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三寶太監西洋記   》 第十五回碧峰圖西洋各國 朝廷選挂印將軍      羅懋登 Luo Maodeng

  詩曰:雨足江潮水色新,碧琉璃滑淨無塵。
  潮回萬頃鋪平縠,風過千層簇細鱗。
  野鷺沙鷗爭出沒,白蘋紅蓼倩精神。
  個中浩蕩無窮趣,都屬中流舉釣人。
  這詩是於忠肅公秋水的詩,見得天下的水,都不似那個軟水。
  卻說聖上聽得這個軟水,心上也有半分兒不喜,問說道:“似此軟水,明日要下西洋,卻怎麽得過去?”長老道:“貧僧也曾有個過的。”天師忽然搶着說道:“佛門軟弱,弱水也是軟弱,兩個都是一傢,故此有個道理。”長老道:“不因軟弱,不得倒埋。”天師不覺的赤面通紅了,說道:“這又是舊文章來了。”聖旨道:“過了軟水洋,前面何如?”長老道:“軟水洋以南,還是南膳部洲;軟水洋以西去,卻是西牛賀洲了。”聖上道:“西牛賀洲是個甚麽地方?”長老道:“就卻叫做西洋國。”聖上道:“既叫做西洋,就在這裏止了。”長老道:“西洋是個總名,其中地理疆界,一國是一國,乞竜顔觀看這個經折兒,就見明白。”聖上起頭一看,纔看見這一十八國,說道:“原來卻有這許多國土也。”長老道:“可知哩!第一國,金蓮寶象國;第二國,爪哇國;第三國,女兒國;第四國,蘇門答剌國;第五國,撒發國;第六國,淄山國;第七國,大葛蘭國;第八國,柯枝國;第九國,小葛蘭國;第十國,古俚國;第十一國,金眼國;第十二國,吸葛刺國;第十三國,木骨國;第十四國,忽魯國;第十五國,銀眼國;第十六國,阿丹國;第十七國,天方國;第十國,酆都鬼國。”經折兒已自開得清,長老口裏又說得明。說得個萬歲爺心神飛度西洋國,恨不得伸手撾將玉璽來,說道:“國師,西洋的路程,朕已知道了,這個經折兒朕收下。卻不知下西洋還用多少官員?還用多少兵卒?你說來與朕聽着。”長老道:“下西洋用多少官員,用多少兵卒,貧僧也有一個小經折兒奉上朝廷,竜顔觀看。”聖旨道:“好,好,好。原來國師也有個經折兒,快接上來。”長老雙手舉起來,奉與聖上。
  聖上接着,放在九竜金案上,近侍的展開,竜眼觀看。衹見這個經折兒卻沒有那大青的顔色,也沒有那大緑的妝點,衹是素素淨淨幾行字兒。聖上叫聲道:“近侍的,按着這個本兒上的字,念一遍與我聽着。”近侍的念着,說道:“第一行,『計開』二字。第二行,總兵官一員,挂徵西大元帥之印。第三行,副總兵官一員,挂徵西副元帥之印。第四行,左先鋒一員,挂徵西左先鋒大將軍之印。第五行,右先鋒一員,挂徵西右先鋒副將軍之印。第六行,五營大都督:中都、左都、右都、坐都、行都,各挂徵西大都督之印。第七行,四哨副都督:參將、遊擊、都事、把總,各挂徵西副都督之印。第八行,指揮官一百員。第九行,千戶官一百五十員。第十行,百戶官五百員。第十一行,管糧草戶部官一員。第十二行,觀星鬥陰陽官十員。第十三行,通譯番書教諭官十員。第十四行,通事的捨人十名。第十五行,打幹的餘丁十名。第十六行,管醫藥的醫官醫士一百三十二名。第十七行,三百六十行匠人,每行二十名。第十八行,雄兵勇士三萬名有零。第十九行,神樂觀道士二百五十名。第二十行,朝天宮道士二百五十名。”念畢,聖上道:“原來國師是個『法演三千界,胸藏百萬兵。』”萬歲爺心上老大的驚異地說道:“還有天師當任何職?當填註在哪行?”長老道:“天師照舊官銜,管理軍師事務,不必另加官職,故此不曾填註名姓。”萬歲爺道:“國師當任何職?當填註在哪行?”長老道:“貧僧衹好做個證明功德,故此不曾填註名姓。”萬歲爺道:“既是國師與天師不肯填註名字,料應是不敢把個官職相煩,這的朕不相強。衹是明日出師之時,斬妖縛邪,在天師身上;扶危濟難,在國師身上。彼此都要用心竭力,馬到功成,旗開得勝,不負今日倚托之重,纔稱朕心。”長老道:“貧僧和天師各當效力,不費聖心。”
  萬歲爺道:“下西洋的路程,有了一個經折兒,朕已知道了。下西洋的官員兵卒,又有一個經折兒,朕又知道了。衹是國師說道:『南朝去到西洋並無旱路,衹有水路可通。』既是水路,雖則是個船衹,還用多少?還是怎麽樣的制度?國師,你心上可曾料理一番麽?”碧峰長老道:“過洋用的多少船衹,怎麽樣兒制度,貧僧也有一個經折兒奉上朝廷,竜眼觀看。”聖旨道:“妙,妙,妙。原來也有一個經折兒,快接上來。”長老雙手舉起來,奉與聖上。
  聖上接着,放在九竜金案上,近侍的展開,竜眼觀看。衹見這個經折兒又是大青大緑的故事。青的畫得是山,緑的畫得是海,海裏畫得是船,船又分得有個班數,每班又分得有個號數,不知總是多少班數,每班有多少號數。今番萬歲爺一天好事喜中喜,滿紙雲煙佳更佳,不叫近侍的來觀,衹是竜眼親自觀看。衹見頭一班畫的船,約有三十六號,每衹船上有九道桅。那小字兒就填着說道:“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第二班畫的船約有一百八十號,每衹船上有五道桅。那小字就填着說道:“戰船一百八十號,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八尺。”第三班畫的船衹,約有三百號,每衹船上有六道桅。那小字兒就填着說道:“坐船三百號,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四尺。”第四班畫的船,約有七百號,每衹船上有八道桅。那小字兒就填着說道:“馬船七百號,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第五班畫的船,約有二百四十號,每衹船上有七道桅。那小字兒就填着說道:“糧船二百四十號,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船五班,共計一千四百五十六號,每一號船中間,有明三暗五的廳堂,有明五暗七的殿宇。每一號船上面,有三層天盤,每一層天盤裏面擺着二十四名官軍,日上看風看雲,夜來觀星觀鬥。
  這個經折兒萬歲爺看了,心上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怎見得一則以喜?因有了這個船衹,卻就到得西洋;到得西洋,卻就取得國璽,這不是個一則以喜?卻這個船數又多,製作又細,費用又大,須是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來纔方夠用,這不是個一則以懼?萬歲爺終是取璽的心勝,不怕他甚麽事幹成幹不成。
  此時已是落日銜山,昏鴉逐隊,聖旨一道,百官散班,着僧錄司迎送國師到於長幹上剎,各住持輪流供應;着道錄司迎送天師到於朝天宮,各道官輪流供應。萬歲爺退回幹靜宮,心裏有老大的費想。怎麽費想?卻說這個下西洋的事務重大,用度浩繁,一行一止,都在萬歲爺的心上經緯。到了九竜綉榻之上,睡不成寐,衹見更又末,夜又長,果真是: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雁南翔,崇蘭委質時菊芳。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徵夫萬裏戍他鄉。鶴關音信斷,竜門道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萬歲爺睡不成寐,叫起近侍的來,開了玲瓏八窗,捲起珠簾絳箔,衹見萬裏長空一輪明月,果真是:三五月華流煙光,可憐懷歸道路長。
  逾江越漢津無梁,遙遙思永夜茫茫。
  昭君失寵辭上宮,蛾眉嬋娟臥氈穹。
  鬍人琵琶彈北風,漢傢音信絶南鴻。
  昭君此時怨畫工,可憐明月光朦朧。
  節既秋兮天嚮寒,沅有漪兮湘有瀾。
  沅湘糾合渺漫漫,洛陽才子憶長安,可憐明月復團團。逐臣戀主心彌恪,棄妾忘君情不薄。已悲芳歲徒淪落,復恐紅顔坐銷鑠。可憐明月方照灼,嚮影傾身比葵藿。一輪明月不至緊,還有一天星鬥,燦燦爛爛,果真是:萬物之精為列星,庶民象兮元氣英。
  認綽約兮其欃槍,瞻瑤光兮其玉繩。
  歌既稱兮列重耀,傳嘗聞兮還夜明。
  牽牛服箱兮不以,今夕在戶兮識取。
  辰參主兮為晉商,箕畢分兮見風雨。
  為張華兮而見拆,感仲尼兮以常聚。
  中方定兮作楚宮,三五彗兮彼在東。
  子韋識宋公之德,史墨知吳國之兇。
  軒轅大電兮繞樞,白帝華渚兮流虹。
  東井漢祖兮興起,梁沛曹公兮居止。
  驚嚴光兮帝共臥,笑戴逵兮自求死。
  息夫指之兮獲罪,巫馬戴之兮出治。
  燦連貝兮倚莎蘿,授人時兮命羲和。
  二使兮隨之入蜀,五老兮觀之遊河。
  歲則降靈於方伯,昴則淪精於蕭何。
  清為柳兮濁為畢,亂如雨兮隕如石。
  天錢瞻兮於北落,老人指兮於南極。
  任彼彗光兮竟天,然而聖朝兮妖不勝德。
  萬歲爺對月有懷,因星有感,竜腹中猛然間想起一樁事來了,急傳旨意,宣上印綬監掌印的太監來。這叫做是個“殿上一呼,階下百諾”,旨意已到,誰敢有違。衹見印綬監掌印的太監實時來到,跪着珠簾之外聽旨。萬歲爺道:“你是印綬監掌印的太監?”太監道:“奴婢是印綬監掌印的太監。”萬歲爺道:“你監裏可有餘剩的金銀印信麽?”太監道:“本監並沒有個餘剩的金印銀信。”萬歲爺道:“我原日過南京之時,四十八兩重的坐竜金印,有若幹顆數;五十四兩重的站虎銀印,有若幹顆數;三十六兩重的螭虎印、走蛟印、盤蛇印、虯髯印、龜紐印、鰲魚印、蝦須印,也不計其數。你職掌印綬,怎麽訊得一個沒有印?”太監道:“本監職掌印,俱是奉爺爺聖旨,禮部關會,篆文旋時鑄成一個印,旋時鎸上幾個字,這卻都是新的,並沒有個舊時印信。”萬歲爺道:“我這舊時的印信,到哪裏去了?”太監道:“既是舊時的印信,俱屬寶貝,敢在寶藏庫裏麽?”聖旨道:“急宣寶藏庫的庫官來。”原來寶藏庫設立的內殿,掌管的不是個庫官,也是個太監。一聲有旨,衹見寶藏庫內太監飛星而來,磕頭如搗蒜,連聲稟道:“爺喚奴婢有何旨意?”萬歲爺道:“你寶藏庫裏,可有舊時的金、銀、銅、鐵的印信麽?”太監道:“有,有,有。”萬歲爺道:“你快把那四十八兩重的坐竜金印,取過兩顆來;你再把五十四兩重的站虎銀印,取過兩顆來;你再把三十六兩重的螭虎印,取過五顆來;你再把三十四兩重的虯髯印,取過四顆來。”那寶藏庫的太監實時取過許多的印來,萬歲爺吩咐印綬監太監捧着。
  此時正是金雞三唱,曙色朦朧,萬歲爺升殿,文武百官進朝。衹見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聖上道:“今日文武百官都會集在這裏,朕有旨意,百官細聽敷宣。”百官齊聲道:“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何旨意,臣等欽承。”聖上道:“朕今日富有四海之內,貴為天子,上承千百代帝王之統緒,下開千百代帝王之將來。所有歷代帝王傳國璽,陷在西洋,朕甚憫焉,合行命將出師,掃蕩西洋,取其國璽。先用總兵官一員,挂徵西大元帥之印,朕如今取出一顆坐竜金印在這裏,哪一員官肯去徵西,實時出班挂印。”連問了三四聲,文官鴉悄不鳴,武班風停草止。
  聖上又問了一回,衹見班部中閃出四員官來,朝衣朝冠,手執象簡,一字兒跪在丹陛之前。聖上心裏想道:“這四員官莫非是個挂印的來了?”心裏又想道:“這四員官人物鄙萎,未可便就徵西。”當駕的問道:“見朝的甚麽官員?”那第一員說道:“小臣是欽天監五官靈臺郎徐某。”第二員說道:“小臣是欽天監五官保章正張某。”第三員說道:“小臣是欽天監五官保章副陳某。”第四員說道:“小臣是欽天監五官絮壺正高某。”聖上道:“你們既是欽天監的官員,有何事進奏?”欽天監齊聲道:“臣等夜至三更,仰觀幹象,衹見『帥心入鬥口,光射尚書垣』,故此冒昧仰奏天庭。”聖上道:“帥心入鬥口,敢是五府裏面公侯駙馬伯麽?”欽天監齊聲道:“公、侯、駙馬、伯應在右弼星上,不是鬥口。”聖上道:“莫非六部裏面尚書、侍郎麽?”欽天監說道:“尚書、侍郎應在左弼星上,不是鬥口。”聖上道:“既不是武將,又不是文官,卻哪裏去另尋一個將軍挂印?”欽天監道:“鬥口係萬歲爺的左右近臣。”聖上道:“左右近臣不過是這些內官、太監,他們哪個去徵得西洋,挂得帥印?”
  衹見殿東首班部中,履聲咭咭,環佩淨淨,閃出一位青年侯伯來,垂紳正笏,萬歲三呼。萬歲爺竜眼觀之,衹見是個誠意伯劉某。聖上問道:“劉誠意有何奏章?”劉誠意道:“小臣保舉一位內臣,徵得西,挂得印。”聖上道:“是哪一個?”劉誠意道:“現在司禮監掌印的太監,姓鄭名和。”聖上道:“怎見得他徵得西、挂得印?”劉誠意道:“臣觀天文,察地理,知人間禍福,通過去未來。臣觀此人,若論他的身材,正是下停短兮上停長,必為宰相侍君王;若是庶人生得此,金珠財寶滿倉箱。若論他的面部,正是面闊風頤,石崇擅千乘之富;虎頭燕頷,班超封萬裏之侯。又且是河目海口,食祿千鐘,鐵面劍眉,兵權萬裏。若論他的氣色,紅光橫自三陽,一生中須知財旺;黃氣發從高廣,旬日內必定遷官。”聖上道:“衹怕司禮監太監老了些。”劉誠意道:“幹薑有棗,越老越好。正是:龜息鶴形,純陽一夢還仙境;明珠入海,太公八十遇文王。”聖上道:“卻怎麽又做太監?”劉誠意道:“衹犯了些面似橘皮,孤刑有準;印堂太窄,妻子難留。故此在萬歲爺的駕下做個太監。”聖上道:“既是司禮監,可就是三寶太監麽?”左右近侍的說道:“就是三寶太監。”聖上道:“既是三寶太監下得西洋,挂得帥印,快傳旨意,宣他進朝。”實時傳下一道旨意。實時三寶太監跑進朝來,磕了頭,謝了旨。聖上道:“我今日出師命將,掃蕩西洋,取其國璽,要用總兵官一員,挂徵西大元帥之印。劉誠意保你下得西洋,挂得帥印,你果是下得西洋麽?你果是挂得帥印麽?”三寶太監道:“奴婢仗着萬歲爺的洪福,情願立功海上,萬裏揚威。奴婢是下得西洋,奴婢是挂得帥印!”聖旨道:“着印綬監遞印與他,着中書科寫敕與他。”三寶太監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丹墀下去。有詩為證,詩曰:鳳凰池上聽鸞笙,司禮趨承舊有名。
  袍笏滿朝朱履暗,弓刀千騎鐵衣明。
  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用兵。
  捻指西番盡稽顙,一杯酒待故人傾。
  聖上道:“徵取西洋,次用副總兵官一員,挂徵西副元帥之印,朕還取得有坐竜金印一顆在這裏,是哪一員肯去徵西,出班挂印?”又問了一聲,還不見有人答應。聖上道:“適來欽天監照見『帥星入鬥口,光射尚書垣』,司禮監是個鬥口了。今番副元師卻應在尚書垣。你們六部中須則着一個出來挂印。”道猶未已,衹見右班中閃出一位大臣,垂紳正笏,萬歲三呼,說道:“臣願徵西,臣願挂副元帥之印。”聖上把個竜眼觀看之時,這一位大臣,身長九尺,腰大十圍,面闊口方,肌肥骨重。讀書而登進士之第,仕宦而歷諫議之郎。九轉三遷,踐樞陟要。先任三邊總製,屹萬裏之長城;現居六部尚書,校八方之戎籍。參贊機務,為????為梅;中府協同,乃文乃武。堂堂相貌,說甚麽燕頷食肉之資;耿耿心懷,總是些馬革裹屍之志。正是:門迎珠履三千客,戶納貔貅百萬兵。原來是姓王名某,山東青州府人氏,現任兵部尚書。聖上道:“兵部尚書,你肯徵進西洋麽?你肯挂副元帥之印麽?”王尚書道:“小臣仰仗天威,誓立功異域,萬裏封侯。小臣願下西洋,小臣願挂副元帥之印。”聖旨道:“着印綬監遞印與他,着中書科寫敕與他。”王尚書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回本班而去。有詩為證,詩曰:海嶽儲精膽氣豪,班生彤管呂虔刀。
  列星光射竜泉劍,瑞霧香生獸錦袍。
  威震三邊勳業重,官居二品姓名高。
  今朝再挂徵西印,兩袖天風拂海濤。
  聖上道:“徵取西洋,要用左先鋒一員,挂徵西左先鋒大將軍之印,朕取得有站虎銀印一顆在這裏,哪一員任左先鋒之職,願挂大將軍之印?”也一連問了幾聲,不見有個官員答應。怎麽問着個徵西,偏再沒人肯答應?原來“下海”兩個字有些嚇怕人,故此文武官員等閑不敢開口。聖上又問上一聲,衹見殿東首班部中閃出一位老臣來,履聲玷玷,環佩淨淨,原來是英國公張某,直至丹墀之內,三呼萬歲,稽首頓首,奏道:“微臣保舉兩員武官,堪充左右先鋒之職。”聖上道:“朕求一個左先鋒且不可得,老卿連右先鋒都有了,這都是個為國求賢,深得古大臣之體。但老卿保舉的是甚麽人?”英國公道:“他兩個人都是世冑之傢,將門之子。執幹戈而衛社,每參盟府之勳;侍孫武以為師,深達戎韜之略。一個虎頭燕頷,捲毛鬢,落腮鬍,長長大大,攀不倒的猛漢;一個銅肝鐵膽,回子鼻,銅鈴眼,粗粗奤,選得上的將軍。一個武藝高強,一任他大的鉞,小的斧,長的槍,短的劍,件件皆能;一個眼睛溜煞,憑着些遠的箭,近的錘,飛的彈,掣的鞭,般般盡會。一個站着,就是李天王降下凡塵,手裏衹少一把降魔劍;一個坐下,恰如真武爺坐鎮北極,面前衹少一桿七星旗。一個人如猛虎,馬賽飛竜,抹一角明幌幌,電閃旌旗日月高。一個威風動地,殺氣騰空,喝一聲黑沉沉,雷轟鼙鼓山河震。一個是姓張名計,定遠人也,現任羽林左衛都指揮之職;一個姓劉名蔭,合肥人也,現任羽林右衛都指揮之職。這兩個武官下得西洋,挂得左右先鋒之印。”聖上道:“依卿所奏。”實時傳下兩道旨意,宣上羽林衛兩員官來。羽林衛兩員官實時宣上金鑾殿。萬歲爺竜眼看來,果真的不負英國公所舉。旨意道:“着印綬監各遞一顆站虎銀印與他,着中書科各寫一道先鋒敕與他。”兩員官各挂了印,各受了敕,各謝了恩,各回本衛而去。有詩為證,詩曰:英傑天生膽氣豪,先鋒左右豈辭勞。
  鬥牛並射竜泉劍,雨露均沾獸錦袍。
  九陛每承皇詔寵,雙眸慣識陣雲高。
  此回一吸鯨波盡,歸嚮南朝讀六韜。
  英國公也回本班而去。聖上道:“徵取西洋,還用五營五員大都督,各挂徵西大都督之印,還用四哨四員副都督,各挂徵西副都督之印。印綬監有印在此,你們班部中不論文官武將,但有能徵進西洋者,許實時出班挂印。”道猶未了,殿東首班部中又閃出一位老臣來,履聲王吉稭,環佩淨淨,原來是定國公徐某。他直至丹墀之內,三呼萬歲,稽首頓首,奏道:“三軍之命,懸於一將,用之者不得不慎。今日徵進西洋,事非小可,五營四哨又非一人,依臣所奏,許文武各官保舉上來取用。”奉聖旨:“依卿所奏,許百官即推堪任正副都督的幾十員來看。”這些文武百官奉了旨意,議舉所知五府都督,說道:“考核將材,本兵官的事。”打一個躬:“請兵部尚書定奪。”兵部尚書說道:“今日此舉,時刻有限,未可造次,須是你本官舉薦。”打一個躬:“請五府侯伯定奪。”定國公道:“今日選將出徵,事務重大,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這如今或是哪一員堪任正都督,或是哪一員堪任副都督,先許五府侯伯指名推來,次用六部官簽名保結,次後本兵官裁定參詳,請旨定奪。如此再三,庶幾用不失人,前無僨事。”文武百官齊聲道:“老總兵言之有理。”即時間府中推出一員,部中簽名保結,本兵官裁定參詳。一會兒府中又推一員,部中簽名保結,本兵官裁定參詳。再等一會兒,府中又推一員,部中簽名保結,本兵官裁定參詳。再待一會兒,府中又推一員,部中簽名保結,本兵官裁定參詳。三推四保,五結六詳,七裁八定,頃刻裏把個長單填遍了。也有推了沒保結的,也有有保結過不得本兵官的。又推又保,又過得本兵官的,約有二十多員。百官俯伏丹墀,稽首頓首,奏道:“臣等舉保堪任正副都督的官員姓名,開具揭帖,進呈御覽,伏乞聖裁。”奉聖旨有點的是文武百官,欽此欽遵。
  即時間奉聖旨點了的銜命而來,拜舞丹墀之下。見朝已畢,當駕的說道:“五營五員大都督,站立丹墀中左側。四哨四員副都督,站立丹墀中右側。”鴻臚寺唱名,印綬監交印,中書科付敕。衹見五營五員大都督,一字兒站着丹墀中左側,四哨四員副都督,一字兒站着丹墀中右側。鴻臚寺站在班首唱名,說道:“第一營第一員大都督,姓王名堂。”便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二營第二員大都督,姓黃名棟梁。”便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三營第三員大都督,姓金名天雷。”便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四營第四員大都督,姓王名明。”王明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五營第五員大都督,姓唐名英。”唐英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有詩為證,詩日:少年乘勇氣,五虎過烏孫。
  力盡軍勞苦,功加上將恩。
  曉風吹戍角,殘月倚城門。
  共挂徵西印,鯨波漾月痕
  五營五員大都督過了,就到四哨四員副都督。鴻臚寺又唱道:“第一哨第一員,姓黃名全彥。”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二哨第二員,姓許名以誠。”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三哨第三員,姓張名柏。”應聲道:“有!”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第四哨第四員,姓吳名成。”挂了印,領了敕,謝了恩,竟投階下而去。有詩為證。詩曰:族亞齊安睦,風高漢武威。
  營門連月轉,戍角逐煙催。
  青海聞傳箭,天山報合圍。
  今朝攜劍起,馬上疾如飛。
  聖上道:“徵取西洋,還要用指揮官一百員,千戶官一百五十員,百戶官五百員,着兵部尚書逐一推上來看,以便鑄印與他。”
  卻不知聖上取到這些官有何重用處,卻不知兵部尚書取到哪些官上來復旨,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盂蘭盆佛爺揭諦 補陀山菩薩會神第二回補陀山竜王獻寶 涌金門古佛投胎
第三回現化金員外之傢 投托古淨慈之寺第四回先削發欲除煩惱 後留須以表丈夫
第五回摩訶薩先自歸宗 迦摩阿後來復命第六回碧峰會衆生證果 武夷山佛祖降魔
第七回九環錫杖施威能 四路妖精皆掃盡第八回大明國太平天子 薄海外遐邇率賓
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 茅真君玉璽進朝第十回張天師興道滅僧 金碧峰南來救難
第十一回白城隍執掌溧水 張天師怒發碧峰第十二回張天師單展傢門 金碧峰兩班賭勝
第十三回張天師壇依金殿 金碧峰水淹天門第十四回張天師倒埋碧峰 金碧峰先朝萬歲
第十五回碧峰圖西洋各國 朝廷選挂印將軍第十六回兵部官選將練師 教場中招軍買馬
第十七回寶船廠魯班助力 鐵錨廠真人施能第十八回金鑾殿大宴百官 三汊河親排鑾駕
第十九回白鱔精鬧紅江口 白竜精吵白竜江第二十回李海遭風遇猴精 三寶設壇祭海瀆
第二十一回軟水洋換將硬水 吸鐵嶺藉下天兵第二十二回天妃宮夜助天燈 張西塘先排陣勢
第二十三回小王良單戰番將 薑老星九口飛刀第二十四回唐狀元射殺老星 姜金定囤淹四將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