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的启示 四 患难见真情(1)
胡雪岩认识王有龄的时候二十五岁,他在钱庄还只是个出店,并没有成为阜康钱庄的老板。我们都知道,杭州的茶是很有名的,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人们有事无事都会去喝茶聊天,所以茶馆很多。胡雪岩有空的时候,也会到茶馆里面去坐一下。茶馆里面三教九流各路人物都有,所以各种消息都会汇集于此。一般人到茶馆,要么同人吹牛聊天,要么闲暇无事,只为打发时间。胡雪岩却不是,即便喝茶,他也会竖起耳朵听人家都在讲些什么。一个人眼睛要会看,耳朵要会听。眼光锐利,用心观察,才能看透对方隐藏的想法,才能听出别人讲话的重点。胡雪岩能有这套本事,正是他自己平日不断磨炼得来的。
初遇王有龄
胡雪岩在茶馆,经常看到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此人相貌堂堂,但是衣衫褴褛,气色很差,好像家里很困难的样子,就觉得很奇怪。如果一个人的气质,跟他的神色不能相配,这其中必有缘由。一天,胡雪岩主动坐了过去,与那个年轻人攀谈起来。
年轻人告诉胡雪岩,他叫王有龄,是福建福州人。胡雪岩问他为何会来到杭州。因为胡雪岩经常出入茶馆,王有龄以前也见过他,又看胡雪岩态度诚恳和善,便一五一十地讲起自己的身世来。
王有龄身世
原来王有龄本是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不小的官,可是到了他父亲这代却官运不济,屡试不中。在封建社会,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官是唯一的出路。做了官就能光耀门庭,光宗耀祖。可如果做不上官,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最起码它比较公正,所以他的父亲虽然一心求取功名,但考不取就是考不取,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人跟外国人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生一世心里都有两件事情始终不能释怀,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祖先吗?一件是想我对得起我的子孙吗?这是外国人没有的观念。王有龄的父亲心想,祖先那样富贵荣耀,而自己却如此落魄凄惨,这怎么行呢?既然自己这辈子难有功名,那一定要让儿子有个出头之日。可是偏偏王有龄也不争气,同样是科举无名。
我们中国人是阴阳文化,所有的事情有明一定有暗,有正道一定有负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当然是一条好路子,但如果实在考不取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条路——拿钱出来买一个官,美其名曰捐官。所以王有龄的父亲就把仅有的一点家产统统变卖,然后凑钱给王有龄捐了个官,叫做盐大使。
大家会想,有钱就能当官那还得了啊?其实不然。捐的官只是虚衔,没有实职,就是一个头衔,可以穿官服,跟官场的人见面比较体面,如此而已。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愿意花更多钱的话,虚衔也可以补成实缺,那样就能真正地就任官职了。可是,王有龄的父亲已经是倾其所有,哪里还有钱再给儿子去补实缺呢?无奈之下,父子二人从福建一路北上,希望能够找个机会,利用关系替王有龄补个实缺。可是天不遂人愿,他们走到杭州,口袋里钱已经所剩无几,再也无力继续北上了。
可以想象,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心情怎么会好?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王有龄的父亲积郁成疾,再加上水土不服,最后客死杭州。王有龄举目无亲,又几乎是身无分文,连父亲下葬的钱都没有。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穿上孝服,到福建人在杭州的同乡会去,一番磕头跪求,这才凑了点钱将父亲草草下葬。父亲过世之后,王有龄心情苦闷,无处可去,一筹莫展的他常常在茶馆里长吁短叹。因为手头拮据,一壶茶水泡到没有颜色了也舍不得换掉,中午两个烧饼就算打发一顿,而这些正是胡雪岩眼前看到的光景。
听罢王有龄一番讲述,胡雪岩说:“你要想办法补个实缺才是,这样岂不可惜了。”
王有龄苦笑着说:“话虽如此,但补实缺需要一大笔投供的钱,我现在穷困潦倒,哪里还敢去想这些事情。”
钱虽说不是绝对有用,但却是有一定用处,没有钱怎么办事?胡雪岩听了王有龄的话也不敢言语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出店,还只是人家的伙计,自己没有资产,又怎么能慷慨解囊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