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來自城市名人們的問訊:他們都找旺忘望   》 第15節:張元來找旺忘望(2)      旺忘望 Wang Wangwang

  我們之間的交往始於為崔健的專輯《紅旗下的蛋》做封面的時候。當時張元在拍這張專輯的MV,而我做設計需要大量圖片,崔健讓我去找張元要。當時在中央電視臺有一套設備,可以把MV當中的圖片截取下來,張元就帶我過去弄,一來二去就熟識了。
  當時的張元作為一個地下導演,已經有了商業的意識,用名人和明星來擴大電影的影響力是他的策略之一,因此有了《北京雜種》,請崔健、臧天朔等搖滾圈大腕出演。記錄片《廣場》也是策略的産物。在當時的國際上,"廣場"是一個敏感題材,西方人對中國的"廣場"懷有一種極大的關註,因此,張元的這個電影,僅憑名字的這兩個字就已經等於是成功了。這個記錄片的內容,無非就是一些平凡人在廣場上走動,外地來北京的人拍照留念,有人在廣場上放風箏……宏大的片名和瑣碎的記敘形成了一種吊詭的效果,從中並看不到太多實質性的內容,但是在國際上,它的獲奬是非常必然的事情。
  張元對於題材有很聰明的判斷,知道題材本身就能造成影響。對於同性戀(虐戀)題材,他也是最早涉入的導演之一(《東宮西宮》)。除此以外他還有着廣阔的人際交遊關係,很早就去主動接觸西方一些著名製片人,利用地下的身份去營造國際影響;他又是操作高手,擅長處理,在技術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張元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到讓人不可忽視的程度。
  之後有了《過年回傢》,從這個電影開始,張元成了"地上"的導演。在第6代導演中,他是最早實現這個轉化的。但是,他轉化後的電影,我覺得反而沒有意思了。就商業性而言,還不如像《瘋狂的石頭》這些小製作電影的票房號召力,更比不上做商業片爐火純青的張藝謀等人,因此落到了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近年來,賈樟柯的崛起常讓我想起張元,並為後者痛惜。賈樟柯的電影是一種堅定的底層關懷的産物。無論風嚮怎麽轉變,人們關註的焦點怎麽漂浮不定,他都在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話,不會隨機而動,並不追求讓所有人認可。有堅守,就會有知音,最終他贏得了屬於他自己的那部分觀衆。事實上,賈樟柯在今天的突圍比當年的張元更難,因為現在是一個更加商業化的社會,藝術片和獨立電影在其中生存的空間更為狹窄,而正是因為這種艱難,賈樟柯在今天顯然意義更大、更有說服力。
  《媽媽》:樸素感人的影象
  不過,我對張元的電影也不是全盤否認的。他早年的電影,比如《北京雜種》,還是非常真摯、富於激情的,從中看不出太多圓滑的東西。他為崔健拍的很多MV,在我看來也還不錯,比如《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野》,現在看來的確是太簡單,但放在十多年前已經很好了。
  我最喜歡的張元的一部電影,是他最早的一部作品:《媽媽》。這部電影是張元的處女作,1990年的片子。照我看來,張元此後拍過的所有片子竟然沒有一個超過它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身媽媽和她的智障兒子之間的故事,樸素、沉穩、真摯,很多細節都感人至深。這部電影在國際上拿了很多大奬,過去一直沒有在國內公開放映過。近年張元把陳舊的膠片整理修復出來,在很多城市公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可見好東西就是可以感染人,任憑時間流逝,藝術的魅力都是會永存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序 一個為藝術存在的人第2節:崔健來找旺忘望(1)第3節:崔健來找旺忘望(2)第4節:崔健來找旺忘望(3)
第5節:張藝謀來找旺忘望第6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1)第7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2)第8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3)
第9節:慄憲庭來找旺忘望(1)第10節:慄憲庭來找旺忘望(2)第11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1)第12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2)
第13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3)第14節:張元來找旺忘望(1)第15節:張元來找旺忘望(2)第16節:牟森來找旺忘望(1)
第17節:牟森來找旺忘望(2)第18節:錢紹武來找旺忘望第19節:三寶來找旺忘望第20節:曾來德來找旺忘望
第21節:高氏兄弟來找旺忘望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