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遺産的歷史回眸:後望書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朱幼棣 Zhu Youdi
此外,淹沒關中沃野的陝西省反映也十分強烈。陝西省代表指出,用遷移70萬~80萬人口的代價,換來一個壽命衹有50~70年壽命的攔沙庫,群衆很難接受。
一切都無濟於事。同年4月13日,三門峽工程正式開工,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大傢來支持三門峽啊》——這個口號很鼓舞人心,用今天的話來說,也有些煽情。
1961年4月,大壩主體工程竣工。
還是回到高程上來。
水利部黃河規劃委員會呈送中央領導的《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本身就是一個高壩方案。中國是一個崇尚“高”的民族。從提高認識、提高覺悟,到居高臨下等等。高總比低好,特別是“高度”被泛政治化的時候。單一的綫性的思維,使人容易忽略低層的權利與科學基礎的真實。
三門峽大壩是按照360米的高壩設計建築的大庫容——潼關、蒲州、朝邑、陝州這些古城將沉沒到水庫底。水來了,水來了,黃河水將進入關中平原,大片平原將淪為澤國。
在許多科技人文知識或缺的專傢,都以“又紅又專”的身份出現的時候,清華大學教授黃萬裏先生孤獨地走在黃河岸邊,他感慨:“人間淺識一何多,斬斷流沙三門闔!”
黃萬裏先生是討論會上唯一反對修三門峽水庫的專傢,因為此時《决議》已經形成,不再是上不上的問題了。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他嚮“黃委會”提出的《對三門峽水庫現行規劃方案的意見》,矛頭直指360~370米的高壩。他提出了“經濟壩高與庫容”的概念。經計算,如壩高345米,即可容納“32年中最大45天的洪水量”,已經足夠防洪的需要。“用這樣大的代價來預防那些很難出現的事情,經濟價值顯然是很低的。”
沒有人註意過這位落魄的水利學家,他很快就因為反對三門峽工程而被打成右派,發配到密雲水庫當苦力。
無須諱言,三門峽工程建設一開始就碰上了難以解决的泥沙淤積問題。到1962年3月,一年半以來,水庫中已經淤積泥沙15多億噸,遠遠超出預計,並在渭河河口形成了攔門沙,渭河也成了地上懸河,對關中平原造成了嚴重威脅,災難直逼西安。三門峽蓄水水位從此不敢再擡高。1967年黃河倒灌,渭河口的河槽全被淤塞,尤其是1968年渭河在陝西華縣一帶决口,造成大面積淹沒。三門峽水庫改為低水頭髮電,裝機容量一再減少,衹有原設計的四分之一。
出庫的水是清了,但果如黃萬裏所料,出庫清水對下遊河形成了嚴重侵蝕,河槽衝刷的程度很有限,嚮兩岸侵蝕的力度卻很大,造成大量灘地崩塌。築壩攔水蓄沙幾十年後,下遊幾乎無水。水量少流速緩慢,黃河在原來的河床上又形成二級懸河,下遊的洪災比先前更容易發生。
1973年,黃萬裏被准許在“監視下”進入三門峽和潼關以上地區,考察黃河、渭河的地貌和河勢。那時,已經多次發生了水災,時間驗證了黃萬裏當年的預言。他十分痛苦與茫然,寫下了《虞美人·三叩潼關》:“少年馳走潼關道,風日華山好,壯年奉使叩函崤,尋壑經邱,窈窕逐低高。老來三顧關河杳,九麯黃河繞,秦川渺渺沒波濤。萬裏奔沙,誰與掣蛟鰲!”
依山而建的關稱關山,依河而修的則為關河。我想,他寫這首詞時,一定多次到過被毀滅的潼關故城,和水淹的渭河兩岸。
與當年被打成右派的黃萬裏先生比較起來,今天回過頭來討論研究“潼關高程”問題,這是歷史的進步。
結論已經無須尋找,技術層面的分歧與爭論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真知灼見不懼怕時間的流逝。
今天仍值得我們聆聽的,是黃萬裏先生振聾發聵的聲音:
“四千年的治河經驗使得中國先賢在世界上千年以前最早地就歸納出了四種防洪的方法……總之,‘有壩萬事足,無泥一河清’的設計思想會造成歷史上嚴重的後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
|
|
為了前瞻的回顧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1) | 序2 絶種·絶跡·絶唱(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1)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2)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3)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4) | 一、潼關:天下第一關的毀滅(5)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1) | 二、尋找峽𠔌與陝州(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1)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2) | 三、永遠消失的唐中都(3)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1)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2) | 四、在水利學名詞的背後(3) | 五、聳立在莊稼地上的現代樓閣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1)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2) | 一、文津街國傢圖書館的啓示(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1)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2)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3) | 二、回望長安街上的風景:緑島、雙塔與牌樓(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