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歸山   》 第15節:紙上談兵--裝孫子(4)      李零 Li Ling

  在《戰爭論》的第一篇第一章中,剋勞塞維茨討論過"什麽是戰爭"。他的討論很抽象,先 是以搏鬥為喻,講三種"極端",即暴力無限,絶對製伏,全力投入,否定"計算戰爭", 否定"不戰"。這是理想化的戰爭。然後再放入現實中修正,說指揮藝術可以引進概然性( 比 為賭博),改變這種絶對化的傾嚮,並且戰爭最終總是受政治製約。前者是趨嚮極端的升級 ,而後者則是從極端狀態下降或使上升中斷。他主張"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 繼續",但實際論述卻是先把政治抽象掉,然後再重新裝回去(見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23-47頁)。這和中國古代兵傢的講法不一樣。中國的兵傢主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先 計而後戰"(《漢志·兵書略》),是把"伐謀"、"伐交"、"不戰而勝" 看做理想狀態,而把 舉兵加之,破軍毀國視為不得已。孫子論兵,"廟算"繼以"作戰","作戰"繼以 "攻城",逐步升級。但恰好在攻城白熱化,"將不勝其忿"的節骨眼兒,卻大講"上兵 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全爭於天下"(《孫子·謀攻》)。 戰爭始於"謀"而終於"謀",整個講法 順理成章。BHLiddell Hart給Samuel BGriffith譯《孫子兵法》寫的前言中說剋勞塞 維茨太晦澀,易滋誤解,使人以為他是主張濫用暴力。原因就在於他是反着講。
  在《戰爭論》的這一部分中,剋勞塞維茨提出過一個"兩極性原理",很重要。但可惜的是 他在書中未能來得及展開論證。兩極化在人類生活中很常見,但正如剋勞塞維茨所說,這 是一種理想態。"好人和壞人"的故事,不僅小孩愛聽,大人也愛聽。詞人擅長誇張,政客 偏愛蠱惑,群衆運動總是一浪高一浪,奧妙都在這裏。它的特點是排斥"第三條道路",排 斥"中間色",強調對立面要同構對稱(不然就無法頂牛,就沒戲)。戰爭總是壁壘分明,你 死我活,在這方面當然很典型。但就連戰爭也是有升有降,勢弱當避敵,善和、善降、善 走;勢強也得允當則歸,見好就收。否則求榮得辱,欲益反損。
  在現實生活中,灰色和混沌狀態是大量的。在戰爭問題上,人們一般看重也易於理解的是" 兩極化"的形成過程,而常常忘記其負過程,即衝突的化解、矛盾的稀釋。其實在戰爭史上 ,妥協、媾和、談判,甚至詐降、叛變,從來都是"大戰略"的一部分,其難度一點也不比 野戰、攻城來得容易。特別是人活一口氣,總是帶情緒的。中國人有"吐痰效應",喜歡起 哄。揚湯止沸,人多了去;釜底抽薪,影也沒有。正合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
  意大利的漢學家石施道(Krzysztof Gawlikowski)教授說,西方的軍事傳統是來源於"决鬥 " ,和這一傳統有關,歐洲,特別是拉丁民族,有一種"男子漢"的概念,西班牙語稱為"Ma cho"(見所著《孫武和中國的軍事傳統》,第三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2年)。我覺得如果能把中國的"男子漢"和西方的"Macho"做個對比,這對瞭解中國人 的行為特點和軍事傳統將會很有幫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新版序言(1)第2節:新版序言(2)第3節:放虎歸山(代序)(1)
第4節:放虎歸山(代序)(2)第5節:漢姦發生學(1)第6節:漢姦發生學(2)
第7節:漢姦發生學(3)第8節:漢姦發生學(4)第9節:漢姦發生學(5)
第10節:漢姦發生學(6)第11節:漢姦發生學(7)第12節:紙上談兵--裝孫子(1)
第13節:紙上談兵--裝孫子(2)第14節:紙上談兵--裝孫子(3)第15節:紙上談兵--裝孫子(4)
第16節:紙上談兵--裝孫子(5)第17節:紙上談兵--裝孫子(6)第18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1)
第19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2)第20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3)第21節: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4)
第22節:萬歲考(1)第23節:萬歲考(2)第24節:傳統為什麽這樣紅(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