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红飞过秋千去
我曾有过一个比较离谱的设想,假如宋代文坛没了欧阳修会是什么样子,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还会那么轻易地被举荐选拔么。曾巩、王安石、程颢这些有才学的青年还会那么早就出人头地,名扬天下么,不知他们还会受到多少磨难、碰几次壁,发出多少怀才不遇的嗟叹呢。大家耳熟能详的唐宋八大家中,除了欧阳修自己外,就有五个人出自其门下,足见他识才的慧眼。晚唐五代的艳靡文风,可以说正是通过欧阳修这位文坛宗师的努力才有所改观的,他在北宋文坛上,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没有了苏轼王安石这些人,宋代文坛会黯然失色,好象夜空失去了耀眼夺目的星辰,但若没了欧阳修,估计宋代的文学史就得彻底来个底朝天,从头到尾再写一遍了,说得保守一些,至少也会有许多大师的人生轨迹而因之改变。
一
欧阳修是地道的江西人,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很少人知道他出生地竟是风景秀美的四川绵阳。这和他父亲有关系,他父亲欧阳观考了一辈子科举,年近半百时才好不容易进士及第,几年后到绵阳做官,当时那个地方被叫做绵州,所任官职也很小,只是州县的八品推官。推官的主要职责是勘断案件,属于辅佐性的幕僚,因此家里的生活也很拮据。还没等欧阳修长大,大约在二三岁的时候,欧阳观就被调到了泰州做推官。刚从四川携妻带子赶到任上没多久,也就是在他五十九岁的那年,竟然意外地得重病死了。留下才四岁的欧阳修和妻子郑氏,由于欧阳观生前任职务并不高,所以死后家里的境况非常凄凉,可以说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那么还不满三十岁的郑氏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投奔欧阳观的弟弟欧阳晔,欧阳晔当时所任的官职也不大,和哥哥一样都是基层的推官,任地在湖北的随州。欧阳晔对这位可怜的嫂嫂以及侄子非常关心,所得的俸禄除了养育自己的子女外,多半都分给这对孤儿寡母,对于聪慧的欧阳修更是把他当作己出。欧阳修除了要感谢他这位叔叔外,更要感谢的其实就是他的母亲。郑氏出生于江南的名族,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有极好的修养。现在虽然家贫无资,孩子上不起私塾,但可以以荻画地,教欧阳修认字,诵读古人的文章,在沙地上练习作文,可以说母亲是欧阳修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性格温和而坚定,面对窘困的生活并没有底下头,欧阳修后来刚毅性格的形成与这种良好的家教氛围有很大关系。生活的贫困可以克服,可当时最让郑氏感到无奈的是家里买不起书。好在欧阳修求知欲极强,总能想到办法,有一次他到随州城南游玩,遇到一个藏书万卷的李氏大族,碰巧这个李家的主人心地很好,当欧阳修羞涩地向他家借书时,他欣然同意了,因为他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主动读书,比起那些整日玩耍的纨绔子弟不知要懂事多少倍。借到书的欧阳修回到家里就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攻读起来,遇到精彩的篇章就边抄边读,每次将书还给李家时,书中的东西早已烂熟于心。最让欧阳修激动的是有一回他在破簏中捡到一部几乎破损的、次序错乱的《昌黎先生文集》,而且整整六卷,这对于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欧阳修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有些文学基础的欧阳修读着深涩的韩文,虽不能完全通晓他的涵意,却为韩愈那种雄浑奔放浩瀚恣肆的气势所吸引了。于是欧阳修整日捧着这六卷文集,废寝忘食,苦心研读,从中汲取文化给养。由于欧阳修的勤奋,他的功课学业猛进,不多久就学会了吟诗作赋,深得三叔欧阳晔的赞扬。他安慰嫂嫂说,曾经你担心家境不好会不会影响欧阳修的学习,现在不用操心了,我这个侄子是个奇才,有朝一日必定可以光耀门楣,名重当世。此时的欧阳修目睹了母亲的艰辛和三叔承受的生活重担,坦言自己刻苦学习是为了有朝一日走上仕途,改变饥寒窘迫的家境。学而优则仕,这是下层寒门子弟摆脱穷困的唯一途径。仁宗天圣元年,十七岁的欧阳修参加了随州的乡试,试卷写得非常出色,只是赋文写得失官韵而被黜落。经过三年准备,欧阳修州试顺利过关,由随州的官员推荐赴京参加贡举考试,可没料到这次考试欧阳修又受了挫。从京城回来的路上,他分析了落榜的原因,原来现在韩愈古文已不流行了,尽管那种文体沉浸古雅,而科举场上时兴的是杨亿刘筠的文体。这种文体号称时文,也就是骈文,追求骈四俪六的句式、平仄相对的声调以及使事用典,限制了内容的自由表达,历来为有识之士诟病。空发牢骚是没有用的,欧阳修的情况和别人不一样,他需要尽快地走上仕途,以薪水来赡养亲人。因此,他不得不俯就时尚,花了两三年时间,仔细地研习了骈文。经过这几年的锤炼,欧阳修文章水平大进,同时他还遇上了一位恩人,就是翰林学士、知汉阳军的胥偃,这位胥偃文辞极好。读过少年欧阳修的文章后赞不绝口,断言此人必将有名于世,爱才心切的他干脆将欧阳修留置门下,精心指导,这一年冬天又把欧阳修带到了京师,把他推荐给京城的文坛前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胥偃看中了他,果然,第二年就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欧阳修。春天考试的时候,欧阳修得了国子监第一名。秋凉的时候应解试,又获得了第一,可谓春风得意。明年正月应礼部省试,试官是资政殿学士晏殊,这次欧阳修又一次获得了榜首,连夺三魁,名动公卿。在三月崇文殿皇上亲自主持的殿试时,欧阳修名列甲科第十四名,成为进士。欧阳修自己觉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错了,可旁人却觉得不让他夺魁实在可惜。接着便是授予官职,朝廷授欧阳修为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做起了和父亲当年差不多的差事,从此他正式踏上了仕途。
春深花繁,意气风发的欧阳修来到了古都洛阳,也就是西京。这里四处都是豪华的园林,园林中散发着各色花香,洛阳城的周围是层层黛色的山峦,绿槐随河沿而生,绵延到远方,风景非常怡人。来洛阳前,欧阳修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当时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钱惟演,他是西昆体的鼻祖之一,文章惊海内的文章大家,欧阳修对他可谓仰慕已久。现在钱惟演以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名盛天下,权倾一方。钱惟演出生在勋旧之家,从小受过极正规的教育,长于诗赋文辞纤巧。我们知道,骈文是唐宋官方文书流行的文体,作为幕佐,欧阳修有义务写这样死板的文章,可他并不愿意写,好在钱惟演是比较开明的官员,没有强人所难。欧阳修公事之余经常和友人相约去郊外出游,兴致高时常终日赋词吟诗,乐不思归,要是一般的上司估计对欧阳修会有一肚子意见,钱惟演没有那样做,他常常让欧阳修探胜出游要尽兴,不必过于拘谨。明道元年,欧阳修与好友时任河南通判的谢绛一行数人到嵩山进香,归途经要经龙门和香山,可就在那个时候山路遇雪受阻。欧阳修和友人是向钱惟演请假离开洛阳的,有时间限制,雪阻之后只能滞留于此了。当他们登上石楼回望风雪中的都城时,忽然发现雪地里有人策马渡伊水而来,到了城下才知道来者是钱惟演派来通知欧阳修的,说路途劳顿,又遇见这样的风雪,可以在龙门这里休整几日,赏赏雪景,洛阳府里的事无须担心,自己可以处理。欧阳修倍受感动,觉得在这样开明的长官手下真是一种幸事。在洛阳的这段时间,欧阳修真是结交了不少义气相投的名士,除了谢绛外,还有户曹参军尹洙、河南推官张汝士、判官孙德祖、河南县主簿梅尧臣等人。特别是这个梅尧臣,可以说是欧阳修的生死之交,而他的妻兄正是谢绛。这些朋友虽然个性差异很大,但都善诗文,才华横溢。他们走到一起自然会游乐歌咏、互相酬唱,洛阳的山山水水几乎全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许后世会误解欧阳修,觉得欧阳修这个人不是道貌岸然、迂执拘谨的道夫子么,这里怎么也洒脱无形起来了?其实不然,欧阳修和这些谈得非常投缘的人在一起,时常脱冠散发,傲卧坐谈,毫无顾忌。知音梅尧臣还经常就此调侃他,说欧阳修你分明是个"逸老",外人还以为很你很呆板端肃呢。正是这样一个闲散的任期内,欧阳修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词作,嵩洛的风物,给了欧阳修无限的灵感,比如在看牡丹花时,他这样写到: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牡丹本是花中之冠,娇艳无比,更何况是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欧阳修在花香阵阵里,在绚烂夺目里流连忘返。自己仕途的顺达,友朋的知心,眼前硬是找不到任何缺憾,此时的洛阳让青年欧阳修深深陶醉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安逸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了,欧阳修的上司,就是那位开明的长官钱惟演在明道二年的九月被劾,降为随州知州。这让欧阳修痛心不已,好在随州这个地方他很熟悉,就告诉钱惟演若生活上遇到困难可以找自己在随州的叔叔欧阳晔,年底饯别之后,欧阳修的另一位好友梅尧臣忙着赴京应试,离开了他。谢绛的通判任期也结束了,好友张汝士更是英年早逝,离他而去,一转眼间洛阳文学阵营的盟友们也各自天涯,风流云散,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自己,于是他忍不住这样叹息道: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限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
此时的牡丹还象去年一样绚烂,走在去年与友人携手的地方,却不见那些友人的身影。聚散如此匆匆,如朝花暮谢,遗恨无穷。欧阳修的任期还没有结束,他还需在洛阳熬一段时间,也许要熬到明年、后年,不知这寂寞的明年后年能遇到几位归来的友人,洛阳城的牡丹,又与谁一同去赏玩,悲慨伤离之情溢于言表。
二
景祐元年的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期终于结束,赴任时的欢愉心情变成了现在的寂寞情绪。在洛阳最后休整了两个月,五月的时候欧阳修回到了京师,接受新的任命。朝廷授予欧阳修的新官职是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兼馆阁校勘。馆阁校勘的职责是校核、整理馆藏的皇家图书,就是仿效唐朝开元四部--经、史、子、集来预修详细的书目。这个工作很烦琐,并且需要整理者能知古今治乱、天地事物,甚至幽荒隐怪之说也要有所通晓。满腹才学的欧阳修做这个工作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著名的《新五代史》的编纂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当他潜心学术的时候,欧阳修的妹夫,也是自己的好朋友张龟正病死在襄城,接着欧阳修自己的续弦杨氏又得病去世,这让他伤心憔悴不已。编书是工作的一个方面,欧阳修并不象那些翰林院不谙世事的老学究,他很关心现实,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总是挺身而出,直陈己见。比如有个叫石介的御史上书触怒了仁宗皇帝,幸亏枢密使从中调解这位御史才幸免于难。欧阳修看在眼里,觉得御史出了事怎么御史中丞袖手旁观,不发一声,反而是人家枢密使的官员解救了你部下呢?过了几天欧阳修就上书责怪御史中丞不敢仗义执言,畏首畏尾,那位姓杜的中丞在许多官员面前只能颜面扫地,从一个侧面也可见欧阳修刚直直率的性格。石介之事在那个风云骤变的北宋政治舞台上还只能算是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这个时候朝廷上两派政治力量的大幕正在拉开,一边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守旧派,一边是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这两个派在明道二年就曾围绕皇后废留的问题发生过冲突,那么现在范仲淹向皇帝进献百官图,可以算是革新派和守旧派正式剑拔弩张的交锋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