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代就开始使用保护战马的防护装备,但仅仅是用皮革防护正面的胸部。到了东汉晚期,比较完备的马铠出现了,但是作为一种先进优良的装备,当时军队中装备骑兵的数量还很少。十六国和南北朝时,马铠已成为骑兵中比较普遍的装备,一方军队中,常常装备了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的甲骑具装。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常常出土甲骑具装俑和绘有甲骑具装的画像砖、壁画等。不过,湾漳墓出土的甲骑具装俑数量是最多的,这批甲骑具装俑在雕塑和彩绘工艺方面都非常精湛,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甲骑具装这种装备的结构特点。
985号和1583号标本,对甲骑具装的结构表现十分完整,细部彩绘也很清晰,是这一时期具装铠的典型标本。我们看到,战马一般高30厘米,通身被具装铠防护起来。具装由5部分构成,包括面帘、胸甲、身甲、搭后和寄生。面帘用于防护战马头部,犹如一个铁面罩,仅在双眼处开有双孔,马的前额正上方有一朵桃形装饰;胸甲、身甲、搭后都绘制出成排的甲片,构件之间的关系、甲片之间的连缀一目了然;寄生部分仅仅有下部的坐垫和安插其余寄生构件的圆孔。完整的寄生在同一时期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实物画像,寄生竖起在马鞍后尻部,形状似扇面,它的作用可能是保护骑乘者的后背。
马背上的骑士穿着两当铠。这种人披两当铠、马披具装铠的骑兵,是当时的重装骑兵,也就是"甲骑具装"的形象,他们成排成列地驰骋在疆场上,真有些像现代的坦克,轰隆隆地以不可阻挡之势压向敌阵。我国著名的古兵器研究专家杨泓先生认为,甲骑具装的骑兵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军队的核心,它极大地增强了保护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战斗力,他们纵横驰骋在北方和中原辽阔的大地上,尤其是在对付那些没有铠甲的步兵时,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往往可以比较容易地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有利即有弊,沉重的铠甲,也加重了人和战马的负担。据分析估算,一领具装铠的总重量约在40公斤左右,这样的重量使人和马都难于坚持持久战斗,而且由于负重而行动迟缓,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失去骑兵特有的轻捷迅猛的优势。特别是对付南方坚固高大的城防和水网密布的水乡地形,重甲骑兵都是极不适宜作战的,因此,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可以长期对峙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5.锁定陵墓主人
雁去燕来,寒暑更替,经历了整整三年的艰苦发掘,规模宏大的湾漳壁画墓取得重大收获。但是,在墓葬的全部清理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一件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材料。因此这个问题自始至终一直困扰着我们:这座规模宏大的壁画墓,到底埋葬了一位什么样的神秘人物?
推断湾漳壁画墓的墓主人是谁,需要从时代和墓主身份两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来看看湾漳壁画墓的时代。
有人根据考古调查资料和出土、传世的墓志、墓碑,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磁县东魏、北齐陵墓区的中、西、南部,是以东魏孝静帝西陵为中心的元氏陵墓区域;陵墓区的东、北部分,则是以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义平陵为中心的高氏陵墓区域。
这个分析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湾漳壁画墓地处东魏、北齐陵墓区的偏北区域内,它位于已经确认的高欢义平陵西北2公里处。
在湾漳壁画墓南约2公里处,是今天磁县的刘庄村,在村庄东面有一座编号为44号墓的北朝陵墓,墓前尚残一通石碑,碑额上有篆书文字,曰"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可知这座墓葬的主人是高欢的孙子兰陵王高肃。史书记载,高肃作战勇猛,但面目俊秀不足以震慑敌人。为了威慑敌手,每次出战,高肃都戴上恐怖的假面具,英勇杀敌。今天的日本,仍然存世着一部"兰陵王入阵曲",就是歌颂兰陵王骁勇善战的古曲。
在湾漳壁画墓西北3公里处,也有一座北朝陵墓,1975年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它是高欢的第十四个儿子、北齐文昭王高润的陵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