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許華 Xu Hua
英國企圖單獨控製中國海軍的陰謀曝光後,國際輿論嘩然,美國、法國強烈反對,在華的大多數英國人都認為李泰國等過於狂妄。赫德說道:“李泰國的垮臺,不僅毀了他自己,也使我受到挫折,致使中國的進步停滯了二十年之久。”
經過十多年的變賣過程之後,清政府前前後後共為“李阿艦隊”直接支付白銀173.2萬兩,收回106.8萬兩。大清王朝第二次組建近代海軍的努力,由於英國方面上演的鬧劇而在嚴
重虧本中夭折。
與此同時,湘軍獨立攻剋了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並無所顧忌地搶奪了曾被清廷許諾給阿思本的財物。1865年,功成名就的湘軍水師改為長江水師,淪為舊式水師中的一員。
就在太平天國戰爭前後,即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湘軍水師所使用的木質帆船正在迅速落後於世界海軍歷史舞臺,被鋼製蒸汽艦淘汰。1853年,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錫諾普海戰,首次使用了蒸汽船和爆破彈,拉開了現代海戰的序幕。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首次鐵甲艦對陣,使得裝備有可旋轉炮塔的大口徑後膛炮的鐵甲艦成為戰艦之王。在1866年爆發的意大利與奧地利海軍的利薩島會戰,證明衝撞戰術對鐵甲艦和巡洋艦仍然有效——雖然這種孤註一擲的戰術十分危險。
日本侵臺事件·海防大討論
1874年,也就是清朝的艦船製造業剛在摸索中起步並已初見成效的時候,中國西北面甘陝分裂活動頻仍,南面與法國就越南問題關係緊張。慈禧太後特別不希望這一年出別的亂子,因為她準備在年底大辦40歲萬壽慶典。
列強顯然對這一切看得很清楚。5月7日,日本當局在美國顧問的策劃下,以“琉球船民事件”為藉口,派出三艘新式軍艦、一艘一般炮艦、一艘運輸船和3600名軍士,進攻臺灣。
清廷得知消息後,於5月14日任命瀋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負責處理臺灣事宜。瀋與有關方面部署近十艘艦船防守澎湖、臺北、廈門,並嚮臺灣運送大批軍隊和軍火。雖然清軍在臺灣占有明顯優勢,卻由於西北和南方危機、萬壽慶典,加上對日方的鐵甲艦沒有把握,而希望和平解决。日本當局,則一方面由於軍事處於下風,一方面受到一些西方列強反對其獨占臺灣的壓力,一方面侵臺日軍爆發瘟疫,【瘟疫之說是實情,還是藉口?】也急於和談。經激烈談判,在美國等的壓力下,清廷與日方簽訂了《北京條約》。日本變相獲得軍費賠償並侵占了琉球。【琉球群島就是這樣失去的?
蕞爾小國日本,居然膽敢仗着兩艘買來的鐵甲艦出兵侵占臺灣,清朝野大為震動。購買鐵甲艦,大力發展海軍,一下子成為街談巷議。
《北京條約》後的第六天(11月5日),總理衙門諸公聯名上奏《海防亟宜且籌武備必求實際疏》:
“自庚申(1860年)之釁,創巨痛深。當時姑事羈縻,本需急圖振作,然而迄今並無自強之實。本衙門所提練兵、裕餉、習機器、製輪船等建議,或被阻格,或半途而廢。同心少,異議多,局中委屈,局外未能深知,以致敵情猝至,倉皇無備。
此次臺灣事件,明知日本理麯,苦於我之備虛。現日本尋釁,以一小國之不馴,防禦已苦無策,若西洋各國觀變而動,就更無法弭救。”
同治皇帝批準該疏,飭諭南北洋大臣、濱江沿海各督撫、將軍,就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緊要事情詳細籌議,在一個月內奏復。由此引發了關於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海塞之爭和海防大討論。
在密寄上諭過程中,清廷收到廣東巡撫張兆棟轉呈在籍守製養病的前江蘇巡撫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亦作雨生。廣東豐順縣湯坑圩金屋圍人)所擬《海洋水師章程》,隨即轉發各大員,其提出六條建議:
1.外海水師,專用大兵輪及招募駕駛之人。因為海上交鋒,縱有百號艇船,不敵一艘大兵輪。2.沿海擇要修築炮臺。3.選練陸軍。4.沿海地方官選用仁廉幹練之員。5.設北東南三洋水師,三洋聯為一氣。北洋水師總部設在天津,轄直隸、山東海域;東洋水師設在吳淞,轄浙江、江蘇;南洋水師設在南澳,轄廣東、福建。各洋配備大兵船6艘、炮艇10艘。三洋水師,平時有事捕盜,無事運漕,半年會哨一次。6.三洋各設一大機器局,下分三廠:一造輪船、一造槍炮火箭、一造耕織機器。【嚴重忽視了對三洋海軍統率問題的考慮。】
是年12月6日,在軍機處和總理衙門行走的大學士文祥奏復:
“目前所難緩者,惟防日本為尤亟。以時局論之,日本與閩浙一葦可航。倭人習慣食言,此番退兵,即無中變,不能保其必無後患。尤可慮者,彼國近年改變舊製,大失人心。叛藩亂民一旦崩潰,則我沿海各口岌岌堪虞。明季之倭患,可鑒前車……夫日本東洋一小國耳,新習西洋兵法,僅購鐵甲船二衹,竟敢藉端發難;而瀋葆楨及沿海疆臣等諫以鐵甲船尚未購妥,不便與之决裂,是此次之遷就了事,實以製備未齊之故。若再因循了事,而不亟求整頓,一旦生變,更形棘手。”【對於明治維新將引發動蕩和民變,並導致日本侵華,都預言準確。衹不過,與明朝倭患截然不同的是,日本政府並未因國內動蕩而崩潰,而是通過竭力侵華緩解了國內危機。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裏”。】
起初,李鴻章對相關討論不知所措,也不以為然。他在信中對時任湖廣總督的傢兄李瀚章說:
“近日熱鬧,萬壽排日筵宴,怡嬉歌舞,皆幸倭事速了,意乃不以為恥。竊料奏議即多,仍是空話。農部及外省一毛不拔,必亦一事無成也。聞恭邸模棱緘默,畏禍實甚寶( )、瀋(桂芬),自邸以下,更無建白……雨亭(李宗羲,時任兩江總督)必不耐久,替人亦不知誰何?不得人則江海固不必防,防亦虛文,何用?……文相為倭事氣憤不過,發此正論,但恐有唱無和,言易行難……此間正擬構思,尚不知何處說起……尊處……幕僚中有可商榷囑稿者否?弟自凌筱南南旋後,洋務箋奏皆自起稿,苦澀殊甚。”
在得到丁日昌的《章程》後,他密抄總理衙門的上疏給丁,請他參謀,並在信中強調:
“圓明園修葺之舉,衆論嘩然,親近涕泣諫阻,皆不得允,國事可知。然外面撐持一日是一日,鴻章無可去可退之義,且思同志相助,或及吾身不致顛蹶。”
在文祥等的專函催促下,各大員陸續奏復。李鴻章道:
“東南海疆萬裏,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糜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自洋務以來,迭次辦結之案,無非委麯將就……臣於臺事出起時,即緘商總理衙門,謂明是和局而必陰為戰備,庶和可速成而經久。洋人論勢不論理,彼以兵勢相壓,我第欲以筆舌勝之,此必不得之數也。夫臨事籌防,措手已多不及;若先時備豫,倭兵亦不敢來,烏得謂防務可一日緩哉-…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能久也。”
左宗棠的主張與此相近,但是,在同樣認可海防重要性、支持大力發展海軍的前提下,卻存在兩大戰略思想爭議。除左宗棠與李鴻章關於是否應在重視海防的同時收縮西北塞防、放棄西北邊疆的爭議之外,清政府內部就海防本身的軍國大計方面還存在兩項原則性爭論:1.是建立一個統管全國海防的海軍部,還是將全國海防按地域分成幾大塊?2.要不要購買當時戰鬥力最強的國際海軍主力艦種——鐵甲艦?
李鴻章的兄弟李瀚章、李鶴年都提議設南、北洋外海水師。李鴻章、瀋葆楨、劉坤一都基本贊同丁日昌的主張,即按片區成立三洋水師。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說:
“今年臺灣之役,臣與瀋葆楨商調兵,月餘而始定。及調輪船分起裝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業經定議矣。設有緊急,誠恐緩不及事。故臣嘗謂辦洋務、製洋兵,如不變法而徒鶩空文,决無實濟,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竊計北洋三省設一統帥,即才力倍於臣者,尚慮不能肆應;南洋四省口岸更多,似亦非一統帥所可遍及……丁日昌擬設北東南三洋提督分統各船,不為無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 西學東漸(1) | 西學東漸(2) | 內外交睏(1) | 內外交睏(2) | 內外交睏(3) | 藉師助剿 |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 |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 |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