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今註今譯   》 捲二 為政(6)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於修業時而分心於外務,那是有害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註]
  ①《仲尼弟子列傳》:“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說文》:“誨,曉教也。”女,音汝,(古書中凡女字講作“你”的,都音汝。)意同現在的“你”。
  [今譯]
  孔子說:“由,我教你的,你都能知道麽?你知道的,你就以為‘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就以為‘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子張學幹祿①。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②,多見闕殆③?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④,祿在其中矣!”
  [今註]
  ①《仲尼弟子列傳》:“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鄭曰:“幹,求也;祿,祿位。”
  ②包曰:“尤,過也。”
  ③殆,意同疑。
  ④行,下孟反。
  [今譯]
  子張要學幹求祿位的方法。孔子說:“多聽人傢的話,而把可疑的地方撇去,就是那些不可疑的地方,也得很謹慎地去講,這樣,錯誤就少了。多看人傢的行事,而把可疑的地方撇去,就是那些不可疑的地方,也得很謹慎地去做,這樣,就不至有很多的悔恨了。說話很少錯誤,做事很少可悔恨的地方,到了這個地步,祿位就自然來了!”
  哀公問曰①:“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②,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註]
  ①哀公,魯國的國君。(孔子是魯人,所以“哀公”上面沒有加“魯”字。)
  ②舉,是舉用起來的意思。直,本是正直的意思,這裏是指正直的人。“錯”,古意同於今所謂“鍍金”,已不用;這裏藉用為“措”字,意為“安置”。枉,本是邪麯的意思,這裏是指邪麯的人。
  [今譯]
  哀公問道:“怎樣做,人民才能悅服?”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舉起來安置在枉邪的人上面,人民便悅服了;把枉邪的人舉起來安置在正直的人上面,人民便不悅服了。”
  季康子問①:“使民敬,忠以勸②,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③,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今註]
  ①季康子,魯卿季孫肥,康是謚。
  ②“以”,或訓為“而”,或訓為“與”,兩訓都可通。勸,是勸勉,這裏有自己奮勉的意思。
  ③慈,意同愛。
  [今譯]
  季康子問道:“怎麽樣才能使人民誠敬、忠心,並且自己奮勉?”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對人民能夠嚴肅,人民便能誠敬;在上位的人能夠孝親慈幼,人民便能忠心;在上位的人能夠舉用好人而教導纔質差一點的人,人民便能自己奮勉。”
  或謂孔子曰①:“子奚不為政②?”子曰:“書云:‘孝於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③,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今註]
  ①“或”,意同“有”。(“或”,即“或人”。這裏因為記的人不知道這個說話人的名字,或認為他的名字沒有記下來的必要,所以用個“或”字。)
  ②“奚”,意同“何”,“為什麽”的意思。
  ③“孝於惟孝”,是孝於父母;“友於兄弟”,是善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以孝友的道理傳布到政治上。這裏的“孝於惟孝、友於兄弟”兩句,自當是孔子所引書經的話。至於“施於有政”句,因為前二句用“於”而這一句用“於”,我們衹好認為孔子的話。從前許多學者以這句為引書的話,當由誤信“偽古文”的緣故。可惜孔子所引的書篇現在已經亡佚了,我們沒有方法可以證明這點!(現在《尚書》中的君陳篇有:“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剋施有政。”但現在的君陳篇,是偽古文。作偽的人錯用《論語》,反使後人誤讀《論語》。幸有這個“於”字,我們得以看出作偽的痕跡。)
  [今譯]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麽不幹政治呢?”孔子說:“書上曾說:‘一個人要孝順於父母,友愛於兄弟。’把孝友的道理傳布到當政者,亦就是幹政治!要怎樣纔算是幹政治呢?”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①,其何以行之哉!”
  [今註]
  ①《說文》:“■,大車轅端持衡者。■,車轅端持衡者。”鄭註:“■,穿轅端著之;■,因轅端著之。車待■■而行,猶人之行不可無信也。”《論語》的“■”,即《說文》的“■”。合許鄭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為連接轅和衡的關鍵。轅著於車,使車得以牽而行;衡則加於轅的前頭,用以控製牛或馬的。(衡,亦名為■,字亦作軛,亦作■作厄。)設使沒有■■使軛轅可以連合,則車必不能行。但■■的製作,我們已不能詳細知道了。《釋文》:“■,五兮反;字林五支反。■,五忽反,又音月。”(■■的得名,似是由於車行時■■本身所發出的聲音。“■”、“■”雙聲字。我們雖不能從字音上知道它們不同的形式,卻可想到它們相同的功用。)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說話沒有誠信,我實在不知道怎麽可以。如果大車沒有■,小車沒有■,怎麽能行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① ?”子曰:“殷因於夏禮②,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今註]
  ①這裏的“也”意同“耶”,是疑問語詞。《集註》:“子張問,自此以後,十世之事,可前知乎?”
  ②因,是因襲的意思。孔子的時代,社會變遷得慢,所以孔子有這一段議論,設使孔子生於現代,或不會這樣說。
  [今譯]
  子張問:“從今以後到十代的事情,我們可以知道嗎?”孔子說:“殷代因襲夏代的禮,我們用殷禮比較夏禮,這中間或增或減,我們可以知道。周代因襲殷代的禮,我們用周禮比較殷禮,這中間或增或減,我們可以知道。將來接上周代的,就是滿上一百代,我們也可以推出來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①。見義不為,無勇也②。”
  [今註]
  ①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
  ②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這章兩句,從意義上講,實在應當各自為一章。
  [今譯]
  孔子說:“不是我們的祖先而我們去祭他,這是可鄙的諂媚!遇到道義上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這是可羞的怯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論語今註今譯》新版序自序《論語今註今譯》凡例
捲一 學而(1)捲一 學而(2)捲一 學而(3)捲一 學而(4)
捲一 學而(5)捲二 為政(1)捲二 為政(2)捲二 為政(3)
捲二 為政(4)捲二 為政(5)捲二 為政(6)捲三 八佾(1)
捲三 八佾(2)捲三 八佾(3)捲三 八佾(4)捲三 八佾(5)
捲三 八佾(6)捲三 八佾(7)捲四 裏仁(1)捲四 裏仁(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