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 四 长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葛剑雄 Ge Jianxiong

四 长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
  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直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分裂局面,405年间虽然也有东汉、西晋短暂的、名义上的统一,但绝大多数年代是处于分裂状态。
  1三国鼎立的形成黄巾起义刚被镇压下去,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就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后,董卓率部进入洛阳,立刘协(汉献帝)为帝,自任相国,掌握了朝廷大权。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及周围200里内被彻底破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杀董卓,但不久董卓的部将攻入长安杀了王允。到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部将自相冲突,长安城内成为战场,加上饥荒,关中百姓或死或逃,二三年内不见人迹。献帝好不容易逃出长安,但洛阳已成废墟,无法安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出兵将献帝迎至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东),许县(公元221年魏改名许昌)成为东汉最后20几年间的首都。但朝廷大权已在曹操掌握之中,而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起曹操以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据点,被封为魏王后又以邺为王都,所以邺是实际上的政治中心。经过多年的激烈争战,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政权鼎立的形势逐渐明朗。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建国号魏,定都洛阳。第二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继续称汉朝,后世称为蜀汉或蜀。孙权接受魏的封号称吴王,以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为都,实际并不受魏的控制,到公元229年也即皇帝位,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之间虽不时发生战争,但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在曹操平定乌桓以后,东北的疆域基本已恢复到东汉中期的范围,但鲜卑人已大量进入缘边地区,魏国的实际控制范围缩小了。
  公元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代魏,建晋朝,史称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暂时结束了分裂局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种种二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先秦时期
2 商朝3 西周
4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1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汉初的困境
3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边疆政权
5 东汉的疆域6 边疆诸族的内迁和扩张
四 长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统一:三国至南北朝2 乱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国的兴衰
3 对峙中的稳定:北方的统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扩展和南方的退缩
五 从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时期2 空前的开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强盛后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后的疆域4 边疆政权的消长
5 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六 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金、元时期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