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
  文/唐唐
  《於丹〈論語〉心得》在第59頁寫道:
  “但孔子認為謀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徑,一心想貪小便宜。孔夫子認為,走正路還是走捷徑,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孔子的這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一般將這句話理解為:“君子知道的是義,小人知道的是利”。於丹教授為什麽要將這裏的“義”解釋為“適宜”呢?
  《中庸》說:“義者,宜也。”《說文》段註:“義之本訓謂禮容各得其宜。”在這裏“宜”應該與《新華詞典》上的解釋比較接近:“正確合宜的道理或舉動”,而不是於教授解釋的“適宜”。
  網友塞外李悅也對於丹的解釋提出了異議:
  “到了唐代,韓愈在《原道》中給“義”下了定義,他說“行而宜之之謂義”。於教授用“宜”解“義”,顯然是從韓愈這兒來的。韓愈的定義很難說能得到孔子的認同。”
  “義”在《論語》中共出現了75次,但孔子並沒有給“義”下過定義。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試圖對“義”進行解釋:“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朱子所說的“天理”類似於孔子所說的“天道”。《禮記·樂記》中記載,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也就是說天道就是無私。那麽朱子的定義可以理解為,符合無私的天道的就是“義”。可見,網友塞外李悅說的,“韓愈的定義很難說能得到孔子的認同”,也有一定的道理。
  於丹將“義”解釋為“宜”,是因為看了《中庸》的解釋,還是受到韓愈和朱子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衹要稍有古漢語常識,就不至於誤解該字意義的。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句中,“義”和“利”是對文,兩個都是名詞。在“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一句中,“宜”和“欲”是對文,兩個都是動詞。怎麽能用“適宜”來解釋名詞“義”呢?
  既然於丹誤讀了孔子的“義”,那麽“義”的真實含義應該是什麽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到傳世文獻中去尋找綫索,再通過理性的分析尋找答案。
  春秋戰國時,封建生産關係進一步發展,代表奴隸製生産關係的井田製逐漸解體。原有的道德準則、行為規範,也伴隨生産關係的解體而土崩瓦解,周天子一統天下的穩定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各階級或階層原有的權利、義務的規定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他們都迫不及待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去爭奪利益的最大化,於是,諸侯國之間爭霸戰爭不斷,奴隸、平民的起義鬥爭此起彼伏。“強以凌弱,衆以暴寡”、“臣弒君,子弒父”等現象層出不窮,西周的政治思想制度固有的平衡被打破,整個社會陷入結構失衡的危機,利益成了人們追逐的目標和選擇社會行為的價值尺度。
  當時整個社會變成了一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士農工商都在孜孜求利,“不餘力而讓財”(《史記·貨殖列傳》)。對“利”不知厭足的追逐,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産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劇了社會矛盾。
  如果一個社會從政的衹想着如何不擇手段往上爬,連起碼的良知都放棄了;從商的衹想着如何從消費者手中榨取更多的錢財,甚至不惜坑蒙拐騙、摻水造假;做學問的為一己之私,可以放棄人格、誤導輿論;那麽我們生活的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子?到時可能會人人自危,吃飯怕吃到陳化糧,喝酒怕喝到甲醛酒,做生意怕被黑吃黑……這樣的社會還適合人類生存嗎?
  就算從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立場上,社會秩序也應該重建。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儒傢創始人孔子憑着悲天憫人的良知和濟世救民的歷史責任感,在總結、繼承西周尊禮文化的基礎上,致力於新政治秩序和新道德秩序的重建任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