婆兒。婆轉為叛。)扶風歌、(晉劉琨作。)百年歌、(晉王道中、陸機並作。)白日歌、(宋瀋攸之所作。亦曰落日歌。其歌曰:白日落西山。)九麯歌、(宋何承天作。)采葛婦歌、(古越人作。)桃葉歌、(晉王獻之作。)同聲歌、(漢張衡作。)碧玉歌、(晉孫綽作。)四時歌、(出於子夜。)子夜歌、(古有女名子夜,造此歌。)上聲歌、(亦名促柱。哀悲之古麯;)白紵歌、(起於吳,孫皓時作。)襄陽白銅鞮歌、前溪歌、(晉車騎將軍瀋玩所作。)歡聞歌、(晉穆帝初,歌畢輒呼歡聞,因以為名。)丁督護歌、(宋高祖女夫徐逵之為魯執所殺,高祖使督護丁玗收殯之。逵之妻呼涕至閤下,自問斂送之事。每問,輒嘆息曰丁督護,其聲哀切。後人因其聲廣為麯焉。)團扇歌、(晉中書令王珉好捉白團扇,其侍人謝芳歌之,因以為名。)懊惱歌。(晉石崇為緑珠作。)
  §事對
  【發德
  詠功】《禮記》曰:奠酬而工升歌,發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貴人聲也。張載《鞞舞賦》曰:蓋以歌以詠,所以象德;足之蹈之,所以盡情。
  【白麟
  赤鳳】《漢書》曰:武帝幸雍祠五畤,獲白鱗作歌。《西京雜記》曰:賈佩蘭說在宮時,常以管弦歌舞相娛,競為妖服,以趣良時。十月五日,共入靈女廟,吹笛擊筑,歌上雲之麯。既而相連臂蹋地為節,歌赤鳳皇來。
  【八闋
  九序】《呂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樂,二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闋。一曰載人,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集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作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高誘註曰:樂之八篇名也。《尚書》曰: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𠔌惟脩。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序,九序惟歌。
  【永言 厚志】《尚書》曰:詩言志,歌永言,律和聲。《五經通義》曰:歌之言歡也,以厚志意,故發聲而歌長言。
  【含徵
  吐角】魏文帝詩曰:比坐高閤下,延賓作名倡;弦歌隨風厲,吐羽含徵商。習鑿齒《襄陽耆舊傳》曰:昔有善歌者,歌陽陵白露,朝日魚麗。含商吐角,絶節赴麯。
  【靈芝
  寶鼎】班固《漢頌論功歌》曰:因露寢兮産靈芝,象三德兮瑞應圖;延壽命兮光北都,配上帝兮象太微,參日月兮揚光輝。《漢書》曰:武帝得寶鼎於後土祠旁,又馬生渥窪水中,作寶鼎天馬之歌。
  【齊右
  郢中】上見《孟子》。宋玉《對問》曰: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有遺行歟?何士庶不譽之甚也。”玉對曰:“客有歌於郢中者,曰下裏巴人,屬而和者數十人;為陽春白雪,國中和者不過數人。其麯彌高,其和彌寡。”
  【遺聲
  遊響】《列子》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放娥之遺聲。魏文帝詩曰:弦歌奏新詩,遊響拂丹梁;繁音赴促節,慷慨時激揚。
  【振木
  涌泉】《列子》曰:秦青折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紀義《宣城記》曰:臨城縣南二十裏有蓋山,登百許步有舒姑泉。俗傳云,有舒氏女,未適人,與其父析薪於此。女坐泉處,糹牽輓不動,遽告傢。比還,唯見清泉湛然。母雲:“女好音樂,乃作弦歌,泉涌迺流。”
  【浩唱
  曼聲】《楚詞》曰:陽桴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唱;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列子》曰:昔韓娥曼聲,長歌一麯,老幼喜抃。
  【出塞
  升隴】《西京雜記》曰:高帝令戚夫人歌出塞望歸之麯,侍婢數百皆為之。後宮齊唱,聲入雲霄。《秦州記》曰:隴西郡隴山,其上懸岩吐溜於中嶺泉渟,因名萬石泉。泉溢,漫散而下,溝澮皆註。故北人升此而歌曰:“隴頭流水,流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零雙落。”
  【傳𠔌
  遏雲】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馬乘縣有老姥,善歌,餘音傳𠔌數日。張華《博物志》曰:薛談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而辭歸。青餞於郊,乃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乃謝求反。
  【落日
  流風】釋智匠《古今樂錄》曰:白日落西山歌者,瀋攸之發荊州下,未敗之前,思歸京師所作歌。張協《霖雨詩》:啾啾絲竹作,伶人奏奇秘;悲歌浩流風,實響回秋氣。
  【石城
  金闕】釋智匠《古今樂錄》曰:莫愁樂者,亦因石城樂而有此歌。石城西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且石城樂和中有忘愁聲,因有此歌。韋昭《洞歷記》曰:紂無道,比幹知極諫必死,作秣馬金闕歌。
  【送易水
  望秦川】《燕丹子》曰: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辛氏三秦記》曰:隴渭西關,其阪九回,上有水四註下。俗歌雲:“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絶。”
  【發皓齒 動朱唇】傅毅《舞賦》曰:盻般鼓則騰清眸,吐哇聲則發皓齒。曹植《七啓》曰:動朱唇,發清音。
  【棗下纂纂
  花上盈盈】潘嶽《笙賦》曰:輟張文之哀彈,臨廣陵之名散;詠桃園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劉敬叔《異苑》曰:臨川聶包,死數年,忽詣南豐相瀋道襲作歌,其歌笑甚有倫次。每歌輒作:“花上盈盈正閑行,當歸不聞死復生。”
  §賦
  【楊師道《聽歌管賦》】爾乃闢飛閣之臨空,望雕梁之架虹;奏東城之妙麯,命南荊之結風。莊華豔於朝日,長袖曳於芳叢;度參差以儀鳳,響飉々之驚鴻。伊小臣之庸瑣,預恩私之嘉宴;聞仙管於帝臺,聽鈞天於蘭殿。悵崦嵫之易晚,惜宮羽之難遍;撫長笛而多慚,覽洞簫而興怨。徒隸齒於群竜,信庸音其已薦。
  【謝偃《聽歌賦》】於時日下梧宮,陰清竹殿;群雲始落,光風初扇。餘霞未斂,殘虹猶見;玉輦既陳,蘭餚乃薦。登飛閣以騁目,臨麯池而遊盻,於是徵趙女,命齊倡,動瓊珮,出蘭房。橫寶釵而曜首,睹鉛花而飾妝;低翠蛾而斂色,睇橫波而流光。聲欲抽而含態,氣未理而騰芳;作綿連以爛熳,時頓挫而抑揚。始折宮而合徵,終分角而和商;掩餘姿於雕扇,散輕塵於畫梁。若夫振幽蘭,飛激楚,俯仰豔逸,顧盻容與,故其繁會也。類春禽振響而流變,其微引也。若秋蟬輕吟而曳緒,似將絶而更連。疑欲止而復舉,短不可續,長不可去。延促合度,舒縱有所,聽之者慮蕩而憂忘,聞之者意悅而情抒。歌未終,君王乃喟然嘆曰:夫樂者,所以通神明,節情欲,和天地,調風俗。觀往哲之遺風,鑒前賢之輕躅,莫不治亂斯在,興亡攸屬。是故聖人以為深誡,君子以之自勖。
  §詩
  【梁孝元帝《詠歌詩》】汗輕紅粉濕,坐久翠眉愁;傳聲入鐘磬,餘轉雜箜篌。
  【梁劉孝綽《和詠歌人偏得日照詩》】獨明花裏翠,偏光粉上津;屢將歌罷扇,回拂影中塵。
  【北齊劉逖《清歌發詩》】扇中通慢臉,麯裏奏陽春;久應迷座客,何啻起梁塵。
  【陳周弘正《詠歌人偏得日照詩》】斜光入丹扇,的的最分明;欲持照凋拱,仍作繞梁聲。
  【隋庾信《聽歌詩》】協律新教罷,河陽始學歸;但令聞一麯,餘聲三曰飛。
  ○舞第五
  §敘事
  蔡邕《月令章句》曰:舞者,樂之容也。有俯仰張翕,行綴長短之製。《呂氏春秋》曰: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人氣壅閼,故為作舞以宣導之。《禮記》曰:理人勞者其舞行綴遠,理人逸者其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人勞德薄舞人少。)《左傳》曰: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四十八人。)大夫四,(三十二人。)士二。(十六人。)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用八。《周禮·樂師》曰:凡舞,有<巾竜>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析玉色繪也。羽,析羽也。皇,雜五采羽如鳳皇毛,持以舞也。旌舞者,氂牛之尾也。幹舞者,兵舞也。人舞者,手舞也。社稷以<巾竜>,宗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幹,星辰以人也。)《韓詩》曰:萬,大舞也。《爾雅》曰:婆娑,舞也。又《歷代舞名》:有象箾南龠之舞,(周文王樂。)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漢高廟舞。)昭德舞,(孝文廟舞。)盛德舞,(孝武所作。)四時舞,(孝文所作。)雲翹、育命之舞,(並光武所作。)大武舞,(光武廟舞。)昭武、鳳翔、靈應、武頌、武始、鹹熙、章斌之舞。(並魏宋廟舞。)以土地名之,有周舞、鄭舞、趙舞、巴渝舞、淮南舞、燕餘舞。古之舞麯,有回鸞舞、七盤舞、(張衡有《七盤舞賦》。)縈塵舞、集羽舞、(見王子年《拾遺記》。)翹袖舞、折腰舞、(並戚夫人所作。見《西京雜記》。)白符舞、(吳孫皓時所作。)羨水舞、(見何承天《纂文》。)杯柈舞、公莫舞、灑舞、拂舞。(並晉初時俗所作。見瀋約《宋書》。)
  §事對
  【象功
  明德】《後漢書》:詔曰:歌所以象德,舞所以象功。光武廟樂舞2,名曰大武舞。《史記》曰:孝景皇帝元年,製詔御史,蓋聞歌者所以發德,舞者所以明德。高廟始奏文始五行之舞。
  【執盾
  持矛】《尚書》曰:苗民逆命,帝誕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孔安國註:幹盾,羽翳也,皆舞者之所執也。《五經通義》曰:東夷之樂,持矛舞,助時之生;南夷之樂,持羽舞,助時之養。
  【躡節
  應度】傅毅《舞賦》曰:躡節鼓陳,舒意日廣;遊心無瑕,遠思長想。郝默《舞賦》曰:哀則哭踴有節,樂則賡歌有章。男則踴躍逸豫,凌厲矜莊;女則委迤詰屈,窈窕幽房。俯仰應規度,進退合宮商。
  【俯仰
  抑揚】蔡邕《月令章句》曰:樂容曰舞,有俯仰張翕,方綴長短之製。崔駰《七依》曰:表飛𠔌之長袖,舞細腰以抑揚;紛屑屑以曖曖,昭灼爍而復明。
  【千童 八佾】《漢書·郊祀禮歌》曰:千童羅舞成八佾,合好交歡虞太一。
  【鸞逝
  竜婉】邊讓《章華賦》曰:振弱支而紆繞,若緑蘩之垂幹;忽飄飄以輕遊,似鸞飛於天漢。傅玄《卻東西門行》曰:和樂唯有舞,運體不失機。退似潛竜婉,進如翔鸞飛。
  【超絶
  殊妙】張載《<韋卑>舞賦》曰:鞞舞煥而特奏兮,冠衆妓而超絶。采幹戚之遺武兮,同數度於二八。夏侯湛《<韋卑>舞賦》曰:專奇巧於樂府兮,苞殊妙乎伶人。匪繁手之末流兮,乃皇世之所珍。
  【應聲
  合節】傅毅《舞賦》曰:其少進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傾,兀動赴度,指顧應聲。《楚辭》曰: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王逸註:乃復舒展詩麯,作為雅樂,合會六律,以應舞節。
  【鳳翔
  鴻翥】成公綏《七唱》曰:奮長袖以飈回,擢纖腰以煙起,鎮抗首而委蛇,颯頓足而立跱。紛竜轉而鳳翔,忽若倒而中止。曹植《七啓》曰:凌躍超騰,蜿蟬揮霍;翻爾鴻翥,忄戢爾鳧沒。縱輕軀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
  【波回
  風轉】成公綏《琵琶賦》曰:飛竜列舞,趙女駢羅;進如驚鶴,轉似回波。傅玄《西都賦》曰:奏新聲,理秘舞。飈回風轉,流采成文;修袖連娟,長裾繽紛;赴若翔竜,降若頽雲。
  【餘姿
  逸態】傅玄《卻東西門行》曰:回目流神光,傾亞有餘姿。劉劭《趙都賦》曰:乃進夫中山名倡,襄國妓女。狄鞮妙音,邯鄲纔舞;姿絶倫之逸態,實倬然而寡偶。
  【北裏
  西城】張華《輕薄篇》曰:北裏獻奇舞,大陵奏名歌;新聲殊激楚,妙妓絶陽阿。陸雲詩曰:西城多雅舞,總章饒清彈;鳴簧發丹唇,朱弦繞素腕。
  【飛輕裾 紆長袖】張載《<韋卑>舞賦》曰:手運無方,足不及帶;輕裾鸞飛,漂微逾曳。左思《蜀都賦》曰:紆長袖而屢舞,翩仙仙而泄泄。
  【樂賓主
  諧君臣】張衡《舞賦》曰:且夫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化如凱風,澤譬時雨,移風易俗,混一齊楚。以祀則神祗來假,以饗則賓主樂胥。方之於此,孰者為優。夏侯《<韋卑>舞賦》曰:在廟則格祖考分,在郊則降天神。納和氣於兩儀兮,剋諧乎君臣。協至美於九成兮,等太上乎睿文。
  【或遲或速 若竦若傾】卞蘭《許昌宮賦》曰:興七盤其遞奏,觀輕捷之翩翾;或遲或速,乍在乍旋。傅毅《舞賦》曰:其少進也,若竦若傾。
  §賦
  【後漢傅毅《舞賦》】楚襄王既遊雲夢,將置酒宴飲,謂宋玉曰:“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玉曰:“臣聞,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至妙,噫,可進乎。”王曰:“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爾乃鄭女並進,二八徐侍,姣服極麗,姁媮緻態。貌嫽妙以妖治,紅顔曄其揚華;眉連娟以增繞,目流涕而回波。珠翠的皪而照曜兮,華袿飛髻而雜纖羅。顧形影,自整裝;順微風,揮若芳。動朱唇,紆清揚,抗音高歌,為樂之方。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駱驛飛散,竦沓合併;綽約閑靡,機迅體輕。於是合場遞進,按次而俟;埒材角妙,誇容乃理;軼態橫出,瑰姿譎起。回身還入,迫於急節;紆形赴遠,漼似摧折。纖縠蛾飛,繽飆若絶;遷延微笑,退復次列。觀者稱麗,莫不怡悅。雲雲。
  【張衡《舞賦》】昔客有觀舞於淮南者,美而賦之,曰:音樂陳兮旨酒施,擊靈鼓兮吹參技,叛淫衍兮漫陸離。於是飲者皆醉。日亦既昃,美人興而將舞,乃脩容而改服,襲羅縠而雜錯,申綢繆而自飾。拊者啾其齊列,盤鼓煥以駢羅;抗脩袖以翳面,展清聲而長歌。歌曰:驚雄逝兮孤雌翔,臨歸風兮思故鄉;搦纖腰以互折,嬛傾倚兮低昂。增芙蓉之紅華兮,光的皪以發揚;騰娉目以顧眄,眸爛爛以流光。連翩絡繹,乍續乍絶,裾似飛燕,神如回雪。於是粉黛施兮玉瑱粲,珠簪挺兮緇發亂。然後飾笄整發,被纖垂縈,同服駢奏,合體齊聲。進退無差,若影追形。
  【梁簡文帝《舞賦》】酌蒲萄,坐柘觀,命妙舞,徵清彈,丱發初笄,參差俱集。信身輕而釵重,亦腰羸而帶急;響玉砌而遲前,度金扉而斜入。似斷霞之照彩,若飛燕之相及;既相看而縣視,亦含姿而俱立。於是徐鳴嬌節,薄動輕金;奏巴渝之麗麯,唱碣石之清音。扇纔移而動步,鞞輕宣而遂吟。爾乃優遊容與,顧眄徘徊;強紆顔而未笑,乍雜怨而成猜。或低昂而失侶,乃歸飛而相附;或前異而始同,乍初離而後赴。不遲不疾,若輕若重;眄鼓微吟,回巾自擁。發亂難持,簪輕易捧;牽福恃恩,懷嬌妒寵。
  【陳顧野王《舞影賦》】耀金波兮綉戶,列銀燭兮蘭房;出妙舞於仙殿,唱雅韻於清商。頓珠履於瓊簟,影嬌態於雕梁;圖長袖於粉壁,寫纖腰於華堂。縈紆雙轉,芬馥一房;類衹鸞於合鏡,似雙鴛之共翔。愁鼕宵之尚短,欣此樂之方長。
  【謝偃《觀舞賦》】羅薦周設,黼帳高舒;露凝珠網,風清玉除;煙浮暉於緹幕,燭籠光於綺疏。爾乃咀清哇,揚激徵,金石奏,竹桐理。奇調間發,新聲互起;促宴冶而忘疲,歡情暢而未已。於是燕餘齊列,絳樹分行;曳綃裾兮拖瑤珮,簪羽釵兮珥鳴璫;擢纖腰之孤立,若捲旌之未揚;紆移袂而將舉,似驚鴻之欲翔。退不失倫,進不逾麯,流而不滯,急而不促。弦無差神,聲必應足;香散飛巾,光流轉玉。若乃巴姬並進,鄭女俱前;對席齊舉,分庭共旋。乍差池以燕接,又颯沓而鳧連;止有餘態,動無遺妍;似兩豔之同發,類雙花之偶然。進止合度,俯仰如一;節緩則顧遲,唱遠則回疾;殊姿異製,不可殫悉。若夫金翠的皪,緗綺參差。方趨應矩,圓步中規;飛鉛雪落,頽鬢雲垂。舒類飛霞曳清漢,屈若垂柳縈華池。既而麯變終,雅奏闋,清角止,流商絶。頓華履以自持,整文袿而貯節;始綽約而回步,乃遷延而就列。
  §詩
  【梁簡文帝《詠舞詩》】戚裏多妖麗,重娉篾燕餘;逐節工新舞,嬌態似凌虛。扇開衫影亂,巾度履行疏;徙勞交甫憶,自愧專城居。
  【又】嬌情因麯動,弱步逐風吹;懸釵隨舞落,飛袖拂鬟垂。
  【又】可憐二八初,逐節似飛鴻;懸勝河陽妓,暗與淮南同。入行看履進,轉面望鬟空;腕動苕華玉,衫隨如意風。上客何須起,啼烏麯未終。
  【又《詠獨舞詩》】因羞強正釵,顧影時回袂;非關善留客,更是嬌夫婿。
  【梁劉遵《應令詠舞詩》】倡女多豔色,入選盡華年;舉腕嫌衫重,回腰覺態妍。情繞陽春吹,影逐相思弦;履度開裾襵,鬟轉匝花鈿。所愁餘麯罷,為欲在君前。
  【梁王訓《應令詠舞詩》】新妝本絶世,妙舞亦如仙;傾腰逐韻管,斂色聽張弦。袖輕風易入,釵重步難前;笑態千金動,衣香十裏傳。特比雙飛燕,定當誰可憐。
  【梁楊皦《詠舞詩》】紅顔自燕趙,妙妓邁陽阿;就行齊逐唱,赴節聞相和。折腰送餘麯,斂袖待新歌;嚬容生翠羽,慢睇出橫波。雖稱趙飛燕,比此詎成多。
  【梁何遜《詠舞詩》】逐唱回纖手,聽麯動蛾眉;日暮能留客,相看詎此時。
  【梁王暕《詠舞詩》】從風回綺袖,映日轉花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梁劉孝儀《和詠舞詩》】回履裾香散,飄衫鈿響傳;低釵依促管,慢睇入繁弦。
  【又《舞就行詩》】依歌移弱步,傍燭豔新妝;徐來翻應節,去去反成行。
  【梁庾肩吾《詠舞詩》】飛鳧袖始拂,啼烏麯未終;聊因斷續唱,試托往還風。
  【又《詠舞麯詩》】歌聲臨畫閣,舞袖出芳林;石城聽若遠,前溪應幾深。
  【梁殷蕓《詠舞詩》】斜身含遠意,頓足有餘情;方知難再得,所以遂傾城。
  【梁何敬容《詠舞詩》】因風且一顧,揚袂隱雙蛾;麯終情未已,含睇目增波。
  【陳徐陵《詠舞詩》】十五屬平陽,因來入建章;王傢能教舞,城中巧畫妝。低鬟嚮綺席,舉袖拂花黃;燭送空邊影,衫傳合裏香。當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長。
  【隋庾信《詠舞詩》】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頓履隨疏節,低鬟逐上聲。步轉行初進,衫飄麯未成;鸞回鏡欲滿,鶴顧市應傾。已曾天上學,詎是世中生。
  【虞世南《詠舞詩》】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楊希道《詠舞詩》】二八如回雪,三春類早花;分行嚮燭轉,一種逐風斜。
  【蕭德言《詠舞詩》】低身鏘玉珮,舉袖拂羅衣;對筵疑燕起,映雪似花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上捲二 天部下捲三 歲時部上捲四 歲時部下
捲五 地理上捲六 地部中捲七 地部下捲八 州郡部
捲九 帝王部捲十 中宮部捲十一 職官部上捲十二 職官部下
捲十三 禮部上捲十四 禮部下捲十五 樂部上捲十六 樂部下
捲十七 人部上捲十八 人部中捲十九 人部下捲二十 政理部
捲二十一 文部捲二十二 武部捲二十三 道釋部捲二十四 居處部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