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来自城市名人们的问讯:他们都找旺忘望   》 第15节:张元来找旺忘望(2)      Wang Wangwang

  我们之间的交往始于为崔健的专辑《红旗下的蛋》做封面的时候。当时张元在拍这张专辑的MV,而我做设计需要大量图片,崔健让我去找张元要。当时在中央电视台有一套设备,可以把MV当中的图片截取下来,张元就带我过去弄,一来二去就熟识了。
  当时的张元作为一个地下导演,已经有了商业的意识,用名人和明星来扩大电影的影响力是他的策略之一,因此有了《北京杂种》,请崔健、臧天朔等摇滚圈大腕出演。记录片《广场》也是策略的产物。在当时的国际上,"广场"是一个敏感题材,西方人对中国的"广场"怀有一种极大的关注,因此,张元的这个电影,仅凭名字的这两个字就已经等于是成功了。这个记录片的内容,无非就是一些平凡人在广场上走动,外地来北京的人拍照留念,有人在广场上放风筝……宏大的片名和琐碎的记叙形成了一种吊诡的效果,从中并看不到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但是在国际上,它的获奖是非常必然的事情。
  张元对于题材有很聪明的判断,知道题材本身就能造成影响。对于同性恋(虐恋)题材,他也是最早涉入的导演之一(《东宫西宫》)。除此以外他还有着广阔的人际交游关系,很早就去主动接触西方一些著名制片人,利用地下的身份去营造国际影响;他又是操作高手,擅长处理,在技术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张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让人不可忽视的程度。
  之后有了《过年回家》,从这个电影开始,张元成了"地上"的导演。在第6代导演中,他是最早实现这个转化的。但是,他转化后的电影,我觉得反而没有意思了。就商业性而言,还不如像《疯狂的石头》这些小制作电影的票房号召力,更比不上做商业片炉火纯青的张艺谋等人,因此落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近年来,贾樟柯的崛起常让我想起张元,并为后者痛惜。贾樟柯的电影是一种坚定的底层关怀的产物。无论风向怎么转变,人们关注的焦点怎么漂浮不定,他都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不会随机而动,并不追求让所有人认可。有坚守,就会有知音,最终他赢得了属于他自己的那部分观众。事实上,贾樟柯在今天的突围比当年的张元更难,因为现在是一个更加商业化的社会,艺术片和独立电影在其中生存的空间更为狭窄,而正是因为这种艰难,贾樟柯在今天显然意义更大、更有说服力。
  《妈妈》:朴素感人的影象
  不过,我对张元的电影也不是全盘否认的。他早年的电影,比如《北京杂种》,还是非常真挚、富于激情的,从中看不出太多圆滑的东西。他为崔健拍的很多MV,在我看来也还不错,比如《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现在看来的确是太简单,但放在十多年前已经很好了。
  我最喜欢的张元的一部电影,是他最早的一部作品:《妈妈》。这部电影是张元的处女作,1990年的片子。照我看来,张元此后拍过的所有片子竟然没有一个超过它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单身妈妈和她的智障儿子之间的故事,朴素、沉稳、真挚,很多细节都感人至深。这部电影在国际上拿了很多大奖,过去一直没有在国内公开放映过。近年张元把陈旧的胶片整理修复出来,在很多城市公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可见好东西就是可以感染人,任凭时间流逝,艺术的魅力都是会永存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序 一个为艺术存在的人第2节:崔健来找旺忘望(1)第3节:崔健来找旺忘望(2)第4节:崔健来找旺忘望(3)
第5节:张艺谋来找旺忘望第6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1)第7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2)第8节:陈丹青来找旺忘望(3)
第9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1)第10节:栗宪庭来找旺忘望(2)第11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1)第12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2)
第13节:孟京辉来找旺忘望(3)第14节:张元来找旺忘望(1)第15节:张元来找旺忘望(2)第16节:牟森来找旺忘望(1)
第17节:牟森来找旺忘望(2)第18节:钱绍武来找旺忘望第19节:三宝来找旺忘望第20节:曾来德来找旺忘望
第21节:高氏兄弟来找旺忘望

Comments (0)