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水洗的欲望:中国式情爱心理   》 第1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4)      孔维民 Kong Weimin

  中国,由于方方面面的牵扯,男女双方维持婚姻的状况更加多,其中孩子是特别重要的纽带,另外也会因为对方父母照顾了自己,而心怀感激,维持了稳定的婚姻状态。潘绥铭认为中国人一直相信:所谓爱情,主要是指以恩恩爱爱为主要标志的夫妻感情。西方从12世纪起,从法国开始流行的浪漫情爱,则主要是一种不断追求精神感受的男女之恋。例如中国人说恩爱,恩在前、爱在后,有恩才有爱。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的相濡以沫、互相支撑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根本谈不到什么爱情:这是因为过去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如果你肯娶我或者嫁我,肯跟我同甘共苦,那就是一种极大的恩情。我在向你报恩的过程中,爱情就会油然而生,而且主要是表现在生活的体贴上,并不需要信誓旦旦地挂在嘴上。因此,即使被说成是典型的自由恋爱的牛郎织女,所企盼的、所幸福的,也是"你挑水来我浇园"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而西方人所主张的浪漫爱情,却不讲究因果互报,推崇自愿不要求回报的爱情,即所谓的"unreciprocated Love"的爱情。这种"unreciprocated Love",其英语的解释是:This is a type of love in which one loves someone that does not love him or her back.
  鲍迈斯特(Baumeister)等人的研究显示,有92.8%的西方人在最近的5年内,至少经历过一次中等强度或者更大强度的"unreciprocated Love。"而类似的资料在中国却难以得到。许烺光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情境中心的。它的特征是存在一个将近亲永久地连结在家庭和宗族之中的纽带。在家族这个最基本的人类群体中,个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亲属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子女关系,它是依赖的终端,由它延伸开去形成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个人中心的。它的特征是近亲之间的纽带是暂时的。个人对待环境和生活的基本取向是自力更生。因此青年人谈恋爱时也往往选择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自立,由于个人不断寻求获得片刻依赖的永久的联系,这使他对待生活和环境的态度倾向于片面或绝对。他认为世界要么是绝对的好,要么是绝对的坏;要么罗曼蒂克,要么悲惨凄凉;要么完全有利于己,要么完全不利于己。他倾向于抱有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爱和恨,统一的自我成为评定善恶的最后标准。
  潘绥铭也诠释道:中国人相信恩爱必然带来和美,或者恩爱只能存在于和美之中。所以"一辈子没红过脸"被认为是恩爱的突出表现。但是西方人却有一种崇拜"爱之苦"的倾向,如果浪漫情爱里没有自虐或者被虐的成分,反而没有意思了。因此中国人说的"好事多磨",必须以"终成好事"为前提,否则就被讥笑为"竹篮打水"。而西方人则被《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单恋和失恋吸引了几百年。他继续介绍,在西方的浪漫爱情故事里,总是骑士给小姐献殷勤,最后决定权总是掌握在女方的手中,即所谓"男追女跑"。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却是凤毛麟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序言第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第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2)
第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3)第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4)第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5)
第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6)第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7)第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8)
第1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9)第11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0)第12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1)
第13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2)第14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3)第15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4)
第16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5)第17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6)第18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7)
第19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8)第20节:浪漫、性与中国文化(19)第21节:女性法则(1)
第22节:女性法则(2)第23节:女性法则(3)第24节:中国式情爱中的女人法则(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