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今注今译   》 卷二 为政(6)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于修业时而分心于外务,那是有害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今注]
  ①《仲尼弟子列传》:“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说文》:“诲,晓教也。”女,音汝,(古书中凡女字讲作“你”的,都音汝。)意同现在的“你”。
  [今译]
  孔子说:“由,我教你的,你都能知道么?你知道的,你就以为‘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就以为‘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③?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④,禄在其中矣!”
  [今注]
  ①《仲尼弟子列传》:“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郑曰:“干,求也;禄,禄位。”
  ②包曰:“尤,过也。”
  ③殆,意同疑。
  ④行,下孟反。
  [今译]
  子张要学干求禄位的方法。孔子说:“多听人家的话,而把可疑的地方撇去,就是那些不可疑的地方,也得很谨慎地去讲,这样,错误就少了。多看人家的行事,而把可疑的地方撇去,就是那些不可疑的地方,也得很谨慎地去做,这样,就不至有很多的悔恨了。说话很少错误,做事很少可悔恨的地方,到了这个地步,禄位就自然来了!”
  哀公问曰①:“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今注]
  ①哀公,鲁国的国君。(孔子是鲁人,所以“哀公”上面没有加“鲁”字。)
  ②举,是举用起来的意思。直,本是正直的意思,这里是指正直的人。“错”,古意同于今所谓“镀金”,已不用;这里借用为“措”字,意为“安置”。枉,本是邪曲的意思,这里是指邪曲的人。
  [今译]
  哀公问道:“怎样做,人民才能悦服?”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举起来安置在枉邪的人上面,人民便悦服了;把枉邪的人举起来安置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便不悦服了。”
  季康子问①:“使民敬,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③,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今注]
  ①季康子,鲁卿季孙肥,康是谥。
  ②“以”,或训为“而”,或训为“与”,两训都可通。劝,是劝勉,这里有自己奋勉的意思。
  ③慈,意同爱。
  [今译]
  季康子问道:“怎么样才能使人民诚敬、忠心,并且自己奋勉?”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对人民能够严肃,人民便能诚敬;在上位的人能够孝亲慈幼,人民便能忠心;在上位的人能够举用好人而教导才质差一点的人,人民便能自己奋勉。”
  或谓孔子曰①:“子奚不为政②?”子曰:“书云:‘孝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今注]
  ①“或”,意同“有”。(“或”,即“或人”。这里因为记的人不知道这个说话人的名字,或认为他的名字没有记下来的必要,所以用个“或”字。)
  ②“奚”,意同“何”,“为什么”的意思。
  ③“孝于惟孝”,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是善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孝友的道理传布到政治上。这里的“孝于惟孝、友于兄弟”两句,自当是孔子所引书经的话。至于“施于有政”句,因为前二句用“于”而这一句用“于”,我们只好认为孔子的话。从前许多学者以这句为引书的话,当由误信“伪古文”的缘故。可惜孔子所引的书篇现在已经亡佚了,我们没有方法可以证明这点!(现在《尚书》中的君陈篇有:“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但现在的君陈篇,是伪古文。作伪的人错用《论语》,反使后人误读《论语》。幸有这个“于”字,我们得以看出作伪的痕迹。)
  [今译]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干政治呢?”孔子说:“书上曾说:‘一个人要孝顺于父母,友爱于兄弟。’把孝友的道理传布到当政者,亦就是干政治!要怎样才算是干政治呢?”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①,其何以行之哉!”
  [今注]
  ①《说文》:“■,大车辕端持衡者。■,车辕端持衡者。”郑注:“■,穿辕端著之;■,因辕端著之。车待■■而行,犹人之行不可无信也。”《论语》的“■”,即《说文》的“■”。合许郑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为连接辕和衡的关键。辕著于车,使车得以牵而行;衡则加于辕的前头,用以控制牛或马的。(衡,亦名为■,字亦作轭,亦作■作厄。)设使没有■■使轭辕可以连合,则车必不能行。但■■的制作,我们已不能详细知道了。《释文》:“■,五兮反;字林五支反。■,五忽反,又音月。”(■■的得名,似是由于车行时■■本身所发出的声音。“■”、“■”双声字。我们虽不能从字音上知道它们不同的形式,却可想到它们相同的功用。)
  [今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说话没有诚信,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可以。如果大车没有■,小车没有■,怎么能行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 ?”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今注]
  ①这里的“也”意同“耶”,是疑问语词。《集注》:“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②因,是因袭的意思。孔子的时代,社会变迁得慢,所以孔子有这一段议论,设使孔子生于现代,或不会这样说。
  [今译]
  子张问:“从今以后到十代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因袭夏代的礼,我们用殷礼比较夏礼,这中间或增或减,我们可以知道。周代因袭殷代的礼,我们用周礼比较殷礼,这中间或增或减,我们可以知道。将来接上周代的,就是满上一百代,我们也可以推出来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①。见义不为,无勇也②。”
  [今注]
  ①郑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
  ②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这章两句,从意义上讲,实在应当各自为一章。
  [今译]
  孔子说:“不是我们的祖先而我们去祭他,这是可鄙的谄媚!遇到道义上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是可羞的怯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自序《论语今注今译》凡例
卷一 学而(1)卷一 学而(2)卷一 学而(3)卷一 学而(4)
卷一 学而(5)卷二 为政(1)卷二 为政(2)卷二 为政(3)
卷二 为政(4)卷二 为政(5)卷二 为政(6)卷三 八佾(1)
卷三 八佾(2)卷三 八佾(3)卷三 八佾(4)卷三 八佾(5)
卷三 八佾(6)卷三 八佾(7)卷四 里仁(1)卷四 里仁(2)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