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亦新亦舊的一代   》 尊師重道      南懷瑾 Na Huaijin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無論中外都是一樣,衹有禮儀形式上的不同,並無精神上的差別。但在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師道”的尊嚴,“尊師重道”的精神和禮儀上的風氣,儼然已與“君道”互相對峙,構成“政”、“教”互助的特質。衹要讀過歷史(不是現在學校裏的歷史課本),懂得中國文化史的人,都是瞭然於心,不待細說的。即使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文化傳統的薫染中,也都知道“尊師”的重要。尤其在過去的民間社會,不讀書,不進學校,自由從師學習百工技藝為專業的人,終其一生而“尊師重道”的精神和行為,比起讀過書,受過教育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習“武”的人,對於“尊師”,更加重視。但在二十世紀的這個時代中,數十年間,師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來者久矣。因此政府與社會,苦心復興中國文化,強調“尊師重道”的行誼,每逢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特別提倡“敬師”的運動,實在是煞費苦心。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隳墮纔須復興,頽廢纔須提倡。正因為中國文化的優良精神,經過幾十年來的蛻變、沒落,産生了許許多多的弊病,所以纔須復興和提倡。即如“尊師重道”一事來說,也正因為感慨於“師道”的淪夷,因此纔重新號召。老子所謂“六親不和有孝慈”,也便是這個道理的反映。可是多少年來,無論在教育界、在社會間,“尊師重道”的風氣,一經提倡和號召,便已確實改進了嗎?事實並不如此。相反地,如果深入觀察,反而看到現代師生之間的彼此排擠、傾軋、嫉恨、輕視,甚之互相謾駡,處處皆是。由此可知一種優良的禮儀風氣,絶非制度或規定所能養成。它的基本根柢,仍然有賴於教育和學風的改正,以及整個社會風氣和全民思想的培植。
  中國傳統文化的師道
  現在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文化上有關“師道”的情形,使大傢在觀念上,能夠“溫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懲前毖後的準確方向。在我們的傳統歷史上,師道的尊嚴,自三代開始,就與“君”、“親”並行。所謂“作之君,作之親。”同時也便要“作之師”的。
  自東周以後,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萬世師表”的典範,和“尊師重道”的觀念,便與“君道”分途而截然獨立。但與“親”道仍然是互相呼應。秦、漢以後的“傳經”和重視師承的風氣,雖然漸已趨嚮狹小而發生流弊,但這種優良傳統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價值。
  魏、晉南北朝之間,師道漸趨隳墮,但因新興佛教重視師承的作風,以及政治體製上確立了王者尊師的禮儀。“師道”為尊的精神,又走嚮一個新的境界。
  到了中唐以後,韓愈寫了一篇《師說》與《原道》,為“尊師重道”和重視師儒的風氣,又添了一番新的景象。由於儒、佛兩傢學風的影響,到了宋代,理學興起,撮取《禮記》和“叢林制度”的精神,新的“尊師重道”的面目,便從此確立。
  如果肯讀一下“四朝(宋、元、明、清)學案”和“五種遺規”等書,資料具在,在此不必多說,因此自明、清以後,各階層社會重視“師道”的觀念,普遍流行。過去許多家庭的中堂,供奉了一個宗教式的牌位,上寫“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也便由此而興。所謂“一日從師,終身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師”的美德,也便為大傢所樂道。民間社會和宗教上“師父”的稱呼,以及帝王們在朝廷上對“師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為當然的風俗。
  可是,所說的這些故實,還衹是歷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實上,自宋、明以後,“師道”的尊嚴,並非衹是對學生們的要求。實際上,是師生互相尊重的禮儀。固然“一日從師,終身為父。”是對學生們的教誡。但是老師對於受業的學生,親情愛護,以及對他的學術思想乃至行為上,都須負起畢生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固然視之如父,但是老師對於學生,在中國禮儀的傳統習慣上,嚮來都很謙抑,猶如兄弟的相處。所以古來稱學生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義。老師寫信給學生,除了“賢契”等文謅謅的稱呼以外,有時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稱。老師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便是“愚兄”,表示互相的尊重。
  即使學生中了“狀元”,作了“宰相”,而在鄉的教師,始終是青氈一席,沒有博得功名,終老於白屋,一旦“狀元”或“宰相”的學生,衣錦回鄉,仍然還是執禮甚恭,猶如在學之日。
  由此影響所及,從前官場的儀註,對於門生故吏之間的感情,也如師生一樣。便是由於這種學風而來。
  三十年前,我的一位老同學朱鐸民老先生,出任於某省廳長以後,偶然回鄉,馬上趕到老師墳上去拜奠一番,還為老師的傢屬購買了幾畝田地,以供祭掃,因此大傢交口稱譽,傳為美談,認為他是學生的模範。現在他已年逾八十,我們有時談到新知舊學時,真有無限的感慨。
  當然!我說的這些,也許諸位同學認為是站在師長一面而言,並沒有說出中國文化史上師生彼此負責的事實。現在為了節省時間,衹舉出宋、明以來歷史上兩三個故事,便可代表了這個觀念。
  至於在學理上,所有文化史的實際資料,足可作一長篇論文的充實內容,但需要諸位自己去讀書尋找,讓我賣個關子,以免大傢太偷懶,養成依賴性。第一個故事:就是宋代忠臣文天祥被陷在元朝的時候,他的學生怕他受不了威脅利誘,特別作了一篇祭文,連帶祭品偷偷地送給他。他看了一笑,帶信告訴學生們放心,他絶不會不忠而投降。第二個故事:我們都知道明代的忠臣方孝孺,不肯為明成祖的篡位寫詔書,惹得成祖要殺他十族。古代最重的刑戮是滅九族,明成祖對方孝孺的滅十族,便是加上一個師族。這豈不是表示中國文化“師道”的尊嚴,和師生之間彼此負責任的事實嗎?第三個故事:便是清代的年羹堯,相傳他的秉賦非常惡劣,後來是靠一位明師教導出來而“文成武就”的。後來,他對請來教導子女的“西席”老師,也就特別恭敬、重視,優待異常。但是他在老師教書的地方,卻貼了一付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這付對子,雖然很粗鄙,但也正是對教育和師生之間的互相責任上,下了一個嚴謹的忠告。
  現行三級學校的敬師
  有關過去的風氣,暫時講到這裏為止。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們所看到“尊師重道”的精神和風氣,衹有在國民小學的學生們,還可以保存這些氣息。一開始進入中學,就漸漸地淡了,到了大學,就衹有一些影子了,甚之,連影子也看不見了。至於一般的社會和家庭,有時提到老師一詞,等於代表了譏笑和諷刺的笑料名辭。在小學生們的純潔心靈中,大體說來,對於好的老師的尊敬,真有神聖莊嚴之感。看到老師就要敬禮,同時又一半膽怯、一半含羞親切地喊一聲老師。可是一到初中,學生的年齡長大了,老師的尊嚴也走樣了——當然這與現行教育的學校制度是有密切的關係。於是對於“尊師”的態度,比起在小學時代,已經大大地打了折扣。再到了高中時代,比起初中,又減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進了大學,學生與師長之間,就幾同陌路之人。甚之,離開課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見了師長,還肯嚮老師翹翹下巴(不是點頭),舉舉手打個招呼,老師們應該有“受寵若驚”之感。倘使親切地喊一聲“老師”,真會使你感覺到感激涕零,不勝感動呢!大學畢業以後,在別處遇見了老師,還能禮貌地招呼一聲,那會使你覺得其人可以“德配堯舜,道貫先賢”了呢!這種情形,是現代中國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由此可知,在現行教育制度的學風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識愈豐富的,尊師重道的精神也愈減少。甚之,低到於零。唯有在軍事學校的教育方面,大體上還能保留了固有文化的精神,和袍澤情深的情感。
  講到這裏,使我想起了有關“敬師”的一個滑稽事實,稍作報告,希望有心復興文化和有心整頓教育風氣的人,多從正反雙方註意研究。但我要聲明,這個事實的存在,應該已有三、四年的歷史了,因為在三、四年前,我的傢裏,還有三級學校的學生,所以看得比較清楚,現在我傢已經衹有大專學生的經驗,恐怕時過境遷,也許是已落伍了。況且我又不喜歡多方接觸,更不肯深入社會去作資料調查,衹好據實報告一番而已。
  大傢都知道,我們過去幾十年前“尊師”的風氣,最註重的是一年三節,端陽、中秋和過年的時節,一定要備禮物,如無禮物也要去嚮老師拜年、拜節。現在時代變了,當然須要革除舊習。但在這十多年來,每逢“教師節”的時候,凡在國民小學裏的學生,一定由傢長會發給一個紅包帶回傢,上面註明是“敬師金”。雖然說這種作法産生的流弊也太多了,但在我個人的觀感,倒可引用孔子的一句話來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當我的孩子們帶回了“敬師金”的紅色時,我問要裝多少錢?這就産生了兩個不同的問題了。第一,因此可以看出一個級任教師的好壞。第二,因此可以看出孩子們的心理、秉賦的個性。當時孩子們的回答說:“起碼的規定需要十元,但是我們的老師太好,而且我們總要比同學們多一點,纔有面子。”於是我就故意先與他們討價還價地漸漸加上去。最後纔告訴他們“尊師重道”的道理,寧可自己節省一點,對於“敬師金”應該比較從豐為是。相反的,也有孩子們說:“我的可以少一點,不必那麽多。因為‘敬師金’是由老師們集中起來分的,好壞的老師都一樣,每個人分不到多少錢。並且我的老師有補習(當時小學的老師另有補習的風氣),一個月可以收入六、七千元,或多到八、九千元左右。傢裏的用具比我們的寒捨好多了。爸!你為什麽要教大學,還不如去教小學多好呢!”這番話,使我聽呆了。第一個的感覺,就是這一代的教育怎麽辦?他們的小小心靈上,已經感覺到衹有“錢”和“物質”的重要,難怪人心愈來愈要趨嚮現實。當時除了多方講解,善為教導以外,同時又得到一個機會去拜訪那位老師。我先請教他“貴姓?”他說:“我貴姓×。”跟着再請教他“府上哪裏?”他說:“我府上××”!因此等等,我衹有鞠躬如也,唯唯告退!這個孩子的學業,後來就蒙受損失很大。過了幾年,聽說他又混到了某大學畢業,現在又全家出國去了。真是不勝感慨。
  孩子們讀到了中學以後,到了“教師節”時,有關“敬師金”的事,就一年比一年地淡薄下去,據說在繳學費時,已經加進去了(當然很有限)。讀到了高中,好像是“雲淡風輕近午天”,大有煙消雲散之概。一到了大學,不要說根本沒有這回事,就連起碼的禮貌也沒有影子了,那衹有“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境界了。如果碰到一個真正清寒的大學教授,當他“兒啼於前,妻號於室”的時候,那真會使人回憶起古人的“命薄不如趁早死,傢貧無奈做先生”的苦澀滋味。
  當然!這還衹站在一面的觀點來講做老師的苦經。如果另從學生和傢長一面來講,據我所知,當時有些小學生帶回了“敬師金”的紅包回傢時,根本不敢拿出來跟父母傢人去說,小小的心靈上,衹有偷偷地在哭泣。因為他們的傢境實在太貧寒,每天要十元錢買菜都不可得,哪裏能夠拿得出“敬師金”呢!可是,有的學校,有的老師,看到學生不交付“敬師金”,就另眼相看,甚之,不堪其苦。你說,這又怎麽辦呢?後來教育當局,也許知道了這個弊病,好像下令稍稍改變了這個辦法。但是,持平之道,畢竟太難做到,究竟“敬師”或“不敬師”要如何做纔好,利弊也各有千秋,誰能做到真正得其“中和”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呢?
  誰能遣此的大專學風
  好了,閑話少說。現在我們回轉來檢討一下大專學校的教授、老師們何以會受如此的冷落,這也許與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學風有絶對的關係。理由和理論太多,一時講不完,最方便而最好的辦法,也可引用一兩個故事來說明事實。第一個故事是在滿清末年稗官野史上的記載,當年張之洞在湖北開始創辦洋學堂的時候,聘請了好多老師宿儒來當“教習”(等於現在的教授)。張之洞第一次對“教習”們講話,其中便有語重心長的兩句笑話,他的意思是說:今天請到的“教習”老師們,都是“袞袞諸公”,希望大傢能夠盡心盡力地教好學生。如果不能教好學生,便有負初心,那麽,衹好是“諸公滾滾”了!由於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舊式社會的“書院”或“傢塾”裏請一西席老師的時候,無論傢長或代表學生和傢長的是什麽地位,都須不厭其煩地親自依禮去請老師。因為這種禮貌是表示他代表學生們來請老師,不是給恩賞飯吃。所以像張之洞請來的“袞袞諸公”,也便在這種方式之下輓請到的。如果使他一片苦心失了望,那當然衹有“諸公滾滾”了!
  可是這種“尊師重道”的風氣,現在變得沒有影子,不管公立的大專學校或私立的大專學校,衹要能夠聘請你當一位老師,不但是天大的面子,而且對你真有恩同再造的衣食父母之概。如果你不聽話,當然就“諸公滾滾”了!所以當一紙聘書,交付郵局寄到你傢裏來的時候,應該猶如接捧古代皇帝的詔書一樣,喜從天降。身為學校當局的負責人,還有誰肯保持中國文化的禮儀,公然地為學生親自作代表或派學校的大員,執禮甚恭地送聘書呢?尤其有一類私立的某些專校,由一、二個略識之無的老闆們唯利是圖地創辦起來,請老師是當作賞飯吃,那種躊躇滿志、睥睨一切的神氣,實在可使書生們不寒而慄。有的同學們出去任教,碰到這種情形回來和我談起。我說:老弟們,學問的養成,氣節最要緊。做工、當小販的職業,與你的學問並無關係。甚之,“多能鄙事”,更可接近孔聖的心傳!何必一定要做教師呢?何況事實上,一校、一院、一係都畫滿了圈圈,如果夤緣不到,不能得到學校老闆的青睞,縱然“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照樣是投閑置散,無法上得講臺。加以社會安定,一切上軌道,有制度,論資歷和年資的限製,又正好作為阻擋的藉口。稍有纔具的人,不免多有些意氣,於是,討厭意氣而不欣賞氣節,便從此打入了冷宮。或者你教學教得太好,碰到老闆們不高興,同事的妒忌,就明褒暗貶地從此不給你開課。由於這些道理,就引出我的第二個故事。這個故事,還衹有兩、三年的歷史,是我親身所經歷的。有一天下大雨,我與某某名經濟學者(因未徵求同意,必須保留姓名),一起候車上課,大傢已經半身雨水,不堪其苦了。我說:“唉!現在真是工商業的時代了,能夠講禮儀,‘尊重師道’的,也衹有在軍事學校方面,還能保持禮貌。他們接教授,有專車,迎送都到傢門,始終禮遇不衰。除此以外,其餘不足觀也已。”這位學者聽了以後,便對我說:“老兄,說你不懂經濟,一點不錯。你要知道,現在的學校制度,哪裏是工商業的行為?其實都是官氣。你應該知道,工商業的要點是‘顧客至上’,學生固然是顧客,當老師的也是顧客啊!誰叫你不去辦個學校,也請我這個顧客上去講講課呢!”
  家庭與社會的尊師
  除了因為學校的制度而形成“師道”淪夷的因素以外,社會和家庭教育方面,也逐漸地喪失了傳統文化的精神,並不真正重視“師道”。因此與學校制度互為因果,便使五千年來的禮儀之風,幾乎不絶如縷,這也便是最大的原因。過去的“尊師”,因為由於某一個人的“傳道、授業、解惑”之關係,所以對於傳授精神生命學問的老師,終身視之如父。現在是以“母校”為標榜,一切的榮譽,歸之於學校,教師們衹是學校中的一分子。縱然有好的老師,一切榮譽,也衹有歸之於學校,與個人無涉。而且工商業影響整個時代,老師們按月領薪水、拿鐘點費,等同工商業的行為,所謂上課也者,也便是出賣知識而已。品行和人格的教導,當然由訓導處去負責,何必多事。教室和講臺上的蛛絲塵漬,自有總務處來管理,不必勞心。教師們沒有固定的休息室,沒有固定的茶水供應,那是活該,又有誰來管你?下了課,趕快要去趕交通車,學生要想在課外請教,實在沒有時間,也沒有地方——辦公室。交通車脫了班,自掏腰包劃不來,這個月的生活預算怎麽辦?至於負責“德育”的訓導,以及具有“內相”之才的總務,是否真能做到與負責“智育”的教務互為一體,那也衹有天曉得。其實,辦“總務”和管“訓導”的,根本各自為政,誰也沒有做到,誰也沒有責任。因此有許多學生們一離開校門,“怨聲載道,有口皆悲”,更影響了家庭和社會對於學校的輕視。學店觀念和衹要有學歷的思想,便普遍流行,誰還管你老師的好不好呢!結果弄得對於個人“尊師重道”的風氣淪喪殆盡,對於學校的情感和信賴,也衹是若存若亡而已。講到家庭教育,又使我聯想起幾個學生在外面當“傢教”的情形。綜合他們回來談話的結果,便會使人想到現在的家庭教育需要重整,更有重於學校的隱憂。舊式的社會,“傢教”便是教師,師嚴而從道尊。現在的請“傢教”,是由於社會的風氣,和有些傢長們盲從升學主義的促使。大致說來,可以把他分為三類。第一類:傢長們也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不過都是現代人,學問思想,像我們一樣,大多都在不中不西、不古不今的夾縫中。望子成竜心切,更有崇拜自然科學的時髦感,自己不管子女的天才和本質如何,衹是要求老師努力嚮這一方向去教導孩子,有時候自己還順便扮演一下旁聽學生兼督學,往往弄得“傢教”老師吃不消地知難而退。第二類:傢長們,尤其是主婦們,上了牌桌就六親不認,孩子們學業的好壞——不是學業,衹管考試,一切責之於“傢教”的老師。學生們考不好,老師便是冤傢。學生們考得好,就認為“這個傢夥”還不錯。第三類:慘了!學時髦,請“傢教”,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麽?“傢教”的老師教完了,還憑特殊的身份,剋扣報酬。有一次,一位女同學當“傢教”,碰上了這樁事。這位女同學小人氣大,並不管他的傢長是什麽職位和身份,準備到他辦公室去要。雙方是否都有錯,很難說。但的確有一、二人還有要不到的呢!我們試想,“傢道”如此,“師道”如此,中國文化怎麽辦?
  師道的自尊
  講了半天“尊師重道”的閑話,看來好像都是學校、社會、家庭的不對,老師們都是絶對的對似的。其實,人靠平地纔站起來,同時也正因為有了平地纔使人跌倒的!現在教育的進步和教育的普遍,比較三十年前,大有天淵之別。但是我們的國傢,我們的文化,又加上正在一個“古今中外”的回漩中求復興,求建設。所以忘記了舊的人格修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是“學問”;新的學識和技能的教育是“知識”。因此觀念的分野,混淆不清,所以教育的思想和規定就亂了章法。同時人文學科的重要和科學新知識的重要,更沒有完全分別確定其尊崇的地位,因此教育上的科目和課程,一味亂排,輕重倒置。又加上教育的來源不同,傾倒歐洲派和美國派的學人意見互相衝突,因此更使中國文化徒具口號,並無實質的內義可循。這還是對於教育前提的犖犖大者而言。其中的前因後果,各個存有許多關鍵,一時言之不盡。至於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人才,捫心自問,是否真為教育而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多少年來,自有專門培養教育師資的學校和學係,但是有關培養師資的“教育之教育”的問題也還不少。而且最大的原因,從事教育的已經有明文規定成為公教人員,因此作教師的是否都具有一片赤心為國傢、為民族教育子弟而任教,或者僅為個人生活的需要而謀求任教為職業的,更須大加反省。
  中國文化過去的明訓是“學而優則仕”。但是過去的學而優不仕,而專為教師的真也不少。現在呢?一切受西方文化表層的影響,“學而優則商,商而不優則仕,仕而不優則教學”的,實在是一個罪過的思想。我也親自聽人說過,“有什麽關係,謀不到好職業,去教教書總可以吧!”你想,他有沒有學問不要說,但以此存心而從事教育,其後果不問可知矣。而且教育界的老師,原來如此,又怎樣能夠使人尊敬他為清高或高尚的職業呢!此外,無論在大小學教師之中,有的教科學的,是幾十年前陳年的知識,絲毫不圖長進。有新書,有新知,便藏起來,不讓學生們知道,有的教文、法的,把圖書館裏好的參考書,藉回傢後,有去無回,束之高閣。上課堂,大駡天下人、天下事一番,錯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自我標榜學貫中西,纔無今古,餘子碌碌,都是混蛋,可惜你們與人們不懂而已。駡完了,已經去了三分之一的上課時間,然後查問一番,略講一節,訓誡幾句,使學生們為了學分而忍氣吞聲地鞠躬如也,敢怒而不敢言。比較好一點的,寫黑板,宣讀一下自己的著作,上課、下課,如此而已。也許是時代的病態,形成了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肝火太旺,或者是心理變態的毛病。但是以此而言教育,那就要值得我們好好地反省深思了!如果駡人的教育,需要開課,這倒是很好的榜樣。否則,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以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教育態度,必須要努力去學習做到纔好。非常抱歉,我講這番話的動機,絶對不存有任何其他意見。衹是蒿目時艱,為了國傢民族培養後一代青年們着想,所以偶而發出傷時的感慨。希望大傢能夠真誠坦率地在“孔聖”面前由衷地懺悔改進。禪學裏有一句話說:“要說話亦錯,不說話亦錯。”現在想來,這也算是我的口過。知我罪我,那就無法計及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變遷的時代與不滿的心理西方文化的影響大時代的小故事
美國文化帶來的迷惘望子成竜孝和愛舊八股與新八股
從處變自強說起六十年來教育的變和惑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與教育新舊教育的變革
值得反省的代差與教育教育與文化的中空尊師重道武俠小說與社會心理教育
老文學和新文藝人性與人欲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