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正如他在1979年接受法國記者采訪時所說的:“拍故事片時,我永遠都知道影片結局如何。但拍紀錄片時,我卻不知道。僅僅不知道下個鏡頭會如何結束,光這點就足以讓人感到興奮了,更別說整部電影的結局都不知曉。對我來說,紀錄片是一種比劇情片更偉大的藝術形式,因為我覺得,生活本就比我更聰明。它創造的東西比我所能想出來的要更有趣。”[10] 這一點也在《初戀》(Pierwsza Milosc,1974年)中得到了證明,同時,這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除了片名本身,《初戀》很難被稱作是一部浪漫愛情片,在片中我們看不到和欲望、求愛或情欲有關的畫面,我們能看到的衹是一名17歲的懷孕少女和她男友如何正式成為夫婦的真實過程。初見雅德維嘉是在醫生辦公室,醫生警告她說流産十分危險。羅曼頭一次出現則是在接受兵役體檢時。如果說,衝着片名,觀衆原本期待會看到擁吻和約會的話,基耶斯洛夫斯基帶給我們的卻是充斥着官僚主義和不斷妥協的生活現實。
  在房屋管理局的辦公室內,男孩和女孩希望對方能加快辦公速度,給他們安排一處公寓,但女文員卻告訴他們,還得等上三年。他們衹得在雅德維嘉祖母傢空餘的一間小屋裏住了下來。粉刷小屋的時候,警察又來了,說他倆的戶口還沒在這個地址登記,然後,他又挖苦說,這間原本衹是廚房的公寓,三個人住實在太擠了。(基耶斯洛夫斯基承認,是他“為達到刺激的目的”,設法“請”來了這位警察,“我故意找來了這警察,不過雅德維嘉當時已有八個月身孕,我那麽做很可能有點冒險——警察的突然到訪有可能會引起早産,但我總覺得問題應該不會太大”。)[11]
  婚禮也拍得毫無魅力可言,登記註册必須繳費,周圍的噪聲令婚禮失色。新娘哭得淚眼汪汪,父母對她說,希望她的婚姻能比他倆的好。導演用波蘭年輕人必須面對的種種現實壓力取代好萊塢電影(或歐洲銀幕上常見的愛情片)中的浪漫溫情。例如,在公園裏,雅德維嘉被一位年輕母親隨口問到,是否擔心自己的孩子可能天生殘疾。當她回學校拿成績册時,也不得不面對老師的責難:正如一個女老師說的,她操行分衹有C,不僅反映她經常缺席,也驗證了17歲就懷孕當媽媽的她本就是個反面教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