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梁平 Liang Ping
到岜沙前,我不認識藍靛草。一天,袞支書的兒媳從自傢菜園裏割了一大捆緑油油的植物回傢,我以為是本地特産的蔬菜,心想采摘這麽多,三兩天肯定吃不完,貴州人愛吃酸菜,或許是他們傢要腌泡酸菜了。直到“蔬菜”被選摘、洗淨,放進屋外的染桶裏浸泡,我纔知道這便是久仰大名的藍靛草。藍靛草又被當地人稱為藍草,春種夏收。藍草在染桶中發酵腐爛一月左右,浸泡液由黃緑色變為藍黑色時,濾掉雜質,兌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出現深藍色的泥狀沉澱物,造靛纔告完工。
袞支書見我認真地記錄,知道我是誠心瞭解製衣工序,生怕漏掉什麽細節,以訛傳訛。他不住地用苗話問老伴,再翻譯成漢話給我補充。他說一匹布染得是否漂亮,關鍵看染布人的手藝、藍靛與水的比例、染液溫度控製、提染的時間掌握、染布的次數多少、漂洗挂漿的手法等等,一個環節出錯,布可能就染得不好看,或深淺不一,或掉色脫靛。老人打趣地說:“深淺不一還能穿,掉色脫靛就上不得身。試想,脫下衣,身上還印了個完整的衣形,那份尷尬自不必說。”他老伴還強調,在染布時加入適量的稻草灰水和米酒,染出的布色澤飽滿、耐洗不褪。
苗族是個多支係的民族,種類繁多、樣式豐富的服飾是分辨各支係的重要標志。她們常用蠟染與紮染的手法,使靛藍色的衣服更漂亮美觀,其手法的差異,也是區別部族的依據。蠟染,將土布漂白,煮米糊挂漿,平放於板上晾幹,拿石頭稍磨毛刺,再用蠟刀或羽毛管蘸溶化的蠟液或鬆香勾畫圖案。最後將蠟版放入藍靛中浸染,用沸水去蠟。紮染,依設想的花紋圖樣,用針綫將布縫合定形,或直接用綫捆紮,讓布皺攏重疊。染色時,摺叠處難上色,未紮部分易着色,渲染圖案解開繩綫即現。
坐在“阿濃苗綉坊”門前的阿濃,邊為一件新衣綉花鑲銀,邊與我聊着苗衣。她指了指門店招牌:“苗綉,你知道嗎?”我搖了搖頭,她的話匣子打開後,就難插進嘴:“苗綉,就是苗族的刺綉。”我不知道她這樣依字面的解釋是否準確,但還是點了點頭,準備聽她的後話。“我們這裏染布,衹有一種顔色,不好看。用絲綫綉上花,那就好看了,袖口、袖套、衣領、後肩、褲腳、裙腰、頭巾、腿套,都可以綉。”說完,她幹脆放下了手裏飛針走綫的活計,跑進店裏拿了兩件苗衣出來,擺弄給我看,以增強講解的直觀性:“這件衹有靛藍色,你說好看嗎?那多單調。你看綉了花的,紅花緑草,都喜歡。”
阿濃是個地道的苗族姑娘,但漢語說得很好。她自小隨母親學習染布、綉花、縫織、紡綫、染布、打腰帶、納鞋底、綉花草、縫衣裳,凡與製衣相關的手藝無不精通。阿濃的傢,在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五年前,阿濃看到城裏人來寨子旅遊,就在自傢門前開了間苗綉坊,專賣苗族服飾。店裏的貨品,大多是她與同村姐妹們手工縫製的。阿濃告訴我,苗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女孩從小就要學紡綫、織布、綉花、縫衣等針綫活,針綫活的優劣,似乎成了評判女孩是否勤勞與賢惠的重要標準。女孩出嫁,除了披金戴銀,還得穿一身親手紡、織、染、縫、釘、綉的新衣。新娘的服裝做工精緻、雍容華貴,娘傢因女兒聰明乖巧,會很風光榮耀;婆傢因媳婦能幹賢惠,也很有面子。阿濃說起苗衣,眼裏溢滿自豪:“一件苗服的製作,要花很長的時間。有時,女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套稱心如意的服裝,當作傳傢寶,代代相傳。你過苗年時來看看,什麽衣服你都看得到,看得你眼花繚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 | 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 | 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 第4節:前 言 | 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 | 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 | 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 | 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 | 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 | 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 | 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 | 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 | 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 | 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 | 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 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 | 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 | 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