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另一个故事里,羽扇则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送给他的。说是黄承彦爱养鹅,又家藏古今奇书。黄员外把女儿许嫁给诸葛亮时,只给了他很多书作为陪嫁。诸葛亮如饥似渴地读完那些书,又和黄夫人经常研究阵法兵法,终于博通文武,闻名遐迩。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黄承彦宰鹅设宴为他饯行,用鹅毛做了一把扇子送给他,告诫说:“鹅性最机警,一有风吹草动,它便知动静。你将鹅毛扇带在身边,便可时时提醒自己机警谨慎。”
还有一些传说,羽扇更成了神话中的宝物。这又有各种说法。一个说法,说是王母娘娘给的。诸葛亮本是天上的文曲星,玉帝要他下凡,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因为刘备势单力薄,曹操兵强势大,怕打不过,王母娘娘便从自己养的白天鹅身上拔下羽毛,做了扇子,让他带到凡间。据说,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这把羽毛扇。
还有说法,则说这扇并不是鹅毛扇,而是鹰毛扇。这鹰一说就是诸葛亮的师傅。他修行一万八千年,化作老人,来到卧龙岗。诸葛亮十分尊敬他,见他学识广博,便很想向他求教。这一天,他悄悄跟随老人来到深山,却不见老人,只见一只老鹰蹲在树上,原来就是那老人。老鹰说,你就是我的弟子。我有一颗智慧红豆,你把它吃了就会足智多谋。我马上要死了。把我身上的羽毛留给你,做成扇子,遇到急难摇起扇子,就会有办法的。羽扇就是这样来的。又一说,这鹰并不是诸葛亮的师傅,而是一只害人的鹰子精。这鹰子精口里有一个宝珠,已经修炼三百年,还要再修炼。为了炼珠,鹰子精一到春天就要把方圆百里的麦苗吃光,吸吮万亩春苗的精汁,并每隔三天要到隆中醉酒一夜,以吸收千担秋谷的精浆。这就害得这一带百姓常常颗粒无收。为了为民除害,诸葛亮趁鹰子精醉酒时夺了它的宝珠,使鹰子精失去道行顿时死去;又用它身上的羽毛做成羽扇。从此,这一带不再闹鹰怪,春粮年年丰收。这把羽扇也伴随诸葛亮烧新野、取西川、出祁山,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这些传说,不能简单地用怪异无凭来评价。不管多么怪异,其中包含的民间对诸葛亮的感念之情都是真切的。
第32讲诸葛亮择主的艺术(略)
第33讲诸葛亮再生是怎么回事(略)
第34讲博望烧屯谁之功
诸葛亮初出茅庐,《三国演义》写了他两件事。一件事,是公子刘琦向他三求计,刘表长子不为继母所容,为求自安,听从刘备的主意,趁孔明回拜的机会,先邀入后堂,求计未成,又引入密室共饮,再次求计又未成,最后登上小楼,撤去楼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第三次求计,孔明才告诉他,在内而危,在外而安,当乞屯兵守江夏。刘琦依计而行,果然免祸。
再一件事是博望坡用兵。说曹操差夏侯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得到刘备给的剑印,调兵遣将,迎击曹兵,先让赵云等人诱敌,然后使用火攻。这一仗是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让关、张等人心悦诚服。
这两件事,第一件基本依史而写,甚至连登楼撤梯、上不至天、下不至地等细节也一一见于史载。不同的只是,小说写刘琦向诸葛亮求计之前,先让他向刘备求救,又让刘备给他出主意向诸葛亮求计。小说作者可能认为这样写要合理一些,诸葛亮初来乍到,刘琦对他并不了解,而刘备则不同,居荆州已六七年,与刘琦关系更为密切,应该由刘备把诸葛亮介绍出来。同时,先写刘备无计可施,既进一步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众才智,又使情节多几层波折。《演义》作者是从不会放过每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的机会的,即使这样一件小事,也不愿让它有一点平平淡淡。
第二件事:博望之战,史有其事,但小说改动甚大。这一战,《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也有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可见,一、这次不是曹兵先杀奔新野,而是刘表派刘备主动出击,直到离新野有三百里远的叶县;二、这一战刘备确是设了伏兵,确是把曹兵引到道路狭窄、草木深杂的南道,也确实用了火,但是,用火并不是烧曹兵,而是刘备自烧营屯,目的是假装败逃,引诱曹兵上伏击圈;三、这一战夏侯惇虽然不利,但因为有李典救援,不至于像《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更主要的,这一战并不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而在他出山之前,设伏兵之计大败曹兵的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自己。
《演义》曾引诗,说博望烧屯惊破曹公胆,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现在看来,这一战并非诸葛亮之功,而应该功归于备。
那么,刘备的功劳是怎样挂到诸葛亮账上的呢?
这得追溯到《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而《平话》、元杂剧又显然依据民间传说。在三国故事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博望烧屯就已帅易其主。可能在人们看来,费那么多周折好不容易把诸葛亮请出山,又一直说他可与姜子牙、张良相比,应该让他指挥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既一显他的智略,满足读者久存心间的意愿,也教关、张这些人服气,在刘备军中树立诸葛亮的威信。但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之后,并没有马上指挥打什么胜仗。他出山不久,只是遇上曹操大举进兵攻打荆州,旋即刘表卒,刘琮代立,遣使请降,刘备顿时失去立足之地,只好在曹兵的追赶下仓皇南逃。这一事件当然也可做某些虚构(如火烧新野之类),但这一仗总的溃败趋势不便改动。事实上,仓促之间,大兵卒至,刘备又兵微将寡,诸葛亮也无能为力。怎么办呢?人们只有把眼光往前看。这便很容易地发现了刘备不久前指挥的博望一战。人们还惊奇地发现,这一战让诸葛亮打真是太合适了:诸葛亮好设伏兵,这一仗恰恰用了埋伏之计;诸葛亮喜欢把敌人引到道狭树密之处用火攻,而这一仗敌兵恰好走进一条狭窄林杂之路,也有“火”。时间相隔不久,地点就在新野一带。这已分不清是有意的改动,偶尔的巧合,还是说故事人一时误记而张冠李戴,总之人们是很自然地把诸葛亮和这一仗看作一体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