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刘绍铭作品系列:吃马铃薯的日子 》
第15节:吃马铃薯的日子(3)
刘绍铭 Liu Shaoming
“我们赶快吃饭,饭后还来得及看9点半的电影。”他神采飞扬如昔,口吃的习惯如昔。异地相逢,倍增亲切之感。
“看电影?”我有点惊奇地说。在香港,不到三毛钱美金就可以办得到的事,何必要在此地花两三元去做。
“唉,我不是说要带你去看婆婆妈妈的美国片。今晚凑巧是放映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处女泉》的最后一天,错过了,又不知哪一天才能看得到。”
提到英格玛·伯格曼,我眼前一亮。在台大做学生时,常听济安师说欧洲片怎样了不起,要是我看过的话,以后就不想看美国片了。而伯格曼是先生常常提到的一个电影人。《时代周报》那一期伯格曼特写出版后,他还特别介绍给我看。但阅读有关某一导演或明星的文章,充其量只是隔靴搔痒而已。想不到刚抵美国,就得偿了我在台大四年而未得一偿的“所愿”,不亦快哉。
我们乃从旅馆走下来,到附近一家中国饭馆去吃晚饭。一坐下后,济安师提议先喝点酒,问我要什么酒。我那时对喝酒全无“心得”,乃随意说了啤酒。他说今天晚上机会难得,别喝啤酒了,以后喝啤酒的机会多着呢。我说我实在不懂喝酒的名堂,随便他代我叫什么都好。
穿着红缎子短衫裤的女侍者送来酒牌,他不假思索,乃要了两杯Old?Fashioned,接下来就点菜。虽然是先生请的客,但我拒绝提供参考意见,以免看到菜牌上所列的价钱而影响食欲。济安先生要了三菜一汤。菜做得不坏,在美国,除了纽约和华盛顿外,休想在其他地方吃到这么“还不坏”的广东菜了。
晚饭后就随着济安师去找他刚才停车的地方。他说记得停在“这个街口”,结果呢,一连走了四五个类似“这个街口”才找到他那辆1952年的Buick。上了车,他告诫我说,从现在起到找到戏院为止,不要再跟他说话了,“好让老夫从容处理”。我当时尚不会开车,所以他开车是否如别的朋友所传的那么“紧张”已记不清楚了。
在进场前,济安师买了一本伯格曼的剧本送给我,叫我有空时把它读完。
《处女泉》不是伯格曼的扛鼎之作,但却是我所看的这个瑞典大师的第一部作品,故印象特别深。自此以后,一有机会我就看他的电影,如《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穿过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方知此公名不虚传。
送我回旅馆后,先生吩咐我翌日到加州大学去看他。
第二天起来,吃过早餐后,向柜台要了一张旧金山的地图,然后按图索骥乘火车到加州大学的柏克莱校区去。
先生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国内的报刊。
“想不到我有这一手吃饭本领吧?”他咬着烟斗,笑着问。
我苦笑——如果条件能好一点,如果加大能让他教中国文学,如果,如果,总之,如果他能够不分散精力,专心研究中西文学,那多好。但我不想把我当时的心事告诉他。
在办公室内坐了一会,午饭时间已到,先生乃叫我留下来,要带我到中国馆子去吃饭。
午饭时间,加大学生纷纷从教室出来,一群群的绿女红男,看得我眼花缭乱。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虽说平日有不少与洋人接触的机会,但所看到的女人不
是怪声怪气的女传教士,就是矫揉造作的美领事馆或美新处(美国新闻处)职员的太太或千金。总之,生平未见过这么多开朗、明快、自然而身材健美的西方少女,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自不待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新版自序 | 第2节:前言 | 第3节:目录 | 第4节:童年杂忆(1) | 第5节:童年杂忆(2) | 第6节:童工岁月 | 第7节:的士公司接线生 | 第8节:文书生涯 | 第9节:黑市教师 | 第10节:家贫莫论亲(1) | 第11节:家贫莫论亲(2) | 第12节:朋友是熟的好 | 第1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 | 第1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2) | 第15节:吃马铃薯的日子(3) | 第16节:吃马铃薯的日子(4) | 第17节:吃马铃薯的日子(5) | 第18节:吃马铃薯的日子(6) | 第19节:吃马铃薯的日子(7) | 第20节:吃马铃薯的日子(8) | 第21节:吃马铃薯的日子(9) | 第22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0) | 第23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1) | 第24节:吃马铃薯的日子(1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