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笛聲何處   》 世紀的豐收(2)      餘秋雨 Yu Qiuyu

  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讀牡丹亭。
  人間更有癡於我,不獨傷心是小青。
  任何虛假的藝術都不可能引起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的。
  比湯顯祖晚一輩的文學家張岱(湯顯祖去世時張岱二十歲)較早地在理論上涉及了這一問題。他在給當時的一個戲劇傢袁於令寫信時,曾不客氣地指出袁於令新創作的一個傳奇劇本陷入了一種在當時很流行的劇壇通病之中,這種通病被他概括為:
  傳奇至今日怪幻極矣!生甫登場,即思易姓;旦方出色,便要改裝。兼以非想非因,無頭無緒;衹求熱鬧,不論根由;但要出奇,不顧文理。……於開場一出,便欲異人,乃裝神扮鬼,作怪與妖,一番熱鬧之後,及至正生衝場,引子稍長,便覺可厭矣。
  張岱所不滿意的“怪幻”、“出奇”、“裝神扮鬼”,是否與當時傳世不久的《牡丹亭》有什麽關係呢?不。張岱緊接着下去便說,戲劇作品可以“熱鬧”,也可以“出奇”,但必須“是情理所有”。他認為,《琵琶記》、《西廂記》是不“出奇”而合乎情理的,因而如“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許多滋味,咀嚼不盡”;既“出奇”而又合乎情理,就艱難得多了,他認為處理好這兩者關係的典範就是湯顯祖的《牡丹亭》。他指出,湯顯祖在寫《紫釵記》的時候在這方面“尚多痕跡”,而《牡丹亭》則“靈奇高妙,已到極處”。再往後,待到創作《南柯記》和《邯鄲記》,又遜色了。總之,張岱充分肯定了《牡丹亭》在基本情理上的必然性和真實性。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在奇幻無比的《牡丹亭》中看到一種強悍而熱切的情感邏輯,並在這種情感邏輯背後,看到一種使它産生具有必然性的歷史邏輯。
  《牡丹亭》最精彩的部位,不是在矛盾糾葛臨近解决的後半部分,而在於矛盾引起和展開的前半部分。不要輕視了那一堂近乎嬉鬧的《詩經》課,也不要輕視了那兩個姑娘到後花園賞玩春色的小小舉動。正是它們,給了女主人公以出入生死的力量,給了劇作傢以上天下地的自由。
  不妨說,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開頭就用輕鬆的筆觸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哪怕衹是一條縫,放進來一股強大的新鮮氣流,讓我們的女主角迷醉和暈眩。
  她竟然在孔聖人編定的詩集中讀到了坦率地表述戀情的詩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房捨後面看到了不加掩飾的春光!這兩個發現,在現代人看來是那樣平常,但對生活在濃郁的理學氣氛中的杜麗娘來說簡直有驚心動魄的力量。重重的禮教教條和閨房回廊的重重門檻在這裏幾乎構成了同一種形象。原先總以為是不可逾越雷池一步的,但今天她驚恐地看到,外面,有一個更真實、更美好的天地。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這兩個發現,引起了她的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一個發現:對自己的發現。
  是啊,連堂堂聖人也沒有避諱男女間的戀情,甚至還用在洲渚間互相呼叫、追逐的雎鳩來比擬,杜麗娘為什麽不能産生這樣的聯想呢:“關關的雎鳩,尚然有洲渚之興,何以人而不如鳥乎?”
  由這種聯想,她的膽子壯大起來。她敢於讓自己的身心到真實的自然景色中去作一次短促的巡行。但這一步邁出去實在非同小可。這哪裏是一次普通的遊園,分明是對她自己內心中已在發酵的情感激潮的一次驗證和催動。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遊園,是一個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怡然融和的絶妙藝術片斷,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史上都光彩奪目。人和自然,在一片勃勃生機中互相感應着。對杜麗娘來說,這次遊園簡直是一個重大的人生儀式。她事先選擇吉日,梳妝打扮,在打扮時已經體味到自己與自然的特殊親和關係。她對服侍她的春香說:“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是一種人生原則的自我表述,也是在貼近自然美的時刻所獲得的一種自我發現。待到進得園中,她輕步慢踏,美目四盼,開始怨恨起父不把這麽好的景色告訴她。花草鶯燕,對她來說件件都能引起激動,樣樣都在催發她生命的嚮往、青春的渴求。在這麽一個美好的環境裏,她覺得,她與這些花草聲息與共,她與如許春色魂魄相印。於是,十分自然,她由鮮花的易凋聯想到自己青春的短暫。她煩惱了,甚至傷心了。當杜麗娘離開後花園回到自己房中的時候,滿心充溢着一種青春的緊迫感。自然界雄辯地告訴她,絢麗的春光雄辯地告訴她:必須趕緊追取情感、享受青春!請看她一回到閨房就這樣嘆息道:
  默地遊春轉,小試宜春面。春啊,得和你兩留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睏人也。……天啊,春色惱人,信有之乎?常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淚介)可惜妾身顔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乎!
  也這樣,當她從自然的懷抱中重新認識了自己、發現了自己,她便忍耐不住了。她接受了自然的崇高指令,要去過一種新的生活,哪怕是短暫的,哪怕在夢中。
  一切能夠享受正常的青春和感情的姑娘是難於理解杜麗娘這番心聲的力度的。一切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色、領受天地恩賜的青年是不會面對春光産生杜麗娘這樣強烈的生命衝動的。但是,我們衹要根據湯顯祖提供的情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杜麗娘的爛漫青春陷落在如何深黑的泥淵裏,我們就能理解她。這是一股衝開頑石迸涌出來的激流,在平常的情況下,它也許衹是一泓靜靜的泉水。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緒論
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1)不可思議的社會性癡迷(2)
上層文化的高濃度介入美學格局的多方滲透
魏、梁改革(圖)豐收的世紀(1)
豐收的世紀(2)豐收的世紀(3)
豐收的世紀(4)豐收的世紀(5)
豐收的世紀(6)世紀的豐收(1)(圖)
世紀的豐收(2)世紀的豐收(3)
世紀的豐收(4)世紀的豐收(5)
世紀的豐收(6)世紀的豐收(7)
世紀的豐收(8)世紀的豐收(9)
世紀的豐收(10)世紀的豐收(1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