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反思:中國人成纔障礙 》
第1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1)
上官子木 Shang Guanzimu
從能力類型來看,西方學校註重隱性知識附帶的綜合能力,知識與能力的彈性大,包括適應能力和增值能力。圍繞一個既定的目標,有針對性地補充新知識,針對自己的弱項尋找互補型的合作者。兩相比較,中國學校註重顯性知識需要的邏輯思維能力,然而缺乏隱性知識支撐的顯性知識難以化作實際能力。隱性知識的缺乏是國人智識結構的基本特徵,正是忽視實踐知識的教育傳統導致了這一缺陷性的特徵。
中國學生在中小學時期接受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背誦記憶和反復練習的強化訓練,基礎教育之後的高等教育儘管在強化訓練方面有所減少,但仍然是以記憶教科書為基本的學習要求。對顯性知識的記憶與儲備占據了學生們的下部分時間與精力,隱性知識則始終沒有機會積纍,而顯性知識最終不是過時了就是又遺忘了,結果往往發現我們學校培養的學生到了實際工作中是既沒知識也沒能力。
應試教育培養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是畸形的,所具備的能力也是畸形的,即衹是具備了與考試有關的知識和能力。從個人成功的角度來看,大學畢業以後再發展與工作需要、社會需要相匹配的知識與能力實在是太晚了。從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與工作實踐的脫節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4從成長規律看學校教學缺陷
在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兒童能力提高的實際速度比成人以為的速度要慢。我國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學進度超過了兒童的理解能力。
這是我國某小學三年級的一堂自然課,也是給前來觀摩的考察團聽的公開課。給學生上課的羅老師是副校長,有教學經驗。
“水,我們天天喝,天天用,可一些性質仍沒註意到。不信,請看實驗。”羅老師用裝滿紅色水、連着玻璃管的燒瓶做實驗。
“把燒瓶放在熱水裏會出現什麽現象?”老師問。
“燒瓶會變熱。”“裏面的水也會變熱。”學生答。
“那我們試一試。”老師說。
一試,試出了“怪事”。學生們興奮地嚷:“水會順着玻璃管往上跑!”
“這說明了什麽?”老師問。
“水增加了。”學生答。
“是不是你們加進了水?”
“沒有啊。”
“那水怎麽往上升了?”
學生們張着嘴答不出。
“給你們5分鐘,小組討論一下。”
5分鐘以後,老師問:“明白了嗎?”
“明白了。是燒瓶裏的熱空氣把水擠上去的。”
“有不同意見嗎?”老師一連問了三次,沒有人不同意。
“燒瓶裏明明裝滿了水,怎麽會有空氣?”老師急了,聲音變高。“水上升,說明水的體積增大了。”老師直接說出了答案。接着又啓發學生說出,水的體積增大,是因為受熱。
接下來,各小組按老師的吩咐,把燒瓶從熱水中取出,放入冷水。學生們立刻發現:玻璃管裏的紅水下降了。老師以為,有了剛纔的學習,學生一定會說:“水受冷,體積縮小,水面就下降了。”可學生偏不這樣說。
“水下降,是因為下面燒瓶變大了。”學生說。
“燒瓶可不是氣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老師的話把學生逗樂了,可還是說不出原因。
“其實是因為受冷,水的體積縮小,所以水面下降了。”老師再次給出了答案。
各組又用酒精做實驗,為便於觀察,酒精也染成紅色。然後師生總結出“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酒精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水和酒精都是液體,因此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老師舉起一瓶煤油,問:“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
“沒有!”學生們毫不含糊地回答。
老師一驚:“難道它不是液體嗎?”
“是液體,但它不是紅色的液體。所以不會熱脹冷縮。”
在老師的建議下,各小組又用煤油做了實驗。
“你們剛纔的想法對嗎?”老師問。
“錯啦。液體的顔色不影響熱脹冷縮。”學生們回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自序 | 第2節:學校教育的缺陷 | 第3節:自我潛能的壓抑 | 第4節:生活選擇的迷茫 | 第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 | 第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2) | 第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3) | 第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4) | 第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5) | 第1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6) | 第1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7) | 第1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8) | 第1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9) | 第14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0) | 第15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1) | 第16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2) | 第17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3) | 第18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4) | 第19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5) | 第20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6) | 第21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7) | 第22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8) | 第23節:社會文化的誤導(19) | 第24節:自我潛能的壓抑(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