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企图单独控制中国海军的阴谋曝光后,国际舆论哗然,美国、法国强烈反对,在华的大多数英国人都认为李泰国等过于狂妄。赫德说道:“李泰国的垮台,不仅毁了他自己,也使我受到挫折,致使中国的进步停滞了二十年之久。”
经过十多年的变卖过程之后,清政府前前后后共为“李阿舰队”直接支付白银173.2万两,收回106.8万两。大清王朝第二次组建近代海军的努力,由于英国方面上演的闹剧而在严
重亏本中夭折。
与此同时,湘军独立攻克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并无所顾忌地抢夺了曾被清廷许诺给阿思本的财物。1865年,功成名就的湘军水师改为长江水师,沦为旧式水师中的一员。
就在太平天国战争前后,即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湘军水师所使用的木质帆船正在迅速落后于世界海军历史舞台,被钢制蒸汽舰淘汰。1853年,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锡诺普海战,首次使用了蒸汽船和爆破弹,拉开了现代海战的序幕。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首次铁甲舰对阵,使得装备有可旋转炮塔的大口径后膛炮的铁甲舰成为战舰之王。在1866年爆发的意大利与奥地利海军的利萨岛会战,证明冲撞战术对铁甲舰和巡洋舰仍然有效——虽然这种孤注一掷的战术十分危险。
日本侵台事件·海防大讨论
1874年,也就是清朝的舰船制造业刚在摸索中起步并已初见成效的时候,中国西北面甘陕分裂活动频仍,南面与法国就越南问题关系紧张。慈禧太后特别不希望这一年出别的乱子,因为她准备在年底大办40岁万寿庆典。
列强显然对这一切看得很清楚。5月7日,日本当局在美国顾问的策划下,以“琉球船民事件”为借口,派出三艘新式军舰、一艘一般炮舰、一艘运输船和3600名军士,进攻台湾。
清廷得知消息后,于5月14日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负责处理台湾事宜。沈与有关方面部署近十艘舰船防守澎湖、台北、厦门,并向台湾运送大批军队和军火。虽然清军在台湾占有明显优势,却由于西北和南方危机、万寿庆典,加上对日方的铁甲舰没有把握,而希望和平解决。日本当局,则一方面由于军事处于下风,一方面受到一些西方列强反对其独占台湾的压力,一方面侵台日军爆发瘟疫,【瘟疫之说是实情,还是借口?】也急于和谈。经激烈谈判,在美国等的压力下,清廷与日方签订了《北京条约》。日本变相获得军费赔偿并侵占了琉球。【琉球群岛就是这样失去的?
蕞尔小国日本,居然胆敢仗着两艘买来的铁甲舰出兵侵占台湾,清朝野大为震动。购买铁甲舰,大力发展海军,一下子成为街谈巷议。
《北京条约》后的第六天(11月5日),总理衙门诸公联名上奏《海防亟宜且筹武备必求实际疏》:
“自庚申(1860年)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事羁縻,本需急图振作,然而迄今并无自强之实。本衙门所提练兵、裕饷、习机器、制轮船等建议,或被阻格,或半途而废。同心少,异议多,局中委屈,局外未能深知,以致敌情猝至,仓皇无备。
此次台湾事件,明知日本理曲,苦于我之备虚。现日本寻衅,以一小国之不驯,防御已苦无策,若西洋各国观变而动,就更无法弭救。”
同治皇帝批准该疏,饬谕南北洋大臣、滨江沿海各督抚、将军,就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要事情详细筹议,在一个月内奏复。由此引发了关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海塞之争和海防大讨论。
在密寄上谕过程中,清廷收到广东巡抚张兆栋转呈在籍守制养病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亦作雨生。广东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人)所拟《海洋水师章程》,随即转发各大员,其提出六条建议:
1.外海水师,专用大兵轮及招募驾驶之人。因为海上交锋,纵有百号艇船,不敌一艘大兵轮。2.沿海择要修筑炮台。3.选练陆军。4.沿海地方官选用仁廉干练之员。5.设北东南三洋水师,三洋联为一气。北洋水师总部设在天津,辖直隶、山东海域;东洋水师设在吴淞,辖浙江、江苏;南洋水师设在南澳,辖广东、福建。各洋配备大兵船6艘、炮艇10艘。三洋水师,平时有事捕盗,无事运漕,半年会哨一次。6.三洋各设一大机器局,下分三厂:一造轮船、一造枪炮火箭、一造耕织机器。【严重忽视了对三洋海军统率问题的考虑。】
是年12月6日,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行走的大学士文祥奏复:
“目前所难缓者,惟防日本为尤亟。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倭人习惯食言,此番退兵,即无中变,不能保其必无后患。尤可虑者,彼国近年改变旧制,大失人心。叛藩乱民一旦崩溃,则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鉴前车……夫日本东洋一小国耳,新习西洋兵法,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而沈葆桢及沿海疆臣等谏以铁甲船尚未购妥,不便与之决裂,是此次之迁就了事,实以制备未齐之故。若再因循了事,而不亟求整顿,一旦生变,更形棘手。”【对于明治维新将引发动荡和民变,并导致日本侵华,都预言准确。只不过,与明朝倭患截然不同的是,日本政府并未因国内动荡而崩溃,而是通过竭力侵华缓解了国内危机。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起初,李鸿章对相关讨论不知所措,也不以为然。他在信中对时任湖广总督的家兄李瀚章说:
“近日热闹,万寿排日筵宴,怡嬉歌舞,皆幸倭事速了,意乃不以为耻。窃料奏议即多,仍是空话。农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无成也。闻恭邸模棱缄默,畏祸实甚宝( )、沈(桂芬),自邸以下,更无建白……雨亭(李宗羲,时任两江总督)必不耐久,替人亦不知谁何?不得人则江海固不必防,防亦虚文,何用?……文相为倭事气愤不过,发此正论,但恐有唱无和,言易行难……此间正拟构思,尚不知何处说起……尊处……幕僚中有可商榷嘱稿者否?弟自凌筱南南旋后,洋务笺奏皆自起稿,苦涩殊甚。”
在得到丁日昌的《章程》后,他密抄总理衙门的上疏给丁,请他参谋,并在信中强调:
“圆明园修葺之举,众论哗然,亲近涕泣谏阻,皆不得允,国事可知。然外面撑持一日是一日,鸿章无可去可退之义,且思同志相助,或及吾身不致颠蹶。”
在文祥等的专函催促下,各大员陆续奏复。李鸿章道:
“东南海疆万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自洋务以来,迭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臣于台事出起时,即缄商总理衙门,谓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夫临事筹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时备豫,倭兵亦不敢来,乌得谓防务可一日缓哉-…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能久也。”
左宗棠的主张与此相近,但是,在同样认可海防重要性、支持大力发展海军的前提下,却存在两大战略思想争议。除左宗棠与李鸿章关于是否应在重视海防的同时收缩西北塞防、放弃西北边疆的争议之外,清政府内部就海防本身的军国大计方面还存在两项原则性争论:1.是建立一个统管全国海防的海军部,还是将全国海防按地域分成几大块?2.要不要购买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国际海军主力舰种——铁甲舰?
李鸿章的兄弟李瀚章、李鹤年都提议设南、北洋外海水师。李鸿章、沈葆桢、刘坤一都基本赞同丁日昌的主张,即按片区成立三洋水师。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如不变法而徒鹜空文,决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窃计北洋三省设一统帅,即才力倍于臣者,尚虑不能肆应;南洋四省口岸更多,似亦非一统帅所可遍及……丁日昌拟设北东南三洋提督分统各船,不为无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