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由於方方面面的牽扯,男女雙方維持婚姻的狀況更加多,其中孩子是特別重要的紐帶,另外也會因為對方父母照顧了自己,而心懷感激,維持了穩定的婚姻狀態。潘綏銘認為中國人一直相信:所謂愛情,主要是指以恩恩愛愛為主要標志的夫妻感情。西方從12世紀起,從法國開始流行的浪漫情愛,則主要是一種不斷追求精神感受的男女之戀。例如中國人說恩愛,恩在前、愛在後,有恩纔有愛。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裏的相濡以沫、互相支撐纔是最重要的,否則就根本談不到什麽愛情:這是因為過去的日子實在太難熬了。如果你肯娶我或者嫁我,肯跟我同甘共苦,那就是一種極大的恩情。我在嚮你報恩的過程中,愛情就會油然而生,而且主要是表現在生活的體貼上,並不需要信誓旦旦地挂在嘴上。因此,即使被說成是典型的自由戀愛的牛郎織女,所企盼的、所幸福的,也是"你挑水來我澆園"式的"夫妻雙雙把傢還"。而西方人所主張的浪漫愛情,卻不講究因果互報,推崇自願不要求回報的愛情,即所謂的"unreciprocated Love"的愛情。這種"unreciprocated Love",其英語的解釋是:This is a type of love in which one loves someone that does not love him or her back.
鮑邁斯特(Baumeister)等人的研究顯示,有92.8%的西方人在最近的5年內,至少經歷過一次中等強度或者更大強度的"unreciprocated Love。"而類似的資料在中國卻難以得到。許烺光認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情境中心的。它的特徵是存在一個將近親永久地連結在家庭和宗族之中的紐帶。在傢族這個最基本的人類群體中,個人之間相互製約、相互依賴。親屬關係的基礎是父母-子女關係,它是依賴的終端,由它延伸開去形成各種相互依賴的關係網。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個人中心的。它的特徵是近親之間的紐帶是暫時的。個人對待環境和生活的基本取嚮是自力更生。因此青年人談戀愛時也往往選擇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而自立,由於個人不斷尋求獲得片刻依賴的永久的聯繫,這使他對待生活和環境的態度傾嚮於片面或絶對。他認為世界要麽是絶對的好,要麽是絶對的壞;要麽羅曼蒂剋,要麽悲慘凄涼;要麽完全有利於己,要麽完全不利於己。他傾嚮於抱有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愛和恨,統一的自我成為評定善惡的最後標準。
潘綏銘也詮釋道:中國人相信恩愛必然帶來和美,或者恩愛衹能存在於和美之中。所以"一輩子沒紅過臉"被認為是恩愛的突出表現。但是西方人卻有一種崇拜"愛之苦"的傾嚮,如果浪漫情愛裏沒有自虐或者被虐的成分,反而沒有意思了。因此中國人說的"好事多磨",必須以"終成好事"為前提,否則就被譏笑為"竹籃打水"。而西方人則被《少年維特之煩惱》式的單戀和失戀吸引了幾百年。他繼續介紹,在西方的浪漫愛情故事裏,總是騎士給小姐獻殷勤,最後决定權總是掌握在女方的手中,即所謂"男追女跑"。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卻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