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 》
評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張海鷗 Zhang Haiou
近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領域出現了幾部引人註目的博士論文,詩學如南京大學程(千帆)門諸子的《江西詩派研究》、《大歷詩風研究》、《江湖詩派研究》;詞學如南京師大唐(圭璋)門弟子王兆鵬的《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等。這些論著反映了文學史研究對體派或群體現象新的關註,也體現出中青年學者求新求深的開拓精神。
文學史研究中的體派研究由來已久,而群體研究的新意在於其文化視野比體派研究更開闊。後者偏重藝術風格,前者則拓寬到文化品格。因而它所關註的就不僅是藝術創作的方法、風格的異同,而且還關註作傢群體與其所處時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時尚及地域等諸多方面的關係。社會的一切外在因素對作傢群體心理産生影響,形成群體心態。於是文學創作便呈現出特定環境中的群體特徵。因此,群體研究勢必比體派研究更貼近社會歷史文化。當然,它絲毫也不忽略藝術風格的研究。它衹是更加註重在文化與文學之間尋求內在聯繫。力求在文化心理的原生形態中闡釋一代文學風氣、風格的生成、內涵和特質等等。
王兆鵬先生的《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2年印行,下簡稱《南》),正是這種研究觀念的成功實踐。他很有勇氣地選擇了較少為人關註的宋南渡詞人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在唐圭璋先生指導下,先紮紮實實地作了南渡十多位詞人的年譜,並將南渡詞作了較詳的係年,從而對南渡詞人的行為、心態和當時的時代環境、詞史進程有了比較具體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將南渡詞人的政治聯繫、學術淵源、文學交往、社會心態、創作意嚮、創作風尚等等進行綜合考察,從而構築了《南》書的基本框架:
上篇《群體的認同》,分《群體關係》、《群體意識》兩章,界定“群體”範疇,分析構成南渡詞人群體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中篇《心靈的探尋》,繼續分析南渡詞人群體的特殊心態:漂泊者的心態、英雄的苦悶、遷客的信念、失意者的歸宿。下篇《範式的演進》,分析詞的抒情範式演進過程和南渡詞的抒情範式。
該書材料翔實,可見作者讀書之勤、涉獵之廣、搜求之深。如第一章《群體關係》,正文約6500字,註釋就有66條,近7千字,引用書籍如《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宋史》及宋人文集等多達40餘種。其中僅考察以李綱為中心的群體關係,引文即達36條,涉及李綱與13位南渡詞人的直接交往關係。而對南渡詞人群體的唱和情況,作者則從15位詞人的別集及有關總集中鈎沉出他們詩詞酬唱的準確數據,列為統計表,令人一目瞭然。由此約略可見作者秉承唐門治學風範,又與現代量化研究方法相融通的新一代治學路數。
這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材料功夫是治學必不可少的基礎。然而,若要進一步提高治學境界,還需“獨上高樓”,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和宏觀的審視,以求深意和新意。《南》書正體現了作者對這種境界孜孜矻矻的追求。
王兆鵬是近十年來成就卓著的優秀青年學者。從《南》書亦可見其才情、學力之優良,宏觀概括和抽象思辨能力之卓異。他進行詞人群體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認同他們為一個群體,是由於他們在社會交往、政治仕途、詩詞唱和活動中彼此有着密切的互動關係、而且具有比較自覺的群體意識,他們的人生態度,政治傾嚮,創作觀念、抒情範式又基本相同或相近。”根據這一思路,他將兩宋詞人按時代分為六個代群,並歸納為三個周期。進而概括出如下區別:
周期代
群代表
詞人詞人
類型文本主
要內涵主要風
格情調主要傳
播方式主要的
接受者
一臺閣詞人群柳永、張先、
范仲淹、晏殊、
歐陽修
文
士
言
情
從
容
和
緩
口
頭
傳
播
歌
妓
市
民
元祐詞群蘇軾、黃庭堅、
秦觀、賀鑄、
周邦彥
二南渡詞人群葉夢得、朱熹、
李綱、李清照、
張元
志
士
言
志
憤
慨
焦
灼
書
傳
播
文
士
階
層
中興詞人群辛棄疾、陳亮、
劉 過、姜夔
三
江湖詞人群劉剋莊、吳文英、
陳人傑、孫惟信、
黃升
名
士
言
趣
低
沉
凄
冷
口頭
與
書面
妓
社
客
遺民詞人群周密、劉辰翁、
王沂孫、張炎、
蔣捷
作者的語言表述也富於思辨性和概括力,常有精闢獨到之論。譬如講南渡詞人“扮演着雙重的社會角色,兩棲於文壇和政界。官場是他們物質生活的基地,文壇則是他們精神生活賴以寄托的場所。”“與正式的文學流派相比,南渡詞人群具有鬆散性、流動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思辨與概括離不開比較。例如作者將中國歷史上三大亂世的詩歌加以比較,用建安詩歌中慷慨悲涼的進取意識、“安史之亂”時詩歌中關註世事治平的熱切情懷與靖康之後南渡詞人痛苦的心靈相比較,進而概括道:“建安時代、安史亂中的詩人,其審美註意力主要是投嚮外在的社會苦難現實圖景,而南渡詞人則深入到人的內在心靈世界去把握戰亂給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前者重寫貌,後者重寫心……在中國詩歌史上,南渡詞人即使不是第一次也是較早地表現出動亂時代流離漂泊者的多種復雜感受,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示出當時時代的心靈史。”那麽這顆“心靈”的主要內涵是什麽呢?是緣於異族欺凌和皇朝苟安的“雙重的屈辱感和壓抑感”。這樣的比較的確有利於研究的清晰和深入。
《南》書的下篇〈範式的演進〉,篇幅略等於上、中篇之和。上、中篇着力於文化闡釋和心態探尋,求寬求深,下篇則從詞的藝術發展史的角度看南渡詞的繼承與發展。作者的銳意求新在此篇中尤多體現。“範式的演進”是作者融舊學與新知而形成的新思路,他有意突破傳統詞學研究中豪放與婉約的兩分法,力圖“從傳統的模糊性的感性把握走嚮規範化、科學化和明晰化的理性闡釋”。他從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S·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引進“範式”一詞,進而提出詞的“抒情範式”這一新的研究範疇。這裏的“範式”是指“作傢在他的作品中所建立或遵從的一種審美規範、一種慣例性的藝術表現的範型。它既包括作品本體上的形式法則,也包含創作主體把握、表現外在現實世界與內在的心靈世界的方式……遵從同一範式進行創作的作傢,並不意味着自我個性的消融。他衹是運用已有的創作範式,來抒發自我的性靈,表達自我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受和理解。”循着這一思路,他將唐宋詞發展史歸納為三大抒情範式:一是由溫庭筠創建的“花間範式”,其創作主要是為聽衆讀者消愁解悶而作,抒發接受者所喜愛而且人人能感受的類型化情感,是虛泛化的擬情創作。二是由蘇軾定型的“東坡範式”,其創作主要以自我表現為目的,抒發個體化情感,是紀實性的寫情創作。三是由周邦彥建立的“清真範式”,兼容前二者而略近“花間”,尤其在表現手法、藝術結構上更加精巧多變。
南渡詞或承“花間範式”,或承“東坡範式”,或兼容並取,是類型化與個體化、虛泛化與紀實化的多維發展時期,而總的傾嚮又偏於“東坡範式”。其“感事紀實性、現實感和時代感比以前任何時期的文人詞都強烈鮮明”。
“抒情範式”的研究思路,頗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啓發意義。劉勰曾言:“熔範所擬,各有司匠”。就表達形態而言,文學史的確就是範式的演變史。王兆鵬先生對唐宋詞史深思細想、闡幽發微、宏觀把握,並將現代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文藝學等領域的方法、觀念引人傳統詞學,從而迭出新意,不僅為詞學研究獻上一份頗具分量的新成果,而且嘗試了一些很有啓發性、開拓性的研究方法。傅璇琮先生認為此文“可能是唐宋詞群體研究的一個突破”,“朝規範化的研究嚮前邁進了一步”。
王兆鵬是一位極富進取心又十分謙虛的學者。他在《南》書的前言後語中再三說自己的研究衹是一種嘗試,有許多的遺憾與不足。比如說“三大範式”能否全面說明唐宋詞的演進、“南渡詞的意象(群)特色、意象結構”等章目尚待續補等。作為讀者,我也順着作者的思路,想到了諸如“清真範式”是否“與南渡詞的關係不甚密切”?南渡詞中是否少有“男兒血性”和英雄氣概等問題。或許好的論著正是這樣予人以啓發吧。
(刊於《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1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中國文化中的疏狂傳統與宋代文人的疏狂心態 | 狂者進取——宋代文人的淑世情懷 | 蘇軾的文化“原型”意義 | 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的疏狂心態 | 盛宋詩的雅化傾嚮 | 步入老境——北宋詩的趨勢 | 宋初詩壇“白體”辨 | 餘靖詩學及其詩之通趣 | 梅堯臣的詩歌審美觀及其文化意藴 | 蘇軾文學觀念中的清美意識 | 浪子詞人柳永與正統君臣審美意識的衝突 | 小晏詞的對比結構 | 稼軒詞中的英雄人格意識 | 稼軒詞中的雅人格意識 | 評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 | 史論求其通而深——評王兆鵬《唐宋詞史論》 | 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 | 淮海居士未仕心態平議——兼與後山居士比較 | 宋代隱士隱居原因初探 | 宋代隱士作傢的自由價值觀 | 蘇過斜川之志的文化闡釋 | 宋代三居士名考 | 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