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谴责 文明小史   》 第十四回 解牙牌數難祛迷信 讀新聞紙漸悟文明      李寶嘉 Li Baojia

  卻說湖廣總督送出教士之後,回轉內衙,獨自思量,這些人倘若叫他們到了上海,將來認得的鬼子多了,無論什麽無法無天的事都做得出,那時貽患正複無窮,如何是好?不如趁早想個法子,預把他們收伏,一來可以弭患無形,二來也可以量纔器使用。主意打定,次日傳見譯書局、官報局兩處總辦,交下名條若幹張,吩咐暫將這些人權為安插,薪水從豐,隨後另有調動。兩局總辦遵辦去後,製臺又傳諭洋務局,立刻寫信通知教士。到了第二天,教士率領了衆人前來,叩見製臺,異常優待,即命分赴兩局當差。教士又在武昌住了些時,辭別回湘,不在話下。
  從此這班人有了安身之所,做書的人,不能不把別處事情,略為敘述一番,以醒閱者之目。
  卻說江南吳江縣地方,離城二十裏,有個人傢。這傢人傢姓賈,雖是世居鄉下,卻是纍代書香,祖上也有幾個發達過的。
  到如今,老一輩子的人,都漸漸凋零,衹剩得小兄弟三個,長名賈子猷,次名賈平泉,幼名賈葛民,年紀都在二十上下。衹因父親早故,堂上尚有老母,而且傢計很可過得,一應瑣屑事務,自有人為之掌管。所以兄弟三人,得以專心攻書,為博取功名之計。這時候,兄弟三個,都還是童生,沒有進學,特地訪請了本城廩生著名小題聖手孟傳義孟老夫子,設帳傢中,跟他學習些吊渡鈎輓之法,以為小試張本。一日,孟傳義教讀之暇,在茶館裏消遣,碰着一位同學朋友,談起說現在朝廷銳意維新,破除陳套,以後生童考試,均須改變章程。今日本學老師,接到學院行文,道是朝中有人奏了一本,是叫各省學臣曉諭士子,以後歲科兩試,兼考時務策論,以及掌故天算輿地之類,不許專重時文。孟傳義是個八股名傢,除卻時文之外,其它各項學問,不特從未學過,且有些名字亦不曉得,一聽這話,呆了半天,方說道:“這不是要絶我的飯碗嗎?”那個朋友聽見這話,趕緊寬他的心,說道:“現在又不是拿八股全然廢去,不過經古一場,詩賦之外,準人傢帶着報考時務掌故之類。你不去投捲,他並不來勉強你。”孟傳義道:“那還好,那還好!”
  然而朝廷既然着重這個,自然懂得雜學的人沾光些,我們究竟要退後一步。”那個朋友道:“這也未見得?即以宗師大人而論,他亦未必全能懂得。”孟傳義道:“他懂也罷,不懂也罷,不過你這話千萬不可傳到我那幾個小徒耳朵裏去。怕的是他們小孩子們,見異思遷,我這個館地就坐不成了。”那個朋友衹得唯唯答應。孟傳義辭別回館。好在三個徒弟,年紀尚輕,老太太傢教極嚴,平時從不許出大門一步,這個消息,先生不說,他們决不會曉得的。好容易又敷衍了幾個月,學院行文下來,按臨蘇州。兄弟三個,跟着先生上省赴考。搬好下處,這日上街玩耍,在考棚外頭,看見學臺告示,心中詫異,回傢後,請教先生,什麽叫做“時務掌故天算輿地?”孟傳義至此,衹得支吾其詞,說道:“這些都是雜學,不去學他亦好;正經修身立命,求取功名,還在這八股上頭。”徒弟聽了,信以為真,不去理會。過了一日,學院又挂出牌來,上面寫明某日考試在吳江縣文童。孟傳義一身充兩役,又是業師,又是廩保,頭一天忙和着替三個徒弟裝考籃,藏夾帶,又教導徒弟進場、點名、接捲、歸號一應規矩。不到天黑,先打發徒弟睡覺,自己卻在外頭聽炮。好容易熬到半夜,放過頭炮,忙催徒弟起身、吃飯、換衣裳。趕到考棚,學院大人已要升堂開點了。他忙着上去打躬、唱保,眼巴巴瞧着三個徒弟一齊進去,方纔放心。
  等到回寓,天已大亮。他也不想打噸。趁着衣帽未脫,先取過一本牙牌神數,點了一炷香,恭恭敬敬作了一個揖,口中哺哺禱祝了半天,拿桌上的骨牌洗了又洗,然後擺成一長條,又一張張的翻出,看有幾多開。如此者三次,原來是中下、中平、上上,趕忙翻出書來一看,衹見上頭句子寫的是: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盈科無不進纍卵復何危
  孟傳義當下看了這首詩,心上甚是歡喜,以為這遭三個徒弟,一定要恭喜的了。倘若一齊進了學,將來回鄉之後,廩保贄敬,先生謝儀,至少也要得幾百塊錢。坐在那裏,怡然自得,倒也不覺疲倦。這位學院放牌最早,剛交午刻,已聽得轅門前拍通通三聲大炮,曉得是放頭牌了,忙叫小廝去接考,乃是老大、老二兄弟兩個一同先出來。孟傳義趕着問是什麽題目?衹見賈子猷氣籲籲的說道:“ 題目是『滕文公為世子四章』,我自有生以來,從沒有做過這樣長的題目。恍惚記得有一篇夾帶被我帶着,不料又被搜檢的搜了去了。因此我氣不過,胡亂寫了一篇就出來了。”又問老二賈平泉,賈平泉道:“出題之後,學院有扇牌出來,是叫人從時務上立論,不必拘定製藝成格。什麽叫做時務,我不懂得。碰着這種倒黴學臺,有意難人,我料想也不會進學的,因此也隨便寫寫完的捲。”孟傳義聽了無話,一等等到天黑,已經上燈,纔見老三賈葛民垂頭喪氣而回。
  孟傳義問他做的可得意。賈葛民道:“今天筆性非凡之好,可惜沒有功夫去寫,捲子搶了。”孟傳義一聽,大驚失色,忙問是怎麽做的?賈葛民道:“我想長題目總得有篇長議論,我一句句做去,剛纔做到吊者大悅一句,數了數已經有了二千多字,正要再往下寫,倒說天已黑了,我衹得把蠟燭點好,倒說捲子被人搶了去,不許我做,趕我出來了。”孟傳義聽罷說道:“製藝以七百字為限,原不許過長的。你今雖然違例,然而我今天占了一課,或者尚有幾分希望。”三個徒弟忙問什麽課?
  孟傳義便把簽詩句子念了一遍,又解說道:“這第三句『 盈科無不進』,明明指的你們三個沒有一個不進學的。老三的文章雖然做的太長了些,好在學臺先有牌示,叫人不拘成格。或者見你才氣很旺,因此進你也未可知。”三兄弟將信將疑,各自歇息,靜候出案。且說這位宗師閱捲最速,到了次日,已經發出案來,兄弟三個通統沒有名字,一齊跑回寓中,大駡瞎眼學臺不置。孟傳義道:“別的且不管他,但是我這本牙牌神數,一嚮是靈驗無比,何以此番大相反背?真正不解!”
  賈子猷道:“怎麽不解?這課上原說明是不進,你自己瞧不出罷了。”孟傳義道:“課上說的明明是無不進,無不進要當沒一個不進學的解,你何以定要認做不進?”賈子猷道:“盈科是說這科的額子已滿。無者,沒有餘額也。沒有餘額,怎麽會得進學呢?”孟傳義道:“我過矣!我過矣!是我誤解!今年又不是科考,等到明年科考,一定無不進的了。”兄弟三個因為不進學,正在沒精打采的時候,也不同他計較,消停一日,仍舊坐着原船回去。孟傳義等到送過宗師,依然回到賈傢上館。
  無奈兄弟三個,因為所用非所學,就有點瞧先生不起。後來人傢進學的一齊回來了,會着談起,纔曉得時文一門,已非朝廷所重,以後須得於時務掌故天算輿地上用些功夫。他兄弟三人,到此方想起學臺所出的告示,所勉勵人的話,都是不錯的。今為姓孟的所誤,今年不進學尚不打緊,尚或照此下去,姓孟的依舊執而不化,豈不大受厥害。兄弟三個商議一番,頗有鄙薄這孟傳義的意思,乘空稟告老太太,想要另換一個先生。老太太畢竟是個女流,不知就裏,衹好好端端一個先生,我看他坐功尚好,並沒有什麽錯處,為什麽要換?就是要換,亦得等到年底再換。三人無奈,衹得私自托人介紹,慕名從了一位拔貢老夫子問業。這位拔貢老夫子姓姚名文通,乃是長洲縣人氏。
  長洲乃是省會首縣,較之吳江已占風氣之先,而且賈傢住的乃是鄉間,更覺望塵不及。這姚文通未曾考取拔貢的前頭,已經很有文名,後來瞧見上海出的報紙,曉得上海有個求志書院,寧波有個辨志文會,膏火奬賞,着實豐富,倘能一年考上了幾個超等,拿來津貼津貼,倒也不無小補。因此托人一處替他買了一本捲子,頂名應課。這兩處考的全是雜學,什麽時務掌故天算輿地之類,無所不有。他的記性又高,眼光又快,看過的書,無論多少時候,再亦不會忘記。他既有此才情,所以每逢一個題目到手,東邊抄襲些,西邊剽竊些,往往長篇大論,一本捲子不夠謄清,總得寫上幾頁雙行。看捲子的人,拜佩他的才情,都不敢把他放在後頭,每逢出案,十回之中,定有九回考列超等。如此者一二年下來,他的文名愈傳愈遠,跟他受業的人,也就愈聚愈多了。事有湊巧,凡從他門下批的文章,或改過策論的人,每逢科歲兩考,總得有幾位進學,上科鄉試,還中得兩名舉人,所以那些大戶人傢,互相推薦,都要叫子弟拜在他的門下。這賈傢兄弟三個,也是因此慕名來的。但是這位姚拔貢一嚮衹在省城自己傢裏開門受徒,不肯到人傢設帳,所以這賈傢三兄弟,同他衹有書札往來,比起當面親炙的,畢竟要隔得一層。賈傢三兄弟自從拜在姚拔貢名下,便把這孟老夫子置之腦後,出了題目,從不交捲,有了疑義,亦不請教於他。這位孟老夫子自覺赧顔,不到年底,先自辭館,對三個徒弟說道:“三位老弟才氣很大,我有點羈束不下,不如府上另請高明罷。”又說:“三位老弟才情雖大,但是還要斂纔就範些纔好,將來不要弄得一發難收,到那時候再想到我的話,就嫌晚了。”兄弟三個聽了,並不在意,照例把他送過,不在話下。
  單說這年鼕天,兄弟三個時常有信給這姚拔貢,問他幾時得暇,意思想要請他到鄉下略住幾時,以便面聆教誨。姚拔貢回信,說是:“年裏無暇,來年正月擬送大小兒到上海學堂裏攻習西文,彼時三位賢弟倘或有興,不妨買舟來省,同作春申之遊,何如?”賈傢三兄弟接到回信,披閱之後,不免怦怦心動。姚拔貢從前來信,常說開發民智,全在看報,又把上海出的什麽日報、旬報、月報,附了幾種下來。兄弟三個見所未見,既可曉得外面的事故,又可藉此消遣,一天到夜,足足有兩三個時辰用在報上,真比閑書看得還有滋味。至於正經書史,更不消說了。這賈傢世代,一直是關着大門過日子的,自從他三人父親去世,老太太管教尤嚴,除去親友慶吊往來,什麽街上、鎮上,從未到過。他傢雖有銀錢,無奈一直住在鄉間,穿的吃的,再要比他樸素沒有。兄弟三個平時都是藍布袍,黑呢馬褂,有了事情,逢年過節,穿件把羽毛的,就算得出客衣服了。綾羅緞疋從未上身,大廳上點的還是油燈。卻不料自從看報以後,曉得了外面事故,又瀏覽些上海新出的些書籍,見識從此開通,思想格外發達。私自拿出錢來,托人上省在洋貨店裏買回來洋燈一盞。洋燈是點火油的,那光頭比油燈要亮得數倍。兄弟三個點了看書,覺得與白晝無異,直把他三個喜的了不得。賈子猷更拍手拍腳的說道:“我一嚮看見書上總說外國人如何文明,總想不出所以然的道理,如今看來,就這洋燈而論,晶光爍亮,已是外國人文明的證據。然而我還看見報上說,上海地方還有什麽自來火、電氣燈,他的光頭要抵得幾十支洋燭,又不知比這洋燈還要如何光亮?可嘆我們生在偏僻的地方,好比坐井觀天,百事不曉,幾時才能夠到上海去逛一趟,見見世面,纔不負此一生呢?”兄弟三個自此以後,更比從前留心看報,凡見報上有外洋新到的器具,無論合用不合用,一概拿出錢來,托人替他買回,堆在屋裏。他兄弟自稱自贊,以為自己是極開通、極文明的了,然而有些東西,不知用處,亦是枉然。一天,接到姚老夫子的回信,約他們去逛上海,這一喜更非同小可,連忙奔入上房,稟知老太太,說是姚先生有信前來,特地邀他兄弟三人明年正月去逛上海,無非為增長學問起見,因此來請老太太的示,求老太太答應下來,一面寫信回覆先生,約定先生明年正月,務必在省相候同行,一面料理行裝,一過新年,便當就道。老太太聽了,半天無話。禁不住兄弟三個,你一句,我一句,要逛上海的心,甚是牢固。老太太嘆了一口氣,說道。
  “上海不是什麽好地方,我雖沒有到過,老一輩的人常常題起,少年子弟一到上海,沒有不學壞的。而且那裏的渾帳女人極多,化了錢不算,還要上當。你們要用功,在傢裏一樣可以讀書,為什麽一定要到上海呢?”賈子猷道:“有姚先生同去,是不妨的。”老太太道:“姚先生一個人,那裏能夠管得許多?而且他自己還有兒子,你們畢竟同他客氣,他也不便怎麽來管你們。由着你們的性子去幹,倘或鬧點亂子出來,那可不是玩的!我勸你們收了這條心罷。如果一要到上海,好歹等我閉了眼,斷了氣,你們再去不遲。有我一日,斷乎不能由着你們去胡闹的!”兄弟三個,見老太太說得斬釘截鐵,不準去逛上海,一時違拗不過,無可如何,衹得悶悶走回書房,彼此再作計較。
  要知端的,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楔子第一回 校士館傢奴談歷史 高升店太守謁洋人
第二回 識大體刺史講外交 惑流言童生肇事端第三回 礦師窬墻逃性命 舉人係獄議罪名
第四回 倉猝逃生災星未退 中西交謫賢守為難第五回 通賄賂猾吏贈川資 聽攛撥礦師索賠款
第六回 新太守下馬立威 弱書生會文被捕第七回 捕會黨雷厲風行 設捐局癡心妄想
第八回 改洋裝書生落難 竭民膏暴吏橫徵第九回 毀捐局商民罷市 救會黨教士索人
第十回 縱虎歸山旁觀灼見 為魚設餌當道苦心第十一回 卻禮物教士見機 毀生祠太尊受窘
第十二回 助資斧努力前途 質嫁衣傷心廉吏第十三回 不亢不卑難求中禮 近朱近墨洞識先機
第十四回 解牙牌數難祛迷信 讀新聞紙漸悟文明第十五回 違慈訓背井離鄉 誇壯遊乘風破浪
第十六回 妖姬纖竪婚姻自由 草帽皮靴裝束殊異第十七回 老副貢論世發雄談 洋學生著書誇秘本
第十八回 一燈呼吸競說維新 半價招徠謬稱剋己第十九回 婚姻進化桑濮成風 女界改良須眉失色
第二十回 演說壇忽生爭競 熱鬧場且賦歸來第二十一回 還遺財商業起傢 辦學堂仕途藉徑
第二十二回 巧夤緣果離學界 齊着力丕振新圖第二十三回 為遊學枉道幹時 阻翻臺正言勸友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