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乡在纸上: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 第15节:忍耐与善良(1)      Lao Han

  忍耐与善良
  一架出故障的钟,对于钟的法则并不是例外的情况,而是属于自身法则的不同机制而已。
  --西卡尔
  1
  最能扣人心弦的,是人物的命运。
  几年前,我看一个文化专题片,讲到北美的一个地区,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一个淤积多年的泥塘,里面一个站立着的骷髅。奇怪的是,这个骷髅的双脚是被楔子钉住的。经过考古学家的考证,这个骷髅是年轻的女性。从发掘的骷髅的姿态来看,是非常惊恐中被人钉在了下面。而这一地区,最初的居民是土著。
  这个年轻的女性,是为什么被人钉在了池塘里了?是犯了族规,还是缘于这个土著部落有最原始的祭祀?如果犯了族规,是罪有应得,还是缘于这个部落的人的愚昧?如果是祭祀,通常原始的祭祀是将人缚上石头沉到水下,他们怎么会用楔子钉住人的双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祭祀?她激发了我对北美的原始神秘部落的热爱。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咨询社会人类学家,考古专家等。同时,关于这个被楔子钉住双脚的女人的命运,多年来一直覆盖着我的思索空间……
  2
  时空的交替有时让人匪夷所思。
  我由思索那个被钉住双脚的女人的命运到联想文星,缘于一个消息,一个从村子里传来的让别人看来很是平淡和合理的消息--文星的女人跑了。
  文星的女人跑了。这个消息在事发前,都已经在我们的村子里盘桓了几年。只是,在人们的思维中,别人的癌症,也抵不上自己的感冒。不是当事人,不能切肤地感受到他的痛,并且很难理性地看待它的"前因后果"的悲哀罢了。
  文星跟我三叔学木匠活时,我才上小学。那时,我每天从三叔家门口过,几乎都能看到言语不多的文星忙来忙去的。按我三叔的话,在他带的徒弟中,要属文星最老实能干。也就是文星这种实在感动了三叔。在上世纪80年代,木工手艺还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时,我三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文星牵线做媒找了一个媳妇。
  新媳妇娶到家的那天,村子里好多人说,这是好花插在牛粪上。也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好人有好报,像为人实在的文星就应该找一个漂亮的媳妇。文星的媳妇确实长得较为出众,且性格温柔。对于文星媳妇的漂亮和赞誉,在文星的女儿出生之前,一直是村子里的主流。文星,也因为媳妇的漂亮,比别人有更多的自豪。
  文星靠个人的奋斗,不但为自己盖了漂亮的新房,而且为他的两个内弟都盖了新房。文星的吃苦能干,不但自己花七八千买了四轮拖拉机,好像不少接济亲戚。文星不但不识字,也不识数,每一次从煤矿上回来,都是将钱用手巾兜着,无论多少都一下子交给媳妇。
  3
  命运之所以有戏剧性,缘于你真的说不清楚它什么时候说变就变。
  就在文星的日子在村里的人看来蒸蒸日上时,文星中风了,经过好长时间的医治落了个半身不遂,左胳膊一直弯着伸不直,左腿走路一瘸一瘸的。文星从此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有人说,文星是用了前二十年,把后三十年的力气使尽了,才落个半身不遂的。细说原因,下矿井挖煤,别人都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干一年二年,文星为了多挣钱,一下子干了五六年。天天在湿漉漉的一千多米的井下弯曲着身子,干那么重的活,怎么会不落病呢?
  就在文星因半身不遂改行放羊不久,他的儿子五岁该上小学时,诊断出智力发育不全。命运给你开玩笑时,绝对不会顾及你的感觉。一个最初在别人看起来非常美满的家庭,转眼成为最差的组合。
  文星媳妇的各种绯闻,就是从这时传出来了。
  最初有人说,文星的媳妇和他的三叔有瓜葛。文星的媳妇在镇里卖水果,他三叔每天黄昏去接她。有人说,文星的媳妇在镇上有人了,村里人都见几次了,有一个男人请文星的媳妇吃饭,帮她卖东西。
  文星的媳妇在走之前,好多人都预言,她绝对不会和文星过下去的。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怎么会守着一个半身不遂的男人和一个傻儿子过一辈子。这不是贞洁不贞洁的问题,而是生活有没有希望的问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春风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一:为责任而写作第2节: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第3节:高高的栗木门楼(1)
第4节:高高的栗木门楼(2)第5节:高高的栗木门楼(3)第6节:高高的栗木门楼(4)
第7节:高高的栗木门楼(5)第8节: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第9节:纸上的痛苦(1)
第10节:纸上的痛苦(2)第11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1)第12节:值得商榷的"封建意识"(2)
第13节:传统的覆灭(1)第14节:传统的覆灭(2)第15节:忍耐与善良(1)
第16节:忍耐与善良(2)第17节:与生俱来的高贵(1)第18节:与生俱来的高贵(2)
第19节:家乡的人命案(1)第20节:家乡的人命案(2)第21节:家乡的人命案(3)
第22节:在嬗变中没落(1)第23节:在嬗变中没落(2)第24节:在嬗变中没落(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