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
第1節 嫁娶
伊永文 Yi Yongwen
在東京,有一富戶為兒子娶一媳婦,剛過三天,就被皇宮中一位指揮官命令入見,結果,泥牛入海無消息,半個月不見人歸來。這事發生在頗得人望的仁宗朝,富戶自然上告到開封府。開封府尹範諷為此毅然去面奏,他對仁宗侃侃而談:民婦既成禮,而強取之,何以示天下?範諷所說的“禮”,即是嚴格按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程序而進行的婚姻禮俗,它是維係社會安定發展的重要大禮,怎麽能隨便破壞呢?仁宗聞言極是,立刻降旨,放出此女子,在禦榻前交給範諷帶回。透過這件事看,即使是皇帝,也要擺出一副尊重婚俗的樣子,尤其是在城市裏,講究禮儀,婚俗是千萬馬虎不得的。
首先,任何一樁婚姻的形成,都要由媒人往來通言。那些嚴循明媒正娶戒律的名門,需要的媒人是戴蓋頭(即帷帽),拖裙到頸,着紫色套服,衣飾華麗者,她們的裝束幾乎和貴婦人一樣。所以,從外地來到東京的人,見一婦人着紅背子,戴紫幕首,卻沒有僕人跟隨在後面,就感到詫異。皇帝為使宗室與有錢富戶聯姻,選定了數十名官媒人,也就是這般模樣。中等門戶,所需媒人則着冠子,黃包髻,係把青涼傘兒。再次之就是頭輓一窩絲,身穿粗布衣,混跡在市井城鎮上的王婆之流。她們做媒為生,練就巧舌如簧,可以:
開言成匹配,舉口合姻緣;醫世上鳳衹鸞孤,管宇宙單眠獨宿。傳言玉女,用機關把臂拖來;侍案金童,下說詞攔腰抱住。調唆織女害相思,引得嫦娥離月殿。
這樣的媒人真是不簡單,所以男女雙方都將希望寄托在媒人身上,尤其那些婚姻未圓滿者。像宋話本《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描寫的:
東京界身子裏擁有十萬資産、年過六旬的張員外,孑然一身,便想續弦,找來了張媒、李媒,委托她們為之說親。但是條件苛刻,他一要人才出衆,二要門戶相當,三要有十萬貫房奩。兩位媒人明知這非常不實際,肚裏暗笑,口中卻答應這三件事都容易。結果,她們把張員外的年紀瞞了三四十歲,和女方說了,又到張宅講定財禮。成親那天,女方纔知是位鬢發皆白的老員外,叫苦不迭,後悔已晚。為了錢財,媒人就是這樣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有人特別感嘆宋代城市媒人的這種見錢眼開的做法:到女傢則說男傢不求備禮,而且幫助出嫁遣之資;到男傢則厚許其所遷之賄,而且虛指數目。輕信了這些媒人的話而成了婚的人,往往賫恨見欺,夫妻反目,乃至離婚。可是,沒有媒人,任何婚姻都不成。即使強霸婦女的財主,也要使強媒硬保,否則名不正言不順。一句話,城市婚姻的序幕,必須要由媒人拉開。
男傢正式草帖女傢正式草帖
在媒人的主持下,婚姻的第一步是起個“草帖子”,或者“討一個利市團圓吉帖”,看看吉利否、無剋否。媒人一般都帶着這樣的帖子,往往是“從抹胸內取出”,如“一幅五男二女花箋紙”,由議親人寫了,她們帶給男女雙方。
若雙方見草帖後彼此滿意,再告訴媒人通一個更細的帖,也叫“定帖”。上面寫着男傢曾祖、祖父、父親三代名諱、職業,議親的是第幾位男子,何時所生,父母在不在堂,傢有多少財資,主婚的是哪位尊長等。
女傢也以對等的形式,將自己情形一一寫明。兩傢把定帖放在彩色綢緞或布襯着的盤子裏,選個日子送給對方,這就表示此事可談。下一步就是“相媳婦”,是由男方親人或媒人上女傢去看,也有男子親自去看的,這喚作“過眼”。
男傢正式定帖女傢正式定帖
相媳婦的地點往往在酒樓、園圃等雅緻環境,這頗有些今日自由戀愛的味道,但是自始至終卻充滿着男強女弱之意。如男方用四杯酒,女方準備兩衹酒杯;若新人中意,男方即以金釵插於冠鬢中,這叫“插釵”;若不如意,送二匹彩緞,美其名曰“壓驚”。
也有相退女方的男子,被女方告發的,東京的司法機關,即依據刑律條例判决,引起市民的議論,認為這樣處理太甚。這表明,婚姻觀念已有些許鬆動,但因循守舊的勢力還是很大。倘若不去相媳婦,那就衹好聽天由命了。都官凌景陽,與東京一豪門孫氏女子成婚,但怕自己年紀大,就匿報了五歲,待交禮時,纔知這位孫氏女子比自己還要大,原來她匿報了十歲。此事荒唐,引得皇帝都大笑,這就是沒有去相媳婦的後果。假如去相媳婦,而且相好了,那就很快由媒人去道好,議定禮,再往女傢報定,接着男方選黃道吉日,送聘禮,婚姻的節奏就加快了。當然,快不快取决於當婚者的主觀意圖,這要看下財禮多少。
財禮與議親、送定前後的那類小禮還不同,那是些象徵性的物件,如男方傢人擔着盛一點酒的大酒瓶,裝八朵大花、八枚工藝飾品,用花紅係在擔子上,送往女傢。女傢用兩瓶淡水,三五條活魚,一雙筷子,放入送來的大酒瓶內,用這“回魚筷”回應。
到了以擺譜為榮的南宋都市裏,富裕之傢,則準備珠翠、首飾、金器、銷金裙褶、緞匹茶餅,牽送兩衹羊,還有裝上大花的四罐酒蹲,用緑銷金酒衣或羅帛帖套花酒衣蓋上,酒擔用紅緑緞係上,送往女傢。女方備些紫羅匹緞、珠翠須掠、篋帕鞋鞍等回定禮物,再用兩衹空酒罐,放滿清水,投入四條金魚、一雙筷子、兩棵蔥,作“回魚筷”送往男傢。衹有官戶富豪,纔用金銀打造一雙魚筷,用彩帛做兩棵生蔥,挂在魚水罐外面。
可是,“下財禮”就非同小可了,因為它意味着婚姻已完全成“定論”。男女雙方,都要傾其所有,有錢人傢送聘禮,以送“三金”為時髦,即金釧、金、金帔墜。送不起金器的家庭,用“銀鍍”的代替。這種以金為主的財物聘禮,閃爍着好一派富貴氣象。這是在唐代婚姻聘禮中所未見的,也是元代婚姻聘禮所未達到的,反映了商品貨幣經濟在宋代城市婚姻中占有的無可爭辯的主導地位。此外,官宦之傢還送銷金大袖或紅素羅大袖緞、黃羅銷金裙、緞紅長裙、珠翠團冠、四時髻花、上細雜色彩緞匹帛、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簡直像展開了一場送聘禮的比賽,看誰送得多,送得好。
在宋代以前,這一習俗並不明顯。但到了宋代,“將娶婦,先問資裝之厚薄;將嫁女,先問聘財之多少”,已成為最基本的婚俗第一步,然後再立契約,“以求售其女”,所以“世俗生男則喜,生女則戚”。倘若城市中的富室,一次新婚,最低程度要有“半千質具”!王安石嫁女到蔡傢,慈壽宮賜一珠褥,就值數十萬錢。南宋景定年間,一小小九品鄭姓將仕郎之女慶一娘,許嫁給萬知縣之子,僅資裝費錢就高達十萬五千貫,隨嫁五百畝田尚不算在內。通過以上一高一低兩例,可以推想婚姻論財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這與宋代以前講究門第、等級的懸殊是有明顯區別的。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為下聘財損資破産,乃至嫁娶失時、不能成禮的特別多起來。故官府將聘財定立等第,以男傢為主,大致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戶金一兩,銀五兩,彩緞六表裏,雜用絹四十匹。
中戶金五錢,銀四兩,彩緞四表裏,雜用絹三十匹。
下戶銀三兩,彩緞三表裏,雜用絹一十五匹。
這衹是大體的規定,目的是讓市民們下聘嫁禮時有所遵循。實際上,即使沒有錢的市民,也要硬撐着備一兩匹彩緞、一兩封官會,加上一些茶餅鵝酒。有的窮苦市民,不顧“報應”,竟到居處附近的大廟,取人們布施給寺院的縑帛以嫁女。至於一貧如洗之傢,奩具茫然,但假如女子姿色可取,這就要由男方送首飾衣帛等物,叫作“兜裹”。然而,也有女方奩具萬計,衹慕男方容儀,情願不要男方分文,衹想及早成婚的。男方一旦答應,女方便來人,“施供張,敷茵幾,金玉綺綉,雜然盈前”。然後便是笙簫之音,鏘洋漸近,女子乘花輿而來……
這與東京有權人傢,專去科場上選婿,毫不考慮男方的陰陽兇吉及其傢世同出一轍。這喚作“榜下捉婿”,女方還給男方緡錢,喚作“係捉錢”。後來富商和廣有錢財者,也都到科場上捉婿,並成倍付“捉錢”,以誘士人上鈎。捉到一個女婿一次就給千餘錢,這一明碼實價還是非常之高的。可是一旦從科場上選來的這女婿與女子成婚後,其傢則就要索取“遍手錢”。通過女不看男傢世衹重相貌,女方重男才幹而不慮其他的這二事,可見宋代城市婚姻不計較門第、“不問閥閱”的端倪,而且它透露出了宋代城市婚姻直逼錢財,專問實際而不好虛名的舉措,已是很有代表性,以至可以成為宋代城市婚姻的最大特色。所以,即使男方再貧窮,也要備納采、問名之禮,始為允當。而受了聘送的富傢女子,不僅要用雙匹緑紫羅、金玉文房玩具、珠翠須掠這樣的女工禮物答回,而且還要送給媒人緞匹、盤盞、紙幣、花紅禮盒等。
送禮到此還不算完。到迎親的前三天,男傢開始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花粉盤、畫彩綫果等物品,女傢則回送羅花幞頭、緑袍、靴笏等。一直到了成親的前一天,“下財禮”纔告一段落。因為這時要“鋪房”,由男傢備床席桌椅,女傢備被褥帳幔;女傢出人去男傢鋪設房奩器具,擺珠寶首飾等。張幔設褥、布幕置氈的程序,演變成了女傢誇耀的機會。像公主出嫁的房奩,還由皇帝降旨許官員去參觀。
到“迎娶”那一天,婚禮將以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面貌出現,這與宋代以前的婚禮成鮮明對照。早在《禮記》就提出“婚禮不用樂”,後一直延續到北周,纔開始出現“嫁娶之辰,多舉音樂”的記載,但很快禁斷。
唐代嫁娶時,雖有廣奏音樂、歌舞喧嘩的現象,卻遭官方取締。至北宋前朝皇帝、皇太子還是襲用舊製,婚禮仍不舉樂,可民間卻鬆弛多了,《清波雜志》曾說元祐哲宗大婚時,宰執議論不用樂,宣仁太後反對道:“尋常人傢,娶個新婦,尚點幾個樂人,如何官傢卻不得用?”這就告訴了我們,城市婚禮用樂已司空見慣。《事林廣記》中一段話也透露出了這一新禮節的擡頭、不用樂的舊製的崩潰:
近俗,六禮多廢,貨財相交,婿或以花飾衣冠,婦或以聲樂迎導,猥儀鄙事,無所不為,非所以謹夫婦嚴宗廟也。在樂隊吹吹打打聲中,男傢陪伴人各拿花瓶、燈燭、香球、沙羅洗漱、妝盒、照臺、裙箱、衣匣、青涼傘、交椅等物,跟着送“迎客”的車子或花擔子前往女傢。女傢在男傢來人迎親前,叫出嫁的女兒先拜傢堂並祖宗,以保過門平安,並且要有一大套吉利話:
今朝我嫁,未敢自專。
四時八節,不斷香煙。
告知神聖,萬望垂憐。
男婚女嫁,理之自然。
有吉有慶,夫婦雙全。
無災無難,永保百年。
如魚似水,勝蜜糖甜。
待迎親隊伍到女傢門口,女傢用酒禮款待來人,並散“利市錢”,樂官作樂催妝,待嫁的女子“房中巧妝畫,鋪兩鬢,黑似鴉,調和脂粉把臉搽。點朱唇,將眉畫,一對金環墜耳下。金銀珠翠插滿頭,寶石禁步身邊挂”。這時,有“剋擇官”報時辰,茶酒司儀互念詩詞,促請新人出屋登車。新人登上車,從人卻不肯起步。此刻,有人念這樣的詩句:
高樓珠簾挂玉鈎,香車寶馬到門頭。
花紅利市多多賞,富貴榮華過百秋。
新人傢衹得賞了這一求利錢酒的,擔纔起了,迎至男傢。北宋時,迎娶的人先回男傢門口,吵吵嚷嚷嚮男方要錢物,這叫“攔門”,旁邊還有人吟誦攔門詩,以推波助瀾:
仙娥縹渺下人寰,咫盡榮歸洞府間。
今日門闌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須慳。
絳綃銀燭擁嫦娥,見說有蚨辦得多。
錦綉鋪陳千百貫,便同蕭史上鸞坡。
攔門禮物多為貴,豈比尋常市道交。
十萬纏腰應滿足,三千五索莫輕拋。
這時,由男方以“答攔門詩”回敬:
從來君子不懷金,此意追尋意轉深。
欲望諸親聊闊略,毋煩介紹久勞心。
洞府都來咫尺間,門前何事苦遮攔。
愧無利市堪拋擲,欲退無因進又難。
攔門過後,該進行“本宅親人來接寶,添妝含飯古來留”這一習俗。是由媒人拿着一碗飯,叫道:“小娘子,開口接飯。”這是表示新人入門之初,吃夫傢飯,成夫傢人。也有喂粗糧的,以示女子進門後要艱苦持傢。南宋城市則沒有攔門一禮。衹待新媳婦下車後,由陰陽先生拿着盛五穀豆錢彩果的花鬥,嚮門首撒去,孩子們爭着撿拾。撒𠔌豆這一點和北宋是一致的,其用意是在壓青羊、烏雞、青牛這“三煞”。習俗認為,三煞在門,新人不能入,若入則會損尊長及無子。撒𠔌豆,三煞則自避,新人方可進門。
新媳婦是踏着青布條或氈席行走,一女子捧着一面鏡子在前面倒行,或者由二女扶持行走,先跨馬鞍,據說這是來自唐五代的婚俗。那時,軍閥混戰,禮樂廢壞,無暇講究婚姻制度,隨取一時世俗所用儀式——
因當時鬍人乘鞍馬風甚,於是,便有了新媳婦跨女婿準備的馬鞍的婚俗。直到明清時期,這種由女婿以馬鞍置地,令新媳婦跨過其上,叫做“平安”的婚俗仍保持着,標示着宋代城市婚俗一直引領着宋以後的婚俗潮流。新媳婦還要在草上、秤上過,入了門,進一當中懸挂着帳子的房間,稍微休息,這叫“坐虛帳”。或者一直到一間屋內,坐在一張床上,這叫“坐富貴”。這時男傢委托親戚接待女子親傢,“親送客”,急急忙忙喝完男傢準備的三盞酒退走,這叫“走送”。
北宋城市婚禮進行到此,出現了有趣的一幕:堂中置一馬鞍,女婿要坐上,飲三杯酒,女傢再遣人請他下馬鞍,連着請三次,才能把他請下來,這叫“上高坐”。凡是舉行婚禮,衹有女婿上高坐,纔稱得起是最隆重的儀式,如誰傢不設此禮,就會被男女賓客視為闕禮。即使北宋的名儒巨公、衣冠舊族也都要舉行這“坐鞍禮”。這或許是對當時旋風般的草原民族驃悍的仰慕、擷取?
到了南宋城市中,這點變化出現了,男子不像傳統戲劇中那樣着大紅袍,而是穿緑衣裳,戴花幞頭,到一張放在床上或離地面很高處的椅子上就坐,這也叫做“高坐”。先由媒人,後由姨或舅母請,他們各斟一杯酒,男子接住飲了,再由嶽母請,把他請下“高坐”,回房坐在床上。這時新人傢的門額,橫挂一條彩帛,已被人扯裂下來,夫婿進門後,衆人爭着扯着碎片散去,這叫“利市繳門紅”。然後,禮官請兩位新人出房,男執槐簡,挂紅緑彩,綰“同心結”倒行;女面嚮男,把“同心結”挂在手上,緩緩行走。這種被無數文學藝術樣式反復重複過的禮節,喚做“牽巾”。也有女子專以此寫詩祝賀的,如《燈下閑談》:
團圓今夕色珍暉,結了同心翠帶垂。
此後莫交塵點染,他年長照歲寒姿。
到了堂前,雙方並立,請父母、女方親人,用秤或機杼挑開“蓋頭”,露出女子的面容,再行參拜男傢高祖及諸親戚的禮節。禮畢,女子再倒行手執“同心結”,牽引着新郎回房,講“交拜禮”。
宋代城市婚禮席上的參拜儀式,有的是宋代之前就有,如拜舅姑諸親,有的則是自宋代方始,如夫婦交拜。“交拜禮”之後,禮官用盤盛金銀錢、雜果,在房中撒擲,這叫“撒帳”。它與“撒𠔌豆”禳三煞不同,而是寄寓着祝願得子、長命富貴等吉祥幸福之意,這可從“撒帳緻語”中看出——
竊以滿堂歡洽,正鵲橋仙下降之辰;半夜樂濃,乃風流子佳期之夕。幾歲相思會,今日喜相逢。天仙子初下瑤臺,虞美人乍歸香閣。訴衷情而款客,合歡帶以諧和。蘇幕遮中,象鴛鴦之交頸;綺羅香裏,如魚水之同歡。係裙腰解而百媚生,點絳唇偎而千嬌集。款款抱柳腰輕細,時時看人嬌羞。既遂永同,惟宜歌長,壽樂是夜也。一派安公子,盡欲賀新郎。幸對帳前,敢呈拋撒。
值得註意的是,宋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所載撒帳祝詞,與《翰墨全書》乙集所錄完全一致,可見這種撒帳祝詞已形成了一套格式,互相藉鑒,傳錄甚多,但又都是喜慶吉祥的框架。禮官一面不斷吟着喜詞,一面拿着喜果撒嚮幃幕間,方位有東、西、南、北、上、中、下、前、後。這種邊吟邊撒的撒帳緻語,極好地烘托出了歡樂祥和熱烈的氣氛,所以直到近代仍廣泛采用。孫寶瑄在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9月22日所記的《忘山廬日記》中錄下了別人教他的“灑帳詞”——
宋人灑帳之歌,使熟記,待灑時遂唱曰:灑帳東,簾幕深圍燭影紅,佳氣蔥籠長不散,畫堂日日醉春風。灑帳西,錦帶流蘇四角低,竜虎榜中標第一,鴛鴦譜裏穩雙棲。灑帳南,琴瑟和鳴樂且耽,碧月團人似玉,雙雙綉帶佩宜男。灑帳北,新添喜氣眉間塞,芙蓉並蒂本來雙,廣寒仙子蟾宮客。灑帳中,一雙雲裏玉芙蓉,錦衾洗就湘波緑,綉枕移就琥珀紅。灑帳畢,諸位親朋齊請出,夫夫婦婦鹹有傢,子子孫孫樂無極。
從這段文字可以返觀宋代城市婚俗的撒帳緻語是相當生動的。撒帳結束後,男左女右,剪下一綹頭髮,綰在一起,為“合髻”。這種儀式源於唐代,在宋代城市婚俗中得以完善,它與男冠女笄是不一樣的,是表示二性合一、生死相隨、患難與共、白頭偕老的信物。
接着,把兩盞酒用紅緑“同心結”綰住盞底,男女互飲,這叫“交杯酒”,也叫“合卺酒”。它的最早源頭雖可追溯到上古,但“交杯酒”一詞卻最早出現於宋代城市婚俗。這期間有一演變過程——
衆所周知,卺是一個瓠分割而成的兩個瓢。瓠,苦不可食,用來盛酒必然有苦味,新夫婦各用一瓢共同進酒,不但象徵着夫婦合為一體,而且也比喻夫婦當同辛苦。到了北宋末期,婚禮用的“四爵兩卺”便常用酒杯代替了,並在《政和五禮新儀》中得到了確認。男女喝“交杯酒”時,禮官還念“合卺詩”助興:
玉女朱唇飲數分,盞邊微見有壞痕。
仙郎故意留殘酒,為惜馨香不忍吞。
這時,男子用手摘下女子頭上的花,女子用手解開男子身上的緑拋紐,再把杯扔到床下面,酒杯一仰一復,這就是大吉的徵象,寄托着天翻地覆、陰陽和諧的意思。而且有所發展的是,宋代城市合卺之夕,女婿登上高堂,賦詩催妝,已成常禮。
有一親傢父母先觀女婿,母親曾認為其女像菩薩,卻嫁了個多髯麻鬍子似的人物,待索詩時,這麻鬍子女婿卻大顯其纔,大書道:
一雙兩好古來無,好女從來無好夫。
卻扇捲簾明點燭,待教菩薩看麻鬍。
此詩一出,滿堂傳觀,來賓哄動,一致認為這位女婿不是凡人。重和元年(1118)的新科狀元王昂,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婦傢立索“催妝詞”,王昂才思敏捷,迅寫《好事近》詞,其中“喜氣擁門闌,光動綺羅香陌”、“留取黛眉淺處,畫章臺春色”,意境動人,遂推為合卺之詩的佳作。待賦詩完畢,這時該開始“掩帳”了,新人換妝,換好後,禮官迎請兩新人到中堂,行參謝之禮,親朋講些慶賀話,男女雙方親傢行“新親之好”禮,再入禮筵。南宋一般是喝五杯酒,再到別間歇坐,講講親情,再重入禮筵,飲四盞酒,結束這個儀式。
北宋這一套則比較簡單,較之南宋不同的是第二天五更時分,要用一有鏡子的桌臺放在高處,讓新娘子拜,這叫“新婦拜堂”,再拜父母親戚。然後用緑緞,做工精細的鞋、枕獻上,這叫“賞賀”。男子父母則給她一匹布,這叫“答賀”。然後女婿去女方傢,這叫“拜門”,拜門也可以在新婚後的三天、七天之後。到女傢,女婿也要獻上緑緞,做工精細的鞋、枕,女方父母也給他一匹布,再設席喝酒,南宋時這叫做“會郎”。酒席散了,女傢準備吹鼓手送女婿回傢。
北宋和南宋的婚俗還有相同之處,女傢往男傢送彩緞、油蜜、蒸餅,北宋叫“蜜和油蒸餅”,南宋叫“三朝禮”。北宋時,新婚三天之後,女傢到婿傢緻酒作會,叫做“暖女”。到南宋此禮並不太嚴格了,衹要九天之內舉行即可。這中間還可以取女子回傢,送給她彩匹、冠花、盒食等物,這叫“洗頭”。新婚滿一個月後,女傢送“滿月”禮盒,女婿傢擺下酒席,招待親傢及親眷,這叫“賀滿月會親”。至此,整個婚禮儀式圓滿完成。
雖然其中不乏成婚男女的愉悅,不乏歡樂甚至調侃的色調,但是這樣的聘娶婚俗,還是由幕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策劃操縱而演成的,任何成婚的男女都不能違背,也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因為許許多多的男女,有的尚在母腹中,就定了“指腹婚”,在襁褓中定婚的更屢見不鮮,男女長大成人後,更是雙方父母包辦。有的父母為所謂“天下之義”,可自作主張任意為女求婿,或為子配女。即使年當嫁娶未婚而死者,也要體現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精神,完成“冥婚”。那是由專做這種媒的“鬼媒人”,選通帖子,男女雙方父母以其帖子命禱而卜,卜後再製冥衣,即雙方各備男冠帶、女裙帔等衣物。這些物品交給“鬼媒人”後,在男墓地舉行“合婚”儀式,墓前放置果酒,設兩個相並的座位,兩座後各立一長一尺有餘的小幡,以此二幡,舉行合卺,判定標準是二幡微動,就可以“相合”了,若一幡不動,也算可以相合。
對死去的男女,都要讓他們恪守着規定好的婚俗行事,那陽間的男女結合更是要一絲不苟。在某些掌握着生殺予奪大權的統治者手裏,任何青年男女的婚配都是不允許僭越他們能夠允許的範圍,否則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臨安鹹安郡王府內的綉作璩秀秀,與碾玉待詔崔寧,曾由郡王當着衆人之面,將璩秀秀許給崔寧,兩人彼此也都滿意。一次,郡王府失火,他們偶遇廊下,一並逃出,直奔兩千多裏外的潭州結為夫妻,開店度日。誰知被王府軍兵發現,報知郡王,郡王因他們未經自己同意私自成婚,就一反初意,勃然大怒,將他倆抓回,把崔寧問成大罪,殺死了璩秀秀,後來崔寧也為此死去。
但是隨着風氣的開化,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大膽地走上自擇配偶的道路。一對從不相識的青年男女,衹因在東京的一個茶坊逢面,四目相視,俱各有情,那女孩心裏暗暗喜歡那男子,便以買糖水為由說道:“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兒。”那男孩兒也有愛慕女孩之意,也以買糖水回應:“我不曾娶渾傢……”
話本作者藉一盞甜蜜蜜的糖水,傳遞出男女雙方一見鐘情、互相求愛若渴的心意,真可謂匠心獨運,而且背景是選在人煙繁阜、擁擠不堪的市井中間,也是那麽勇敢,那麽熱烈,這在宋代以前的城市婚俗中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在宋代以後的城市婚俗中也從未見過,甚至要遠勝現代青年的求愛方式,它不愧是中國古代城市中一支石破天驚的青春愛情之歌!
還據《南燼紀聞》等宋代筆記佐證:尤其是在節日當中,男女青年毫無顧忌,南宋某地的男女“合婚”,都是自己去選擇,往往是“男自負女而歸,不煩父母媒妁引也”。
可是,一點稚嫩的婚俗胚芽,它衹能像初綻的蓓蕾,在茂盛的封建思想園圃中,很難長成為枝繁葉茂、郁郁葱葱的婚姻之樹。儘管在滄州小市鎮上也有招男子入門“做女婿”的“入贅婚”,還有令人感到意外的弟弟因姊姊而娶到妻子,妹妹因哥哥而得到夫婿的自由戀愛婚,寡婦的再婚等各式與傳統不一的婚姻……
但,從根本上,婚俗園圃的格局是不容改動的。就像北宋皇室宗女很多,一開始為之議婚不限門第,有錢的人傢為了將來求得一官,以庇門戶,便賄賂宗室求婚。這樣,連絡互引,東京有名的富族“大桶張傢”,最多的時候竟和皇帝的三十多個近親攀上親傢。
然而,元祐年間,娶宗女而官至左班殿直的廣州藩坊劉姓人死了,他們娶的宗女膝下無子,所以劉傢就要爭分財産,一直鬧到朝廷。這時,朝廷方纔醒悟,自此下令:“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須一代有官,乃得取宗女。”
是的,婚俗的園圃雖有新風吹來,可衹不過是偶爾的,微微的,是為點綴升平而出現的一朵朵悅目但沒有長久生命的紙花。作為封建文化的婚俗,必然由製造它的社會給予製約,而且從不留情面,極其冷酷。東京棗槊巷裏的官人皇甫鬆,因中了一位和尚使用的姦計,就可以扭住自己“花枝也似的渾傢”,到開封府便把她“休了”。
而女子,在婚姻中是沒有自由平等權利的。東京李吉員外的女兒翠蓮,自小口快,嫁到張員外傢,多言多語,惹得一傢之主張員外大怒說道:“女人傢須要溫柔穩重,說話安詳,方是做媳婦的道理。那見過這樣長舌婦人!”終以久後必敗壞門風、玷辱上祖為由,執意讓兒子把她“休了”。這樣被休回傢的女子,爸爸媽媽也是不歡迎的。李翠蓮雖然挑描刺綉,大裁小剪,漿洗縫聯,劈柴挑水,樣樣精通,可是她因不被兩傢見容,衹好凄凄涼涼、孤孤單單到明音寺出傢當個小尼姑去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 晨景 | 第2節 夜色 | 第1節 女伎 | 第2節 妓女 | 第1節 關撲 | 第2節 相撲 | 第1節 爭標弄潮 | 第2節 一點星飛 | 第1節 奇術異能 | 第2節 調教蟲蟻 | 第1節 火災 | 第2節 消防 | 第1節 酒樓茶肆 | 第2節 諸色飲食 | 第1節 嫁娶 | 第2節 生育 | 第1節 狂歡上元 | 第2節 賞心樂事 | 後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