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古典 快士傳   》 第十四捲 俊紅顔陣上動芳心 俠𠔌樓軍中投片札      徐述夔 Xu Shukui

  詩曰:
  鋒刃叢中兩俊娥,一般豪俠世無多。
  劍花飛處光分面,墨陣揮來筆止戈。
  卻說常更生休養士卒已久,月仙公主着令他進兵打關。常更生領命,統軍直抵關下。早有探馬報入關中。董聞與國公聞報,即引數百騎登高望之。見番兵一半騎馬,一半騎鹿。當先一員大將,生得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衹是沒有須髯。前隊引軍旗上,大書“華光國元帥常更生”八個字。看他手持鋼鞭,騎着一隻大鹿,往來馳騁,好不勇猛。正是:
  指鹿趙高將秦害,馬原不可以鹿代。
  今看騎鹿與馬同,這個貂璫真可怪。
  國公看了,對董聞說道:“據彼國來使說,這常更生本是中國一個內監,不知為何逃入外邦。且聞彼國的公主自誇能武能文,卻又愛這內監纔兼文武,使為元帥,尤為可異。”董聞道:“想彼國所恃者,惟此人耳。若先擒此人,便可不勞而定矣。”國公道:“明日我當親自擒之。”董聞道:“待在下今日先送個信兒與他。”說罷,取過弓箭來,開弓發箭,看着那引軍旗,颼的一聲射將去,卻正射在常字之上。常更生見了,喝聲采,遙望着關上叫道:“那射箭的將軍,可下關來與我分個勝負。”董聞令部卒高聲答道:“今日且退,明日决戰。”常更生聽說,即引兵退下數裏,紮住營寨。
  番兵拔得旗上那枝箭兒,把來呈上。常更生看時,見箭桿上刻着“監軍董聞”四個字。常更生驚喜:“原來董傢兄弟在此。我聞得他初任國子博士,如何便做了監軍?莫非同名同姓的麽?”心下好生猜疑,衹待明日交鋒時識認端的。正是:
  兩人各在一軍中,彼此難將姓字通。
  神箭俄從天際落,英雄自此識英雄。
  次日國公與聞正要引兵出戰,忽報老國公處送傢將一員沙伏虎,到軍前效用,兼有傢書附到。國公傳令喚進。衹見那沙伏虎生得身材長大,一部落腮短鬍須,戎裝披執,且自雄健。恭拜畢,呈上傢書。拆看時,原來書中報說國公的夫人近日染病身故。國公看罷,慘然下淚。董聞再三勸慰道:“王事為重,且免愁煩。”國公也衹索罷了。因問沙伏虎:“你幾時在我府中的?”沙伏虎道:“小將在府中已久,董爺認得小將的。”董聞道:“我並不認得你。”沙伏虎道:“小將非別人,便是大力庵中沙有恆和尚。”董聞仔細一看,方纔認得面孔,因笑道:“你改了名,又改了裝束,頭上蓄了發,口上又長了鬍須,教我那裏還認得?我且問你,幾時還俗的?”沙伏虎道:“嚮承董爺薦書,蒙老國公爺青目,用為傢將,特命還俗改名。今奉差至軍前效用。”董聞道:“原來如此。”因又問道:“你既還了俗,可曾有妻室麽?”沙伏虎道:“蒙老國公爺就將唱盲詞的婦人門氏賜與小將為妻了。”董聞聽罷,不覺大笑道:“你當初一宿之緣,今定了百年之好矣。”國公聽說,也笑將起來。正是:
  從前疑真是假,後來去假是真。
  嚮說坐懷不亂,今已共枕相親。
  正說話間,小校飛報常更生已引兵來了。國公便欲親去迎戰,董聞道:“明公不必自行,可即着沙伏虎去。此人武藝盡看得過。”國公遂令沙伏虎引五百鐵騎前去衝陣。沙伏虎得令,抖擻精神,飛身上馬,拿着一條渾鐵棍,出至營前迎戰。常更生見了,笑道:“量你末將,何敢敵我?可請那董監軍來與我决個勝敗。”沙伏虎怒道:“我傢董監軍豈輕與鼠輩交鋒?衹消我這條根兒,管教結果你性命。”常更生道:“且莫鬥口。”便指麾隊裏一員番將出馬來迎,沙伏虎便與那番將交戰。不上數合,那番將早已力怯,被沙伏虎一棍打落馬下。常更生見了,大吼一聲,把鹿角一拍,手舞鋼鞭,直衝將來。沙伏虎忙以棍相迎。一來一往,真好一場大戰。正是:
  同為還俗的僧人,一個還俗了真還,一個還俗了反脫。並是有妻的和尚,一個無妻了忽有,一個有妻了若無。一個光不光,下面尚留一個光頭;一個禿不禿,上面卻剩一張禿嘴。一個手揮鐵棒,腰間另有肉棍一條;一個將號千城,囊中並無雞卵兩個。一個大力僧,力果然大;一個常鬍子,鬍已改常。一個出傢不了,難言有恆;一個自號更生,誰知善變?各人換相各不識,兩下爭鋒兩不休。
  二人鬥了多時,常更生賣個破綻,讓沙伏虎一棍打來,他卻躲個過,隨把鋼鞭照頭的打去。沙伏虎爭閃時,那條鞭已從手腕上擦了一擦。沙伏虎負痛,撥回馬便走,常更生從後趕來。巧得關上矢石齊下,救了沙伏虎入營。國公怪他敗陣而回,要按軍法處置。董聞勸道:“他已曾贏過一員番將,今可將功折罪。”國公乃喝退了沙伏虎,欲自去與常更生交戰。董聞道:“不消明公自去。我董聞不纔,請擒此賊,以獻麾下。”國公喜道:“先生若出戰,不佞當從壁上觀。”當下董聞全身披挂,綽槍上馬,出到陣前。那邊月仙公主聞說常元帥得勝,便親自引兵前來接應,恰好與董聞相遇,各立馬在門旗下。你道他怎生模樣?但見:
  粉面偕雪刃爭光,玉手與霜刀並耀。貂毛一段,灣灣的圍在烏鴉鬢邊;雉尾兩根,飄飄的插在盤竜髻上。腰間束一條扣玉環的細細獅蠻帶,足下穿一雙嵌金綫的小小鳳頭鞋。眉比春山,楚楚又如弓影;眸同秋水,溶溶更似劍光新。太公蒙面斬妲己,當日武夫眼中,恐未嘗見此佳麗;紅拂改裝隨李靖,今朝元帥府裏,又安能有此妖燒?管教兵卒手酥麻,應使將軍心炫亂。
  董聞看了那公主的美貌?也還不在意裏。倒是國公在關上望見了,暗暗喝采道:“不料番邦倒有這一個美貌女子。”那邊月仙公主見了董聞堂堂一表,豐姿可愛,因想道:“原來中國有這等好人物。我若生擒得此人,自有道理。”便不等常更生出戰,徑自舞雙刀,縱坐下白鹿,直奔前來。董聞挺槍來迎,鬥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董聞心生一計,虛掩一槍,撥回馬,佯敗而走。公主那裏肯捨?緊緊的從後追來。董聞挂住了槍,張弓搭箭,望着公主頭上一箭射去,正中他冠上插的雉尾,把那根雉尾射落下來。公主嚇了一驚,不敢復追,勒轉了所乘白鹿,回陣而去,兩傢各自收兵。公主回到寨中,對着常更生極贊董監軍人物之美,武藝之高。又感激他衹射雉尾,不即射我之德。常更生道:“此人就是小將時常對公主娘娘說的結義兄弟董聞。他昨日一箭射中我引軍旗,箭桿上有董聞名字,小將還衹道是同名同姓的。今日陣上望見,卻正是他。”公主道:“我衹見他旗上有‘監軍董’三個字,不想就是董聞。常聽得你誇他的纔藝,果然名不虛傳。且不但纔藝好,人物更佳。我外國那裏有這等好人物?”常更生道:“他矢無虛發,公主不曾防得他,險些被他射傷。”公主道:“據他恁般神箭,要射傷我何難?他卻不射傷我,也是他的好意。”說罷,衹顧低頭沉吟。常更生猜着就裏,便進言道:“小將不敢唐突,莫非公主娘娘有意於此人,要與他講和麽?”公主聞言,不覺臉兒暈紅,即屏退左右,密語常更生道:“實不相瞞,我久欲得一中華奇士,以身歸之。今觀董生才貌雙絶,真佳選也。他若肯與我結秦晉之好,我當稟知父王,休兵解甲。你既與他相契,可能為我傳達此意否?事若得成,我歸順了中國,你便是朝廷有功之人,爵祿當然不小,也可遂你昔日之志。”常更生道:“這不難。待小將明日與他對陣,先教他曉得我就是常奇,然後好遣使致書,把公主之意對他說。他信小將之言,自然悅從。”公主歡喜應諾。正是:
  纔從對壘為仇敵,便欲元戎作蹇修。
  且說聞收兵入關,國公接着,笑道:“先生今日射法,真不啻百步穿楊之技。但衹射他雉尾,不肯射殺他,莫非憐那女子美貌,不忍加害麽?”董聞道:“非也。昔諸葛武侯南徵孟獲,參謀馬謖進言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今華光國僻處遐方,得其土不足以為守,殺其人不足以為武。不若懷之以德,使彼傾心歸命,貢獻不絶,便是國傢之福,可以回報朝廷矣。”國公道:“先生所言極是但必須生擒此女,彼國方肯降順。明日我當親自出戰,務要把此女擒來。”當晚無話。
  次日,月仙公主與常更生一齊來到關前挑戰,真個威風凜凜,相貌堂堂。門旗開處,月仙公主望見,又暗暗驚奇,想道;“看他人物,竟與董聞不相上下。衹不知他武藝如何。”正要自來迎敵,衹見常更生拍坐下白鹿,挺手中鋼鞭,飛出陣前。國公喝道:“你不是我敵手。可喚你那潑女子來,與我决個勝負。”常更生道:“你也不是我敵手。可喚你那董監軍來認我一認,我有話對他說。”國公大怒,催馬迎戰,常更生舉鞭對敵。戰了多時,國公全無破綻,勇力倍加,常更生暗暗喝采。公主在門旗下看了,咄咄稱贊。常更生要使那彈丸的手段,便佯輸詐敗,誘國公追趕。約趕過了一二十裏地面,常更生挂住鋼鞭,取彈丸在手,想道:“我若打傷了他,便不好與董聞講和了。衹打他的馬罷。”便看着國公馬頭,一彈打去,正中馬眼,那馬應弦而倒,把國公掀在地上。常更生正待回騎來生擒國公,忽然一股黑氣從地而起,一霎時天昏地暗。那黑氣直衝入番軍隊裏,撲着的便倒,番軍大亂,常更生也險些跌下騎來。月仙公主急鳴金收兵。
  且說國公被馬掀翻,及跳起身時,衹見黑氣衝起,一時不辨東西南北。心裏正慌,俄有金光一道,金光裏現出兩位神人,都是金幞紅袍,將國公左右扶挾而行。國公腳不着地,好像騰雲的一般,頃刻間到了關前,兩位神人俱不見了。黑氣盡散,依舊天清日朗。董聞喜得國公無恙,忙開關接入。國公備言神人相救之事,董聞道:“吉人天相,況秉天子威靈,自然有鬼神呵護。”國公道:“那常更生鬥了多時,鞭法沒半點鬆懈,武藝甚高。無怪沙伏虎不能取勝。他方纔忽然敗走,我也心疑。不想他彈丸兒又這般利害。然他但害馬,不害人,未知何意。前日先生射箭衹射雉尾,今日他打彈衹打馬頭,可謂相報之速矣。他說要請董監軍來講和,莫非先生也與他有舊麽?”董聞道:“我董聞生平不曾與內侍相知,如何他卻要與我講話?待明日臨陣時,看他有何話說。”國公道:“我想內侍中必無此人,其中必有緣故。明日先生問他,便知分曉。”說罷,各自回寨歇息。當夜董聞在營帳中睡到三更時分,忽聽得帳前腳步響。董聞疑是刺客,急跳起身,取了床頭寶劍,步出帳去看時,衹見一個金幞紅袍的人嚮前來施禮道:“還認得小弟丁士升麽?”董聞見了,把手中劍撇下,忙答禮道:“年公祖為何到此?”丁士升道:“小弟生前為治水之事盡瘁而死,上帝憐我清忠封為水神。令兄董遐施,生前慷慨仗義,今現為土𠔌之神。日間在陣上救取國公的,便是我和他兩個。今後不須交戰,衹在三日內有喜信到也。”言訖,轉身便走。董聞趕去扯他衣袖,卻扯了個空,撲的跌了一交。猛然驚醒,方知是夢。聽軍中更鼓,已打四更了。董聞不勝詫異。正是:
  忠臣能把忠臣助,義士還和義士通。
  前日遊魂臨水上,今朝顯聖在軍中。
  次日,董聞與國公相見,細述夜來之夢。國公驚嘆道:“原來陣上顯靈的,就是二公。一嚮常聽得先生稱贊他兩人一個盡忠,一個仗義,果然今日都為明神。又蒙顯靈相救,二公實未當死也。”便傳令軍中,備下祭禮,國公與董聞親自望空拜祭了一番。董聞道:“據了公示夢雲:‘不須交戰,三日內當有喜信。’今且按兵三日,看是如何。”國公依言,靜待兩日,並不出戰。到第三日,不見有甚動靜,衹道夢寐無憑。董聞正坐在帳上點撥明日交戰之事,忽小校來報轅門外有一個說是山東來的,要求見監軍老爺,有什麽傢書,要當面投遞。董聞心疑,便令喚進。那人到帳前參拜畢,董聞看那個人時,卻是個鬍子面孔,有些認得,衹是一時記不起。因問道:“你是山東何人差你來的?有甚密書投送?”那人嚮懷中取出一封書來呈上,道:“老爺衹看書中便知端的。”董聞即拆書觀看。書上寫道:
  “賤妾馬幽儀,斂裧百拜致書於監軍董老爺麾下嚮蒙洪恩,秉承明訓,銘入五內,感切二天。茲有啓者:前有遊僧,攜賤妾而私遁。遊僧非他,即常善變也。近有閹監,入異域而稱兵,閹監非他,亦即常善變也。衹因鬱志未伸,故爾竄身外國。若聞恩赦既降,自當歸命中朝。伏乞召念昔年之誼,馳一紙之書,諭以朝廷德意已經宥免罪人,更請明詔招安,無使仍懷疑二。將見歡聲動地遐荒,不煩矯箭控弦之力。兵氣銷為日月,立奏倒戈脫罪之功矣。臨楮不勝惶悚待命之至。”
  董聞看畢,又驚又喜道:“我說內監中那有常更生這般一個好漢,原來就是常兄。怪道他要請我相見講話。我一嚮衹道馬二娘隨了遊方僧去,原來那遊僧就是常兄。正不知他怎地做了和尚,又做了內監。”因問來人道:“如今馬二娘在那裏?”那人道:“現在山東寨裏。”董聞驚訝道:“如何卻在山東寨裏?你是何人?可是從寨裏來的麽?”那人道:“老爺如何忘了,我姓習名風,就是昔年在路上相遇的乞兒。老爺曾騙我到獄中,做了常鬍子的替身,今日怎便不認得了?”董聞把他仔細一看,笑道:“我說有些面熟,一時記不起。當初騙你的是我,後來央國公老爺對撫院說了分上,釋放你的,也是我。你釋放之後,卻怎生到了山寨中去,如今卻從山寨裏寄書來?”習風道:“我習風本是定尚義部下的人。”因把當初假扮乞兒之故,及現今坐第三把交椅的話,細細說了一遍。董聞大笑道:“原來你做了乞兒時,就是山寨中姦細假扮的。既如此,我當初藉重得不差。”習風又把常奇要取馬二娘上山,因此削發剃須,扮了和尚;又嫌山寨非安身立命之地,要出外遠遊,因此又自閹割了,扮做太監,竄入外國的話,細細說了,董聞方終省悟。正是:
  從此疑關纔得破,嚮來異事實難猜。
  當下董聞把酒食款待了習風,遂率領他去叩見國公,並將馬二娘寄來的書與國公看了,備述常奇當初得罪之由。國公道:“那常奇不惜身命,為母舅報仇,是個義士。他的母舅,不過因藏了方正學的文集而死。今方正學已經追贈,他母舅若在,也在赦中,何況常奇。先生可寫書與他,招他來投降便了。”董聞領命,隨即修書一封。國公便命習風做個下書人,習風欣然允諾,道:“我便去。總是馬二娘也有書在此,要寄與常善變,勸他投降。如今正好一齊帶去。”董聞聽說,便一發討他那封書來,拆開與國公同看。其書云:
  “一經分手,遽悵各天。萬裏睽違,頻年闊別,雖金罍不能解其永懷,萱草不能止其心痿也。司馬返報任安書云:‘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以君之情,毋乃類是。然君從不念妾,獨不念桑梓之地乎?君雖改相,妾不改心。舊愛依依,何忍遐棄?且君之所以竄入異域、掉頭不顧者,正為罪未釋而志弗伸,不屑處山寨之中,作楚囚相對耳。今天子大頒恩赦,追復建文年號,並贈死節諸臣,未必非子房一擊之力,是君之功已建,名已立,義已布於天下矣。不及此時束身歸命,仍返故鄉,猶欲奮螳臂以擋車,竊恐添蛇足而失酒。高明如君,度不出此。情長紙短,書不盡言,統惟垂鑒。”
  國公與董聞看了這封書,都贊嘆馬幽儀善於詞令,真女中學士,且又忠義可嘉,便依舊把書封好,付與習風前去。習風一騎徑望番寨奔來,口稱:“我是中國下書人,要見你常元帥的,休得放箭。”當被番兵拿住,簇擁到常更生寨中。常更生認得是自傢人,跳來問道:“你為何來到此間?”習風道:“大嫂差我送書與董監軍,因此董監軍就央我到這裏下書。大嫂也有書寄與大哥哩。”常更生喜道:“我正要把自己的蹤跡通信於董監軍,你先對他說明了,卻是最好。”便將董聞來書拆看,見上面寫道:
  小弟董聞,再拜致書於元帥常見麾下。憶自開封一別,懸念殊深。及得丁公子書,景仰高義。方謂英雄伏草澤之間,正欲相機藉勢,為兄推轂,初不料兄之遠適異國也。今接尊閫馬夫人手教,始知目下對壘交鋒者,即係舊時知契。開我迷惑,為之爽然。竊嘆吾兄跡大奇,謀大幻。欲踐紅裙之約,既自同季布之髡,欲托黃門之遊,又甘作馬遷之腐。號曰善變,誠善變矣。然變而能通,則思復。今天子追念忠儀,赦免罪人,纔如吾兄,自當擢用。若能投誠納款,幡然改圖,爾公爾侯,指日可必。或疑檄文過激,恐遭譴責,重以此故,未肯回心。以弟度之,是不足慮。孔璋受之於魏武,賓王惜之於則天,今上聖明,寧反遜此二主?仰邀恩詔,弟能任馬。恃愛布誠,伏惟照悉。
  常更生看罷,大喜道:“天子既頒恩赦,我原是中國人,豈肯久居異域?但我蒙此間月仙公主知遇之恩,何忍負之?今公主見董監軍才貌出衆,要與他聯秦晉之好。若董監軍肯從其請,吾事諧矣。”習風又把馬二娘的書與常更生看了,常更生决意歸降,便引習風去見公主,備言其故,將董聞來書呈看。公主道:“我初見董監軍丰采不凡,以為罕有其匹。不意前日陣上,見那徐國公與董監軍才貌不相上下。你彈倒了他的馬,正好生擒他來,卻被黑氣衝斷,嚇他逃去,甚為可惜。今董監軍既有書來招你,你便可把我求婚上國之意對他說知。大約二人之中,必居一於此矣。”常更生道:“小將與徐國公不相知,不好把這話對他說。若要與董監軍聯姻,小將當玉成其事。”公主見董聞書中有“尊閫手教”之語,因問其故。常更生把自己與馬二娘往來顛末述與公主聽了,並取出馬二娘寄的書,呈與公主觀看。公主笑道:“你已為閹人,尊閫伉儷之情,猶依依不捨,又何怪我之求婚上國乎?”當下厚款習風,隨命常更生即日修下回書,付與習風,歸報監軍。董聞將回書拆看,書云:
  “愚兄常更生,再拜覆書於監軍董賢弟麾下。嚮荷賢弟活命之恩,近又蒙此間公主知遇之德,生我成我,等於二天。今公主仰慕賢弟才貌,思結伉儷之好。正欲遣僕面陳悃愫,用執斧柯,適承翰教下頒,敢敬布此情於左右。昔漢室和親,且不惜降明妃於沙漠,若以外邦治女,入配賢人,度非聖主之所不樂聞也。仰祈俞允,即惠好音,某解甲以待。”
  董聞看了回書,心中好生不然,想道:“常死亦甚多事。招你投降,你便投降罷了,如何又替那公主做起媒來?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縱然外傢待我薄,我豈休妻再娶之人?卻把這話來對我說。”習風見董聞顔色不樂,便道:“董爺為何看了這封書,倒皺了雙眉?”董聞道:“常兄豈不知我已有妻室?卻又要替我做媒。”習風道:“那月仙公主有沉魚落雁之美姿,真個似月裏嫦娥下降。月仙之名,可謂名副其實。這頭姻事,休要錯過了。”董聞搖頭道:“我豈是貪色負義的?衹看常兄與一個青樓有約,便不惜改頭換面去取他上山,更不聞別事(以下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 富傢翁百計磨豪傑 空門衲一飯結英雄
第二捲 疏財漢好議訂宗盟 總兵官觀詩禮文士第三捲 書生拾兔驚響馬 俠客抽鬃接彈弓
第四捲 慣負人俗子誤身謀 不忘生英雄償死債第五捲 走健卒誤拿差役 脫禁犯權藉乞兒
第六捲 賺真硯物歸原主 釋假賊憎雪冤誣第七捲 姦徒喬裝真耳聾 賢官巧辨詐眼瞎
第八捲 飲壽觴漫題冷暖句 救色妓不動雨雲情第九捲 竭心力臣忠感鬼神 焚契券友義動官長
第十捲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托求仙第十一捲 假僧人連累真僧人 真太監引出假太監
第十二捲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第十三捲 監軍忘怨釋大罪 學士詰姦省遠行
第十四捲 俊紅顔陣上動芳心 俠𠔌樓軍中投片札第十五捲 守糟糠義讓佳麗 懾宦竪智遣神偷
第十六捲 招俊彥少女結良姻 格姦頑快士傳佳話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